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2: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雪菱
論文名稱:原住民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意識培力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n the empowerment of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for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劉美慧劉美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多元文化意識培力原住民小學協同行動研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9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係我與花蓮縣中南區一所偏鄉原住民小學的教師與行政人員一起進行的行動研究,我們以教師增能工作坊作為教師多元文化意識培力的基地,研究目的有三,一是探究教師多元文化意識開展的歷程,二是發展具多元文化意識的協力行動策略,三是了解教師多元文化意識培力的限制與可能。

兩年的行動研究經歷了四個階段循環的教師增能工作坊,它們分別是:老師的夢工作坊、閱讀培力工作坊、心靈探索戲劇工作坊,以及多元文化議題工作坊。這是一系列凝聚共識、發展計畫、行動開展、修正省思到評估的往復歷程。

研究發現,教師個人批判識能、教學實踐與行動實踐是教師多元文化意識培力的三個面向,三者呈現彼此交融、相互辯證的關係。本研究最重要的貢獻在於提出七階段的教師多元文化意識醒悟歷程,依序是:自我照顧意識、優勢意識、弱勢意識、權力覺察、去社會化、重新概念化,以及自我組織/自我教育。這七階段教師多元文化意識培力理論的提出,具體展現教師意識醒悟的歷程是循序漸進的動態歷程,且階段之間有其過渡性。然而,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意識醒悟不一定都能達至多元文化意識的境界,因此,多元文化教育的理想值得由此進行反思、修正與重新評估。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站在過去行動研究者的立論基礎上,重新理解協同行動研究的意義,並發現不同的協同行動成員在組成共識凝聚、行動開展、修正與省思的往覆歷程中,其跨越權力、角色的意願及能力不盡相同,而其意識醒悟歷程與尋找對話的語言/非語言等策略也有多元開展的可能,因此,多元的協同模式及轉型的演變歷程值得受到重視與反思。

研究最後針對研究方法與教師多元文化意識培力等兩方面提出建議。
第一章 緒論…………………………………………………………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師多元文化意識 ……………………………11
第二節 教師多元文化意識培力的理論 ………………………16
第三節 教師多元文化意識培力的在地實踐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行動研究 …………………………………40
第二節 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與觀察員簡介 ……………45
第三節 研究歷程與教師增能工作坊行動方案 …………………54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4
第五節 研究倫理………………………………………71

第四章 行動研究歷程與反思……………………………………75
第一節 敏覺差異——老師的夢工作坊……………77
第二節 因應差異——閱讀培力工作坊……………119
第三節 協同探究——心靈探索戲劇工作坊………140
第四節 批判識能——多元文化議題工作坊………177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235
第一節 教師多元文化意識醒悟的歷程…………235
第二節 協同行動團隊的經營、探究與轉化………253
第三節 教師多元文化意識培力的難行與能行………………266
第四節 研究者的省思…………………………28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296
第一節 結論…………………………………296
第二節 建議…………………………………300
第三節 本研究的意義………………………303

參考書目…………………………………………………308

附錄
附錄一 訪談題目 ………………………………………………315
附錄二 閱讀時光-四組「教學目標」一覽表……………………………316
附錄三 四合一課程設計藍圖 ……………………………………………316
附錄四 研究參與者介紹 ……………………………………………………317

表次
表2-2-1 Kegan 的意識五階段表…………………………………………19
表3-2-1 樹豆國小近三年學生與教師人數比……………………………46
表3-2-2 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單(寄)親家庭比例偏高之學校………48
表3-2-3 隔代教養、單寄親家庭學生人數及形成原因………………………49
表3-2-4 研究參與者簡表………………………………51
表3-3-1 教師增能工作坊與行動研究四階段目標簡圖………………54
表3-3-2 研究歷程、行動方案與目標一覽表………………………54
表3-3-3 行動研究第一階段:老師的夢工作坊…………………59
表3-3-4 行動研究第二階段:閱讀培力工作坊…………………60
表3-3-5 行動研究第三階段:心靈探索戲劇工作坊……………62
表3-3-6 行動研究第四階段:多元文化議題工作坊………………63
表3-4-1 研究參與者資料對照表………………………67
表3-4-2 資料編碼說明………………………………67
表3-4-3 資料意義編碼舉例………………………………69
表4-1-1 教師增能工作坊與行動研究四階段目標簡圖…………………75
表4-1-2 教師家庭經濟階級與親子教養關係表…………105
表4-1-3 老師的夢即興劇本大要…………………………………107
表4-3-1 大樹國小閱讀學習社群教學目標一覽表……………143
表4-3-2 形象劇場第一組演出記實…………………………………159
表4-3-3 形象劇場第二組演出記實…………………………………159
表4-4-1 家庭教養與學生差異表現………………………………227
表5-2-1 第二階段協同教學行動團隊形成四種模式……………………261
表5-5-1 行動研究歷程研究者角色的省思………………………………293
表6-1-1 教師多元文化意識培力的面向、策略與具體實踐一覽表…………296
表6-1-2 「教師多元文化意識培力理論」對照圖……………………299

