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楊佈光
1983 《客家民謠之研究》,臺北:樂韻出版社。
吳騰達
1984 《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臺北:大立出版社。
1990 《民俗遊藝》,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
1986 《中國音樂詞典》,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傅起鳳、傅騰龍
1989 《中國雜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焦 桐
1990 《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黃文博
1991a 《當鑼鼓響起-台灣藝陣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
1991b 《跟著香陣走-台灣藝陣傳奇續卷》,臺北:臺原出版社。
2000 《台灣民間藝陣》,臺北:常民文化。
黃玲玉
1991 《從閩南車鼓之田野調查試探臺灣車鼓音樂之源流》,臺北:中華民族音樂學會。
魯 華
1991 《京劇打擊樂淺談》,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林嘉書、林浩
1992 《客家土樓與客家文化》,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張景智譯
1992 《索緒爾》,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運棟
1992 《客家人》,臺北:東門出版。
羅香林
1992 《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吳釗、劉東升編著
1993 《中國音樂史略》〔增訂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林經甫、劉還月
1993 《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臺北:臺原出版社。
楊國鑫
1993 《台灣客家》,臺北:唐山出版社。
楊兆禎
1994 《客家民謠 九腔十八調的研究》(再版),臺北:育英出版社。
楊鏡汀
1994 《新竹縣舊地名探源》,新竹:中華客家台灣文化學會。
王增能
1995 《客家飲食文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王耀華
1995 《客家藝能文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郭丹、張佑周
1995 《客家服飾文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陳正之
1995 《樂韻泥香-臺灣的傳統藝陣》,南投: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竹北市志編纂委員會
1996 《竹北市志》,新竹:竹北市公所。
梁廣程、潘永璋編著
1996 《樂器法手冊》〔增訂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楊民康
1996 《中國民間歌舞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蔡 策
1997 《客家民俗-談贛南》,臺北:老古文化。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8 《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 《2004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6 《2004文化統計》電子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板
1998 《六家庄風土誌》,臺北:唐山出版社。
莫光華
1999 《臺灣各類型地方戲曲》,臺北:南天書局。
曾喜城
1999 《臺灣客家文化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劉還月
1999 《台灣客家風土誌》,臺北:常民文化。
謝重光
1999 《客家源流新探》,臺北:武陵出版。
2001 《客家形成發展史綱》,廣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3 《閩台客家社會與文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申學庸、陳其南
2000 《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徐亞湘
2000 《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臺北:南天書局。
黃榮洛
2000 《台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林光華等
2001 《義民心鄉土情》,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林茂賢
2001 《台灣傳統戲曲》,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李維斯陀(Claude Lèvi-Strauss)著、楊德睿譯
2001 《神話與意義》,臺北:麥田出版。
鄭榮興
2001a 《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2004 《台灣客家音樂》,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徐進堯、謝一如
2002 《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與客家採茶大戲》,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魏麗華編著
2002 《客家民俗文化》,臺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陳彥仲等
2003 《台灣的藝陣》,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永義、游宗蓉
2003 《臺灣傳統戲曲之美》,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劉佐泉
2003 《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
2003 《新竹縣傳統聚落與傳統建築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願景建築師事務所
2003 《新竹縣第三級古蹟竹北問禮堂保存與再利用規劃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Johnny Allen等著/陳希林、閻蕙群譯
2004 《節慶與活動管理》,臺北:五觀藝術管理。
徐亞湘主編
2004 《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彙編》(光碟版),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廖金文
2004 《苗栗舞龍文化-火旁龍》,苗栗:苗栗縣造橋國小。
