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王承斌(1993)。「國中工藝科環境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王聖馨(2006)。「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教科書國際觀內容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世霖(2003)。「全國科展參展作品有關環境教育概念內容分析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孟娟(2005)。「國小教師重大議題融入教學之課程實踐研究-以環境教育議題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秋林(2003)。「國小國語教科書中環境教育內容之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杜佩樺(2007)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科書現況之研究---以國小國語科各版本教科書為例」。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周昌弘(1995)。〈環境教育的生態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0,83-98。周昌弘、嚴啟麟(1989)。〈行政院國科會科教處規劃「現階段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概述〉。《科學發展月刊》,17(7),727-730。
周儒(1999)。「環境教育論壇-九年一貫課程與環境教育融入」。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18。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合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南。
南一書局(2007)。《國民小學國語課本1-12冊》。台灣省:南一企業社。
紀恭謙(1994)。「台灣地區國民中學『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教材及實施方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晏涵文、劉潔心(1990)。〈台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共同科目教材分析(第一年期末報告)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79-0111-S003-008-Z。
康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國民小學國語課本1-12冊》。台北:康軒。
張子超(1996)。〈環境教育在網際網路上的資源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7,21-30。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路西、劉慕昭、呂光洋、楊榮祥(1990)。〈現階段國民小學教材中有關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內容的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77-0414-S003-042。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 教育部。
許美瑞(1990)。〈台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家政職業教育的教材內容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79-0111-S-003-10-Z。
許倬雲(2000)。〈人文與社會的提昇〉。《中國時報第二版》,2000/07/03。
陳念慈(2003)。「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課程環境議題融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報,21,265-300。
黃秀霜、方金雅、曾雅瑛、宋文菊(2001)。〈國小四年級國語科各審定版本教科書之評析〉。《臺南師院學報》,34,119-154。黃政傑(1998)。〈建立優良教科書審定制度〉。《課程與教學》,1(1),1-16。黃聲儀、魏金財(2000b)。〈九年一貫「本國語文」課程規劃之構想〉。《翰林文教雜誌》,(8),10-13。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貴、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1。台北:東華。
楊冠政(1996a)。〈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20。
楊冠政(1996b)。〈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28,33-48。
楊冠政(1996c)。〈生命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29,17-30。
楊冠政(1996d)。〈生態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30,15-30。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楊冠政(2001)。〈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中等教育》,52:2,4-19。
楊國賜(1997)。〈談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環境教育》,33,2-7。
葉志誠等(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廖永靜(2000)。〈兒童的環境覺知與環境教育(上) 〉。《環境與管理研究》,1:1,33-47。廖麗卿(2006)。「環境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國中國文教科書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劉清水(2000)。〈環境教育與自然保育〉。《社教雜誌》,258,1-4。
歐用生(1992)。《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蔡長添、湯清二(1990)。〈高中環保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79-0421-S018-006-Z。
鄭蕤(1993)。〈大陸地區小學語文低年級習作內容之探討〉。《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43-76。
鄭蕤、韓楷檉(2000)。〈國民小學審定本國語教科書之比較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413-H-142-005)》,未出版,台北。
鄧天德(1990)。《國小社會科環境教育適用教材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國民小學國語課本1-12冊》。台北:翰林。
賴宣羽(2003)。「新課程國語教科書內容走向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薛洵 譯(1998)。《生命的價值》,Kellert,S,R.(1996)著。台北:正中。
韓名璋(2001) 。「現行國小自然科教科書有關環境教育教材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羅秋昭(2005)。〈國小語文教育現況與教材分析〉。《文訊》,239,41-48。二、英文部分
Ahlness, M. (1999). The earth day groceries project. Science and children, 36(7), 32-35.
Baird, J. R., Fensham, P.J., Gunstone, R. F., & White, R. F. (1991). The importance of reflection in improving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t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8(2), 163-182.
Chawla, L. (1998).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revisit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3).11-21.
Palmer, J.A.(1998)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New York:Routledge.
Widegren, O. (199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nd personal norm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0(1), 75-100.
Yager,R.E.(1991).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 The Science Teacher,58(6),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