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2: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道一
論文名稱:戰爭、移民與台籍日本兵--以劉添木生命史為例
指導教授:姚誠姚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鄉土文化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9
中文關鍵詞:生命史集體記憶台籍日本兵二次移民
外文關鍵詞:life historycollective memoryEthnic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enthe second immigr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4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此篇生命史的研究,是在日治後期與國民政府來到臺灣的歷史脈絡下,以爺爺的生命史做為一個歷史見證。本篇研究以爺爺的生命為主軸,放置於整個大環境的變化,從出生、求學、工作、二次大戰、戰爭結束後回到台灣的生活及二次移民來到花蓮與戰後這群台籍日本兵所成立的團體—善友會等生命經驗,從爺爺的角度來看這些歷史事件對他的影響,以及善友會中的成員所展現出的集體意識,進一步去認識他們,瞭解他們,對於他們在戰後的生活、政治的氛圍、為何成立這個組織?深入地探究其主觀世界及生命經驗,並分析潛藏在生命背後的深層結構,以口述個人生命史的的方法,並藉由爺爺所保存的文件資料、相片與物品為他的生命史做一個完整的敘述。
藉由此篇研究,可以知道在二次大戰期間臺人在當時的一些生活片段,除了工作外,皇民化的教育、軍國主義都等同於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且由於他們自幼受日本教育,在日人離開後,日文仍是他們常用於溝通、書寫的文字。在二次大戰時爺爺位處南洋,現今的巴布亞紐幾內亞,透過生命史的描述,可以多了解當時他們在戰場上的生活與戰爭的經過。二次大戰結束後,爺爺回到了台灣,一個動盪的年代,爺爺只好二次移民來到花蓮,在這段過程中可以看到二次移民的艱辛過程,及爺爺從一開始對國民政府的期待到後來的失望,甚至厭惡。最後終於在當時所謂的後山—花蓮成家立業,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文中所提到這群位處南洋拉寶爾的台籍日本兵在回到台灣後,除了面對生活上的壓力,國民政府對他們的不信任,也都可以在他們的身上看到這段歷史。回到台灣三十年後,成立了一個屬於他們的組織—善友會,藉著訪問善友會中的成員與組織的文件資料,可以發現在生活上有許多地方他們是相同的,如:閱讀日文書籍與電視、對當時被日本統治的懷念、在回到台灣後的生活、二二八事件的經歷與在政治上的色彩大都雷同,清楚的看到屬於這個戰爭期世代的集體記憶。
This study of life history is my grandfather’s witness of Taiwan history from Post-Japanese Ruled period to KMT governance. Based on Grandpa’s life history, from his birth, work, being a soldier in WWII, back to Taiwan, immigrating to Hualien, and founding Friendship society, a group of Ethnic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en, this study is trying to know and understand Grandpa and his friends, to explore their subjectivism and life experiences, and to analyze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ir life by dictating personal life history and referring to photos, documents and articles.
These old men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Japanese culture. They even speak and write in Japanese up to today. During the WWII Grandpa was sent to Papua New Guinea to fight for Japan. Then he came back to Taiwan with nothing and had the second immigration to Hualien. All the privation he has suffered during the war and his career is written down. Eventually he had his family in Hualien—the laggard place behind the mountains.
Friendship Society was founded thirty years later after these Ethnic Taiwanese Imperial Japan Servicemen came back to Taiwan. It’s a place that they can support each other against the pressure of life and KMT Government. They have the same back ground and their political stands are in unanimity. When we look at them, we are looking at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ir generation.
目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緣起…………………………………………………………………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三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台籍日本兵…………………………………………………………8
第二節 集體記憶……………………………………………………………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生命史研究的意義…………………………………………………28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34
第三節 研究的優勢與限制…………………………………………………37
第四節 研究資料的搜集與處理……………………………………………42

