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7: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涂文欽
研究生(外文):Bun-khim Thoo
論文名稱:彰化縣閩南語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佈
論文名稱(外文):The Phonological Typ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Min-nan Dialects in the Chang-hua County
指導教授:洪惟仁洪惟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Uijin 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語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閩南語方言接觸地理方言學詞彙擴散結構擴散方言分佈圖等語線等語線束
外文關鍵詞:Min-nan Dialectsdialect contactdialect geographylexical diffusionstructural diffusionlexicaldialect area atlasisoglossbundle of isogloss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3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研究的主題是「彰化縣閩南語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佈」,透過田野調查的方式,以「音韻特徵」為核心,收錄該區二十六個鄉鎮共104個65歲以上世居當地的老人的語音資料,藉以了解彰化縣閩南語的方言類型及分佈情形,畫出閩南語方言分區圖及各音韻的方言變體分佈圖,最後畫出等語線束圖,證明彰化縣方言分區的正確性。
內容共有七章:第一章介紹彰化縣的語言分佈概況,以及閩南語在彰化縣的分佈情形。第二章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並參考相關的調查文獻。第三章探討「入」字頭聲母的變體類型及分佈情形,印證「詞彙擴散」及「結構擴散」理論。第四章討論單韻母〈居居〉、〈居艍〉、〈科伽〉、〈科檜〉韻,複韻母〈雞稽〉、〈杯稽〉、〈鉤沽〉韻,陽聲韻〈箴箴〉、〈恩巾〉韻及鼻音韻〈毛扛〉、〈科糜〉的變體類型及分佈情形,可看出上述四類韻母在彰化縣都呈現迅速衰退的趨勢。第五章則研究該區〈陰平本調〉、〈陽平變調〉、〈陰上變調〉、〈陰陽去本調〉、〈陽入本調〉的變體類型及分佈情形,我們發現「平調化」、「中調化」已成主流。第六章則是建立彰化縣閩南語的方言分區,並探討語言與祖籍之間的關係。第七章是本論文的總結,我們歸納出彰化縣閩南語演變的動機及語言接觸的類型。
附圖中我們畫出1張「彰化縣閩南語方言分區圖」,38張「彰化縣閩南語方言變體分佈圖」。每張方言變體分佈圖中,我們畫出等語線,最後我們畫出5張「彰化縣閩南語方言等語線束圖」,呈現彰化縣閩南語分佈的情形。
The topic of this research, “The Phonological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Min-Nan in Changhua County”, according to phonetic features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field trip. The research collected speech database of 112 elder, who are older than 65 years old; therefore, we can understand th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language, and draw bundle of isoglosses to proof the correction of Changhua County Min-Nan distribution by drawing dialect area atlas and variety diagram.
The content includes seven chapters: In Ch1, introducing languages distribution and general situation in Changhua County. In Ch2, explaining the ways of research and relevant references. In Ch3, the variants and distribution of 入 are explored to proof the theory of lexical diffusion and structural diffusion. In Ch4, a discussion of single vowel includes “kir/ki”, “kir/ku”, “ker/ke”,and “ker/kue”; diphthongs includes “kere/ke”, “pue/ke”, and “kio/koo”; nasal vowel includes “tsirm/tsom” and “krin/kin”; as well as Nasals includes “mng/konn” and “ker/muenn”. In Ch5, studying variety ton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area such as “The 1st Tone change”, “The 5th Tone change”, “The 2nd Tone change”, “The 3rd and 7th Tone” and “The 8th Tone”. We found that “level tone”, “medial tone”, has became mainstream. In Ch6, building distribution of Changhua Min-Nan, and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ancestors. In Ch7, we concluded with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ment of Changhua Min-Nan, and types of languages contact.

We drew a dialect area atlas, 38 pieces of dialect variety diagram of Min-Nan in Changhua County. We drew isogloss in each dialect variety diagram. At last, we drew 5 pieces of bundle of isoglosses diagrams to show the distribution of Changhua Min-Nan.
