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05: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君音
研究生(外文):Chun-yin Chen
論文名稱: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文化觀光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ping Harbor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指導教授:趙家民趙家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min Ch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管理研究所
學門:環境保護學門
學類:環境資源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歷史空間文化觀光古蹟保存生態博物館
外文關鍵詞:Eeo-museumsCultural TourismHistoric preservationHistorical Sp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20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台南市政府近年以「古蹟文化園區」之規劃方式將著名古蹟保存從以往單點保存轉向整體的景觀與環境的規劃經營,藉由古蹟本體與社區的結合,利用歷史空間的保存與活化再利用作為台南市發展文化觀光的藍圖,期為歷史保存及都市發展找到一個平衡點,賦予當地文化承傳與創新,促進地方的文化觀光發展。
  
  本研究以台南市八大文化園區中的「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為研究範圍,以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之遊客為研究對象,期望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的歷史空間保存規劃與觀光發展,並對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未來後續相關規劃提出建議。問卷調查結果共回收有效問卷312份,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卡方分析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不同屬性之遊客,對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之文化觀光發展所應注重層面與滿意度部份具顯著差異。2.不同旅遊特性之遊客,對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之文化觀光發展所應注重層面與滿意度部份具顯著差異。3.由相關分析中得知,大部分滿意度變項與各文化觀光發展所應注重層面之因素構面部份呈顯著相關。
  In recent years, Tainan city government use as“Historical Site Culture Park” scheme for conserves historic spot. It changes to regional planning management contrary to historic spot preservation. Furthermore, to rely on integrate historic monuments and regional community. And then use historic space preservation to regenerate Tainan cultural tourism activation. It’s a blue-printed plan for Tainan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alance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Moreover, it continues and innovate regional cultural for advance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for this research are tourists of Anping Harbor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it is available to understand the conservation plan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suggestions for upcoming relevant plans for the Anping Harbor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are also proposed for reference. About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are totally 312 valid replies received. The research is operat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d One-way ANOVA analysis.The result of our study is as followed:
1.)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ourist’s satisfactory degree and cogni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ping Harbor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tourist.
2.)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ourist’s satisfactory degree and cogni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ping Harbor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between tourist with different property of tourism.
3.)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most variables of satisfactory degree and cognition factor of each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how significant correlated.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圖目錄-------------------------------------------v
表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4
第四節 研究限制----------------------------------4
第五節 研究內容------------------------------------5
 第六節 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化觀光------------------------------------7
 第二節 歷史空間保存--------------------------------15
 第三節 生態博物館----------------------------------24
 
第三章 研究範圍概述
 第一節 背景介紹------------------------------------35
 第二節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劃簡介----------------52
 第三節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發展概況----------------54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60
 第二節 研究設計------------------------------------62
 第三節 資料分析------------------------------------64
 
第五章 實證分析
 第一節 遊客基本屬性與遊客旅遊特性描述性統計分析----66
 第二節 遊客對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文化觀光發展所應注重層面分析---70
 第三節 遊客滿意度分析------------------------------74
 第四節 遊客基本屬性與遊客旅遊特性之差異性分析------75
 第五節 遊客屬性對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文化觀光發展所應注重層面與滿意度之差異分析---83
 第六節 遊客旅遊特性對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文化觀光發展所應注重層面與滿意度之差異分析---85
 第七節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文化觀光發展應注重層面與滿意度之相關分析---8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8
 第二節 建議----------------------------------------90
 
參考文獻----------------------------------------------92
 
附錄ㄧ 問卷------------------------------------------101
附錄二 「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計畫」大事紀--------------104
中文:
 
文化環境基金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奕期、吳漢恩、周志明、許淑芳、謝奇鋒(2005)。台灣的古蹟─南台灣。台北:遠足文化。
 
王春華(1996)。飛魚(Ayus):我們會飛翔的朋友─生態博物館觀念應用於蘭嶼之建議,博物館學季刊,10(1),41-48。
 
王逸峰(2005)。文化資產與觀光之理論與概說。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文化資產保存處。
 
