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1 03: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昭仁
研究生(外文):Lin,Chao-Jen
論文名稱:教育界的游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小學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Nomads in Educational World-A Study of the Position and Adaptation of Migrant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顏國樑顏國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n,Kuo-L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2
中文關鍵詞:代理教師國民小學教師甄試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sExamination for formal teachersMigrant teach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4
  • 點閱點閱:22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8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國民小學之代理教師的相關議題、研究並不多;社會大眾方面,亦較少人關注。然而,代理教師在教育界卻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因此希望藉本文的探討,能提高大家對代理教師的重視與代理教師之能見度。
  本文以深入訪談與文件分析,配合研究者之省思札記,對於代理教師相關議題分為三大部分進行探究,依序為代理教師的基本認知、代理教師所面臨處境,以及代理教師面臨處境時之適應狀況。最後並提出相關建議供相關單位參考如下:

壹、政府政策方面

一、教育人員的控管
(一)繼續實施師資生培育人數的限制,進行統量管制,並對師資培育中心   進行評鑑,讓師資生培育的數量大幅降低。
(二)建立教師退場機制,不應該只是教師服務任期年滿而退休,更應該包   含不適任教師的淘汰,並且加速進行,以利於教育界有更良好的新陳   代謝。

二、推動精緻化教育
(一)提高班級教師員額編制,政府能提高全國國民小學班級教師員額編制   至一點八甚至二點零。減低教師負擔、增加學生受教機會。
(二)降低班級人數,教育行政機關仍須繼續編列經費,依照法規將國中小   每班人數降為30人以下,甚至降至25人。一方面提升教師教學成效與   學生學習效果,也能有更多正式教師的職缺。

三、紓解代理教師壓力
(一)延長代理教師的聘期,給予學校各自有聘任代理教師任期的自由權    利。視學校所需要之代理教師類別作聘期長短之決定。
(二)提供代理教師職前輔導,在學校的立場,對於新進之代理教師,應該   給予他們一些工作上任前的輔導,讓他們的磨合期縮短。
(三)推動教師證照制,教師證既然就是一種專業能力的證明,那麼就不需   要再經由筆試來篩選代理教師,有其他因素更能決定代理教師聘任與   否。

關鍵字:代理教師、國民小學、教師甄試。
  The issue or research on the topic of migrant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was not much. There was also little concern about it among social public. However, more and more migrant teachers exist in school nowadays.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wanted to raise social public’s awareness to the issue of migrant teachers through this study.
  This study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which includes basic cognition of migrant teachers, their situation, and how they accustom to what they encountered with document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and researcher’s introspection notes. At last,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are listed for reference.

I. The government policy aspect

1. educates the personnel the control

(1) To continue to implement the teachers to live the    
  cultivation population the limit, carries on the series   quantity control, and cultivates the center to the   
  teachers to carry on comments, lets the teachers live
  the cultivation quantity to reduce largely.
(2) Establishes the teacher to leave the stage the
  mechanism, should not only be the teacher serves the
  tenure in office to be retires, should not contain the
  eligibility teacher's elimination, and accelerates to    carry on, favors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to have a
  better metabolism.

2. The impetus fine education

(1) Enhances the class and grade teacher post
  establishment, the government can enhance the national   elementary school class and grade teacher post   
  establishment to 1.8 even 2.0. Decreases the teacher to
  bear, to increase the student to listen to reason the  
  opportunity.
(2) Reduced the class and grade population,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 must continue to arrange in
  order the funds, the young each colleague number
  reduced to according to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country in below 30 people, even dropped to 25 people.
  On the one hand promotes the teacher teaching result    and the student studies the effect, can also have more   official teacher's duties to lack.

3. Relieves acts the teacher pressure

(1) To lengthen acts teacher's term of engagement, gives    the school to have the co-operation to act the teacher   tenure respectively the free right. Regards the school   to need to act the teacher category to make decision of   the term of engagement length.
(2) Provides acts the teacher duty to counsel, in the      school standpoint, regarding the recently proxy       teacher, before should give them some work to take      office the counselling, let their running-in period     reduction.
(3) Impels the teacher card to illuminate the system, the    teacher proves, since is one kind of specialized
  ability proof, then does not need to screen the proxy
  teacher again by way of the written examination, has
  other factors to be able to decide that acts the
  teacher to appoint or not.