圖次
圖2-2-1 多元文化教師教育批判識能模式之批判思考圖………………………21
圖4-1-1 阿思的曼陀羅作品………………………………………………103
圖4-1-2 阿力的曼陀羅作品……………………103
圖4-1-3 阿古流的曼陀羅作品…………………………………………103
圖4-1-4 阿勝的曼陀羅作品……………………………………………103
圖4-1-5 小彤的曼陀羅作品……………………………………………103
圖4-1-6 阿葉的曼陀羅作品………………………………………………103
圖4-1-7 小羿的曼陀羅作品………………………………………………104
圖4-1-8 小云的曼陀羅作品……………………………………………………104
圖4-1-9 小佛的曼陀羅作品……………………………………………104
圖4-1-10 小雙的曼陀羅作品…………………………………………104
圖4-1-11 阿定的曼陀羅作品……………………………………………104
圖4-3-1 閱讀階梯…………………………………………………142
圖5-2-1 自由書寫空間經營 …………………………………………256
圖5-2-2 教學討論空間經營 ……………………………………256
圖5-2-3 戲劇課程之一空間經營 ………………………………256
圖5-2-4 戲劇課程之二空間經營 ………………………………………256
圖5-2-5 論壇空間經營………………………………………………256
圖5-2-6 重新理解何謂「協同」:一次行動循環圖解………………264
圖5-3-1 爭論議題教學結合閱讀與寫作的教學之學生作品……………285
圖5-3-2 書寫回應學生認知例一 ……………………………286
圖5-3-3 書寫回應學生認知例二 ……………………………286
圖5-3-4 DoReMi組學童閱讀心得作品 ……………………286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王秋絨(1990)。弗雷勒批判的成人教學模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今泉浩晃(1995) 。個人生涯設計 : 曼陀羅思考訓練實用手冊(彭德中譯)。 臺北市 : 遠流出版。
石雅玫(2001)。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1), 129-154。
朱麗娟(2004)。教師課程意識自我探究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未出版。
成虹飛、顧瑜君(2004)。行動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127-176)台北:心理。
吳建興(2002)。Empowerment 理論的實踐及反思——以九年一貫教育改革能力教育教師工作坊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吳雅惠(2000)。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171-192。
吳佩昇(1996),我國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型態之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未出版。
吳雅玲(2007)。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多元文化課程模式對我國師資培育課程之啟示。國立編譯館刊,35(4),51-64。
宋文里(2002)。敘事與意識:另一個對話的位置。應用心理研究,16,157-165。
宋文里(2006)。學校的日常生活在哪裡?論批判教育學在台灣的某腫起源,載於陳伯璋、張盈堃主編,學校教師的生活世界:批判教育學的在地實踐,(p.3-26),師大書苑。
李玉霞(2003)。母職、情慾、我一條從“孤絕“通向“擁抱“的活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未出版。
李奇憲(2003)。提升國小原住民學生國語科學業成就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未出版。
李奉儒(2004)。閱讀Paulo Freire:批判教學論的發軔與理論主張。教育研究月刊,121,22-35。
李雪菱(2006a)。多元文化教學在反映探究中革新—兼評何縕琪、許文瑜〈多元文化教學的轉化與創新:幼兒師資培育課程之合作行動研究〉。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5,147-172。
李雪菱(2006b)。邁向全面性教育之路,李雪菱編等編著,性別調色盤,教師手冊,序文。
李雪菱(2007a)。學校教育的反思與創造批判教學的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55,82-94。
李雪菱(2007b,6月)。教師性別意識、多元家庭意識與性別教育課程設計,慈濟大學2007年「教與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01-222。
何縕琪(2005)。文化回應教學:因應文化差異學生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4),30-41。
林子斌(2001)。媒體識讀與多元文化課程——以日本偶像劇為課程設計素材,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未出版。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台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1-25。