王逸峰(2006)。觀光行銷學。台北市:偉華書局。
 
王雅萍(2003a)。老安平舊回憶。FORMOSA,24,28-33。
 
王雅萍(2003b)。戀戀安平三百年。FORMOSA,24,22-27。
 
王嵩山(2005)。博物館、地方風格與都市再生。博物館學季刊,19(4),5-6。
 
王瑞珠(1993)。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規劃。台北:淑馨出版社。
 
王嘉澤(2006)。安平傳統聚落場所性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宜靈、陳玉珊(2006)。文化產業的創新與學習現象─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2006 年海峽兩岸休閒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亞洲大學。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04)。台南歷史散步特展圖錄。台南市:南市文資協會。
 
台南市文化觀光處(2008)。古蹟景點旅遊人數統計表。取自:http://culture.tncg.gov.tw/area2/Showpage04.php?id=102&Page=
 
台南市政府(2003)。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系列報導。台南市都市發展月報,14,3-5。
 
台南市政府(2008)。96 年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次。台南市統計要覽,67,470-470。
 
江明親(2004)。山光爛漫間 凝聚珍稀呵護的未來─黃金博物館園區的理念與落實。北縣文化,81,8-12。
 
江韶瑩(2001)。地方博物館與產業文化保存。蘭博通訊,2,4-10。
 
行政院(2002)。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綜合性規劃。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2002)。挑戰2008 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台北:行政院。
 
余雯親(2007)。文化觀光對地方發展影響之研究─以集集支線車埕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雯親、張長義(2007)。文化觀光對地方發展影響之研究─以集集支線車埕社區為例。
 
華岡地理學報,20,59-79。
 
吳宜娟(2006)。以生態博物館之觀點探討歷史遺址之新意函─以台南安平古堡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吳漢恩(2004)。台灣的古蹟:南台灣。台北:遠足文化。
 
吳慶烜(2003)。古蹟用地劃設對土地私有權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理政(1996)。地球是個博物館─博物館學研究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呂理政(2002a)。地方博物館永續經營的省思。高雄市立博物館館刊,2,11-23。
 
呂理政(2002b)。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李怡樺(2001)。地方再發展新途徑-生態博物館以南投縣埔里鎮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貽鴻(2003)。觀光學導論。台北市:五南。
 
李銘輝、郭建興(2000)。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台北市:揚智。
 
沈佩儀(2002)。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辛晚教(2000)。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26,12-21。
 
阮旭初(2000)。彰化市舊城區保存規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致淳(2006)。綠島文化園區永續觀光發展指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真剛(2002)。試論生態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及其在中國梭嘎的實踐。貴州民族研究,4,42-48。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6)。宜蘭縣歷史空間資料庫,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美真、黃遠水(2003)。文化旅遊之下的文化真實性與文化商品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47-49。
 
林崇傑(2005)。文化旅遊概念下的台北都市歷史地區之景觀再生與都市活化。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文化資產保存處。
 
林會承(2007)。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 台灣漢人厝屋的歷史意義。新活水雙月刊,13,15-20。
 
林慧雯(2003)。推展文化觀光策略-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秀蘭(2002)。守護蘭陽文化史實性,注入蘭陽歷史新生命。蘭陽博物,5,26-29。
 
邱秀蘭(2004)。專題:宜蘭歷史空間與博物館─蛻變的宜蘭城 以歷史空間為例。蘭陽博物,14,4-19。
 
洪愫璜(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唐學斌(1987)。觀光學。台北:文化大學。
 
夏鑄九(1995)。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北:明文書局。
 
夏鑄九(2004)。古蹟保存做為一種異質空間的營造。2004 歷史建築與藝術空間國際研討會,文建會。
 
孫武彥(1995)。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徐 純(2003)。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進腳步。台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徐家楓(2007)。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崇雲(2005)。以文化觀光理論評析台灣、新加坡、泰國旅遊策略。工商學報,3(9),114-127。
 
高崇雲(2006a)。以文化觀光理論探討台灣的旅遊振興策略。工商學報,4(10),117-132。
 
高崇雲(2006b)。從文化觀光論點評析韓國與台灣相關產業的發展與特質。真理觀光學報,4,1-30。
 
高淑貴(2006)。古蹟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活化創新-由日本「姬路城」之整修與開放談起。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
 
