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3 17: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珮詩
論文名稱:中間世代媳婦在家庭中對祭拜儀式傳承的內在經驗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xploration of inner experience for ritual of daughter-in-law
指導教授:林淑玲林淑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祭拜儀式民間信仰媳婦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0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中間世代媳婦在家庭中對祭拜儀式傳承的內在經驗探究
張珮詩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間世代媳婦在家庭中對祭拜儀式傳承的內在經驗,從觀照自身的矛盾提出研究問題,剖析自身經驗做為自己的視框,並以訪談來收集他人對祭拜儀式的內在經驗,詮釋現象學的主題分析法來詮釋分析資料。藉由對現象的詮釋,期能對中間代媳婦於傳承祭儀的感受與經驗有一番體會與瞭解。
本研究經由訪談取得資料,對於中間代媳婦祭儀傳承的內在經驗提出四個主題:(一)變化;(二)尋求;(三)平衡;(四)成為中間世代。基於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媳婦、家庭教育實施機構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及研究過程中之反思。
關鍵字:祭拜儀式、民間信仰、媳婦
The exploration of inner experience for ritual of
daughter -in -law
Pey-Shy Cha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inner experience for ritual inheritance of middle aged daughter –in –law, focusing on their own contradiction problems, exploring their experience and collecting interviews of other inner experiences for rit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hrough thematic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based on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ology, this research will be expected to provide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iddle-aged daughter- in-law.
This research ar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view information to present the four thematic subjects: (1)changing;(2)Searching;(3)Balancing;(4)Being middle –aged . This research will be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o provide the suggestions to the related institutions, daughter- in- law,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nd reflections .

Key words: ritual, Folk belief, Daughter – in - law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表次 ………………………………………………………................. vi圖次 ………………………………………………………................. vii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起源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流動的信仰 …………………………………………….... 9
第二節 雲起霧散間的文化變遷 …………………………..……. 15
第三節 信仰的哲學思辯 ……………………………………… 20
第四節 家庭的代間傳遞 ………………………………………... 27
第五節 中間世代媳婦角色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3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論 …………………………………………….. 39
第三節 訪談對象 ……………………………………………… 41
第四節 研究倫理 ……………………………………………………. 4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45
第六節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 48
第七節 研究的嚴謹性 ................................................................... 52
第八節 前導性研究 ....................................................................... 54
第四章 中間世代媳婦傳承祭儀的內在經驗
第一節 變化 ................................................................................... 57
第二節 尋求 ................................................................................... 68
第三節 平衡 ..................................................................................... 78
第四節 成為中間世代 ..................................................................... 88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反思
第一節 結論 ....................................................................................... 95
第二節 建議 ....................................................................................... 98
第三節 反思 ................................................................................... 101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104
外文部份 ....................................................................................... 110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 111
附錄二 訪談大綱第一版 ........................................................... 112
 附錄三 訪談大綱修正版 ............................................................. 113
附錄四 研究扎記 ...................................................................... 114