林美慧(2003)。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以一個泰雅族小學五年級社會科
教室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未出版。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2),81-96。
林喜慈(2004)。文化回應統整教學:一個多族群班級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未出版。
周佩儀(2001)。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H.A. Giroux課程理論之探究。教育研究集刊,46,1-30。
周梅雀(2004)。尋找心中的那朵玫瑰花:一趟教師課程意識的敘事探究之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洪佳慧(2006)。職前教師多元文化教育觀的發展與教育實踐之敘說研究,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論文,花蓮:未出版。
倪美貞(2002)。移民:一個國小女教師主體探索的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所碩士論文,新竹:未出版。
夏林清(1999)。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應用心理研究,1,33-68。
張玉成(1994)。迎向二十一世紀國民教師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和素養。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盈堃(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創刊號,25-58。
柯華崴(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市:天下。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課程與教學組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莊明貞(2001)。當前台灣課程重建的可能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41-162。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
許誌庭(2002)。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可能性、限制與實踐方向。教育研究集刊,18(4),27-52。
陳文玲(2006)。越旅行越裡面。台北:心靈工坊。
陳伶姿、陳世佳(2007)。國小教師多元文化觀之探究:以台中市三位國小教師為例 。學校行政,49,107-122。
陳美玉(1997)。邁向開放的社會——對話教學法的實踐。通識教育季刊,4(4),115-130。
陳美如(2004)。側寫一位教師與異文化的相遇——從理解、行動到發現。教育研究月刊,117,22-33。
陳添球(1989)。國民小學教師自主性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日常生活世界的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陳惠邦(2004)。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433-451頁)。台北:心理。
陳麗華(1995)。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結構語意識的辯證。臺北:師大書
苑。
陳寶玲(1998)。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研究—從族群關係面向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未初版。
教育部(2007)。教育部96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學校指標界定調查紀錄表,台
北市:教育部。
單文經(1998)。教育改革的風潮下-初探時間資源的多重意義。中等教育,49(2),頁14-24。
游美慧(2002)。增能/增權/培力/彰權益能/權能增長(empowerment),兩性平等教育季刊,教育部,19: 98-101。
黃玉茹(2003)。教師專業發展之實踐——多元文化教師成長團體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所,未出版。
黃宜雯(2003)。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實踐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黃瑞慧(2000)。教師增能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論文,花蓮:未出版。
楊巧玲(2001)。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教育研究月刊,86,44-56。
楊幸真(2003,9月)。重構女性主義教室,愛、信任、倫理與關懷。發表於台灣女性學會學會舉辦之「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新竹。
楊幸真(2004)。看見學生、看見自己:再思女性主義教室中的權力與權威,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6,頁28-42。

