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依著譯者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周】老子著/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2月。
【周】左丘明著/王雲五主編:《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
【周】莊周原著/張耿光譯注:《莊子》,台北:台灣古籍,2002年。
【周】荀卿著/廖吉郎校注:《新編荀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7月。
【西漢】戴聖撰集/朱正義等譯注:《禮記》,台北:錦繡出版事業,1993年。
【西漢】戴聖撰集/姜義華注譯:《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西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99年6月。
【東漢】鄭玄注/【清】黃丕烈校:《儀禮》,台北:台灣商務,1966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1974年9月初版。
【東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
【晉】劉日句:《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9月。
【南梁】周興嗣:《千字文》,台南:大夏出版社,2000年。
【唐】唐武后撰:《臣軌》,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唐】唐太宗:《帝範》,台北:台灣商務,1966年。
【唐】房玄齡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元月。
【唐】吳兢:《貞觀政要》,台北:黎明文化,1990年3月。
【唐】吳兢撰:《貞觀政要》,台北:宏業書局,1990年7月。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
【唐】彌勒菩薩述/玄奘法師譯:《瑜伽師地論》,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不著出版年月。
【宋】袁采:《袁氏世範》,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放翁家訓及其他三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宋】鄭俠:《西塘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新象書店,1979年。
【宋】程端蒙:《性理字訓》,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四冊),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10月。
【宋】程端蒙撰/程若庸增補:《性理字訓》,台南縣:莊嚴文化,1990年。
【宋】司馬光:《家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宋】朱熹編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輯錄/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1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9月。
【元】許名奎 撰/【明】釋覺澂 考註:《勸忍百箴考註》四卷,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六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6月。
【元】吳亮編:《忍經》一卷,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6月,頁68。
【明】呂坤:《續小兒語》,台北市:新文豐,1985年。
【明】洪應明:《菜根譚》,台南:大夏出版社,2000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年。
【清】陳宏(弘)謀輯:《五種遺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8
月。
【清】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台北:黎明文化,1982年。
【清】《增廣昔時賢文》,台北:漢威,1990年。
【清】吳楚材、吳調侯選注/闕勛吾等譯注:《古文觀止》,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5月。
【民國】江灝/錢宗武譯注/周秉鈞審校:《今古文尚書全譯》,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民國】陳世峰編譯:《增廣昔時賢文》,台南市:世峰出版社,1998年5月。
【民國】郭建勳注譯:《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8月。
二、專著
(首依編著者之姓氏筆畫順序遞增排列,若遇筆畫相同時,以同一姓氏作者之文章群聚出現,並以出版順序排列)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6月。
王重民原編/黃永武新編:《敦煌古籍敘錄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王長金 《傳統家訓思想通論》,長春市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2006年3月。
毛禮銳/瞿菊農/邵鶴亭等編:《中國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4月。
毛禮銳等主編:《中國教育通史》第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
毛水清:《中國傳統蒙書大典》,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4月。
史丹利•外因斯坦著/釋依法譯:《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法》,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朱鳳玉:《王梵志詩研究》(兩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8月;1987年11月。
朱岑樓:《婚姻研究》,台北:東大出版,1991年。
朱鳳玉:《敦煌寫本<碎金>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
杜守素:《先秦諸子思想》,上海:生活,1947年。
杜著 著:《先秦諸子的若干研究》,出版項不詳。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杜成憲/王倫信:《中國幼兒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正治:《中國社會與宗教•附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年。
汪維玲/王定祥:《中國家訓智慧》,台北:漢欣文化,1992年10月。
汪泛舟:《敦煌古代兒童課本》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怡着:《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
吳雁南主編:《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
吳汝鈞編著:《佛教大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
那木吉拉:《中國元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沈傑、萬彤編著:《孫子兵法:世界第一兵書》,台北: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孟憲承等編:《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
周鳳五:《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5月。
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
林耀曾:《中國哲學論叢》,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9月。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4年。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台北:萬卷樓圖書,1997年4月。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苗春德主編:《宋代教育》,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
徐文珊:《先秦諸子導讀》,台北:幼獅,1964年。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88年。
高尚仁、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高國藩:《敦煌民間文學》,台北:聯經,1994年。
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
馬鳴:《中國人的處世學》,上海市:大夏出版社,1995年10月。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年。
陳漢才:《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 》,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五南圖書,1988年5月初版。
郭永紅/李書田著:《能忍則安》,台北:新雨出版社,1995年10月。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元】許名奎原典/東方覺忍着:《忍經活學活用》,台北:正展出版公司,2006年7月。
喻本伐/熊賢君著/伍振鷟校訂:《中國教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1985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
馮曉林:《中國隋唐五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傅佩榮:《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台北:天下遠見,2007年2月。