目次
謝詞
摘要
第一章 彰化縣的閩南語方言 1
第二章 研究方法 4
2.1 文獻回顧 4
2.1.1有關彰化縣語言調查相關文獻 4
2.1.1.1小川尚義(1907)《日臺大辭典》 4
2.1.1.2鍾露昇(1967)《閩南語在臺灣的分佈》 5
2.1.1.3洪惟仁(1992)《臺灣方言之旅》 5
2.1.1.4龔煌城、姚榮松、洪惟仁(1993)《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
第三年期-臺灣中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 6
2.1.1.5李香儀(2003)《臺灣鹿港方言調查及方言地圖之編製》 8
2.1.1.6陳嬿庄(2003)《臺灣永靖腔的調查與研究》 8
2.1.2有關研究方法相關文獻 9
2.1.2.1顧百里(1978)《澎湖群島方言調查》 9
2.1.2.2潘科元(1997)《大臺北地區閩南語方言的音韻類型與分佈》 9
2.1.2.3張素蓉(2006)《臺中縣海線地區泉州腔的漸層分布》 10
2.1.2.4洪惟仁(2003)《音變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臺灣普通腔的形
成》 11
2.1.2.5李仲民(1998)《臺北縣雙溪閩南語初步研究-調查、比較與方
言界線之探討》 12
2.1.2.6簡秀梅(2006)《關廟方言區「出歸時」字類回頭演變之地理與
社會方言學研究》 12
2.2 研究方法 13
2.2.1研究限制 13
2.2.2研究方法及步驟 13
第三章 彰化縣閩南語聲母變體類型與分佈 17
3.1 傳統十五音系統 17
3.2 《十五音》入歸柳現象 17
3.3 入字頭的字類 18
3.4 〈入〉聲母的變體類型與分佈 19
3.5 〈入〉字頭的音變 20
3.5.1〈入〉字頭的音變速度 20
3.5.2〈入〉字頭的音變動機 21
3.6 小結 22
第四章 彰化縣閩南語韻母變體類型與分 24
4.1 元音系統的比較 24
4.2 韻母系統的比較 24
4.2.1央元音韻類 25
4.2.1.1單音韻央元音韻類的字類 25
4.2.1.1.1〈居居〉類 25
4.2.1.1.2〈居艍〉類 27
4.2.1.1.3〈科伽〉類 27
4.2.1.1.4〈科檜〉類 28
4.2.1.1.5小結 28
4.2.1.2複元音韻央元音類 29
4.2.1.2.1〈雞稽〉類 29
4.2.1.2.2〈杯稽〉類 30
4.2.1.2.3〈鉤沽〉類 30
4.2.1.2.4〈雞更〉類 31
4.2.1.2.5小結 32
4.2.1.3 陽聲韻央元音類 34
4.2.1.3.1〈箴箴〉類 34
4.2.1.3.2〈恩巾〉類 35
4.2.1.3.3小結 35
4.2.2鼻音韻類 36
4.2.2.1鼻化單元音韻母 36
4.2.2.1.1〈青更〉韻 36
4.2.2.1.2〈毛扛〉韻 36
4.2.2.2鼻化複元音韻母 37
4.2.2.2.1〈毛褌〉韻 37
4.2.2.2.2〈科糜〉韻 37
4.2.2.2.3〈梅檜〉韻 37
4.2.2.2.4〈梅糜〉韻 37
4.2.2.2.5〈箱薑〉類 38
4.2.2.2.6〈熋經〉類 38
4.2.2.2.7〈關官〉類 39
4.2.2.2.8〈關觀〉類 39
4.2.2..2.9小結 40
4.2.3其他韻類 41
4.2.3.1開口韻 41
4.2.3.1.1〈珠居〉類 41
4.2.3.1.2〈高高〉韻 41
4.2.3.1.3〈高沽〉韻及〈高稽〉韻 41
4.2.3.1.4〈刀高〉韻 42
4.2.3.1.5〈飛檜〉韻 42
4.2.3.2閉尾韻 42
4.2.3.2.1〈卿經〉韻 42
4.2.3.2.2〈卿巾〉韻 43
4.2.3.2.3〈香姜〉類 43
4.2.3.2.4〈香恭〉類 43
4.2.4介音部分〈三兼〉類、〈江姜〉類、〈弎驚〉類 43
4.2.5總結 44
第五章 彰化縣閩南語聲調變體類型與分布 45
5.1聲調系統的比較 45
5.2聲調類型比較 46
5.2.1陰平本調 46
5.2.2陽平變調 46
5.2.3陰上變調 47
5.2.4陰陽去本調 47
5.2.5陽入本調 48
5.3 小結 49
第六章 彰化縣閩南語次方言區的建立 51
6.1 方言的比較與類型分析 51
6.1.1方言的比較與通變系統 51
6.2彰化縣閩南語的方言類型 52
6.2.1方言變項與變體類型 52
6.2.2方言特徵與方言類型 54
6.3彰化縣閩南語次方言區與分佈 57
6.4彰化縣閩南語方言的分類 57
6.4.1有關閩南語方言分類的文獻 59
6.4.1.1小川尚義的〈台灣言語分佈圖〉 59
6.4.1.2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 59
6.4.1.3潘科元(1997)《大臺北地區閩南語方言的音韻類型與分佈》60
6.4.1.4洪惟仁(2006)〈臺北地區閩南語方言的類型與分佈〉 60
6.4.2彰化縣閩南語方言的分類系統 61
6.4.2.1彰化縣閩南語次方言的分類 62
