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宏彰(2004)。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休閒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王叢桂(1992)。社會轉型中之工作價值變遷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東吳大學。
王叢桂(1993)。三個世代大學畢業工作者的價值觀。載於鄭伯壎、黃國隆、郭建志〈主編〉,海峽兩岸之企業倫理與工作價值,205-262。台北市:遠流。
王叢桂(2005)。價值轉變的趨勢與影響因素的探討─世代價值的差異。公訓報導,118,7-9。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田蘊祥(2003)。公務人員工作壓力之世代差異研究:以考試院部會機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政治系研究所,台北。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江逸之(2002)。六年級少年有志成達人。遠見,195,190-202。
朴英培(1988)。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韓國電子業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台北。沈倖如(2003)。七年級生,是從有到無的一代?CHEERS 快樂工作人,34,48-49。
李春國(2002)。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需求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李冠儀(2000)。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李美蘭(2006)。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台北。李淑宏(2000)。因為旅行,所以存在—旅行世紀的台灣新世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屏東。李選(2003)。情緒護理。台北:五南。
李健杏(2007)。台東縣退休之際教師生活邊際值與心理幸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所,台東。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邱雅惠(2007)。國小教師寬恕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吳筱雯(2004)。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北。吳翠菁(2008)。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自我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臺北市:心理。
林子雯(2000)。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林邦傑(1990)。大專在學青年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環境需求之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君昱(1998)。情緒雙極性的檢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裡學系,台北。林明裡(2006)。國小校長多元架構領導策略與教師工作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林保豊(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林國隆(2006)。高雄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所,高雄。林崇逸(2006)。幸福與財富:幸福感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台北。林資敏、陳德文(1999)。生活型態行銷。臺北市:奧林。
林維哲(2005)。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課程參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所,高雄。林碧榆(2005)。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林曉玲(2004)。不同世代國小教師性別意識發展歷程與內涵狀態之質性探究─以四位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侯辰宜(2006)。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胡孟珠(2008)。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所,台東。凃明珠(2007)。不同世代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台北。洪家興(2007)。彰化縣國中兼任行政教師個人特質、休閒參與及工作滿足對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彰化。洪瑞斌、劉兆明(2003)。工作價值觀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211-215。施建彬(1995)。幸福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
施建彬、陸洛譯(1997)。Michael Argyle著。幸福心理學。台北:巨流。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班,高雄。徐承宗(200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課程參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高雄。徐增圓(2001)。新世代工作者之工作價值觀、期望報酬類型暨兩者相關因素與組織承諾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研究所,台北。陸 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之因素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陸 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郭丁熒(1995)。我國國小教師角色之探討~一個晤談研究報告。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郭金池(1989)。國民小學教師價值觀念、進修態度與教師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高雄。郭騰淵(1990)。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袁志晃(1983)。職業價值澄清活動對高一學生職業決策行為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碩士班,台北。陳木金(199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其美育教學之相關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18,139-164。陳秉璋、陳信木(1993)。價值社會學。臺北市:桂冠。
陳柏青(2007)。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英豪、汪榮才、劉佑星、歐滄和和李坤崇(1987)。工作價值觀量表修定報告。臺南師專學報,20,1-33。陳素玲(2003/10/27)。草莓新負擔。聯合晚報,3版。
陳得添(2005)。高雄市普通班與特教班國中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高雄。陳寅清(2007)。國民小學兼行政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學校組織信任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陳雅慧(2000)。借錢消費年代的衝擊。天下雜誌,230,116-125。陳筱育(2003)。工作價值觀與世代間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陳瑞惠(2003)。私立高中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陳銀卿(2007)。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陳曉開、袁世珮(譯)(1998)。Don Tapscott著。N世代:主導二十一世紀數位生活的新新族群(Growing Up Digital: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陳慧姿(2006)。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高雄。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陳寶山(1985)。國民小學教師的教育價值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夏林清、游慧卿(1984)。工作價值觀問卷介紹與初步修訂報告。測驗與輔導,60,1031-1036。
許秋鈺(2007)。國小教師親職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許迪翔(2003)。不同世代之工作價值觀、工作態度及其關連性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之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孫國華(2003)。早成年期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參與決定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翁靜玉(2006)。不酸不甜的後草莓族。Career職場情報誌,367,14。
翁翠霞(2001)。社經結構與經濟發展:台灣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張玉艷(2003)。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現職教師之工作價值觀及參與校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張忠祺(1997)。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張定綺譯(1993)。Mihaly Csikszentmihalyi著。快樂,從心開始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台北:天下文化。
張書豪(2007)。當老師真好!國小教師幸福感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張惠英(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教育部統計處—性別統計指標(2008)。
網址: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168
� 971008
莊耀嘉、黃光國(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於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2),155-164。黃文三(2003)。學校本位管理理念建構下:我國中等學校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價值觀與疏離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
黃建安(2004)。工作投入的理論與相關研究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學會 教育研究,12,25-33。
黃振恭(2007)。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知覺與教學自我效能和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黃惠玲(2007)。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黃智慧(1991)。般若菩提心。台北:耀文圖書。
黃耀邦(2005)。世代差異之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傅佩蓉(1993)。關於青年價值觀的省思。國家政策論壇,2,4。
曾豔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董秀珍(2002)。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楊中芳等人譯(1997)。Andrews, F, M., & Robinson, J. P.(1990)原著。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台北:遠流。
楊妙芬(1997)。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任教職志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學報,10,91-132。楊瑪莉(2002)。6年級生,你懂多少?天下雜誌,284,130-140。
葉惟禎(2006)。部分工時時代來臨。管理雜誌,379,116-118。鄧玉瑩(1994)。新人類捍衛自我不畏權頭懶骨頭驚慌了舊人類。管理雜誌,236,132-135。
廖秋月(2001)。“X”世代護理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觀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台北。鄭永祥(2005)。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衝突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鄭韻玫(2001)。工作價值觀之形成與轉變。社教雙月刊,104,15-21。蔡明秀(2004)。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金錢倫理觀與工作生活品質重視度對生涯導向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高中職應屆畢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熊書堉(200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更新與台灣地區在職人員工作價值觀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班,台南。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台北市:心理。
劉謙穎(2005)。工作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的世代差異─以台中市國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台北。劉宣容(2000)。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參與學校行政決策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盧智芳(2003)。七年級來了!CHEERS快樂工作人,34,38-46
賴威岑(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賴貞嬌(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台北。簡佳珍(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蕭兆宜(2004)。高雄縣市學前教師工作滿足感與工作價值觀對其任教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高雄。蕭新煌(1995)。新人類的社會意識與社會參與。勞工之友,535,6-9。謝玫芸(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外向人格、角色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謝青儒(2001)。父母參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校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羅俊龍(1995)。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價值觀、工作滿足、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宜蘭縣公立國民中學現任教師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台北。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藍麗娟(2003)。五年級生VS.工作新生代。CHEERS快樂工作人,34,62-71。
蘇岱崙(2001)。五年級同學的心情故事。快樂工作人,13,160。
蘇秀芬(1988)。工廠青年工作價值觀與生活型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蘇淑麗(2005)。不同世代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價值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花蓮。英文部分
Argyle,M(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edge .