楊傳蓮(2000)。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指標初步建構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頁143-170。
溫淳雅(2002)。Paulo Freire理論在台灣教育改革中的實驗研究──以W中學「教師工作坊」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葉志勝(2002)。將生活事件融入課程設計: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01,頁72-81。
劉美慧(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花蓮師院學報,8,173-199。

劉美慧(2000)。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一個多族群班級的教學實驗。花蓮師院學報,11,115-142。
劉美慧(2005)。多元文化師資培育,一位師資培育者的敘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頁203-230)。台北:心理。
劉美慧(2007)。欣賞文化差異與追求社會正義—重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當代教育研究 ,15(2),187-203。

劉美慧、廖千惠、李雪菱(2005,11月)。文化斷層還是文化鷹架:文化回應教學在德路固學校之實踐。2005年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台東大學主辦。
歐用生(1994)。作一個有反省能力的現代教師。研習資訊,11(5),1-6。
賴淑雅主編(2006)區區一齣戲-社區劇場理念與實務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廉兮(2008)。越界生活—理解邊緣處境的教育敘事。教育資料與研究,82,93-118。
鄭善福(2000)。弗雷勒對話教育在社區成人基本教育上的應用-以上楓社區成教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未出版。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臺北市,心理。
蕭昭君(2000)。誰需要多元文化教育?一個師資培育者的反省與告解。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舉辦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9-336),花蓮市。
蕭昭君(2003,9月)。誰需要女性主義的教育?—一個師資培育者自我解放的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於台灣女性學學會舉辦之「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新竹。
蕭昭君(2007)。「妳媽媽的故事有什麼好寫的?」——生產「禮讚女性」教學知識的行動敘說。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01-226。
藍惠寧(1999)。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解放教育(哲)學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未出版。
顏蘭權導(2003)。戲臺頂的媽媽—差事劇團的另類重建(紀錄片)。
鍾喬等(2003)。觀眾請站起來。台北市:跨界。
鍾喬(2006)劇場、社區與改造社會的想像,區區一齣戲:社區劇場理念與實務手冊,頁46-55賴淑雅主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高等教育。
蘇芊苓(2001)。教什麼?怎麼教?通識課程”性別文化研究”的內涵與教學,通識
教育,8(2):1-31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顧瑜君(2007)。從壓迫到增能——談教師進修模式之變革。課程履歷-課程者的行動自述。頁176-189。台北市:心理。
Altrichter, H. (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method of action. Actio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Aronowitz, S., & Giroux, H.(1993). Education still under siege. (2nd). London: Bergin & Garzey.
Argyris, Putnam, & Smith (2000) 。行動科學(夏林清譯),台北:遠流。
Banks, J.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1996).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curriculum reform, and action. In J. A. Banks (Ed.), Multiculut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pp. 335-348).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oal, A. (2000). 被壓迫者劇場(賴淑雅譯),台北市:揚智文化。
Bourdieu, P. &Jean-Claude, P. (2002) . 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刑克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Brandes, G. & Kelly, D. (2004). Teaching for social justice: Teachers inquire into their practice. In M. Shamnsher, E. Decker, G. Brandes & D. Kelly (Eds.), Teaching for social justice. Vancouver, BC: British Columbia Teachers’ Federation.
Bunch, C. (1998) Not by degrees: feminist theory and education, In G. Kirk & M. Okazawa-Rey (Eds.), Women’s lives: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pp. 14-18.).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Brown, K. (2004). Leadership for social justice and equity: Weaving a transformative framework and pedagog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l, 40(1), 77-108.
Bruna, K. R.(2007). Finding new words: how I use critical literacy in my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classroom.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edagogy; 33(1),115-118.
Cochran-Smith, M. (2004). Walking the road: Race,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nnely, F.M. & Clandinin, D.J.(2004)。教師成為課程研究者——經驗敘事(劉良華 鄺紅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Delpit, L. D.. (1999/ 2005). 寂靜的對話:教導別人孩子時相對的權力與教學法,錯綜複雜的教學世界,糾纏不清的內外世界(Mintz, E. & You, J. T編著,陳佩正、李婉慈、林珊吟、林玲鳳、黃秀玉譯)。台北:心理。
Eberly, J., Rand, M., & O’Connor, T. (2007) . Analyzing Teachers’ Dispositions towards Diversity: Using Adult Development theory.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14(4), 31-36.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Open University Press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M. B. Ramos, Trans.). New York: Continuum.
Freire, P.(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台北:巨流。
Freire, P. (1973).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Y:Continuum
Facundo, B. (1984). Issues for an Evaluation of Freire-Inspired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uerto Rico. Report: ED243998. 143pp.
Gatimu, M. W.(2009). Undermining Critical Consciousness Unconsciously: Restoring Hope in th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de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10,(1), 47-61.