6.4.2.2彰化縣閩南語二次方言的分類 62
6.5彰化地區閩南語方言與祖籍分佈的關係 66
6.6小結 75
第七章 結論 76
7.1彰化縣閩南語演變的動機 76
7.1.1內部動機 76
7.1.2語言接觸 77
7.1.2.1波傳論與等語線理論 77
7.1.2.2詞彙擴散理論 78
7.1.2.3方言混雜 79
7.1.2.3.1〈居居〉字類的字音混雜 79
7.1.2.3.2〈雞更〉字類的字音混雜 80
7.1.2.3.3〈熋經〉字類的字音混雜 82
7.1.2.3.4〈關官〉韻與〈關觀〉韻的字音混雜 83
7.2彰化縣閩南語演變的趨勢和方向 84
7.3本研究的後續研究工作 85
參考書目 86
附圖
【附圖1】彰化縣行政區域圖 90
【附圖2】小川尚義(1907)〈臺灣言語分布圖〉 91
【附圖3】洪惟仁(1990)〈台灣漢語方言分布圖〉 92
【附圖4】洪惟仁(2008)〈台灣語言方言分佈圖〉 93
【附圖5】台北地區閩南語方言分區圖 94
【附圖6】台中縣海線地區泉州腔漸層分佈圖 95
【附圖7】關廟方言分佈圖 96
【附圖8】彰化縣閩南語方言分區圖 97
【附圖9】〈入〉聲母「日」字變體分佈圖 98
【附圖10】〈居居〉韻「豬」字變體分佈圖 99
【附圖11】〈居艍〉韻「思」字變體分佈圖 100
【附圖12】〈科伽〉韻「短」字變體分佈圖 101
【附圖13】〈科檜〉韻「皮」字變體分佈圖 102
【附圖14】〈雞稽〉韻「雞」字變體分佈圖 103
【附圖15】〈雞更〉韻「夾」字變體分佈圖 104
【附圖16】〈雞更〉韻「莢」字變體分佈圖 105
【附圖17】〈杯稽〉韻「賣」字變體分佈圖 106
【附圖18】〈鉤沽〉韻「謀」字變體分佈圖 107
【附圖19】〈箴箴〉韻「蔘」字變體分佈圖 108
【附圖20】〈恩巾〉韻「斤」字變體分佈圖 109
【附圖21】〈青更〉韻「病」字變體分佈圖 110
【附圖22】〈毛扛〉韻「毛」字變體分佈圖 111
【附圖23】〈毛扛〉韻「兩」字變體分佈圖 112
【附圖24】〈科糜〉韻「糜」字變體分佈圖 113
【附圖25】〈科糜〉韻「妹」字變體分佈圖 114
【附圖26】〈梅糜〉韻「媒」字變體分佈圖 115
【附圖27】〈箱薑〉韻「想」字變體分佈圖 116
【附圖28】〈關官〉韻「關」字變體分佈圖 117
【附圖29】〈關官〉韻「橫」字變體分佈圖 118
【附圖30】〈關觀〉韻「慣」字變體分佈圖 119
【附圖31】〈熋經〉韻「還」字變體分佈圖 120
【附圖32】〈珠居〉韻「取」字變體分佈圖 121
【附圖33】〈高高〉韻「保」字變體分佈圖 122
【附圖34】〈刀高〉韻「糕」字變體分佈圖 123
【附圖35】〈飛檜〉韻「血」字變體分佈圖 124
【附圖36】〈卿巾〉韻「興」字變體分佈圖 125
【附圖37】〈卿經〉韻「冰」字變體分佈圖 126
【附圖38】〈香姜〉韻「相」字變體分佈圖 127
【附圖39】〈三兼〉韻「針」字變體分佈圖 128
【附圖40】〈弎驚〉韻「囝」字變體分佈圖 129
【附圖41】〈陰平本調〉「根」字變體分佈圖 130
【附圖42】〈陽平變調〉「鋤」字變體分佈圖 131
【附圖43】〈陰上變調〉「起」字變體分佈圖 132
【附圖44】〈陰陽去本調〉變體分佈圖 133
【附圖45】〈喉陽入本調〉「著」字變體分佈圖 134
【附圖46】〈陽入本調〉「縛」字變體分佈圖 135
【附圖47】〈單元音央元音類〉等語線束圖 136
【附圖48】〈複音韻央元音類〉等語線束圖 137
【附圖49】〈鼻元音韻類〉等語線束圖 138
【附圖50】〈一般韻類〉等語線束圖 139
【附圖51】〈聲調類〉等語線束圖 140
附錄
【附錄一】IPA、TLPA與台羅重要差異對照表 141
【附錄二】臺灣閩南語地理方言調查問卷 142
【附錄三】彰化縣閩南語方音類型代碼對照表 148
【附錄四】彰化縣閩南語編碼意義對照表 153
【附錄五】彰化縣語言調查字類涵字表 154
【附錄六】彰化縣語言調查發音人基本資料表 156
參考書目
林慶勳2002〈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大安1987《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何大安編 2003《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2003《南北是非:漢語的差異語變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黃宣範譯 2007《語言學新引》,台北,文鶴出版社。
丁邦新1980《臺灣語言源流》,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陳新雄 2005《聲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謝雲飛 1971《中國聲韻學大綱》,台北,蘭臺書局。
董同龢 1965《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60《四個閩南方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
