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于曉譯(1990)。語言與神話。Ernst Cassirer原著。台北:桂冠。頁7、23
王邦雄(1985)。緣與命。漢光出版社。頁16-17。
王亞民(2005)。成人依附行為與網路交友功能使用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秋桂(1996)。神話、信仰與儀式。稻鄉出版社。
朱侃如(2004)。哭喊神話。Rollo May原著。台北:立緒文化。頁12、21、106。
朱侃如(2004)。焦慮的意義。Rollo May原著。台北:立緒文化。頁7、22。
利翠珊(2006)。華人婚姻任性的形成與變化:概念釐清與理論建構。本土心理學研究,25期,101-137頁。 吳怡蓉(2005)。當社工碰到濟公 ─ 社會工作員將民間信仰視為社會資源之初探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吳秉訓(2008)。「算」出來的命─小艾的生命故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Amia Lieblich、Rivka Tuval-Mashiach、Tamar Zilber 原著。濤石出版。
吳淑玲(2001)。精神分裂病患者擇偶行為與婚姻狀況。東海大學社工學系碩士論文。 吳靜吉(1984)。心理與人生。台北:遠流。
吳麗雲(2005)。以依附理論的觀點看婚姻中夫妻的互動。諮商與輔導,233期 ,31-36頁。 李令儀譯(2000)。覺醒與挑戰。貝蒂•傅瑞丹著。
李玉珍、林美玫( 2003 )。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
李亦園(1985)。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李保興(2000)。破繭。台北:貞彥。頁59-60。
李美枝(1987)。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紹嶸、蔡文輝合譯(1987)。婚姻與家庭。Mary Ann Lamanna、Agnes Riedmann原著。台北:巨流。
李維譯(1998)。思維與語言。L.S Vygotsky原著。台北:桂冠。
李維譯(2006)。動物和人的目的性行為。扥爾曼著。台北:桂冠。頁114。
汪珍宜、何翠萍譯(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牟斯著。台北:遠流。
阮昌銳(1980)。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頁85
周平、楊宏任(2007)。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南華教社所。
周怡君譯(2004)。社會的宗教。尼克拉斯•盧曼原著。商周出版。
周芳怡( 2005)。生命歷程中的生活素養學習-埔里外籍配偶之敘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易之新(2002)。敘事治療。Jill Freedman、Gene Combs原著。張老師文化出版。
易之新(2006)。存在心理治療。歐文•亞隆原著。台北:張老師。頁38、444、316。
林宏熾(2003)。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台北:五南。
林宗鴻譯(2003)。人格心理學。Jerry M. Burger原著。台北:揚智。頁61、204。
邱宗仁主編(2006)。生命倫理學─女性主義視角。Ruth Chadwick著。中國社會出版社。頁61。
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爾幹原著。台北:桂冠。
俞國良、雷靂、張登印譯(2000)。社會心理學導論。William McDougall著。台北:昭明。頁118、122、125、149、180、189、190、209、270。
洪欣辰(2006)。算命節目不算命?星座命理節目〈開運鑑定團〉之性別、偷窺與專家權威。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惠芬、胡志強、陳素秋譯(2003)。家庭社會學。John Muncie、Margaret Wetherell、Mary Langan、Rudi Dallos Allan Cochrane著。台北:韋伯文化。
胡台麗、許木柱、葉光輝主編(2002)。情感、情緒與文化:台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300。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Erving goffman原著。台北:桂冠。
徐秀娟(2001)。從婚姻歷程探索自己。諮商與輔導,233期,12-14頁。 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2007)。內在英雄。Carol S. Pearson著。台北:立緒。龔卓軍、石世明譯(2005)。自由與命運。Rollo May原著。台北:立緒文化。頁97、152。
徐詩思譯(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Clare Cooper Marcus著。張老師文化事業。頁5、15、28、68、69。
晏涵文(1996)。浪漫的開始。張老師文化出版。
常若松(2000)。人類心靈的神話。台北:貓頭鷹。頁271
張春興(1986)。感情、婚姻、家庭。台北:桂冠。
張珣(1985)。疾病與文化。台北:巨流。
張漢章(2004)。生之舞─『鳥與水舞集』之共同經驗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端譯(1996)。宗教人類學導讀。Morres Brian著。台北:編譯館。頁163、207。
張樹棟、李秀領(1996)。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台北:南天。頁75。