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s, Examination for formal          teachers, Migrant teachers .
第一章 行前說明 1
第一節 緣起 2
壹、行前提要 2
貳、路線圖說明 2
第二節 探索理由 5
壹、背景說明 5
貳、動機聚焦 6
參、前導性場勘 11
第三節 探索目的地 13
壹、核心主題 13
貳、主題延伸 13
第四節 如何探索 14
壹、探索架構 15
貳、探索途徑 16
參、探索分析要點 20
第五節 所在場域與造訪對象 26
壹、場域描繪 26
貳、造訪對象選擇 26
參、造訪名單與篩選依據 27
肆、相處規範與與禮節 31
第二章 游牧民族百科全書 37
第一節 游牧民族簡介 37
壹、認識游牧民族 37
貳、形成原因 40
參、游牧民族人口現況 42
肆、小結 44
第二節 游牧民族風俗民情 44
壹、游牧相關法規 45
貳、游牧門檻 45
參、酬勞與暫時紮營期限 48
肆、權利與義務 50
第三節 游牧民族所面臨處境分析 53
壹、游牧民族所面臨處境來源 53
貳、社會結構與游牧民族 54
參、社會互動與游牧民族 58
肆、小結 59
第四節 游牧民族所面臨處境如何適應之分析 60
壹、游牧民族之「適應」相關名詞釐清 60
貳、適應相關理論學說 62
參、小結 66
第五節 游牧民族相關研究分析 68
壹、搜尋 68
貳、分析 71
第三章 NICE TO MEET YOU 79
第一節 HELLO~ 79
壹、怎麼會想要探索我們? 79
貳、一句話,認識你 84
參、為何游牧 87
第二節 走~前往紮營地 88
壹、認識紮營地 88
貳、生活點滴全記錄 105
參、游牧民族也想休息 108
第四章 岔路 113
第一節 你們,是不是累了? 113
壹、一年的矛盾 113
貳、工作延續性 118
參、工作滿意度 118
肆、家人的態度 119
第二節 問題出在哪? 120
壹、瞭解問題 120
貳、任課堂數比較 130
參、代理缺額名稱的不同 131
第三節 觀照 133
壹、代理教師適應情形 133
貳、防衛機制的表現 136
參、代理與正式 139
第五章 游牧,也要開心 141
第一節 轉念 141
壹、行政人員的話 141
貳、代理教師如何看待這份工作 145
第二節 相關建議 147
壹、政府政策方面 147
貳、代理教師本身方面 152
第三節 HOLD住啊! 152
壹、保持教育熱誠 152
貳、六月天又到來 153
第六章 後記 155
第一節 回顧 155
貳、後續研究建議 158
第二節 參考文獻 159
壹、中文部分 159
貳、英文部分 162
附錄 163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63
附錄二:代理教師群組訪談草稿 164
附錄三:代理教師群組訪談大綱 166
附錄四:學校行政人員群組訪談大綱 168
附錄五:代理教師群組訪談大綱(第二版) 170
附錄六:學校行政人員群組訪談大綱(第二版) 172
附錄七:代理教師群組訪談大綱(第三版) 174
附錄八:代理教師群組訪談大綱(第四版) 176
附錄九:代理教師群組訪談大綱(第五版) 178
附錄十:學校行政人員群組訪談大綱(第三版) 180
附錄十一:編碼結果 A.聘期問題 182
附錄十二:編碼結果 B.聘任問題 184
附錄十三:編碼結果 C.念書問題 186
附錄十四:編碼結果 D.不安感 186
附錄十五:編碼結果 E.年資問題 187
附錄十六:編碼結果 F.學生問題 188
附錄十七:編碼結果 G.家長態度 190
附錄十八:編碼結果 H.認同感 191
附錄十九:編碼結果 I.壓力滿天飛 193
附錄二十:編碼結果 a.獨招甄選困難重重 194
附錄二十一:編碼結果 b.學校事務 195
附錄二十二:編碼結果 c.革命情感 197
附錄二十三:編碼結果 d.教學表現與學生互動需要歷練 198
附錄二十四:代理教師與學校人員互動情形 199
附錄二十五:訪談參與者流水號 202
壹、中文部分
中小學兼任及代課教師鐘點費支給基準(2005)。
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2007)。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七版)。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二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百合(2003)。高雄縣市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百合、游美惠(2003)。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4),61-92。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聘僱人員給假辦法(2008)。行政院97年03月12日院授人考字第0970060937號修正。
何信儀(2008)。中等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困境:代課教師的觀點。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新富(2005)。國小代理教師透過同儕對話對數學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 Q.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原著為1990版)
李文惠(2006)。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正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U. Flick著。質性研究導論(Qualitative Soziaforschung)。台北市:五南。
李伯黍譯(2003)。心理學辭典。台北:五南。
李坤崇(1995)。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
邱明昌(1989)。國小代課教師問題的探討。師友,260,24-26。
指南小組(1999)。情繫校園—代理教師之遴聘與敘薪。公務人員月刊,34,52-58。
柯素月(2001)。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紀家雄、林嘉君(2003)。現行國民中學兼任代理代課教師及教學支援人員權利義務之法規分析。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193-219。
