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大方廣(2007)。每週一字-誠。2008年1月2日 取自:http://www.dfg.hk/big5/mryz/dangri/39-cheng.htm
中國華文教育網(2008)。中國大學的校訓。2009年1月17日 取自:http://big5.hwjyw.com/zyzx/jxsc/zh/200804/t20080424_15870.shtml
內政部(2006)。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摘要版),2008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BI_2 /internet/ text/doc/doc.aspx?uid=141
內政部(2008,6月30日)。84-97年度托育機構概況。2008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doc/doc.aspx?uid=30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文崇(2004)。民營兒童課後安親班之市場區隔與消費者行為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王偉庸(2007)。台北市課後托育中心管理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306)。高雄:麗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6)。學生人數統計。2008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 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b.xls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6)。讓成長中的寶貝健康快樂。工作大贏家。11月號,頁75。
江佳樺(2004)。彰化地區家長對其國小子女選擇安親才藝班消費決策傾向之探討。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宋易純(2006)。一年級課後托育教師對兒童情緒社會化行為之探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余政賢(2004)。教育的作為,形成控制?協助成長?師友月刊,447,頁40-42。
呂慧珍(2004)。國民小學實施課後托育之個案研究-以台中縣偏遠地區一所國民小學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呂龍珠(2005)。小學生放學後的Second Round-職業婦女為國小學齡子女安排課後托育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亦欣(2007)。臺北市國小低年級家長選擇課後托育機構消費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芳玲(2005)。低收入家庭兒童課後托育服務認知之探討-以台北市兒童托育中心主管人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婉慈(2007)。家長選擇兒童美語安親班之決策行為研究--以新竹縣光明國小學童家長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李翠齡(2003)。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YMCA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45-188)。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吳俊憲、林怡君(2008)。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提升班級經營專業能力。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通訊,第6期,頁9-13。
吳素如(2005)。新竹地區課後托育教師專業能力與角色知覺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吳淑箐(2006)。台灣托育服務現況。收錄於葉郁菁等著,托育服務(頁17-42)。台北:心理。
林世華譯(2005)。Keith F. Punch 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志勇(2006)。屏東市國小課後補習班與安親課輔班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洧宏(2005)。台灣課後安親業未來經營發展之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晏如(2006)。家長選擇國小學童課後托育中心因素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麗美(2006)。國小學童家長選擇課後托育服務機構與對課後托育服務品質評價之研究:以台北市信義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佳樺(2006)。親師溝通輔導策略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3期。2008年10月23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3/53-22.htm
洪健二(2007)。課後安親才藝班服務品質之滿意因素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洪蘭(2003)。學才藝不如學生存能力 ,學前教育, 26(6),頁32-33。洪蘭(2004,4月28日)。童年無法等待的投資。中國時報,第8版。
胡博仁(2006)。一位課後托育教師在班級經營實踐之省思。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紀碧茹(2006)。有效的課業輔導及授課技巧。收錄於謝智芳、劉恩廷、紀碧茹、陳淑冠合著,兒童文教事業經營寶典(下冊)(頁109-127)。台中:超優教育事業。
郭詩岑(2005)。安親班家長體驗之探索。元智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志陽、陳銘漢、張瓊文(200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影響職務決策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35,頁33-59。陳保生(2007)。國小課後安親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初探。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美玉(2000)。生活史分析在新任教師專業發展上意義之探討,研習資訊,17(2),頁61-69。陳美谷(2003)。桃園縣國小身心障礙兒童課後托育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建明(2005)。國小安親班之行銷策略研究-以蘭陽地區高年級生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陳致中譯(2007)。你就是領導典範,(Discoovering Your Authentic Leadership, Bill George, Peter Sims, Andrew N. McLean, Diana Mayer, 2007),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新版第7期,頁132-141。
陳雅萍(2005)。台中縣市國小實施課後照顧服務之調查。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張秀樺(2005)。學童家長對學齡兒童課後托育偏好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春桂(2004)。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張雅婷(2003)。實踐的軌跡:安親班教學的脈絡化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燕紅(2006)。台北市私立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品質需求與家長滿意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秀娟(2007)。國小家長對課後托育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曾榮祥、吳貞宜(2004)。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台北:華騰。
黃月美(2005)。敘事研究-一種理解課程與教學的新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0,頁30-44。黃政傑(2006)。把每個學生教好-談人才培育與資優教育,師友月刊,472,頁8-12。黃意舒(1988)。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台北:時報出版社。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薈樺(2003)。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童珮詩(2007)。台中市國小低年級學童家長對夜間照顧服務需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游玉梅(2003)。成功領導的藍圖(中),游於藝雙月刊,27(3),公務人力發展中心。2008年8月1日取自:http://epaper.hrd.gov.tw/09_DEVELOP/09_05_monthly/ number37/ 37-3-1.asp?version=37賈馥茗(1997)。教育與人格發展。高雄:復文。
廖鳳瑞(1997)。幼教經營的雙贏策略,新幼教,14,頁12-15。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教。
劉明芳(2006)。課後托育與照顧。收錄於葉郁菁等著,托育服務(頁205-226)。台北:心理。
劉恩廷(2006)。如何提高經營績效。收錄於謝智芳、劉恩廷、紀碧茹、陳淑冠合著,兒童文教事業經營寶典(上冊)(頁16-42)。台中:超優教育事業。
劉貴傑(2004)。呂祖謙的人格教育思想,社會科教育學報,第七期,頁1-18。劉鎮寧(2007)。課後托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心理。
鄭石岩(2007)。身教:涓涓身教,善盡親職。台北:遠流。
燁子(2006)。如何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台北:文捷書坊。
謝智芳(2006)。如何成為超人氣的文教名師。收錄於謝智芳、劉恩廷、紀碧茹、陳淑冠合著,兒童文教事業經營寶典(下冊)(頁47-77)。台中:超優教育事業。
盧美貴(1980)。國小教師領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戴晨志(2006)。勝利總在堅持後。台北:時報文化。
魏一龍(2007)。有一種堅持叫自信。台北:廣達文化。
顏千淑(2004)。台中市雙生涯家庭國小子女課後托育服務安排與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簡梅英(2006)。安親班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羅聿廷(2005)。班級經營(第十八章)。載於郭靜晃、黃志成、王順民主編,兒童課後照顧服務訓練教材(下)(頁533-575)。台北:揚智文化。
蘇玉婷(2006)。跌倒了誰幫孩子站起來?師友月刊,467,頁36-39。西文部分
Dodge, D. T.(1995).Children need stimulation, Child Care Information Exchange, (11), 45-48.
Goodson, I. F.(1994). Studying curriculum : Cases and methods. Buckingham : Open University.
Halpern, R.(2003).Making play work: The promise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for low-income childre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oam, G., Biancarosa, G., & Dechausay, N.(2003). Afterschool Education: Approaches to an Emerging Field. Cambridge: Harvard Educati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