高鵬翔、高欣(2006)。文化觀光在台灣。工商學報,4(11),114-127。
 
崛入憲二(1993)。邁向新理念之路。中國時報,82/08/30,第21 版。
 
張立伶(1998)。生態博物館與社區文化發展之研究─以蘭陽社區為例。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立伶(1999)。北投也可以是一個生活博物館。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1,7-8。
 
張守真、鄧文龍(2004)。台灣北部及東部地區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報告。文建會。
 
張瑋琦譯(2005)。石原照敏、吉兼秀夫、安福惠美子著。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台北:品度出版。
 
張賽青(2004)。財富從何而來?以文化資產發展文化經濟的策略模擬。2004 文化山海觀全國研究生文化資產研討會」學術研討會。雲林科技大學。
 
張譽騰(1995)。生態博物館之規劃理念與個案分析。博物館學季刊,10(1),7-18。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張譽騰(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許功明(1994)。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8(2),3-8。
 
許筱苹(2005)。古蹟之教育資源應用於國民小學課程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乃文、楊岱容譯(2005)。Andrew Holden 著。觀光與環境:Enveronment and Tourism,台北:五南。
 
郭榮毅(2004)。戰後台南市安平聚落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華(2003)。古蹟保存文獻與規章。台北:建築情報社。
 
陳秀琍(2004)。迷走的安平樹屋─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系列計畫之一。e 代府城台南市刊,7,46-46。
 
陳秀琍主編(2005)。悠遊安平。台南:台南市政府。
 
陳佩君(2006)。居民對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勁甫(2006)。「府城觀光年」啟動台南市文化觀光資源與發展遠景。王城氣度,7,53-57。
 
陳彥儒(2005)。安平歷史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貞吟(2005)。懷舊體驗之情緒與價值─以遺跡觀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博士論文。
 
陳音音譯(1996)。生態博物館在法國─矛盾與曲解。博物館學季刊,10(1),19-23。
 
陳嘉萍(2002)。華山藝文特區營運管理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顥月(2006)。生態博物館之研究─以黃金博物館為例。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
 
傅朝卿(2001)。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台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傅朝卿譯(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傅朝卿(2004)。台南市•文化資產歷史名城。台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傅朝卿(2006)。建立文化觀光的建築核心價值。台灣建築,130,78-78。
 
曾小英(1995)。英國的博物館舉隅─鐵橋谷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0(1),33-39。
 
曾梓峰(2001)。閒置空間的文化能量。文化視窗,28,8-19。
 
黃光男(2002)。文化觀光、博物館與全球化。博物館簡訊,19,1-1。
 
黃昱凱、謝瑋莉(2008)。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文化園區經營成功關鍵因素分析。時尚文化與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南華大學。
 
黃崇雄(2004)。府城遊吟:台南市歷史人文與古蹟風情之旅。台北市:愛書人雜誌社。
 
黃淑芳(2001)。談博物館與社區的互動關係。北投溫泉博物館專刊,1,73-79。
 
黃莉雯(2007)。大員文化館記錄先民生活。e 代府城台南市刊,25,62-62。
 
黃莉雯、黃麒秦(2005)。府城閒置空間再利用─安平區。e 代府城台南市刊,15,19-24。
 
黃靜宜、王明雪(1995)。台南歷史散步(下)。台北:遠流出版社。
 
新井重三(1995)。實踐Eco-museum 入門。台北:牧野。
 
楊正寬(2003)。觀光行政與法規。台北市:揚智。
 
楊嵐雅、王濟昌(1994)。台灣主要民俗活動應用於文化觀光方式之研究。規劃與設計學報,1(3),27-42。
 
楊曉雯(2005)。學校經營生態博物館的經驗與省思─以台北縣汐止國小為例。國立師範大學設教所碩士論文。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榮芳杰(2000)。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台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寶德(2002)。生態博物館的挑戰。大地地理雜誌,172,10-10。
 
漢寶德(2003)。自記憶中尋求生命意義。大地地理雜誌,178,4-4。
 
趙偉伶(2005)。哈瑪星社區文化發展之研究-生態博物館學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學程碩士在職專班。
 
