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琦君作品(依出版的時間先後排序)
(一) 散文
《桂花雨》,臺北:爾雅出版社,1976年。
《留予他年說夢痕》,臺北:洪範書店,1980年。
《琦君說童年》,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
《煙愁》,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
《母心似天空》,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
《千里懷人月在峰》,琦君,台北:爾雅,1984年。
《一襲青衫萬縷情-我的中學生活回憶》,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
《三更有夢書當枕》,臺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
《燈景舊情懷》,臺北:洪範書局,1999年。
《母親的金手錶》,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青燈有味似兒時》,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母心.佛心》,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細雨燈花落》,臺北:爾雅出版社,2005年。
《讀書與生活》,琦君,台北:三民,2005年。
《紅紗燈》,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此處有仙桃》,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水是故鄉甜》,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媽媽銀行》,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淚珠與珍珠》,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玻璃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二)散文小說合集
《琦君自選集》,臺北:黎民文化公司,1975年。
《琦君小品》,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永遠是有情人》,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琴心》,臺北:爾雅出版社,2006年。
《萬水千山師友情》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三)小說
《繕校室八小時》,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七月的哀傷》,琦君,台北:驚聲文物,1971年。
《百合羹》,琦君,台北:台灣開明,1980年。
《錢塘江畔》,琦君,台北:爾雅, 1987年。
《橘子紅了》,臺北:洪範書店,2001年。
《菁姐-琦君小說集》,琦君,台北:爾雅,2004年。
二、主要參考書籍(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大辭典》(中)冊,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社會》,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尼爾‧波茲曼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宇文正:《永遠的童話──琦君傳》,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李春林編,《情趣小品》,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李瑞騰主編,《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
李瑞騰主編,《新生代論琦君:琦君文學專題研究論文集》,桃園縣: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
李今,《評論十家》,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
杜威原著,林寶山、康春枝譯,《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
林火旺,《倫理學》,臺北縣:空大,1997年。
林海音:《城南舊事》,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
林惠真,《愛是教育的森林》,臺北:國際村文庫,2000年。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的研究》,高雄:復文書局,1998年。
郁達夫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臺北:大漢出版社,1977年。
韋勒克(Rene Wellek)、華倫(Ausi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
倪金華,《臺灣散文新觀察》,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
徐通翔主編,《臺灣新文學辭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徐學、朱雙一、黃重添合著,《臺灣新文學概觀》,臺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3月。
張放,《歎鳳樓枕書錄》,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梁實秋,《文學因緣》,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6年。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8 年9 月。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
莊子著,黃錦鋐註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陳秉璋,《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臺北縣:業強出版社,2000年。
陳芳明、張瑞芬編:《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陳義芝主編,《散文教室》,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陳繼會等著,《中國鄉土小說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章方松,《琦君的文學世界》,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黃重添,《臺灣長篇小說論》,臺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赴美與文學耕耘者對話》,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潘木人編,《烏煙公公》,臺北:民生報社,1999年。
鄭明娳,《葫蘆,再見》,臺北:東大圖書,1975年。
鄭明娳,《儒林外史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臺北:東大圖書,1978年。
鄭明娳,《讀書與工具》,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臺北:文開出版公司,1982年。
鄭明娳,《閃亮日子》臺北:故鄉出版社,1983年。
鄭明娳,《珊瑚撐月――古典小說新向量》,臺北:漢光文化,1986年。
鄭明娳,《薔薇映空――新世代文學創作選析》,臺北:幼獅,198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9年。
鄭明娳,《教授的底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鄭明娳,《當代文學氣象》,臺北:光復書局,1988年。
鄭明娳,《通俗文學》,臺北:揚智文化,1993年。
鄭明娳,《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鄭明娳,《當代臺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鄭明娳,《當代臺灣都市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1999 年。
隱地主編,《琦君的世界》,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
