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雅芳(2000)。國小學童閱讀遊戲之設計及其實驗教學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取自http://teach.eje.edu.tw/,(2007年2月16日)。
王文純(1986)。美術鑑賞教育理論研究及近三十年來我國初級(國民)中學美術鑑賞課程之評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秀雄(1993)。美術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初版)。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明慧(1996)。國一數學科活潑化教學模式對提升學習動機與班級學習氣氛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春暉(2005)。藝術故事教學影響四年級兒童色彩用運用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勤(1999)。扮演遊戲─國語課的另一扇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清吟(1980)。美勞教育的價值觀(初版)。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何清吟(1987)。國民小學造形鑑賞教學之探討。國教月刊,33,14-27。
吳佩芬(2001)。注音符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燕卿(1992)。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6,5-23。李堅萍(1998)。美術教育教學運用電腦教學媒體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42,32-37。李雪梨(1990)。寓教於樂-談遊戲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與愛,30,33-36。
李憶凰(2006)。遊戲融入一年級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加減法文字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咏吟(1999)。模擬與遊戲教學法。黃正傑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117-128。台北:師大書苑。
李郁芬譯(2004)。從遊戲中學習。台北:新苗文化。Penny Wamer(2000)Preschooler Play & Learn.
林佑靜(2005)。運用遊戲策略進行色彩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明助(1998)。美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學生繪畫風格鑑賞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政華(1995)。審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藝術學報,56,215-226。林風南(1985)。兒童遊戲指導:遊戲與實際。台南:供學。
林展立(2006)。演進式遊戲的內容設計與遊戲行為之研究:以Strike Up遊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林曼麗(1991)。談兒童的創造力。蒲玉蓓。幼兒造形感覺遊戲。11-15。台北:東皇文化。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初版)。台北:雄獅。
林群英(2006)。新編美術鑑賞(初版)。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咏欣(2006)。多元智能之遊戲型態藝術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郁琇(2006)。運動遊戲課程對國小學童動作技能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邱梨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鑑賞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段慧瑩、黃馨慧譯(2000)。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的角色與地位。台北:心理。Janet R.(1998)Just playing?the role and status of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洪子晴(2004)。討論法教學策略運用再國小高年級藝術批評課程之教學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榮昭(2003)。遊戲的教育意義。國民教育,45卷3期,9-16。洪榮昭、劉明洲(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袁汝儀(2000)。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思考。現代教育論壇,23-33。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初版)。台北:師大書苑。
張世忠(200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初版)。台北:五南。
張全成(1992)。鑑賞教學。詹馨、余作輝編。國民小學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 美勞科研習教材。205-232。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佳琳(2004)。當教學做為一種自由遊戲Derrida解構思想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7(4),13-26。張新仁(1988)。討論的技巧。黃光雄編,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313-326。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編號:9570031514)。台北:教育部
許良榮(1993)。談建構主義的理論觀點與教學的爭論。國教輔導,33,7-12。許信雄(1986)。發展兒童藝術鑑賞教學。國教月刊,33,8-13。
許家驊(2003)。鷹架個體數學解題與遷移學習潛能延展性之動態評量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卷4期,311-333。郭武雄(1990)。中小學美術批評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郭寂莉(2004)。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概念電腦化測驗編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惠蘭(2001)。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台北:師大中教輔委會。
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師大學報,39,545-582。郭禎祥(1998)。我國藝術教育之現況與改進之道。教育部。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594-597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1-9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J.E.Johnson , J.F.Christie , T.D.Yawkey(1992)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3。陳武鎮(1990)。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初版)。台北:世界文物。
陳建文(2000)。國小三年級自然科課程軟體之設計與製作。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玲萱(2003)。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秋瑾(1986)。美術知識與繪畫鑑賞的關係。國教月刊,33,8-13。
陳美怡(2006)。遊戲化音樂欣賞教學策略運用國小六年級學童後設認知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音樂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朝平(1992)。繪畫欣賞教學的問題引導方法之研究。教育部。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79-304。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初版)。台北:五南。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初版)。台北:五南。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初版)。台北:五南。
陳朝平譯(1992)。美國主要的審美教育運動:學科本位藝術教育。教育部。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19-24。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Connie Newton(1992)。A major movement i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discipline baed art education.
陳鳳騰(2005)。以造形遊戲教學建構國小學童視覺藝術美感判斷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箐繡(1999)。裝置藝術在創意美勞教學的意義與應用:教學範例說明。郭禎祥編。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1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542-547。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廣平、劉兆香譯(2003)。兒童的數學與科學(上)。台北:洪葉文化。Rosalind Charlesworth。
陳瓊花(2000)。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圖像-談文化因素對審美教育之省思。文化視窗,18,14-19。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初版)。台北:三民書局。
黃壬來(1990)。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初版)。台北:五南。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初版)。台北:師大書苑。
黃秀青(2004)。電腦益智遊戲與國小學童推理思考過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傑(1994)。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瑞琴(1992)。幼稚園的遊戲課程。台北:心理
楊永源(1999)。美術史教學模式在不同年齡層學生適用問題上的幾點思考。郭禎祥編。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1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621-629。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楊訪屏(2004)。運用CPS於模組化科學遊戲之教學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楊馥如(1993)。中學「美術史」教學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思義、宋昀璐(2004)。數位遊戲設計:遊戲設計知識全領域(初版)。台北:碁峰資訊。
葉玲瑤(2000)。國中美術教師鑑賞領域教學策略運作歷程之探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趙惠玲(1997)。美術鑑賞(再修訂初版)。台北:三民。
銀林浩(2001)。遊戲在數學中所扮演的角色。小澤健一編。在遊戲中學數學。10-15。台北:國際村文庫。
劉一民(1999)。以遊戲為鏡-體貼教育的初心。學生輔導,60,32-45。劉文潭(1986)。現代美學(十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效騫(1966)。兒童遊戲新論(初版)。台北:臺灣書店。
劉豐榮(1992)。審美判斷之發展、認知歷程與學習之研究。教育部。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363-371。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歐苺芋(2004)。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怡吟(2001)。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潘莉莉(1994)。國民中學美術科教學與學習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初版)。台北:五南。
鄭明憲(1997)小學裡可行的藝術鑑賞教學模式。國教輔導,36卷2期,29-33。簡志雄(1999)。美勞教學指引(第11冊)。台北縣:康和出版社。
簡茂發(1992)。教育的心理學基礎。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76。台北:師大書苑。
譚祥安、黎明海編著(2000)。藝術與情境:從埃及藝術到寫實主義(初版)。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藝術系。
辭海(1973)。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蘇秀玲(2005)。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學童的科學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蘇振明(1992)。從鑑賞導向創作─兒童美術鑑賞教學研究。美育,21,29-40。蘇振明(1997)。兒童美術鑑賞的涵義與教育功能。國教月刊,43卷7期,30-43。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初版)。台北:五南。
二、西文部份
Feldman, E.B. (1970). Becoming human through art:aesthetic in the school. New Jersey:Prentic-Hall, Inc.
Gardner, H. (1983). Artistic intelligence. Art Education, 36(1),47-49.
Gross, K. (1914)The Play of Man.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
Parsons, M. J. (1987). How we understanding ar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aget, J. (1951). Play, dreams, and incitation in children. NY: W.W. Norton.
Smith, R. A. (1966). The logic of teaching the art. In R. Smuth (ed).Aestheties and criticism in art education,Chicago:Rand McNally and Co.
Vygotsky,L.S. (1967).Play and it’s rolc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Soviet Psychology.12,62-76.
Vygotsky,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versity Press.
Wittgenstein, L. (1958).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NY: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