Argyle&Lu(1990). The happiness of extraverts .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11, 1011-1017 .
Brown, D.(2002). The role of work and cultural values in occupational choice, satisfaction and success: a theoretical state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0(1), 48-56.
Costa & McRae(1980). Somatic complaints in males as a function of ahe and neuroticism: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3 , 245-257 .
Diener,E.(1984).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95, 542-575.
Diener,E.(2000).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34-43
Diener,E.D.,Emmons,R.A.,&Larsen,R.J.(1985).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49,71-75.
Diener, E., & Iran-Nejad, A.(1986). The relationship in experience between various types of afft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1031-1038.
Diener, E., & Emmons, R. A. (1984). The independ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1105-1117.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1999). Subject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Dose, J. J.(1997). Work value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illustrative application to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0, 219-240.
Elizur,D.(1984).Factors of work values: A structure analysis of work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 (3), 379-389.
Emmon(1999). The Psychology of ultimate concerns. New York: Guiford.
Ginzberg , Axelord & Herma(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general theory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esus & Conboy(2001). A stress management course to prevent teacher distres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15 ( 3 ) , 131-137.
Kalleberg(1977)Work values and job rewards: 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2, 124-143.
Kammann, R., & Flett, R. (1983). Affectometer 2: A scale to measure current level of general happines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 2, 259-265.
Kupperschmidt(2000). Multigeneration Employee : Stategi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19, 1, 65-76.
Lu, L. (2005).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WB.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 99-112.
Lu, L., & Shih, J. B. (1997a). Personality and happiness: Is mental health a mediat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2, 249-256.
Lu, L., & Shih, J. B. (1997b). Sources of happines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7, 181-187.
Lu, L., Shih, J. B., Lin, Y. Y., & Ju, L. S. (1997).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3, 453-462.
Lu, L., Gilmour, R., & Kao, S. F. (2001). Culture values and happiness: An East-West dialogu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1, 477-493.
Lu, L. & Hu, C.H. (2005). Personality,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6, 325-342.
Mannheim(1997).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 In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Routledge and Legan Paul, 276-322
Maslow(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 Princeton : Van Nostrand .
Michalos(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 MDT ) .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6, 347-413.
Miller(1974). Carreer development theory in perspective. Boston Honglton: Mifflin Co.
Meyers, D. G., & Diener, E. (1995). 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10-19.
Nord, W. R., Brief, A. P., Atich, J. M.,& Doherty, E. M.(1988).Work values and the conduct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G. R. Ferris and K. M. Rowland(Eds.). Research in persona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10,1-42.
Omodei & Wearing(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9 , 762-769 .
Patricia(2001).Finding allies: sustaining teachers’health and wellbeing. Phi Delta Kappan. 82(9),706-711.
Regina, & Frances(2002). Promoting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wellness in the workplace . The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 68 ( 2 ) , 37-42.
Rokeach(1979). Understanding human values .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Rounds(1990). The comparative and combined utility of work value and interest data in career counseling with adul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7, 32-45.
Ryff,C.D.,&Singer B.(1998).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Psychological Inquiry,9,1-28.
Santos & Cox.(2000). Workplace Adjustment and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tures, Boomers, and Xers. Nursing Economics 18(1),7- 13.
Stone&Kozma.(1985). Structual relationalships among happiness scales : a second order factorial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7 . 19-28 .
Super(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 Inventory. Chicago: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
Watson&Tellegen(1985). Toward a consensual strcture of mood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19-245.
Weston(2001). Coaching generations in the workplace . 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5(2), 11-21.
Wilson(1967).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7 (2) , 203-231.
Wood , Rhoder &Whelan(1989). Sex difference in positive wellbeing: a consideration of emotional style and martial status. Psychologicl Bulletin, 106(2), 249-264.
Zemke, R. et al.(2000). Generations at work:Managing the clash of veterans, boomers, xers, and nexters in your workplace. New York, N.Y.:AMACOM.
Zytowski(1970). The concept of work value.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18, 1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