高桂足、陳李綢、葉淑敏、古明嬋、許錫珍、徐芳華、陳若璋(1974)。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文景。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2009)。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Maxwell, Joseph A.著)(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為1996 版)。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08)。
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進用辦法(2005)。
張春興(199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進上(1995)。如何協助適應困難的學生。國教之友,538,19-23。
張豊儒(1999)。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慶熊(1997)。生活世界是人類主體間交流的基礎。哲學雜誌,20,116-135。
張靜怡(2006)。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生命出口-中學長期代理教師之生涯觀及生涯調適歷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教育人員任用施行細則(2005)。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2006)。
教育部加強學生輔導,再擴增4000個短期就業機會(2009,12月12日)。教育部。2009年6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itemize.aspx?itemize_sn=4310&pages=0&site_content_sn=17647
教育部推動重點業務,將進用5000名短期人力(2009,11月17日)。教育部。2009年6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itemize.aspx?itemize_sn=4231&pages=0&site_content_sn=17647
教育部統計處(2007)。96學年度國民小學現況。台北:教育部。
教師法(2006)。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黃光雄主譯/校閱(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嘉義:濤石文化。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新竹市立中小學教師聘約準則(2006)
葉偉菘(2006)。不確定職場-代課教師之經驗及心路歷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玲君(2004)。我的變與辯-一位國小女性代課老師追尋教師專業認同的生命敘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5)。質性研究。台北市: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鄧運林(1979)。「代課教師」需要職前訓練嗎?教與學,5,15-16。
盧焜煌(2003)。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薛荷玉(2009,5月8日)。一年落榜34次 教職窄門超難考。聯合報,C版。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2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80。
顏良益(2006)。國小代理教師轉換跑道訓練需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貳、英文部分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4th ed.). NJ:Prentice-Hall.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3nd). Boston: Ally & Bacon.
Casell,.J., & .S. E. Jacobs, eds. (1987). Introduction. In Handbook on ethical issues in anthropology, 1-3.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Coan,R.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John Wiley&Sons.
Ely, M., Anzual, M., Friedman, T., Garner, D. & Steinmetz, A. M. (1991).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Circles with circles. PA:The Falmer Press.
Miller,W.R.,Yahne,C.E., & Rhodes,J.M. (1990). Adjustment:The psychology of change. New York:Prentic Hall.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3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iaget ,J. (1953). 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the Child. 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 & Kegan Paul.
Piaget, J. (1965).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number. New York:Routledge & Kegan Paul.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Solmon,P., & Draine,J. (1995). Subiective burden among family members of mentally ill adults:Relation to stress,coping skill and adaption. America Journal of Orthopsyiatry, 65(3), 419-427.
Worchel, S., & Goethals, G. R. (1985). Adjustment:Path-ways to personal growth. N. J. Prentice-Hall,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