附錄五 逐字稿編碼及意義單元命名舉隅 .............................. 116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研院社會所(2008)。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台北:中研究。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15日。網址: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index.php/
中國文化研究院(2008)。三從四德與七出之條。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2月27日。網址: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1002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2008)。文化。台北:交通部。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5月14日。網址:http://taiwan.net.tw/lan/Cht/about_taiwan/general.asp?id=4
內政部戶政司(2008)。重要人口指標。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5月4日。網址: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7-1-9702.doc
內政部統計處(2008)。現住人口婚姻狀況。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5月2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孔祥明(1999年12月)。婆媳過招爲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57-96。
孔祥明(2001)。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43-87。
王以仁(2002)。家庭界域與家人代間互動關係。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179-196)。台北:師大書苑。
王立文、孫長祥(2005年7月)。祭祖儀式意涵之探討。佛學與科學,6(2),52-58。
王珮瑾(2006)。當越南媳婦遇上台灣婆婆:台灣家庭中外籍媳婦與婆婆互動關係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台北。
王曉霞(2005)。老莊思想對社區環境教育之啟示。社教雙月刊,127,31-39。
白怡娟、白秀娟(2005)。從經驗出發,探索研究倫理。婦研縱橫,76,145-154。
伊慶春(2004)。華人社會已婚婦女的家庭地位:資源與規範的交互作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2-2412-H-001-026)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
朱人求(2007)。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51-56。
朱瑞玲、章英華(2001)。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論文發表於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2008)。出生數、出生率、死亡數、死亡率。台北:行政院。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5月2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2.xls
行政院新聞局(2008)。國情介紹--文化台灣。台北:行政院。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5月14日。網址: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3491&CtUnit=227&BaseDSD=7&mp=1
何榮幸(2008)。文化,節慶要不要?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手稿。
利翠珊(2004)。子代對偶夫妻代間關係經驗:他的矛盾?她的矛盾。中華輔導學報,14,123-149。
利翠姍,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77-116。
吳嘉瑜(2004)。子代夫妻對偶代間關係經驗:「他」的矛盾?「她」的矛盾?中華輔導學報,15,123-149。
吳嘉瑜、趙淑珠(2004)以多重觀點建構代間矛盾經驗之新嘗試。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75-111。
李自強(2006,5月)。台灣地區殯葬消費行為分析。論文發表於第二屆中西風水比較學術研討會:文化與空間管理的對話,桃園。
李秀娥(2007)。祀天祭地(二版一刷)。台北:博揚文化
李宗興(2000)。原始教佛教之生命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台北。
李金平(2007)。古代宗教祭祀用食物類祭品的構成及其形態特徵。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7(1),111-112。
周曉虹(1999年12月)。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應用心理研究,4,29-56。
林如萍(2008)。國內年輕學子對於祖父母之態度與行為全國民意調查報告書。台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
林津如(2007年12月)。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台灣社會研究,68,1-73。
胡幼慧(2004)。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一版六刷)。台北:巨流圖書。
高淑清(2003)。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初版三刷)(頁93-134)。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
張松青、唐志為(2008年10月)。孔子孝道觀的價值評析。船山學刊,2008(4),120-122。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軍強(2007年12月)。孔子仁學思想對現代人的啟示。衡水學院學報,9(4),65-67。
張峻嘉(2004)。由民間宗教論生活文化空間(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課程計畫編號:H010)。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張植珊(1999)。道德教育的宗教情懷。台灣教育,588,53-58。
張廖麗珠、張家銘(2007)。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2(1),68-79。
張蕓(2007年2月)。論儒佛心性思想之契合。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4(2),63-66。
張燦鍙(2006)。文化-台灣問題的根源(初版三刷)。台北:前衛。
畢威寧(2008年4月)。從心靈環保的面向談儒家思想對提升心靈品質的啓示。品質月刊,44(4),20-24。
畢�盚F(1995年8月)。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畢恆達(2006)。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初版三刷)(頁30-91)。台北:三民。
許永熹(2000)。儀式療法的因素與應用。國教新知,47(2), 23-27。
陳文尚(1999)。大厝宅年節祭儀中的環境嗅覺經驗。環境與世界,3,35-54。
陳文尚(2001)。年節祭儀作為家族社會時、空間的再現。環境與世界,5,1-30。
陳木子(2001)。佛教的生命教育理念與實踐。教育資料集刊26輯,153-183。
陳伯璋(2003)。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初版三刷)(頁25-50)。高雄:麗文。
陳瀅巧(2007)。文化研究(初版七刷)。台北:易博士文化。
傅玲玲(2007年10月)。由《禮記》之“天”觀念論其中之人文精神。哲學與文化,34(10),97-133。
黃文雄(2000)。台灣人的價值觀(初版三刷)。台北:前衛。
黃宗堅(2006)。創傷與復原:家庭儀式在心理治療中的隱喻象徵。輔導季刊,42(3),12-20。