劉敏耀
2005 《新竹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秦華生、劉文峰主編
2006 《清代戲曲發展史》(下卷),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
臧一冰
2006 《中國音樂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夏蘭編著
2007 《中國戲曲文化》,北京:時事出版社。
第三工作室
2007 《六家客家族群開發史調查研究-總結報告》【修訂本】,新竹: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未出版)
溫萍編著
2007 《客家音樂文化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
2008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學位論文
黃玲玉
1986 《臺灣車鼓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蔡欣欣
1989 《台灣地區現存雜技考述》,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琬茹
1999 《台灣鼓吹陣頭的音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陳永章
2002 《雲林大廍花鼓陣發展過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梁恩嘉
2002 《大廍花鼓陣對社區意識覺醒及社區發展影響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金文
2003 《苗栗舞龍文化之研究-以苗栗炸龍為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禎玟
2004 《宗教、傳統與藝陣:新營土庫「竹馬陣」的表演藝術》,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婷
2004 《台灣陣頭鑼鼓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榮平
2005 《台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跳鼓陣為對象》,屏東: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麗華
2005 《台南十二婆姐民俗藝陣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珆緽
2005 《台灣客家舞蹈創作研究-以朗格符號論美學為基礎》,臺北: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霖
2006 《台南縣關廟鄉龜洞飛鷹跳鼓陣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其他論文
凌純聲/芮逸夫主編
1971 〈民族誌〉,《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魏民民、儲皖華、周慧玲
1984 〈湖南花鼓戲〉,《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論文集(上)》315-335頁,臺北:教育部。
齊騁邨
1986 〈打花鼓的來源〉,《東方雜誌》復刊第十九卷第十期75-76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戴 平
1987 〈論丑角之美〉,《戲曲美學論文集》301-323頁,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吳騰達
1988 〈雜技與小戲〉,《鄉土的民族藝術》56-103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鄭榮興
1991 〈客家戲曲音樂的概述〉,《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70-77頁,臺北:正中書局。
1997 〈台灣客族傳統音樂〉,《台灣音樂閱覽》106-113頁,臺北:玉山社。
2001b 〈台灣採茶小戲及其特色〉,《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40頁,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2 〈臺灣客家的音樂〉,《臺灣傳統音樂之美》147-189頁,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李逢蕊
1994 〈論何謂客家人〉,《客家文化論叢》43-51頁,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劉錦雲
1994 〈論客家人的性格特徵〉,《客家文化論叢》53-64頁,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劉還月
1994 〈移植的經驗,獨立的信仰—台灣客家信仰的特色與自主性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4-216頁,臺北:行政院文建會、客家雜誌社。
林明美
1995 〈台灣的民間舞蹈〉,《舞蹈欣賞》153-181頁,臺北:三民書局。
謝重光
1996 〈三山國王信仰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101-110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其南、陳瑞樺
1998 〈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第41期21-37頁,南投:臺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研究考核委員會。
簡其華、劉恩伯、胡建國/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
1998 〈花鼓〉,《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朱元鴻
2000 〈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11-45頁,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陳家苓
2001 〈日本的文化慶典和觀光業的推動〉《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51-55頁,臺北:中華台北亞太經濟合作(APEC)研究中心、台灣經濟研究院。
黃玲玉
2001 〈臺灣的歌舞小戲〉,《國民教育》第41卷第3期44-53頁,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社。
劉大和
2001 〈觀光與文化慶典—台灣當前觀光發展重點〉《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14-21頁,臺北:中華台北亞太經濟合作(APEC)研究中心、台灣經濟研究院。
趙 麗
2001 〈論花鼓燈藝術的多元化構成〉,《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卷第4期89-92頁,淮南:淮南師範學院。