第四章 兒時回憶 ……………………………………………………………55
第一節 先人的歷程…………………………………………………………55
第二節 孩提生活與求學時期………………………………………………63
第三節 不斷更佚的工作……………………………………………………72

第五章 軍旅生涯 ………………………………………………………………78
第一節 海南島的軍伕………………………………………………………78
第二節 逝去的青春歲月—拉寶爾…………………………………………88
第三節 善友會………………………………………………………………115

第六章 二次移民 ………………………………………………………………149
第一節 漂泊的客家人………………………………………………………149
第二節 從新竹到花蓮………………………………………………………153
第三節 用相片說故事………………………………………………………168


第七章 結論……………………………………………………………………179

參考書目 …………………………………………………………………………185
附錄 ………………………………………………………………………………188
表目錄
頁次
第二章
表2-1 臺民參與軍務之名稱及招募時間………………………………………14

第三章
表3-1 爺爺的生平概要…………………………………………………………50
表3-2 口述訪談大綱……………………………………………………………54

第四章
表4-1 來台宗譜表………………………………………………………………56
表4-1 GPS芎林老家地勢圖……………………………………………………65
表4-2 芎林國小歷屆畢業生人數統計表………………………………………69
表4-3 芎林庄第三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統計表之教育程度…………………70
表4-4 爺爺年輕時工作時間表…………………………………………………72

第五章
表5-1 台籍日本兵的分布比例…………………………………………………109
表5-2 台籍日本兵的分布比例圓形圖…………………………………………110
表5-3 1920新竹州國勢調查族群人口分布圖…………………………………133

第六章
表6-1 花東地區客家移民人口統計表…………………………………………177















圖目錄
頁次
第三章
圖3-1 生命史研究程序圖………………………………………………………37
圖3-2 劉添木生命史研究架構圖………………………………………………38
圖3-3 劉添木生命階段劃分與台灣三個統治政權時期對應圖………………40
圖3-4 家中一樓平面圖…………………………………………………………45
圖3-5 家中二樓平面圖…………………………………………………………46
圖3-6 爺爺的生命歷程相關人物圖……………………………………………56

第四章
圖4-1 廣東福建地形圖…………………………………………………………57
圖4-2 閩粵移民台灣路線圖……………………………………………………58
圖4-3 日治時代渡河情形………………………………………………………60
圖4-4 石壁潭台灣堡圖…………………………………………………………61
圖4-5 家中舊戶籍謄本…………………………………………………………63
圖4-6 家中舊戶籍謄本…………………………………………………………64
圖4-7 芎林老家門前巷子………………………………………………………65
圖4-8 芎林老家重新整建後……………………………………………………65
圖4-9 劉添貴之家庭通信………………………………………………………68
圖4-10 劉添貴之家庭通信簿……………………………………………………68
圖4-11 芎林公學校第二十九屆畢業照…………………………………………68
圖4-12 芎林公學校第青年團開訓結訓典禮……………………………………71
圖4-13 芎林鄉頭前溪旁之水泥堤防……………………………………………73
圖4-14 石壁潭台灣堡圖中的古今對照…………………………………………74
圖4-15 民國二十六年全家合影於石壁潭村信仰中心…………………………75
圖4-16 芎林庄役場輕便軌道車載運柑橘貨品出貨情形………………………76

第五章
圖5-1 海南島位置圖……………………………………………………………80
圖5-2 台灣勤行報國青年隊記錄片之影片圖像………………………………90
圖5-3 在拉寶爾軍中階級架構圖………………………………………………91
圖5-4 前往拉寶爾航線圖………………………………………………………93
圖5-5 拉寶爾位置圖……………………………………………………………94
圖5-6 戰後回台航線圖…………………………………………………………100
圖5-7 戰場中的紀念品…………………………………………………………106
圖5-8 二次大戰日軍於南洋佔領圖……………………………………………107
圖5-9 二次戰爭前期日軍佔領區域圖…………………………………………111
圖目錄
頁次
圖5-10 二次戰爭後期日軍佔領區域…………………………………………112
圖5-11 麥克阿瑟二次大戰中實施跳島戰術圖………………………………113
圖5-12 民國八十三年善友會聚餐合影………………………………………115
圖5-13 善友會的組織圖………………………………………………………117
圖5-14 1920新竹州國勢調查男性人口分布圖………………………………131
圖5-15 善友會人數分布圖……………………………………………………131
圖5-16 善友會之牌匾…………………………………………………………134