黃宣衛(2007)。心靈、學習與文化傳承-認知人類學最近發展的一些觀察。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5(4),179-200。
黃囇莉、許詩淇(2006)。虛虛實實之間:婆媳關係的和諧化歷程與轉化機制。本土心理學研究,25,3-45。
楊中傑(2002)。申論「信則有,不信則無」之深義。佛學與科學,3(2),81-90。
楊宜音(2001年12月)。自己人:從中國人情感格局看婆媳關係。本士心理學研究,16,3-41。
楊维中(2007年6月)。佛教的生死觀與命運觀。世界宗教文化,2007(2),43-45。
董芳苑(1999)。探討台灣民間信仰(一版四刷)。台北:常民文化。
董群(2007年11月)。佛教輪回觀的道德形上學意義。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9(6)。
詹石窗(2005)。道教文化十五講。台北:五南圖書。
廖秀茸(2005)。婚姻穩定度之代間傳遞及其解釋路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台北。
趙跟喜、駱蘭(2007年11月)。老莊學說的和諧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甘肅社會科學 ,2007(6),180-182。
劉仲容、林天河(2005)。宗教、哲學與生命。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宏信、余德慧(2005)。華人的宗教經驗與行為。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下)(頁941-969)。台北:遠流。
劉佩詩(2006)。家庭版沿革及女性角色轉變—以《中國時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
劉桂莉(2005年11月)。眼淚為什麼往下流?-轉型期家庭代際關係傾斜問題探析。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6),1-8。
劉還月(1996)。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一版三刷)。台北:臺原出版社。
劉還月(2000)。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台北:常民文化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20,41-91。
蔡易霖(2003)。夾心餅乾-婆媳關係中男性的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蔡昌雄(2005)。醫療田野的詮釋現象學研究應用。載於林本炫、周平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頁259-286)。嘉義:南華大學。3-7
蔡相煇(1998)。台灣的祠祀與宗教(一版六刷)。台北:臺原出版社。
鄭玉秀、許敏桃(2006)。職業婦女之婆媳衝突探討:以已婚護理人員的婆媳衝突爲例。新台北護理期刊,8(1),45-56。
鄭志明(1993)。中國意識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鄭志明(1999)。 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盧沛均(2001)。從台灣民間宗教信仰探討大學宗教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新竹。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二版一刷)。台北:台灣培生。
賴明德(2004年1 月)。孔子思想對現時代的啟示。孔孟月刊,42(5),1-5。
龍應台(2008年5月5 日)。文化是什麼。中國時報,第七版。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龔卓軍(2005年1月)。生病詮釋現象學:從生病經驗的詮釋到醫病關係的倫理基礎。生死學研究,97-129。














外文部份
Arcus, M. E., Schvaneveldt, J.D., & Moss, J.J. (eds.)(1993). Handbook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Vol.Ⅰ,Ⅱ).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Bogdan, R. C. & Biklen, S. K. (2001).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黃光雄主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1998)
Durkhein, E. (1998).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15)。
Louis K. Duprè (2006). 人的宗教向度(傅佩榮譯)。台北:立緒文化。(原著出版於1972)。
Moran, D. (2005). 現象學導論(蔡錚雲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9)。
Richard E. Palmer (2008年2月). 哲學詮釋學Ⅰ:早期海德格,以及施萊爾瑪赫和狄爾泰的初步回顧(李佳馨譯)。哲學與文化,35(2),45-68。
Satir, V. (2006). 家庭如何塑造人(吳就君譯)(二版三刷)。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者出版於1994)。
Sokolowski, R. (2005). 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初版三刷)。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0)。
Van Ijzendoorn, M. H. (1992).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ing:A review of studies in non-clinical populations. Development Review, 12, 76-99.
Van Manen M. (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199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孔祥明(1999年12月)。婆媳過招爲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57-96。
2. 孔祥明(1999年12月)。婆媳過招爲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57-96。
3. 孔祥明(2001)。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43-87。
4. 孔祥明(2001)。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43-87。
5. 王立文、孫長祥(2005年7月)。祭祖儀式意涵之探討。佛學與科學,6(2),52-58。
6. 王立文、孫長祥(2005年7月)。祭祖儀式意涵之探討。佛學與科學,6(2),52-58。
7. 王曉霞(2005)。老莊思想對社區環境教育之啟示。社教雙月刊,127,31-39。
8. 王曉霞(2005)。老莊思想對社區環境教育之啟示。社教雙月刊,127,31-39。
9. 白怡娟、白秀娟(2005)。從經驗出發,探索研究倫理。婦研縱橫,76,145-154。
10. 白怡娟、白秀娟(2005)。從經驗出發,探索研究倫理。婦研縱橫,76,145-154。
11. 吳嘉瑜(2004)。子代夫妻對偶代間關係經驗:「他」的矛盾?「她」的矛盾?中華輔導學報,15,123-149。
12. 吳嘉瑜(2004)。子代夫妻對偶代間關係經驗:「他」的矛盾?「她」的矛盾?中華輔導學報,15,123-149。
13. 吳嘉瑜、趙淑珠(2004)以多重觀點建構代間矛盾經驗之新嘗試。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75-111。
14. 吳嘉瑜、趙淑珠(2004)以多重觀點建構代間矛盾經驗之新嘗試。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75-111。
15. 周曉虹(1999年12月)。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應用心理研究,4,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