陳怡方
2003 〈陣頭技藝之美〉,《台灣傳統藝術之美》172-194頁,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黃文華、鐘哲
2003 〈論客家舞蹈的風格特點〉,《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120-121頁,贛州:贛南師範學院。
明立國
2004 〈祭儀、展演與文化復振----關於鄒族幾個相關問題的探討〉,「鄒族人文學術研討會」,嘉義:嘉義大學。
2005 〈文化產業思維下的戲曲音樂發展與傳承〉,《香港戲曲的現況與前瞻》83-108頁,香港:中文大學。
林麗紅
2004 〈丑角的誕生與丑角意識的形成〉,《戲曲研究通訊》79-94頁,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黃文華、曾蓉萍
2004 〈淺談贛南採茶舞中的“矮子步”〉,《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16-117頁,贛州:贛南師範學院。
張弘旻
2005 〈地方慶典中的符號意象〉,《美育》第146期11-17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許秀霞
2005 〈美濃鎮祠堂的規制與機能〉,《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7期92-125頁,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賴 丹
2005a 〈贛南客家舞蹈藝術中“三絕”的審美意韻〉,《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11月)133-136頁,南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2005b 〈舞中三絕—贛南客家舞蹈藝術中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的研究〉,《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3卷第4期90-94頁,杭州: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藍 凡
2005 〈秧歌、花鼓、採茶與灘簧考辨〉,《藝術百家》第1期1-6頁,南京: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所。
謝登旺
2005 〈客家文化產業活化芻議〉,《通識研究集刊》第8期1-16頁,桃園:開南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柯孟潔
2006 〈臺中新樂軒與何厝關係之研究〉,《民俗曲藝》第152期221-251頁,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蘇金成
2006 〈皖淮地區花鼓燈藝術探析〉,《戲劇月報》第6期46-47頁,南京: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所。
文章
王傳淞口述/沈祖安、王德良整理
1987 〈丑與付之間〉,《丑中美-王傳淞談藝錄》156-157頁,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姜義鎮
1997 〈福德正神-伯公〉,《民俗文化古蹟探考》59-71頁,新竹:新竹縣政府。
2005 〈義民爺-褒忠〉,《新竹縣寺廟祀神簡介》224-225頁,新竹:新竹縣政府。
鍾肇政
1998 〈土地之愛-《序》〉,《六家庄風土誌》1-4頁,臺北:唐山出版社。
第三工作室
2000 〈六家遺書:還是六家庄傳家寶〉,《村史運動的萌芽》88-97頁,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陳 板
2000 〈農民、義民與高鐵-大家來寫六家史〉,《新竹文獻》第1期59-74頁,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2006a 〈新瓦屋:兩百年的歷史,重生的新文化〉,《新竹文獻》第26期8-12頁,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2006b 〈新瓦屋樂園:台灣第一個「客家文化保存區」〉,《新竹文獻》第26期13-20頁,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李芳如
2006 〈六家鄉土民俗技藝傳承-兼述後生花鼓隊今昔〉,《新竹文獻》第26期51-53頁,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林永楨
2006 〈全球地方化-新竹區域發展下的中興社區與六家再造〉,《新竹文獻》第26期71-83頁,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林保煙
2006 〈新瓦屋「花鼓隊」之童年印象〉,《新竹文獻》第26期46-50頁,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陳朝全
2006 〈社區再造行動劇本-表徵化的社區劇場與空間〉,《新竹文獻》第26期93-99頁,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陳麗雅、林伯殷
2006 〈新瓦屋花鼓隊訪談錄系列〉,《新竹文獻》第26期24-45頁,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鄭惠美
2007 〈針頭線尾,宜室宜家 客家婚禮內蘊的巧藝〉,《新活水》第15期28-34頁,臺北:國家文化總會。
外文
L.Smith-Shank, Debbie
2002 “Community Celebrations as Ritual Signifiers”, Visual Arts Research, Vol.28, No.2, pp.57-63.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其他
林礽賞
1985 〈新瓦屋花鼓隊簡介〉
孫檀公來台開基二三○週年紀念委員會編
1987 《沿革誌》,新竹:孫檀公來台開基二三○週年紀念委員會
新竹縣新瓦屋花鼓協會
2001 《成立大會手冊》
2002 《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2003 《第一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手冊》
2004 《第二屆會員大會手冊》
2005 《第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2007 《第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手冊》
2007 《第三屆會員大會手冊》
2009 《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祭祀公業林賢明管理委員會
2007 《沿革誌-慶祝孫檀公來台開基250週年紀念》,新竹:祭祀公業林賢明管理委員會。
陳板、林保煙編
2007 《新瓦屋》,新竹: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中興社區發展協會
2008 《中興社區推動社區發展工作報告》,新竹:竹北市中興社區發展協會。
新竹縣文化局
