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專書部份
周婉窈 2004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
Halbwachs (著)、畢然、郭金華(譯) 2002 《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婉窈 1997 《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並相關資料》,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湯熙勇、陳怡如 2001 《臺北市臺籍日本兵查訪專輯》,臺北文獻委員會。
井出季和太 1943 《南進臺灣史考》,東京:誠美。
加藤邦彥 1979 《一視同仁の果へ》,東京,勁草書房。
丸山真男 1970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東京,未來社。
伊藤隆監修、百瀨孝著 1990 《事典昭和戰前期的日本制度與實態》,東京,吉川弘文館。
富澤繁 1984 《臺灣終戰密史—日本殖民時代》,東京出版社。
竹內清 1940 《事變與臺灣人》,東京,日滿新興文化協會。
鄭春河 1988 《追想》(臺灣南星同學聯誼會)。
進藤正已 1996 《總戰力與臺灣—日本殖民地崩壞的研究》,東京,刀水書房。
艾略特著,傳記、家庭史與社會變遷研究。載於肯德利克、史卓、麥克隆編,王幸慧、江正寬、詹緣端、廖慧真譯 1997 《解釋過去/瞭解現在:歷史社會學》。臺北:麥田。
江文瑜 1996 《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 實例。臺北市:巨流。
雨青 1985 《客家人尋「根」》,臺北,武陵。
陳運棟 1999 《台灣的客家人》,台北:臺原。
莊興惠 2004 《芎林鄉志》,新竹縣芎林鄉:竹縣鄉公所。
陳松鈺 1999 《芎林國小創校百週年專刊》,新竹縣芎林國小。
蔡慧玉 1996 《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鄭麗玲 1995 《台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北縣文化。
潘國正 1997 《天皇陛下的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
林炬璧 2001 《花蓮講古》,姚誠、張政勝編。花蓮市:花蓮市公所。
蔡丁掌、鄭芳草、吳石柱 1986 《乙亥年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祈安清醮紀念專輯》。
劉還月 2001 《臺灣客家族群使移墾篇-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振岳 1994 《臺灣後山風土誌》,臺原出版社。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1994 《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二、 學位論文
葉玿伶 2001 〈尋找台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國生 1996 〈戰爭與臺灣人:殖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春榮 2004 〈ㄧ個教育壓力團體的組織生命史研究--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傳德 1999 〈一位國小校長的生命史〉。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鍾秀鳳 2003 〈不只是彩虹:ㄧ個骨癌孩童之生命史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燕琳 2001 〈日治時期(1895-1945)新竹地區城鄉與建築發展〉。中原大
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桂蓉 2008 〈移民與永興村的形成與發展—從日本移民到客家移民〉,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三、 一般論文
許進發 2001 〈臺灣少年工的高座工廠--1945年美國調查的報告〉,臺灣史料研究17 民90.05 。蕭阿勤 1997 〈集體記憶理論的探討〉,《思與言》,第35卷1期(1997:3)。
陳柏棕 2006 〈日治時期臺籍日本兵任務及其境遇之探討--以分派至中國、南洋戰區為例〉,《新北大•史學》4 民95.10 。
王學新 2000 〈大正三年討藩役夫的徵召情形〉,「臺北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鄭麗玲 1994 〈不沉的航空母艦—臺灣的軍事動員〉,《臺灣風物》44:3。黃文齡 2001 〈歷史學的挑戰與回應¬—以美國歷史協會主席演說詞為例 1960S-70S〉,東吳歷史學報,第七期,民90.3。王明珂 1993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1993:11)。蕭阿勤 1997 〈集體記憶理論的探討〉,《思與言》,第35卷1期(1997:3)。
黃月純 2001 〈生命史研究在成人教育上的應用〉,成人教育學刊,第五期,民90。鍾淑敏 2003 〈殖民與再殖民—日治時期台灣與海南島關係之研究〉,台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一期民92.3。
河野司 1972 〈長谷川總督與海南島〉,寺崎隆治編,《長谷川清傳》。
周婉窈 1996 〈海南島的台灣兵(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台灣風物四十六卷三期。
李維真、陳惠芳 2007 〈手工牽紗、打造溫暖—消逝行業「打棉被」訪談〉,台灣文獻,別冊二十三,民96.12。
陳彩裕 1983 〈台灣戰前人口移動與東部(花蓮)的農業成長〉。
鄭政誠 2007 〈日治時期台灣客家族群人口動態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范明煥 2003 〈歷史、地理與族群:竹東地區舊地名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四、 報紙部份
《興南新聞》,1943年7月10日,第2版。
《臺灣警察時報》,第311號(1941年10月) 〈本島時事日誌〉9月5日條。
《臺灣警察時報》,第308號(1941年7月)〈本島時事日誌〉5月12日條)。
《臺灣警察時報》,第309號(1941年8月)〈本島時事日誌〉6月21日條。
《興南新聞》,1943年7月10日,第2版。
《臺灣警察時報》,第316號(1942年3月)〈本島時事日誌〉1月16日條。
《興南新聞》,1943年2月13日(夕刊),第2版。
《興南新聞》,1943年5月13日(夕刊),第1版。
《興南新聞》,1943年9月283日,第3版。
《臺灣時報》,第26年7月號(1943年),頁20。
五、 英文期刊與書籍
Becker, H.S. 1970. The Life History and the Scientific Mosaic. in Becker, H.S. .Sociological Work: Method and Substance (pp.63-73).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Gubrium, J. F., & Holstein, J. A. 1997. The new language of qualitative metho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tikainen, A., Houtsonen, J., Huotelin, H., Kauppila, J. 1995. In Search of theMeaning of Education: the Case of Finland.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9(4), 295-309.
Bertaux, D. 1981 . Biography and society: The life history approa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CA: Sage.
六、 參考網址
http://hk.geocities.com/phwwii/Speech/NishimatsuHistory.doc,西松建設創業百年史,2008。
http://hk.geocities.com/phwwii/Nishimatsu_context.htm,2008。
http://zh.wikipedia.org/wiki/,維基百科-太平洋戰爭,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