第六章
圖6-1 蘇花公路的前身—臨海道路…………………………………………154
圖6-2 台灣全島鳥瞰圖………………………………………………………155
圖6-3 爺爺在拉寶爾友人與爺爺借錢立下之借據…………………………157
圖6-4 郵便物配到達證明書之正反面………………………………………158
圖6-5 水打草分後鐵路轉接之情景…………………………………………160
圖6-6 水打草分後鐵路造橋之情景…………………………………………160
圖6-7 台灣省花蓮縣政府營業牌照…………………………………………162
圖6-8 花蓮縣彈製棉被商業同業公會證書…………………………………163
圖6-9 整捆運送的棉花………………………………………………………164
圖6-10 放置紡棉機中…………………………………………………………164
圖6-11 鬆軟散開的棉花………………………………………………………164
圖6-12 家中做棉被的場所……………………………………………………165
圖6-13 鋪棉的過程……………………………………………………………165
圖6-14 裝入內層被套…………………………………………………………165
圖6-15 以牽紗的方式進行固定………………………………………………165
圖6-16 裝入外層被單…………………………………………………………166
圖6-17 放置架上………………………………………………………………166
圖6-18 爺爺機車駕駛執照……………………………………………………167
參考書目

一、 專書部份

周婉窈 2004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
Halbwachs (著)、畢然、郭金華(譯) 2002 《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婉窈 1997 《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並相關資料》,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湯熙勇、陳怡如 2001 《臺北市臺籍日本兵查訪專輯》,臺北文獻委員會。
井出季和太 1943 《南進臺灣史考》,東京:誠美。
加藤邦彥 1979 《一視同仁の果へ》,東京,勁草書房。
丸山真男 1970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東京,未來社。
伊藤隆監修、百瀨孝著 1990 《事典昭和戰前期的日本制度與實態》,東京,吉川弘文館。
富澤繁 1984 《臺灣終戰密史—日本殖民時代》,東京出版社。
竹內清 1940 《事變與臺灣人》,東京,日滿新興文化協會。
鄭春河 1988 《追想》(臺灣南星同學聯誼會)。
進藤正已 1996 《總戰力與臺灣—日本殖民地崩壞的研究》,東京,刀水書房。
艾略特著,傳記、家庭史與社會變遷研究。載於肯德利克、史卓、麥克隆編,王幸慧、江正寬、詹緣端、廖慧真譯 1997 《解釋過去/瞭解現在:歷史社會學》。臺北:麥田。
江文瑜 1996 《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 實例。臺北市:巨流。
雨青 1985 《客家人尋「根」》,臺北,武陵。
陳運棟 1999 《台灣的客家人》,台北:臺原。
莊興惠 2004 《芎林鄉志》,新竹縣芎林鄉:竹縣鄉公所。
陳松鈺 1999 《芎林國小創校百週年專刊》,新竹縣芎林國小。
蔡慧玉 1996 《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鄭麗玲 1995 《台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北縣文化。
潘國正 1997 《天皇陛下的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
林炬璧 2001 《花蓮講古》,姚誠、張政勝編。花蓮市:花蓮市公所。
蔡丁掌、鄭芳草、吳石柱 1986 《乙亥年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祈安清醮紀念專輯》。
劉還月 2001 《臺灣客家族群使移墾篇-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振岳 1994 《臺灣後山風土誌》,臺原出版社。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1994 《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二、 學位論文