2008 《「2008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活動導覽手冊》,新竹:新竹縣文化局、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羅緗綸
2008 〈客家花鼓 笑看時事〉(2008年11月9日),《聯合報》C1。
網路資料
〈六家庄泰迎媽祖〉,《台灣日日新報》線上資料庫
http://140.126.30.58:8099/LiboPub.dll?Search1,瀏覽日期:民國97年12月3日。
陳板〈新瓦屋花鼓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習加油站
http://content.edu.tw/local/shinchu/shinchub/chien18.htm,瀏覽日期:民國96年3月25日。
〈陣頭〉,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1994)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B0%7D%C0Y&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瀏覽日期:民國97年10月22日。
竹北市地理區位圖/新竹縣地理區位圖,逢甲大學地理資訊中心
http://edb.epa.gov.tw/localenvdb/Hsinchu_County/index.htm,瀏覽日期:民國96年6月7日。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
http://hakka.dict.edu.tw/
時報知識贏家
http://kmw.ctgin.com/kmw_v2/main.aspx
新瓦屋花鼓協會/最新訊息,村村客家文化上網
http://land.ihakka.net/groups/group01.aspx?foot=false&stationID=87
中興社區發展協會/最新訊息,村村客家文化上網
http://land.ihakka.net/groups/group01.aspx?stationID=39
新竹縣竹北市中興社區,臺灣社區通
http://sixstar.cca.gov.tw/community/newpage/achievement03.php?CommID=1249&ID=13,瀏覽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
溫宗翰〈出巡(遶境)〉,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pedia.cca.gov.tw/index.php?title=%E5%87%BA%E5%B7%A1%EF%BC%88%E9%81%B6%E5%A2%83%EF%BC%89%EF%BC%88%E6%96%87%E5%BB%BA%E6%9C%83%EF%BC%89,瀏覽日期:民國96年5月13日。
觀光節慶賽會,交通部觀光局
http://taiwan.net.tw/fesivtal/,瀏覽日期:民國98年1月24日。
〈12/20至12/31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花鼓采吉」〉,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http://w3.hsinchu.gov.tw/xx/news/detail.asp?year=0&month=0&cid=0&strKey=&id=3905,瀏覽日期:民國97年12月17日。
《福爾摩沙藝術節系列》2008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0853,瀏覽日期:民國97年12月25日。
文化資產保存法(2005年2月5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http://www.cca.gov.tw/law/html/4-1.html,瀏覽日期:民國96年6月12日。
四健會簡介,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
http://www.fourh.org.tw/About4H.jsp?CheckSession=first,瀏覽日期:民國97年10月19日。
〈2009年「客庄十二大節慶」隆重登場 實踐馬總統「牽成客庄、繁榮客庄」政策〉,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3592&ctNode=310&mp=307,瀏覽日期: 民國97年12月31日。
鄭富元(2004),〈客家飲食文化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8613&ctNode=581&mp=298,瀏覽日期:民國96年4月28日。
〈花鼓采吉-2002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新竹縣文化局
http://www.hchcc.gov.tw/festival/231/2002/index.htm,瀏覽日期:民國96年2月4日。
新竹縣文化局網頁
http://www.hchcc.gov.tw/festival/231/index.htm
〈「客庄12大節慶」入選公布〉,《客家電子報》第188期(2008年11月18日)
http://www.ihakka.net/epaper/971102/,瀏覽日期:民國97年11月19日。
林佳緯〈六家新瓦屋 不讓客家花鼓化古〉(2002年6月6日),生命力新聞
http://www.newstory.info/2002/06/_.html,瀏覽日期:民國96年1月21日。
張倩瑋〈新瓦屋-客庄文化百分百〉(2006年9月14日),《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47期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547&bulletinid=63723,瀏覽日期:民國96年2月4日。
第三工作室〈歷史悠久的客家傳統聚落--六家村史寫作計畫〉,TacoMart電子報
http://www.tacocity.com.tw/third/,瀏覽日期:民國95年12月13日。
聯合知識庫
http://www.udndata.com/library/
視聽資料
1997 〔竹北林家與采田福地〕,【客家風情畫】第24集,臺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2003 〔六家客家文化劇場成果展示〕(一)(二),新竹:竹北市中興社區發展協會。
2003 〔安徽花鼓燈〕,【漢族民間舞蹈】第3片,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
2004 〔客家大戲 萬事由天〕,新竹:竹北市中興社區發展協會。
2004 〔新瓦屋樂園-昔日新瓦屋‧今日新傳承〕,新竹:新竹縣新瓦屋花鼓協會。
2005 〔六家庄巡田水看月光-懷舊晚會〕,新竹:竹北市中興社區發展協會。
2005 〔六家農村文化運動-割禾活動〕,新竹:竹北市中興社區發展協會。
2005 〔中興社區94成果分享-來六家聽故事〕,新竹:竹北市中興社區發展協會。
2006 〔頭前溪岸浪滔滔〕,【客家庄】第10集,廣電基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7 〔新瓦屋再造〕,彭啟原導演,新竹: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不詳 〔何處尋客蹤-竹塹風雲〕,【台灣介客家人】,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