劉大和、黃富娟(2003)。國際文化趨勢之探討。台灣知識電子報 2003.11.13。
 
劉大和、黃富娟(2004)。賦舊城予新生命─宜蘭舊城歷史空間營運管理之概念性探討。
 
台灣研究月刊,6(27),107-117。
 
劉大和(2004)。歷史空間再利用營運管理之策略。蘭陽博物,14,32-37。
 
鄭秀嫻(1996)。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博物館學季刊,10(1),3-6。
 
薛 琴(1999)。古蹟保存與歷史空間保存活用。宜蘭文獻雜誌,139,3-20。
 
薛 琴(2004)。台灣產業文化的發展。文建會產業文化資產巡迴宣導專題講座實錄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謝佳倩(2004)。觀光與海港的嶄新相遇─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e 代府城台南市刊,7,68-69。
 
顏亮一(2003)。全球化與在地歷史意象的建構:台灣古蹟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文化研究學會2003 年年會─靠文化ByCulture 學術研討會。
 
顏曉玲(2008)。府城文化觀光資源與遊程設計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魏英滿(2001)。安平映象。台南:裕文堂書局。
 
蘇進長(2005)。遊客對文化觀光認知之研究─以台南孔廟文化園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
 
Boylan. P. J.(1992), “Ecomuseums and the New Museology: Definitions.” Museums Journal,4, 29.
 
Callegari. F. (200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Italian coastal Cultural Heritage:A Ligurian Case Study.” Cultural Heritage, 4(1), 49-56.
 
Christopher. T. & S. Margaret. (2007), ”Built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83, 62-69.
 
Craik. J. (1997), The Culture of Tourism. London: Routledge.
 
Davis. P. (1999), Ecomuseum.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de Varine. H. (1973), “A Fragmented Museum: The Museum of Man and Industry, Le Creusot-Montceau-les-Mines.” Museum, 25(4), 242-249.
 
de Varine. H. (1979), ”The Museum in the Fourth Diemnsion.” Nordisk Museologi, 4, 61-65.
 
de Varine. H. (1986), Nouvelles Museologies(Boyland). P, Trans. Edition W.M.N.E.S, Macon,France.
 
Engstrom. K. (1985), “The Ecomuseum Concept is Talking Root in Sweden.” Museum, 148,206-210.
 
Golding. P. & G. Murock. (2000),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
 
Hall. M. & H. Zeppel. (1990), “Cultural and Heritage Tourism: The New Grand Tourism.”Historic Environment,7, 86-98.
Hampton. M. (2005), “Heritage, Local Commun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2(3), 735-759.
 
Harrison J.D. (1993), “Ideas of Museum in the 1990’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storship, 13(2), 160-176.
 
Herbert. D. (2001), “Literary Places, 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2), 312-333.
 
Hesmondhalgh. D. (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don: Sage Publications.
 
Hewison. R. (1991),”The Heritage Industry Revisited.” Museums Journal, 9(1), 23-26.
 
Hubert. F.(1985), ”Ecomuseum in France:Contradictions and Distortions.” Museum,148,186-190.
 
Hudson. K.(1992), “The Dream and The Reality.” Museums, 92(4), 27-31.
 
Hughes. H. (1996), “Redefining Cultur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3),707-709.
 
Hughes. H. (2000), Art, Entertainment and Tourism. Lodon: Butterworth Heinmann..
 
Kim. H., Cheng. C. K. & J. T. O’Leary. (2007), “Understanding Participation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ourism Cultural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28(5), 136-147.
 
Law. C. M. (1992), “Urban Tourism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Regeneration.” Urban Studies, 29(3/4), 599-618.
 
Mayrand. P.(1984), “A New Concept of Museology in Qubec.” Muse, 2(1), 33-37.
 
McCarthy. B. B. (1992), Cultural Tourism:How the Arts Can Help Market Tourism Products, How Tourism Help Provide Markets for the Arts. Or, Portland.
 
McKercher. B. &H. Du Cros. (2002), Cultural Tourism: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New York: 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
 
Naisbitt. J. (1994), Global Paradox. Avon Books, NY.
 
Nuryanti. W. (1996), “Heritage and Postmoder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2), 249-260.
 
Peter. H &P. David. (2003),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Coastal Zone: Experiences in South West England.” Cultural Heritage, 4(1), 49-56.
 
Peter. V. ed. (1989), The New Mueseology. Lodon: Reaktion Books.
 
Pinder. D. (2003), “Seaport Decline and Cultural Heritage Sustainability Issues in the UK Coastal Zone.” Cultural Heritage, 4, 35-47.
 
