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排球協會裁判規則委員會(1989)。排球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排球協會。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規則暨裁判技術委員會(2000)。國際排球規則1999-2000。台北市:中華民國排球協會。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規則暨裁判技術委員會(2001)。國際排球規則2001-2004。台北市:中華民國排球協會。
王誠(1995)。發球區擴大後女排發球戰術變化初探。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1(4),40-44。
王宗騰、陳儷勻(1998)。1998年世界排球錦標賽男子組決賽排球技術表現分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5,131-142。
王哲、許健、呂春松(2002)。對男子排球比賽中發球的研究與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5(6),857-859。
田雪霞(2006)。高水平女子排球比賽發球與接發球運用技術種類的定量分析。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2(1),79-80。
任宏、唐月琴(2003)。芻論排球發球技術的發展趨勢。山西體育科技,23(3),28-29。
朱唯唯(1998)。怎樣打排球。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朱駿(2006)。淺析排球比賽中影響發球的因素。少年體育訓練,2006(1),24。
吳文忠(1957)。體育史。台北市:正中書局。
吳美玉(1999)。排球比賽中二種牽連技術運用性能分析-以1998年世界女排大獎賽鳳山站為例。大專體育,41,69-77。吳憲訓(2002)。排球發球基礎概念、技術與訓練之初探。大專體育,60,138-142。吳憲訓(2003)。亞洲男排四強技術表現與戰術運用之比較研究。台南市:供學出版社。
吳憲訓、何建德、蔡守浦、楊振興(2003)。亞洲男排四強發球運用特徵之研究。92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下),331-343。
吳嘉毅(2004)。´03世界盃男排比賽中拼發球戰術的運用。漳州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7(1),82-84。
吳素琴(2007)。第15屆世錦賽中國女排發球技術的統計分析。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6(2),87-89
李祿田(1998a)。發球區擴大對一攻戰術組成率影響的研究。體育科學,18,30。
李祿田(1998b)。排球發球區擴大對一攻戰術組成率的影響及其對策。昌濰師專學報,17(5),30-33。
李祿田(1999)。發球區擴大對戰術組成率的影響及其對策。中國體育科技,35(10),46-48。
李函潔(2001)。排球比賽得分結構的差異性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集,7,131-138。
李黛芬、陳松盛(2001)。世界女排發球型態與成效之分析。大專體育,52,108-112。李艷(2004)。新規則對排球技戰術的影響與對策。哈爾濱師範大學自然科 學學報,20(2),110-112。
李世玉、劉龍(2006)。對1994-2005年排球競賽規則修改的審視。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2(5),57-58。
宋魁(2004)。試析排球規則的修改對排球發球技術的影響。湖北體育科技,23(2),229-231。
周明華(1995)。淺談新規則對發球的影響。中國排球,1995(03),32-33。
林竹茂、尤東伯、黃德壽等(1978)。排球教學指引。台北市:健行文化出版。
林竹茂(1985)。排球跳躍扣球發球之研究。知音出版社,台北。
林文忠(1990)。男子排球比賽之技術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七十九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95-204。
林竹茂(1998)。當今排球技戰術主要特徵與展望研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5,1-27。
武永軍、董勇(2007)。實行每球得分制後進攻性發球的重要性。邢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4(1),87-89。
姚正台(2007)。大學男子排球比賽發球得分效益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施達生(1995)。排球教學訓練指導。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胡文雄、蔡崇濱(1997)。排球運動史話。台南市:供學出版社。
馬少輝、郭修金(2006)。大冠軍杯賽中中國女排得分能力的比較研究。遼寧體育科技,28(4),51-52。
馬成順(2005)。世界杯、奧運會女排比賽中發球技術運用效果的分析。遼寧體育科技,27(5),47-48。
馬金鳳(2005)。對雅典奧運會女子排球發球戰術運用的研究。遼寧體育科技,27(5),44-45。
高子琦、黃輔周(1998)。排球-裁判必讀。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張木山(1993)。男子四人制海灘排球比賽之技術分析研究。台北市:河馬文化出版社。
張木山(1995)。沙灘排球運動跳躍發球之運動學分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 2,137-144。
張木山(1997)。排球。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萍(1997)。排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張歡、何勝(1998)。歷次排球規則的修改給排球技戰術帶來的變化。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5(2),58-62。
張歡、李毅鈞(1999)。´98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總體進攻及發球效果分析。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6(1),51-55。
張萍(2000)。排球。台北市:國家出版社。張木山、紀忠呈(2002)。影響男子排球比賽成績表現之相關技術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1),255-274。張木山(2003)。大學男子排球比賽各項技術與勝分之迴歸分析。九十二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52-59。
張建平(2007)。第十三屆亞洲女排錦標賽中國女排發球效果分析。蘇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3(1),87-90。
莊豔惠(1993)。女子排球不同距離發球及接發球效果的探討。國立台灣體專學報,3,109-115。
許樹淵(1982)。排球運動技術分析。台北市:協進圖書有限公司。
許益芳(1995)排球發球戰術分析與運用。浙江師大學報,18(4),52-54。
許瀾(2000)。排球規則的演變與排球技戰術發展之間關係的探討。湖北體育科技,2000(03),30-31。
章金榮(2008)。排球競賽裁判技術手冊。台北市:崧誼活動企劃創意廣告有限公司。
陳儷勻(1994)。發球型態、發球距離與發球落點對排球發球效果的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8,137-148。
陳麗珊(1996)。發球區擴大後發球戰術變化初探。福建體育科技,15(4),40-41。
陳儷勻(1999)。排球運動中發球、攔網、扣球相互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45,79-86。陳銘鐘(2000)。女子排球比賽技術分析之研究。台中市:書恆出版社。
章曉武(2007)。新規則的實施對排球運動的影響。體育世界學術版,5,89-90。
湯慧娟、蔡崇濱、宋一夫(1999)。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影響的初步研究。成大體育,33,104-109。稅尚雪(2004)。大專男排前四強不同發球型態與發球落點對排球技術表現之分析。體育學報,36,73-84。黃幸玲、楊振興,(2007)。淺談發球在排球比賽之應用。大專體育,88,142-147。葉雅芬(2008)。優秀大專女排發球型態、發球路線與發球效果之分析研究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雷小娟(2003)。排球發球規則演變與其技術發展。淡江體育,6,134-136。廖錫華(2004)。第五屆城運會女排比賽發球技戰術效果的剖析。湘南學院學報,25(5),98-101。
劉桂英(2006)。排球競賽新規則引發的發球思考。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7(2),92-93。
劉偉(2007)。排球規則的演變史研究。懷化學院學報,26(11),94-96。
蔣曄、毛武揚(2005)。中國女排在世界杯和奧運會比賽中發球技術的分析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4(3),37-39。
蔡崇濱(1993)。排球規則探微。台南市:供學出版社。
蔡崇濱(1997)。1997-2000國際排球規則詳解。台南市:供學出版社。
蔡崇濱、陳進發(2002)。2001-2004國際排球規則與裁判實務要領。台南市:供學出版社。
蔡崇濱、陳進發(2005)。排球裁判執法實務要領。台南市:供學出版社。
賴淑惠(1998)。排球接發球之不同發球區域、發球型態、發球落點的效果分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209-229。
鍾秉樞(1998)。排球。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鍾秉樞、董天姝、張然、闕永伍、辛沂、李耀先、安琪(2000)。實行新規
則後排球比賽規律初探。體育科學,20(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