陳佩鈺(2004)。僧侶自我轉化經驗及其自我觀之敘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陳郁日(2007)。社會工作者將算命視為社會資源之初探。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香玫(1999)。女性自傳中的婚姻與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陳香玫(1999)。女性自傳中的婚姻與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紹馨(1979)。台灣人口的變遷與社會變遷。聯經出版事公司。
陳惠貞(2005)。情深命動─一位小腦萎縮症患者的生命歷程敘說。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萍(2003)。常體之外 --「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東海大學社工學系碩士論文。 陳緯華(2005)。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秋(2005)。標籤理論與成年心智障礙者之照顧歷程─母親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P7、9
陳麗雅(2001)。自身條件在擇偶歷程中的角色演化論與社會經濟模式之檢驗。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頁30-33。
游若喬(2008)。台灣已婚婦女就業意願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P7-10 楊士毅(1996)。運命與姻緣。台北:揚智文化。
萬育維、王文娟譯(2002)。身心障礙家庭:建構專業與家庭的信賴聯盟。Ann p.Turnbull、H. Rutherford Turnbull著。台北:紅葉文化。
葉琇姍,陳汝君譯(2004)。失能、障礙、殘障:身心障礙者社會工作的省思。Michael Oliver&Bob Sapey原著。台北:心理出版。頁110-112
葉鴻洲(2007)。一個傳統農村家庭的人神關係。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芳苑(1985 )。認識台灣宗教。台北:永望。
鄒理民譯(1991)。社會實體的建構。P.L.Berger&T.Luckmann原著。台北:巨流。
鄔昆如(1999)。宗教與人生。五南出版。
廖彥璋(2006)。環境因素影響障礙者社會參與之初探—以肢體障礙者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哲宏、張勇、晏倩譯(2007)。進化心理學。D.M.巴斯著。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29。
趙元信、何錫蓉(1995)。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台北:旺文社。頁267-277。
樊雪梅(2000)。論投射性認同。諮商與輔導,179期,21-25頁。 蔡文輝(1987)。婚姻與家庭。台北:五南。
蔡美玲譯(1995)。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Mary Field Belenky、Blythe McVicker Clinchy Nancy Rule Coldberger、Jill Mattuck Tarule著。台北市:遠流。頁45、69
蔡麗芬(2006)。生命歷程作為宗教經驗—一個禪修者的自我敘說探究。南華大學 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志明(1996)。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灣宗教文化工作室出版。
鄭志明(2005)。台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大元書局。頁241-246。
鮑家麟(2004)。中國婦女史論級續集、三集。台北:稻鄉。頁51-59。
簡瑛瑛(1997)。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
關永中(1997)。神話與時間。台灣書店出版。
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2007)。愛情的正常性混亂。Ulrich Beck、Elisabeth Beck-Gernsheim原著。台北:立緒文化。
顧瑜君(1996)。中國人的婚戀觀-允諾與嫁娶。張老師文化出版。頁120。
英文部分
ClandininD.J. & Connelly, F. M..(1998). 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 In N. Denzin & Y. Lincoln (Eds.).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Conger, R. D., Rueter, M. A.,&Elder, G. H.(1999). Couple resilience to economic pressu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6(1)
Disque, J. G., & Bitter, J. R.(1998). Integrating narrative therapy with Adlerian lifestyle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Jason K. W., Susan S. H., Clyde H.(2004). Big five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relationship constr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