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頁1-49)。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愛麟(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體育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世雄(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對高中生足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雅燕(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之研究~一位體育教師之
行動研究。台中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沈六(2005)。情意教育。臺灣教育,636,2-12。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Patton, M. Q.,
1995)。
呂秀美(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體育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利昌(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
北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其達(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體育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奕銓(2005)。傳統式與理解式教學法對高中職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
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邱奕銓、楊明通(2007)。傳統式與理解式教學法運用於高職籃球學習效果比較
之研究。台灣運動教育學刊,2(1),36-59。
宋俊穎(2006)。國小五年級體育課互動研究-以理解式籃球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池(2005)。理解式教學法應育用於國小巧固球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的心理。台北:台灣學生。
林永能(2008)。國小體育教學實施運動教育模式之行動研究。台中教育大學體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本源(2002)。編制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郭世德(2000)。理解式球類教學在國小五年級學生足球學習效果的研究。國立體
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姚宗呈(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桌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
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體育教學碩士論文,花蓮縣。
范剛榮(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博隆(2005)。理解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擲準學習效果之
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如(2007)。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應用於中度智障學生之行動研究。台中教
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范熾文(1995)。情意教學目標的評量。國教園地,53,6-10。教育部(2003)。國民中學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
市:作者。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春秀(2000)。從應用研究結果談未來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中華體育,13(4)9-13。
游淑霞(2005)。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高中生合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體育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文培(2005)。球類運動教學新趨勢「理解式教學法」之理念與發展。彰化師
大體育學報。5,52-65。
黃月嬋(2002)。「健康與體育」創新之理念與設計。載於國立台中師院(主編),
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例(頁133-156)。台中市:國立台中師院。
黃月嬋(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體育定位。學校體育,13(1),22-28。黃月嬋、林俐伶(2008)。國小六年級理解式球類教學實施成效研究。運動文化
研究,4,115-132。
黃志成(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玉光(2002)。球類教學-領會式教學法。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曾瑞成(1997)。樂趣因素在體育教學上的省思。中華體育,11(2),16-21。掌慶維(2007)。理解式球類遊戲之設計原則---以侵入性遊戲為例。學校體育,17(6),81-88。
葉人豪(2007)。國小五年級理解式巧固球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體育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正中書局。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第三版)。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蔡宗達(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技能取向球類教學法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闕月清、林靜萍(2006)。理解式體育教學模式理論介紹。理解式體育教學策略
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初階研討手冊(頁1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
育研究發展中心。
闕月清、黃志成(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載於闕月清(主編),理解式球
類教學法(3-19)。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闕月清、鄭漢吾(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中學生學習效果之探討。台灣運
動教育學刊,1(2),15-49。
闕月清、蔡宗達、黃志成(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載於闕月清(主編),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21-39)。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賴清標(2002)。序。載於國立台中師院(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例。
台中市:國立台中師院。
簡銘成(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體育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龔雅慈(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羽球運動技能學習成效
與態度之研究對國中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份
Bunker, D., & Thorpe, R. (1986). The curriculum model. In R.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pp.7-10). Loughborough, Eng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utler, J.I. (1996). Teacher responses to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7 (9), 17-20.
French, K. E., Werner, P. H., Rink, J. K., Taylor, K., & Hussey, K. (1996). The effects of a 3-week unit of tactical, skill, or combined tactical and skill instruction on badminton performance of ninth-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5 (4), 418-438.
French, K. E., Werner, P. H., Rink, Taylor, K., Hussey, K. & Jones. J. (1996). The effects of a 6-week unit of tactical, skill, or combined tactical and skill instruction on badminton performance of ninth-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5 (4), 439-463.
Griffin, L. L., Mitchell, S. A., & Oslin, J. L. (1997). Teaching sport concepts and skills: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Light, R. (2003). Preservice Prlmary Teachers’ Responses to TGfU in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No Room for Heroes”. In L. Griffin, J. Butler, B. Lombardo, & R. Nastasi (Eds.),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 66-77). Reston, VA: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McPherson, S. L. & French, K. E. (1991). Changes in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motor skill in tenni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3, 26-41.
Mitchell, S. A., Griffin, L. L., & Oslin, J. L. (2003). Sport foundation for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Nevett, M., Rovengo, I. & Babiarz, M. (2001). Fourth-grade children’s knowledge of cutting, passing and tactics in invasion games after a 12-lesson unit of instruc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 (4), 389-401.
Nicholas, H. L., William, S. B., & Enrique, B. G. (2002). Expanding the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model: New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1 (2), 418-438.
Turner, A. P., & Martinek, T. J. (199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models for teaching games: Technique approach and game-centered (tactical focus)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29 (4), 15-31.
Turner, A. P. (1996). Myth or reality?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7 (4), 46-47, 55.
Turner, A. P., & Martinek, T. J. (1999). An investigation into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Effect on skill, knowledge and game pla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0, 28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