Poon. A. (1993), Tourism,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 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
 
Poult. D. (1994), Identity as Self-Discovery: The Ecomuseum in France’ in Sherman, D.,etal.
 
1994 Museum Culture: Historie, Discourses, Spectacl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Querrien. M. (1985), “Taking the Measure of the Phenomenon.” Museum, 148, 198-199.
 
Razaq Raj. (2003), The Impact of Festivals on Cultural Culturis. The 2nd DeHaan Tourism Management Conference: December 16:3. http://www.nottingham.ac.uk/ttri/pdf/conference/raj razaq.pdf
 
Reed. S. K. (1991), 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Monterey: Pacific grove, CA/Brooks Cole.
 
Richards. G. (1997), The Social Contex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Richards, G.(ed.) 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 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
 
Rivière. G. H. (1973), “Role of Museums of Art and of Human and Social Sciences.” Museums, 25, 26-44.
 
Rivière. G. H. (1985), “The Ecomuseum: an Evolutive Defintion.” Museums, 37(4), 182-183.
 
Robert. W. M. & Shashikant. G. (1980), Tourism: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Grid Publishing Inc. Columbus, Ohio.
 
Selby. M. (2004), Understanding Urban Tourism: Image, Culture and Experience. London: I. B. Tauris & Co Ltd.
 
Silberberg, T. (1995), “Cultural Tourism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 Tourism Management, 16(2), 361-365.
 
Stevens. T. (1987), ”Wigan Pier.” Leisure Management, 7(6), 31-40.
 
Tweed C. &M. Sutherland (2003), “Built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83, 62-69.
 
Walle. A. H. (1998), Cultural Tourism: a Strategic Focus.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Walsh. K. (1992), The Represntation of the Past: Museums and Heritage in the Past-Modern World. London: Routledge.
 
Ying. T. & Y. Zhou. (2007), ”Community, Governments and External Capitals in China’s Rural Cultural Tour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Adjacent Villages.” Tourism Management, 28, 96-107.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New Yourk: Blackwell.
 
網站:
 
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http://bud.tncg.gov.tw/
 
交通部觀光局行政資訊系統網路資源 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c.asp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 http://anping.tncg.gov.tw/
 
宜蘭縣歷史空間資料庫 http://hais.ilccb.gov.tw/ilccb/layout/main.faces/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 http://portal.unesco.org/
 
台南市安平區公所網站 http://www.tnanping.gov.tw
 
台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http://www.tncg.gov.tw/
 
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http://culture.tncg.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春華(1996)。飛魚(Ayus):我們會飛翔的朋友─生態博物館觀念應用於蘭嶼之建議,博物館學季刊,10(1),41-48。
2. 王嵩山(2005)。博物館、地方風格與都市再生。博物館學季刊,19(4),5-6。
3. 辛晚教(2000)。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26,12-21。
4. 林會承(2007)。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 台灣漢人厝屋的歷史意義。新活水雙月刊,13,15-20。
5. 邱秀蘭(2004)。專題:宜蘭歷史空間與博物館─蛻變的宜蘭城 以歷史空間為例。蘭陽博物,14,4-19。
6. 高崇雲(2005)。以文化觀光理論評析台灣、新加坡、泰國旅遊策略。工商學報,3(9),114-127。
7. 高崇雲(2006b)。從文化觀光論點評析韓國與台灣相關產業的發展與特質。真理觀光學報,4,1-30。
8. 高鵬翔、高欣(2006)。文化觀光在台灣。工商學報,4(11),114-127。
9. 張立伶(1999)。北投也可以是一個生活博物館。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1,7-8。
10. 張譽騰(1995)。生態博物館之規劃理念與個案分析。博物館學季刊,10(1),7-18。
11. 許功明(1994)。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8(2),3-8。
12. 陳勁甫(2006)。「府城觀光年」啟動台南市文化觀光資源與發展遠景。王城氣度,7,53-57。
13. 曾小英(1995)。英國的博物館舉隅─鐵橋谷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0(1),33-39。
14. 曾梓峰(2001)。閒置空間的文化能量。文化視窗,28,8-19。
15. 楊嵐雅、王濟昌(1994)。台灣主要民俗活動應用於文化觀光方式之研究。規劃與設計學報,1(3),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