1967《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話》,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
種之二十四。
洪惟仁 1985《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台北,自立出版社。
1990〈彙音妙悟的音讀〉,《第二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
學出版社。
1992《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第一版第一刷。
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7《高雄縣閩南語方言》,高雄,高雄縣政府發行。
2003《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的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國立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7《臺灣話發音學入門》,台中,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08〈南投地區語言分佈〉,《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論文
集(台中場)》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2009〈台北地區閩南語的方言類型與方言分區〉,《台灣語文研究》第三期,
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項夢冰、曹暉2005《漢語方言地理學-入門與實踐》,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王福堂 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振興. 1989《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漳平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光宇 2003《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
2000《切韻與方言》,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潤清 2002《西方語言學流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詹伯慧 2001《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徐通鏘 1996《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倫倫、陳小楓1996《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倫倫 1996《澄海方言研究》,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2001《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章太、李如龍1991《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常培、周辨明 1975《廈門音系及其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臺北,古亭書局。
徐大明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董忠司1986《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 台灣語文學會
1991《台灣地區的閩南方言簡述-臺北市、台南市、鹿港、宜蘭方言音系
的介紹》新竹,新竹師範學院編印。
1992〈臺南方言中的ə〉,《第二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
出版社。
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 行政院文建會
2009〈試論漳州化祖調及其在閩南、台灣的演化〉,《台灣語文研究》第三
期,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龔煌城.、姚榮松、洪惟仁.
