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魁京(1998)。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冉永平(2006)。語用學:現象與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美如(2004)。國小一年級看圖說話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維譯(2000)思維與語言。Vygotsky, L.S.著。台北:昭明出版社。
李櫻(2000)。漢語研究中的語用面向。漢學研究,18 ,頁 323-356。李慧娟(2004)。國小教師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客家語教學為例。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菁菁、陳秋月、楊錫溱、陳麗雲、黃玉梅、劉蘊儀、劉佩慈編著(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閩南語教材「大頭仔明」。新竹:新竹市政府。
吳君平、劉遠城、詹明峰、劉家禎譯(1997)。語言教學法。Jack C. Richards,Theodore S. Rodgers 著。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1986)。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吳峻毅、羅文莉、林愛悅、邱虹云(2002)國中英語教師實施溝通式教學之教師成長團體成效初探。台中市國教育輔導團九十一學年度教師行動研究論文集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國立新竹師院語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余光雄譯(2005)。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H.Douglas Brown 著。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1980)。台北:東華。
姚榮松 (1993)。鄉土語言。教師天地,67,頁11-15。姚榮松(2001)。談九年一貫課程本國語文閩南語第一階段的兩種教學策略。國
文天地,第十七卷第七期,頁8-15。
俞吾金(2001)。二十世紀哲學經典文本:英美哲學,復旦大學。
施並宏(2005)。情境教學論在國小作文教學的實踐與省思。國立新竹師院語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麗君(2005)。國中生讚美語反應策略初探暨對網路中學華文教材之建議,發表於「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指引。臺北:教育部。
張輝(1994)。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遷移與語用失誤。外語教學,頁24-27。
張世忠(2001)。協同教學模式的初探。教育研究資訊,18,頁66-82。張加民(2005)。論語用學與語用能力培養。河南社會科學,第十三卷第四期,頁126-127。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瑞端(1997)。普通話教學中的語用成分。集思廣益──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普通話科課程。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中文組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雲(2005)。閩南語教學理念的實踐。國立新竹師院台語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新仁(2006)。語言教學中的語用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郭玉鳳(2000)。閩南語語用特色與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台語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喻云根(1994)。英漢對比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工業大學出版社。
湯廷池(1981)。語言學與語言教學。 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 (1993)。對比分析與語言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頁75-115。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 臺北市:文鶴出版社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瑞枝(1997)。說話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董曉紅(1994)。對不同階段英語專業學生語用能力的調查與分析。 外語教學,1994(3),頁91-95
甄曉嵐(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力與方法解析-國小戲劇創作課程之教學轉化。台北:師大書院。
楊嵐智(2001)。小學教師實施閩南語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艷秋(2005)。語用失誤的起因與對策。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一卷第六期,頁152-155。
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Vygotsky, L.S.著。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 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歐淑玲(2003)。多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某社區國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盧斐雯(2008)。閩南語教學融入幼稚園課程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盧廣誠、喬幸嘉、王昭華、吳銘進、吳令宜、廖輝煌、林德絙編著(2009)。國小閩南語備課用書。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謝芳蕙(2001)。直接教學法與課程本位評量模式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永昌,郭康健等主編(1998)。母語教學及教育的縱橫觀。母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香港:香港教師。
蘇以文(1998)。清水變雞湯-淺談語用能力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論壇(二)國小英語教育之困境與對策。
龔蘊華(2005)。加強語用教學,提高語用能力。科技信息,27,頁328-329。
英文文獻:
Austin, John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dovi-Harlig, K., Hartford, B. A. S., Mahan-Taylor, R., Morgan, M. J., & Reynolds, D. W. (1991). Developing pragmatic awareness: Closing the conversation. ELT Journal, 45, pp.4–15.
Bardovi-Harlig, K. (1996). Pragma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Bringing pragmatics and pedagogy together. In L. Bouton (Ed.) 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 Urbana-Champaign,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Division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tensive English Institute.
Bardovi-Harlig, K. & B.S. Hartford. (1996). Congruence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conversations: Status balance in the academic advising session. Language Learning, 40, pp.467-501.
Bardovi-Harlig, K. (1999). Exploring the Interlanguage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Language Learning, 99, pp. 677-713.
Bardovi-Harling, K. (2001). Evaluat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 grounds for instruction in pragmatics? In: Rose, K.R., Kasper, G..,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13-32.
Brown, Penelope & Steven C. Levinson.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lum–Kulka, S., & Elite Olshtain, E. (1984). Requests and apologie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 act realisation patterns (CCSARP). Applied Linguistics, 5, pp.196–213.
Hartford, B. S., & Bardovi-Harlig, K. (1996).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Written student requests to faculty. In L. F. Bouton (Ed.),
Kapser, G. &. Rose, K. R. (2001).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In K. R. Rose
& G. Kasper (Eds.),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1-1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ech, Geoffrey 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New York: Longman Inc.
Searle, J. R., (1969). Speech Ac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e, K. R. (2005). On 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s. System, 33, 385-99.
Stalnaker, R. C. (1972). Pragmatics. In D. Davidson & G. Harman (Eds.), Semantics of natural language, pp.380-397. Dordrecht: Reidel
Thomas, 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failure . Applied linguistics,4,91-112.
Thomas, J.(1984).Cross-cultural discourse as unequal encounter:Towards a pragmatic analysis.Applied linguistics,5,226-235.
Yule, G. (1996).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源:
http://www.usconsulate.org.hk/pas/kids/pragmatics.htm
灣彎部落格(2009)。MSN大頭系列。2009.4.16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cwwany&article_id=16645098
蕃薯藤小蕃薯網站(2009)。呀米圖庫,取自http://kids.yam.com
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2009)。http://twblg.dict.edu.tw/tw/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