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21: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亞平
論文名稱:衝突與和諧─國民中學社會領域教科書家庭主題的文本分析與教學實踐
論文名稱(外文):Conflict and harmony:text analysis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family subjects in social-study textbook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劉美慧劉美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5
中文關鍵詞: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研究文本分析教學實踐衝突與和諧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7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隨著社會變遷的腳步,家庭的多元樣貌越來越清楚。研究者帶著教師的身分,從學校現場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形成問題意識,企圖了解教科書站在官方知識的位置,如何回應真實的家庭經驗。
本研究從衝突與和諧的觀點進行教科書的文本分析,企圖找出教科書內容與生活經驗「疏離」、「不誠懇」的潛在課程,並透過課程轉化與教學實踐的嘗試進行教科書內容的補強與延伸教學,在課堂中帶入更貼近真實生活處境的家庭知識。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比較國民中學不同版本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公民科家庭主題的課程組織。
二、分析國民中學社會領域教科書公民科對家庭主題的論述方式。
三、從衝突與和諧的角度,分析國民中學社會領域教科書公民科家庭主題的潛在課程內涵。
四、探究家庭主題課程轉化為教學實踐的歷程。
五、根據研究結果對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編纂與教師教學提出具體建議。
綜合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結論:
一、各版本教科書的課程組織安排,內容與價值的重疊性高。
二、教科書中的內容與描述方式,強調標準與單一價值的傳遞並簡化對於差異的探討。
三、教科書潛藏「規避衝突,擁抱和諧」的價值,傳達以和為貴的傳統家庭樣貌。
四、教科書的描述的方式或內容的選擇,傾向與師生的真實經驗分離。
五、以教科書內容為基礎延伸發展的附加課程,是在需配合教學現場進度壓力下的可行方案。
六、家庭衝突主題的課程,應以回應學生家庭經驗做為理念主軸。
七、加入衝突與和諧觀點的家庭主題課程,對教師批判性的觀點與教學設計具有很高的挑戰性。
八、以衝突與和諧為主題的教學,需面臨與回應暴力充斥的環境。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P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P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P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P12
第一節 教科書的背景知識與潛在課程 P12
第二節 衝突與和諧的概念 P19
第三節 家庭議題的內涵與討論 P37
第四節 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 P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P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P5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P54
第三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與步驟 P65
第四節 資料分析的方法與步驟 P71
第五節 研究限制 P7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P75

第四章 教科書的文本分析-家庭樣貌的呈現 P77
第一節 教科書中家庭主題的課程組織 P77
第二節 教科書中家庭主題的論述方式 P81
第三節 教科書中家庭樣貌的呈現-衝突與和諧的分析 P89

第五章 教學實踐 P104
第一節 課程理念與教學設計 P104
第二節 運作課程:教學實踐的現場 P132
第三節 經驗課程:課後的思考 P188
第四節 從文本分析到教學實踐歷程的討論 P22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P237
第一節 結論 P237
第二節 建議 P242