雷僑雲:《敦煌兒童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9月。
蔡仁厚撰述:《宋明理學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3月。
蔡仁厚撰述:《宋明理學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1年9月。
熊承涤:《中國古代學校教材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劉英/薛素珍主編:《中國婚姻家庭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1987年。
劉秀生/楊雨青:《中國清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鋒/臧知非著:《中國道教發展史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月。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圖書,1997年4月。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6月。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鄭師阿財著:《敦煌寫卷新集文詞九經抄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鄭圓鈴:《<史記>黃老思想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98年元月。
鄭師阿財/朱師鳳玉著:《敦煌蒙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歐陽周:《中國元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錢穆等著:《明代政治》,台北:台灣學生,1968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蘇瑩輝:《敦煌學概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
蘇魯格/宋長紅:《中國元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顧建華:《中國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三、學位論文
王寶彩:《明代道德教養類蒙書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84學年度。 宋新民:《敦煌寫本識字類蒙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林聰明:《唐杜正倫及其百行章》,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5月。 林偉琤:《唐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卓美月:《唐代家訓所表現之家庭教育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郭惠端:《呂坤的蒙書及其童蒙教育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高蜀慧:《從敦煌文獻看唐五代婦女家庭地位》,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游惠遠:《宋代婦女地位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張心愷:《明清時代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錦婷:《敦煌寫本思想類啟蒙教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炳磊:《<黃老帛書>治術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黃麗玲:《<女四書>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舒愛珍:《明代童蒙教材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6月。 謝智彥:《宋代童蒙教育思想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3學年度。 四、期刊、論文集
王國良:<敦煌寫本辯才家教補說>,《國文天地》第12期,1986年,頁77-79。
王小回:<老子的「貴柔守雌」與中華民族的「忍」、「讓」性格>,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第15卷第3期,1999年9月,頁10-12。
王厚香/汲廣運:<論唐代家庭教育>,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1年6月,頁48-51。
王雪軍:<論老子及其思想對道教的影響>,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7期,2006年7月,頁30-31。
孔令慧:<淺說《女論語》對現代中國女性道德建設的價值>,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2期,2002年4月,頁35-37。
朱鳳玉:〈王梵志詩敘錄〉,《木鐸》10期,1984年,頁281-316。 朱鳳玉:〈敦煌寫本《孔子項託相問書》淺談〉,《中國文學》21期,1986年,頁52-56。
朱鳳玉:〈王梵志詩的兩本專著評介〉,《敦煌學》11輯,1986年,頁85-95。
朱鳳玉:<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研究>,漢學研究4:2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專號,1986年12月,頁389-408。 朱鳳玉:〈敦煌寫本《新集嚴父教》研究〉,《木鐸》11期,1987年,頁307-320。
朱鳳玉:<敦煌寫本《雜抄》研究>,《木鐸》12期,1988年3月。 朱承:<老子的和諧思想初探>,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0期第3卷,2001年9月,頁30-32。
汪泛舟:<敦煌的童蒙讀物>,《文史知識》第8期,1988年,頁104-107。
汪泛舟:<敦煌儒家蒙書與意義略論>,《孔子研究》第1期,1993年,頁71-78。
汪泛舟:《蒙求》(補足本)《敦煌研究論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頁366-436。
吳楓、鄭顯文:<唐代庶民階層的文化素質初探>,《社會科學戰線》第一期,1993年,頁57-64。
李敏龍/楊國樞:<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收錄於楊國樞主編:《忍與受苦經驗》(《本土心理學研究》,1998年12月,第十期,台北:桂冠圖書,2000年4月初版),頁3-68。 李良玉:<唐代科舉與歷史教育>,史學史研究第4期,2006年,頁35-40。
車美萍:<日常生活世界與和諧社會建設>,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頁42-44。
周鳳五:<敦煌寫本辯才家教初探>,《古典文學》8期,1986年4月,頁219-243。 林隆盛:<敦煌所藏童蒙讀物>,《國文天地》第6卷第4期,1990年,頁30-33。 邰惠莉:<敦煌本《六字千文》初探>,《敦煌研究》,1997年1期,頁148-154。
邰惠莉:<敦煌本《李翰自註蒙求》初探>,《敦煌研究論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頁437-451。
高國藩:<敦煌寫本太公家教初探>,《敦煌輯刊》第1期,1984年,頁64-77。
高銘:<世俗忍辱觀與佛教的忍辱觀>,法音論壇,1994年4月,頁11。
孫昌武:<唐代佛道二教的發展趨勢>,南開學報第5期,1999年,頁169-177。
孫其如:<傳統文化:和諧社會的基礎>,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頁75-80。
徐玉如:<唐代文人的早慧、創新及啟示>,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1年6月,頁75-78。
唐誠青:<論老子的和諧觀>,道教論壇,2007年第3期,頁38。
唐明貴/文立省:<《論語》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響>,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7年,頁65-69。
陳慶浩:<《古賢集》校註>,敦煌學3期,1976年12月,頁63-102。
陳戰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北京社會科學第3期,2005年,頁3-8。
郭海文:<試論唐代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武漢大學學報第60卷第5期,2007年9月,頁779-783。
賈劍秋:<論唐代道教對唐代文化的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1996年 53-60頁。
楊小敏:<《女論語》與唐代後期知識女性的家庭倫理思想初探>,甘肅社會科學第2期,2003年,頁108-114。
廖健琦:<論唐代科舉制的改革及其對當時教育的影響>,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04年,頁109-113。
趙君:<儒家思想中的和諧理念>,白城師範學院學報 第19卷第5期,2005年,頁4-6。
鄭師阿財:<敦煌寫本《崔氏夫人訓女文》研究>,中興大學法商學報19,1984年6月,頁319-335。
鄭師阿財:<敦煌寫本孔子備問書初探>,《1990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史地、語文編),1995年7月,頁434-472。
鄧文寬:<敦煌寫本《百行章》述略>,《文物》1984第9期,1984年,頁65-66。
鄧文寬:<敦煌寫本《百行章》校釋>,敦煌研究1985:2 1985年,頁71-98。
歐陽蔓蓓:《從唐代的三教并存看民族融合發展的軌迹》,中山大學學報第25卷第5期,2005年,頁183-187。
瞿菊農:〈中國古代蒙養教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61年,頁45-56。
蘇樺:〈太公家教--我國的古典兒童讀物之三〉,《國語日報兒童文學周刊》270期,1977年6月26日。
羅宗濤/任允松:<敦煌蒙書的時代性>,刊載於《敦煌學》第二十七輯,2008年2月,頁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