1989《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一年期-臺灣北部閩南語方言
調查研究報告》
1992《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二年期-臺灣中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
研究報告》
1993《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三年期-臺灣中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
究報告》
1994《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四年期-臺灣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
究報告》
1995《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五年期-臺灣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
究報告》
1997《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六年期-臺灣東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
究報告》
楊秀芳 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第一版第一刷。
鍾露昇 1967《閩南語在臺灣的分佈》,油印本,台北,國科會報告。
曹志耘 2004《漢語語言學文萃方言卷》,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霍凱特著 索振羽,葉蜚聲譯(1986)《現代語音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重奇 2002《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正統編2007《閩南話漳腔辭典》,北京,中華書局。
周長楫編2006《閩南方言大辭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榮主編2000《閩南語詞典》,台南,真平企業。
甘為霖編1913《廈門音新字典》,台南,人光出版社。
賀登崧 2003《漢語方言地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長楫、歐陽憶耘 1998《廈門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譚邦君主編1996《廈門方言志》,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鍾榮富 2002《台語的語音基礎》,台北,文鶴出版社。
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台中,五南出版社。
顧百里1978《澎湖群島方言調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柔森1999 《彰化平原的族群與文化風錄》,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楊國鑫1993 《台灣客家》,台北,唐山出版社。
沈富進1954《增補彙音寶鑑》,嘉義,文藝學社。
劉還月2004 《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常民文化出版。
彰化縣文化中心2005《彰化縣客家族群調查》,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彰化縣文化中心2007《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啟動彰化學論文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4《台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上)》,南投,台灣文獻館。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4《台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下)》,南投,台灣文獻館。
台灣總督府1928《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黃秀政2000《鹿港鎮誌-沿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謝四海編2006《彰化縣二林區源成客家庄史前集》,彰化,彰化縣香草吟社
潘科元 1997《大臺北地區閩南語方言的音韻類型與分佈》,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仲民1998《臺北縣雙溪閩南語初步研究-調查、比較與方言界線之探討》
2007〈戰後台灣閩南語地理方言學的回顧與展望〉,台灣語言學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李香儀2003《臺灣鹿港方言調查及方言地圖之編製》,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所碩士論文。
陳嬿庄2003《臺灣永靖腔的調查與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素蓉2006《台中縣海線地區泉州腔的漸層分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
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靜.2002《麥寮方言的調查與研究---語音及詞彙初探》,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秀梅. 2006《關廟方言區「出歸時」字類回頭演變之地理與社會方言學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英從1991《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淑娟1995《關廟方言「出歸時」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2《桃園大牛欄台閩語、客語接觸之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國立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9〈台灣閩南語元音系統及陰陽入聲調的變異與變化〉《台灣語文研究》
第三期,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麗雪.2002《閩南語韻書彙音妙悟「高」韻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屏生1996《同安方言及其部分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台灣閩南語部分次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差異》,屏東,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
謝孟宓 2009〈高雄小港區大林蒲閩南語的音系及其相關問題〉,《台灣的語言方言
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論文集(南部場)》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洪惟仁、張素蓉2008〈臺中縣海線地區泉州腔的漸層分布-一個社會地理語言
學的研究〉,《社會語言學與功能語法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社。
洪惟仁、簡秀梅2007〈關廟方言區「出歸時」現象的漸層分佈:一個社會地理
方言學研究〉,語言微觀分佈國際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涂文欽 2006〈豐原地區閩南語入字頭衰退之社會方言學研究〉,第25屆全國暨
第10屆國際聲韻學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涂文欽 2008〈彰化縣閩南語的方言分佈與祖籍關係之研究〉,《台灣的語言方言分
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論文集(中部場)》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莊雅雯、馮鐘緯、陳如億2009〈入字頭g變體在福佬客地區與非福佬客地區之差
異性〉《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論文集(南部場)》
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吳正龍、陳淑君 2009〈員林地區饒平張姓分佈與語言特色〉《台灣的語言方言分
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論文集(南部場)》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Douglas&Barclay 1873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k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Supplements,台北,南天書局。
David Crystal著.沈家煊譯2004 A Dictionary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現代語言學
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J.K.Chambers&Peter Trudgil. 2002 Dialectology《方言學》(影印本),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
William Labov. 2007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Internal Factors《語言變化原理:
內部因素》(影印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Carlos Gussenhoven&Haike Jacobs. 2001 Understanding Phonology《音系學通解》,北
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