後記 P247
參考文獻 P25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小芬(1997)。艾波論潛在課程。國教輔導,37(2),20-24。
王麗雲(譯)(2002)。M.W. Apple著。意識型態與課程(Ideology and Curriculum)。台北市:桂冠。
王潔雯(2000)。我國國中補校教科書現代家庭科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王慧靜(2001)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PTTC576012。
內政部統計處(2007)。九十六年內政部國民生活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9)。家庭暴力防治網。http://dspc.moi.gov.tw/lp.asp?ctNode=259&CtUnit=79&BaseDSD=7&mp=2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3)。愛的爸媽,我是同志。台北市:心靈工坊。
曲囡囡,劉明堂(譯)(2004)。Apple, M. W著。官方知識 (Official knowledge)。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江麗美等(譯)(2008)。Walsh, F.著。家族再生:逆境中的家庭韌力與療癒。台北市:心靈工坊。
江學瀅等(譯)(2002)。Pittar.G著Morrell, C繪。不一樣的爸爸:接受不同背景的家庭。臺北市:閣林國際圖書。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李采鈺(2002)。鬼谷子說服學說之運用─以《三國演義》為分析文本,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FJU00023003。
李金山(2002)。許佑生同性婚禮新聞之框架,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WCJC0376010。
吳瓊如(2005)。不同師資培育課程理論對我國教育專業課程之啟示。教師之友, 45(1),60-69。
吳就君(譯)(1994)。Satir, V.著。家庭如何塑造人。台北市:張老師。
林碩斌(譯)(2006)。Bjorn Gemmer, Christiane Sauer著。解決衝突:三十分鐘後,你就會比別人厲害。臺北市:飛寶國際文化。
周曉虹(1999)。。應用心理研究,4,29-56。
查有梁(2001)。和平教育與衝突解決。載於魏明德(主編),和平教育:面對衝突建立和諧(頁9-13)。台北市:光啟文化。
柯朝欽、鄭祖邦(譯)(2004)。George Ritzer, Douglas Goodman著。社會學理論上冊 。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 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翁福元(2003)。和平教育:概念、發展趨勢與課程發展。教育研究,114,20-31。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夏春祥(2000)。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CCU0382005。
馬康莊、陳信木(譯)(1995)。George Ritzer著。社會學理論(下冊)。台北市:巨流。
侯定凱(譯)(2005)。M.W. Apple著 Christian-Smith L. K.主編。教科書政治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胡琦玉(2008)。父母對子女手足互動的教養知覺,花蓮市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HLTC096003。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臺北市:巨流。
祝瑞開(1999)。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市:學林出版社。
張佑盛(2004)。國小社會教科書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YU1576005。
張欣儀(2001)。生活領域中社會課程轉化之研究-以兩位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小學之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PTC611008。
湯仁燕(2000)。多元文化的課程轉化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4,91-115。
陳伯璋(1987)。潛在課程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奎喜(2004)。現代教育社會學(增訂二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新轉(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台北市:心理。
戚萬學(2003)。Clive Beck著,優化學校教育:一種價值的觀點。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馮俊(2008)。西方哲學中的「和諧」思想。哲學與文化,35〈5〉,5-18。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1。
彭懷真等譯(1991)。Peter J. O'Connell著,社會學辭典。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7)。大學的課程與教學。臺北市:漢文。
黃書祥(2007)。國小社會教科書家庭概念之批判論述分析以K版的一冊第一單元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TPTC611038。
黃郁紋(2002)。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1576039。
黃敏兒、王飛雪等(譯)(2004)。Robert A. Baron, D.& Donn Byrne著,社會心理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黃伯叡(2003)。潛在課程研究與批判意識的實踐。初等教育學報,16,143-160。
黃囇莉(1999)。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賈馥茗(2000)。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葉至誠(1997)。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市:紅葉文化。
葉光輝(1999)。家庭心理學:統思維觀點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市: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9NTNU2331032。
潘淑滿(2007)。親密暴力:多重身分與權力流動。台北市:心理。
許靜怡(2000)。教師知識的轉化:以一位國小實習教師的公平概念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TNTC576021。
蔡清田、謝慧伶(2003)。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小學教科書選用問題之探究。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九二年刊,143-173。高雄市:復文。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甄曉蘭(2007)。課程經典導讀。臺北市:學富文化。
鄭慧玲(譯)(1987)。巴哈,韋敦 著。愛的語言:衝突與溝通。臺北市:桂冠。
鄭玉英、趙家玉(譯)(1997)。John Bradshaw著。家庭祕密:重返家園的新契機。台北市:張老師。
斳玉東(1996)。潛在課程論。南昌:江西教育。
鍾啟泉(譯)(2003)。佐藤學著,課程與教師。北京市:教育科學。
薛小華(譯)(2001)。E. Margolis編。高等教育中的潛在課程(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劉育如(2007)。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教科書親子角色之研究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HLT5576009。
魏明德、沈秀貞(2001)。締造台灣和平文化。載於魏明德(主編),和平教育:面對衝突建立和諧(頁55-77)。台北市:光啟文化。
魏明德(2001)。前言。載於魏明德(主編),和平教育:面對衝突建立和諧(頁1-6)。台北市:光啟文化。
盧亭如(2006)國小英語教科書潛在課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CYU5576010。
謝高橋(2004)。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蘇貞(2006)。手足競爭與嫉妒心理。諮商與輔導, 241,33-37。
蘇智欣、胡玲、陳建華(譯)(2006)。J. I. Goodlad著。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A Place Called School)。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劉秀娟(譯)(1998)。Richard J.Gelles & Claire Pedrick Cornell 著,家庭暴力。臺北市:揚智。
西文部分
Campbell, D. E. (2004). Choosing democracy :A practical guide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Fairclough (2001). Language and power. Harlow, England: Longman.
Mckee, A. (2003). Textual analysis :A beginner's guide. London, England: 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2.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3. 吳瓊如(2005)。不同師資培育課程理論對我國教育專業課程之啟示。教師之友, 45(1),60-69。
4. 吳瓊如(2005)。不同師資培育課程理論對我國教育專業課程之啟示。教師之友, 45(1),60-69。
5.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 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6.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 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7. 翁福元(2003)。和平教育:概念、發展趨勢與課程發展。教育研究,114,20-31。
8. 翁福元(2003)。和平教育:概念、發展趨勢與課程發展。教育研究,114,20-31。
9.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10.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11. 湯仁燕(2000)。多元文化的課程轉化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4,91-115。
12. 湯仁燕(2000)。多元文化的課程轉化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4,91-115。
13. 馮俊(2008)。西方哲學中的「和諧」思想。哲學與文化,35〈5〉,5-18。
14. 馮俊(2008)。西方哲學中的「和諧」思想。哲學與文化,35〈5〉,5-18。
15.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