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中小學兼任及代課教師鐘點費支給基準(2005)。
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2007)。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七版)。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二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百合(2003)。高雄縣市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百合、游美惠(2003)。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4),61-92。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聘僱人員給假辦法(2008)。行政院97年03月12日院授人考字第0970060937號修正。
何信儀(2008)。中等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困境:代課教師的觀點。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余新富(2005)。國小代理教師透過同儕對話對數學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 Q.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原著為1990版)
李文惠(2006)。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正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U. Flick著。質性研究導論(Qualitative Soziaforschung)。台北市:五南。
李伯黍譯(2003)。心理學辭典。台北:五南。
李坤崇(1995)。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
邱明昌(1989)。國小代課教師問題的探討。師友,260,24-26。
指南小組(1999)。情繫校園—代理教師之遴聘與敘薪。公務人員月刊,34,52-58。柯素月(2001)。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紀家雄、林嘉君(2003)。現行國民中學兼任代理代課教師及教學支援人員權利義務之法規分析。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193-219。高桂足、陳李綢、葉淑敏、古明嬋、許錫珍、徐芳華、陳若璋(1974)。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文景。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2009)。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Maxwell, Joseph A.著)(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為1996 版)。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08)。
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進用辦法(2005)。
張春興(199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進上(1995)。如何協助適應困難的學生。國教之友,538,19-23。
張豊儒(1999)。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張慶熊(1997)。生活世界是人類主體間交流的基礎。哲學雜誌,20,116-135。張靜怡(2006)。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生命出口-中學長期代理教師之生涯觀及生涯調適歷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教育人員任用施行細則(2005)。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2006)。
教育部加強學生輔導,再擴增4000個短期就業機會(2009,12月12日)。教育部。2009年6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itemize.aspx?itemize_sn=4310&pages=0&site_content_sn=17647
教育部推動重點業務,將進用5000名短期人力(2009,11月17日)。教育部。2009年6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itemize.aspx?itemize_sn=4231&pages=0&site_content_sn=17647
教育部統計處(2007)。96學年度國民小學現況。台北:教育部。
教師法(2006)。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黃光雄主譯/校閱(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嘉義:濤石文化。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新竹市立中小學教師聘約準則(2006)
葉偉菘(2006)。不確定職場-代課教師之經驗及心路歷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玲君(2004)。我的變與辯-一位國小女性代課老師追尋教師專業認同的生命敘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歐用生(1995)。質性研究。台北市: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鄧運林(1979)。「代課教師」需要職前訓練嗎?教與學,5,15-16。盧焜煌(2003)。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薛荷玉(2009,5月8日)。一年落榜34次 教職窄門超難考。聯合報,C版。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2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80。
顏良益(2006)。國小代理教師轉換跑道訓練需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貳、英文部分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4th ed.). NJ:Prentice-Hall.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3nd). Boston: Ally & Bacon.
Casell,.J., & .S. E. Jacobs, eds. (1987). Introduction. In Handbook on ethical issues in anthropology, 1-3.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Coan,R.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John Wiley&Sons.
Ely, M., Anzual, M., Friedman, T., Garner, D. & Steinmetz, A. M. (1991).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Circles with circles. PA:The Falmer Press.
Miller,W.R.,Yahne,C.E., & Rhodes,J.M. (1990). Adjustment:The psychology of change. New York:Prentic Hall.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3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iaget ,J. (1953). 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the Child. 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 & Kegan Paul.
Piaget, J. (1965).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number. New York:Routledge & Kegan Paul.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Solmon,P., & Draine,J. (1995). Subiective burden among family members of mentally ill adults:Relation to stress,coping skill and adaption. America Journal of Orthopsyiatry, 65(3), 419-427.
Worchel, S., & Goethals, G. R. (1985). Adjustment:Path-ways to personal growth. N. J. Prentice-Hall,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