Gay, G. (1995). Curriculum theory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Hand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 25-43). New York: Macmillan.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Teachers College Press.
Chen, M. (2003). Hanging Out with Ethnic Others , In Gay, G. (Ed.) Becoming
multicultural educators: Personal journey toward professional agency (pp.221-243) CA: Jossey-Bass.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Y.:Bergin & Garvey.
Giroux, H. A. (1993). Cultural politics, reading formations,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public intellectuals. In Aronowitz, S. & Giroux, H. (Eds.). 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pp. 87-133.)
Goldberg, N. (2007). 狂野書寫(高美涓譯)。台北:心靈工坊。
Gordon, J. A. (1992). Fundamental issues for minority teachers and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0914).
Habermas, J. (1971).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Boston : Beacon Press.
Hanssen(1998), A white Teacher Reflects on Institutional Racism, Phi Delta Kappan, 79(9), 694-698
hooks, bell (1994). 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London: Routledge.
Irwin, L. (1997). Teacher’s role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ettingh the stage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68, Issue 4.
Kanpol, B. (2004). 批判教育學導論(張盈堃、彭秉權、蔡宜剛、劉益誠譯),台北:心理。
Kegan, R. (1998). In Over Our Heads: The Mental Demands of Modern Lif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las, J. (2007). Teaching for social justice in multicultural urban schools, concepturlization and classroom implicat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14(3), 17-21.
Lather, P. (1991). Getting Smart: Feminist Research and Pedagogy with/ in the Postmodern.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R. (1999) Mentoring semogenesis: genre-based literacy pedagogy,In: F. Christie (Ed.) Pedagogy & the shaping of consciousness: linguistic and social processes (London, Continuum),( pp.123-155).
McLaren, P.(2003). 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蕭昭君、陳巨擘譯)。台北:巨流。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Neito, S. (2000).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3r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Neito, S. (2007). 教師生命自傳(陳佩正譯)。台北:心理。
O’Neil, J. (1995). On schools as leaning organizations: A conversation with Peter Seng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7),20.
Polkinghom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hor, I. (1992). Empowering education: Critical teaching for social chan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or, I. (1993). Education is politics: Paulo Freire’s critical pedagogy. In P. McLaren & P. Leonard (Eds.) Paulo Freire: A critical encounter(pp. 25-35).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hor, I. & Freire, P. (1987). 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Dialogues on transforming education.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Shor. I., & Pavi, C. (1999). Education is politics: Critical teaching across difference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Sleeter, C. E., & Grant, C. A. (1994).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New York: Macmillan.
Soley, M.(1996). If it’s controversial, why teach it? Social Education, 60(1), 9-14.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Tiedt, P. L., & Tiedt, I. M. (1999).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 (fifth ed.) . Boston: Allyn & Bacon.
Van Manen, M. (1977). Linking Ways of Knowing with Ways of Being Practical. Curriculum Inquiry. 6(3), 205-228.
Willis,P. E., (1981) Learning to Labor:How Working Glass Kids Get Working Glass Job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lodkowski, R. & Ginsberg, M.B. (1995). Diversity and motivation: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Onosko, J. J. (1996). Exploring issues with students despite the barriers. Social Education, 60(1), 22-2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石雅玫(2001)。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1), 129-154。
2. 石雅玫(2001)。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1), 129-154。
3. 吳雅惠(2000)。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171-192。
4. 吳雅惠(2000)。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171-192。
5. 宋文里(2002)。敘事與意識:另一個對話的位置。應用心理研究,16,157-165。
6. 宋文里(2002)。敘事與意識:另一個對話的位置。應用心理研究,16,157-165。
7. 李奉儒(2004)。閱讀Paulo Freire:批判教學論的發軔與理論主張。教育研究月刊,121,22-35。
8. 李奉儒(2004)。閱讀Paulo Freire:批判教學論的發軔與理論主張。教育研究月刊,121,22-35。
9. 李雪菱(2006a)。多元文化教學在反映探究中革新—兼評何縕琪、許文瑜〈多元文化教學的轉化與創新:幼兒師資培育課程之合作行動研究〉。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5,147-172。
10. 李雪菱(2006a)。多元文化教學在反映探究中革新—兼評何縕琪、許文瑜〈多元文化教學的轉化與創新:幼兒師資培育課程之合作行動研究〉。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5,147-172。
11. 李雪菱(2007a)。學校教育的反思與創造批判教學的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55,82-94。
12. 李雪菱(2007a)。學校教育的反思與創造批判教學的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55,82-94。
13.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台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1-25。
14.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台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1-25。
15.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2),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