葉玿伶 2001 〈尋找台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生 1996 〈戰爭與臺灣人:殖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春榮 2004 〈ㄧ個教育壓力團體的組織生命史研究--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傳德 1999 〈一位國小校長的生命史〉。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秀鳳 2003 〈不只是彩虹:ㄧ個骨癌孩童之生命史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燕琳 2001 〈日治時期(1895-1945)新竹地區城鄉與建築發展〉。中原大
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桂蓉 2008 〈移民與永興村的形成與發展—從日本移民到客家移民〉,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 一般論文

許進發 2001 〈臺灣少年工的高座工廠--1945年美國調查的報告〉,臺灣史料研究17 民90.05 。
蕭阿勤 1997 〈集體記憶理論的探討〉,《思與言》,第35卷1期(1997:3)。
陳柏棕 2006 〈日治時期臺籍日本兵任務及其境遇之探討--以分派至中國、南洋戰區為例〉,《新北大•史學》4 民95.10 。
王學新 2000 〈大正三年討藩役夫的徵召情形〉,「臺北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鄭麗玲 1994 〈不沉的航空母艦—臺灣的軍事動員〉,《臺灣風物》44:3。
黃文齡 2001 〈歷史學的挑戰與回應¬—以美國歷史協會主席演說詞為例 1960S-70S〉,東吳歷史學報,第七期,民90.3。
王明珂 1993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1993:11)。
蕭阿勤 1997 〈集體記憶理論的探討〉,《思與言》,第35卷1期(1997:3)。
黃月純 2001 〈生命史研究在成人教育上的應用〉,成人教育學刊,第五期,民90。
鍾淑敏 2003 〈殖民與再殖民—日治時期台灣與海南島關係之研究〉,台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一期民92.3。
河野司 1972 〈長谷川總督與海南島〉,寺崎隆治編,《長谷川清傳》。
周婉窈 1996 〈海南島的台灣兵(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台灣風物四十六卷三期。
李維真、陳惠芳 2007 〈手工牽紗、打造溫暖—消逝行業「打棉被」訪談〉,台灣文獻,別冊二十三,民96.12。
陳彩裕 1983 〈台灣戰前人口移動與東部(花蓮)的農業成長〉。
鄭政誠 2007 〈日治時期台灣客家族群人口動態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范明煥 2003 〈歷史、地理與族群:竹東地區舊地名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四、 報紙部份

《興南新聞》,1943年7月10日,第2版。
《臺灣警察時報》,第311號(1941年10月) 〈本島時事日誌〉9月5日條。
《臺灣警察時報》,第308號(1941年7月)〈本島時事日誌〉5月12日條)。
《臺灣警察時報》,第309號(1941年8月)〈本島時事日誌〉6月21日條。
《興南新聞》,1943年7月10日,第2版。
《臺灣警察時報》,第316號(1942年3月)〈本島時事日誌〉1月16日條。
《興南新聞》,1943年2月13日(夕刊),第2版。
《興南新聞》,1943年5月13日(夕刊),第1版。
《興南新聞》,1943年9月283日,第3版。
《臺灣時報》,第26年7月號(1943年),頁20。

五、 英文期刊與書籍

Becker, H.S. 1970. The Life History and the Scientific Mosaic. in Becker, H.S. .Sociological Work: Method and Substance (pp.63-73).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Gubrium, J. F., & Holstein, J. A. 1997. The new language of qualitative metho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tikainen, A., Houtsonen, J., Huotelin, H., Kauppila, J. 1995. In Search of theMeaning of Education: the Case of Finland.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9(4), 295-309.
Bertaux, D. 1981 . Biography and society: The life history approa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CA: Sage.
六、 參考網址

http://hk.geocities.com/phwwii/Speech/NishimatsuHistory.doc,西松建設創業百年史,2008。
http://hk.geocities.com/phwwii/Nishimatsu_context.htm,2008。
http://zh.wikipedia.org/wiki/,維基百科-太平洋戰爭,200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