簡宗梧、周鳳五編著,《現代文學欣賞與創作》上冊,臺北縣:空中大學,1987年。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三、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方忠,〈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琦君散文論〉《世界華文文學論》 第1期,1992年。
任湘雲,〈鄉土文學散論〉《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
朱才華,〈春風化雨潤心田〉《哈爾濱學院學報》第8期,2006年。
岑桑,〈寫出自己的東西〉《文藝報》,第17期,1981年。
李振亞,〈歷史空間/空間歷史:從《童年往事》談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建構〉《中外文學》第26卷第10期,1998年。沈謙,〈愛的世界—讀琦君的「想念荷花」〉,《幼獅少年》第85 期,1983年
周杏芬,〈從〈髻〉看琦君洞達世情的人生體悟〉《國文天地》第196期,2001年。周明鵑,〈論中國現代散文的懷鄉情結〉《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05年。
季季,〈琦君〉《文藝月刊》,1978年3月。
林依潔,〈《留予他年說夢痕》裡兩個交疊的夢境〉《明道文藝》第60期,1981年林瑞美〈比較朱自清的背影與琦君的髻 淺論現代散文進步了沒有〉《書評書目》第35期,1976年。林慧美,〈充滿愛意和溫情的生命之旅:淺析琦君散文的藝術風格〉《當代文壇》第5期,1999年。
亮軒〈流不盡的菩薩泉—看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有感〉《書評書目》第29期,1974年。姚皓華,〈琦君思鄉懷人散文研究〉《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年。
洪醒夫,〈意中所有,筆下所無〉《明道文藝》第15期,1977年。
倪金華,〈宗教與文學的文字緣――臺灣宗教散文藝術論〉《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第4期,1995年。
倪金華,〈海峽兩岸散文語言的藝術考察〉《華僑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
倪金華,〈近十年臺灣散文新觀察〉《文藝理論與批評》第6期,1999年。
夏志清,〈夏志清談琦君〉《書評書目》,1974年。
孫輝,〈走進琦君的散文世界〉《現代語文》第1期,2007年。
徐學,〈當代臺灣散文中的生命體驗〉《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1995年。
翁細金〈琦君散文的一種解讀〉《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 年。張默芸,〈琦君論〉《江蘇社會科學》第3期,1994年。
符立中〈與舊景鄉情告別──琦君〉《幼獅文藝》第4期,2002年。
喻麗清,〈失去的一角-重讀「煙愁」〉《書評書目》第81期,1980年。
游喚,〈傳統下的獨白──評琦君散文集《燈景舊情懷》〉《散文季刊》第2期,1984年。童龍超,〈鄉土意識:鄉土文學的「靈魂」〉《江淮論壇》第3期,2006年。
黃秋芳,〈希世的珍奇──追隨琦君的眼睛〉《明道文藝》第160期,1989年。楊俊華,〈論臺灣女作家琦君的懷舊散文〉《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
楊俊華〈論台灣女作家琦君散文的敘述法〉《廣東社會科學》第6期,2005年。
葉詠琍,〈評「琦君說童年」〉《婦女雜誌》第213期,1986年。
詹悟〈歌唱人生――讀琦君的《燈景舊情懷》〉《中國語文》第1期,1972年。詹悟,〈但得此心春長滿――讀琦君《萬水千山師友情》〉《 明道文藝 》第249期,1996年。詹悟〈琦君《永是有情人》及其他〉《書評》第38期,1999年。鄒桂苑,〈琦君研究資料彙編〉《文訊》第115期,1995年。劉宇,〈臺灣女評批家風采一瞥〉《常州工學院學報》第6期,2006年。
樓肇明,〈穿越臺灣散文五十年〉上,《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4年。
潘夢園,〈魂夢縈繞憶故鄉――試論琦君的懷鄉思親的散文〉《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4 年。
鄭明娳,〈一花一木耐溫存〉《幼獅文藝》第263期,1975年。鄭明娳〈一花一木耐溫存〉《幼獅文藝》42卷第5期,1975年。鄭明娳,〈評介「燈景舊情懷」〉《文訊》第3期,1983年。
盧素貞,〈我讀煙愁〉《書評書目》第49期,1977年。
嶺月,〈送你一枝魔筆――琦君說童年〉《幼獅少年》第73期,1982年。
應平書〈琦君的赤子情懷〉《文訊》第36期,1988年。應平書,〈兒童文學中的傳記性〉《社教資料雜誌》第249期,1999年。糜文開〈讀「琴心」一部描寫怎樣去愛的書〉《文壇》1954年。
繆倩,〈愛之真文之柔――論冰心與琦君的女性散文書寫〉《唐山學院學報》第2期,2005年。
魏赤,〈臺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世界〉《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
四、報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尤今,〈小小玻璃屋濃濃人世情〉《中華日報》11版,1987年8月7日。
王鼎鈞,〈花語〉《中華日報》副刊 ,1976年1月15日。
宇文正,〈你用什麼方式記得琦君?――王盛弘、宇文正對談〉《聯合報》,2006年3月4日。
李又寧〈談琦君的散文(上)〉《聯合報》第8版,1979年12月29日。
李又寧〈談琦君的散文(下)〉《聯合報》第8版,1979年12月30日。
林海音,〈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香港時報》,1964年7月9日。
思果,〈落花一片天上來-讀琦君女士的散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5年12月21日。
洪珊慧,〈留予他年說夢痕――論琦君的懷舊散文〉「琦君作品研討會」,2004年12月1日。
夏志清,〈母女連心忍痛楚――琦君回憶錄評賞〉(上、中、下),《中央日報》,16 版,1991年11月8~10日。
張秀亞,〈琴韻心聲〉《中央日報》6版,1954年1月16日。
張秀亞,〈煙愁〉,《中央日報》9版,1963年10月31日。
符兆祥,〈看琦君說童年〉《中央日報》晨鐘版,1981年10月2日。
郭明福,〈癡心父母古來多――讀琦君的「母心似天空」〉《中華日報》,1982年6月。
郭明福,〈琦君散文集 「燈景舊情懷」讀後〉《中央日報》副刊,1983年3月5日。
郭明福,〈坎坷世路上的安慰――琦君「水是故鄉甜」〉《中央日報》10版,1984年8月27日。
彭歌,〈東方的寬容〉《聯合報》12版,1974年6月22日。
黃一平,〈我讀「與我同車」〉《中華日報》,1981年12月4日。
楊牧,〈留予他年說夢痕〉《聯合報》副刊,1980年10月。
隱地,〈讀「紅紗燈」〉《自由青年》,1965年。
魏淑貞,〈讀「桂花雨」有感 〉《自立晚報》,1980年3月。
鐘依玲,《香港文匯報》,2007年6月12日。
五、學位論文(依出版的時間先後排序)
蔡芳玲,《一九四九年前後遷臺作家之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邱珮萱,《琦君及其散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碩士論文,1997年。曾玲月,《女性、鄉土與國族──戰後大陸來臺三位女作家作品之女性書寫及其社會意義初探》,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瀅如,《琦君兒童散文的傳記性》,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陶玉芬,《琦君散文在國小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姿宇,《琦君散文人物刻畫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王怡心,《琦君小說主題內涵與人物刻畫研究》,東吳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鄭君潔,《論琦君的書寫美學和生活風格》,佛光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林鈺雯,《琦君散文的抒情傳統》,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許珮馨,《五0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陳怡村,《琦君的懷鄉散文研究》,東吳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六、網路資料
九歌文學網http://www.chiuko.com.tw/author.php?au=detail&authorID=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