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ㄧ、書籍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增訂新版)。台北市:五南。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Nixon II,H. L. & Frey,J.H.,1996)。台北:洪葉。
王游宇(1996)。亞特蘭大百年奧運。加拿大:明鏡出版社。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中華奧會(1960)。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1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中華奧會(1990)。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1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中華奧會(1969)。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1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中華奧會(1973)。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中華奧會(1977)。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中華奧會(1981)。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2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中華奧會(1984)。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中華奧會(1989)。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4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中華奧會(1993)。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中華奧會(1997)。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中華奧會(2001)。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中華奧會(2005)。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2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會。
吳文忠 (1952)。奧林匹克運動會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吳文忠(1985)。體育史。台北市:正中。
邱金松(1988) : 運動社會學。桃園縣: 國立體育學院。
呂廷和(1969)。教育研究法。台北:台灣。
呂碧琴(1994)。奧林匹克與婦女運動。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百週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奧會。
呂聖榮、孫葆麗(2000)。奧林匹克與婦女。大陸。
吳妍蓉(譯)(2004)。奧林匹克的誕生(Judith Swaddling)。台北:貓頭鷹。
周宏室主編(2002):運動教育學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胡利軍(2001):我國運動員、教練員獎勵制度研究。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論文選集。
洪秀鑾(2004)。夢幻藍的天堂。台北:皇冠。
張春興(1989)。教育心裡學。台北:東華書局。
陳掌諤(1952)。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史。菲律賓中華體育編篆社。
許立宏(譯)(2004),解讀奧林匹克運動會。台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Vassil Girginov,Jim Parry)
湯銘新 (1996)。奧運百週年發展史。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
湯銘新(1998)。冬季奧運發展史。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湯銘新(2000)。我國參加奧運滄桑史1946〜1996。台北: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華路遠(2005)。奧運百科。台北:漢宇國際。
黃承富 (1996)。奧運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
黃金柱(1987)。現代運動心理學與教練指導。師大書苑:台北市。
劉修武(1987)。奧林匹克大全。北京:人民體育。
劉進枰(1994)。我國參加奧林匹克委員會名稱之歷史變遷。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中華台北奧會。
劉曉非(1993)。奧運風雲錄。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頤淵彥(1990) :國際女子體育運動聯盟對現代奧運會的歷史貢獻。北京:中國體育史論文集(四)
魯剛、鄭述普(1984)。希臘羅馬神話詞典。北京:中華社會科學。
蔡和成 (1984)。奧林匹克精神。台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發行。
謝棟樑(2004)。看希臘人打造奧運。台北:聯合文學。
謝晉龍、王汝英( 1992) :中國優勢競技項目制勝規律。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蕭文珒、林錚顗(譯)(2008)。奧運的歷史:從古代奧運到現代奧運的復興。台北:博雅。(David C. Young)
二、期刊
方淑卿(2006)。婦女在體育界中的影響。屏師體育,10期,203-207。
王北固(2004)。奧林匹克運動會古今滄桑。歷史月刊,199期,126-135。王建台 (1994)。奧林匹克與婦女運動。體育學報,17期,25-36。
王建台(2003)。女性參與奧林匹克活動之變遷。國民體育季刊,136期,31-38。
任 颯(1988)。女人的世界。體育文史,2 期,58-59 。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挑戰2008黃金計畫。國民體育季刊,147期。
李仁德(2000)。我國各級政府體育獎勵制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8期,33-44。李元貞(2003)。台灣婦運-百草千花的躍動。國史館館刊,34期。吳煥群(2001)。乒乓球運動的起源。乒乓世界,100,54。
邱共証、蔡明志、陳淑貞、吳燕妮(2007)。95年全中運高中男子組跆拳道比賽各量級金牌選手技術分析之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期,189-198。
林國斌、黃啟光(2006)。2005年世界射箭錦標賽女子成績與國內選手之比較。元培學報。季力康(1995)。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體育論壇,19期,4-8。
施能欽。戰後台灣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參加奧運會問題為中心。第26 屆奧桌球賽龍虎鬥翔實戰報。體育與運動,100期,頁23。徐台閣(2005)。再創奧運巔峰。國民體育季刊,147期。徐耀輝(2003)。從運動社會學觀點談台灣女性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136期。馬鈺龍(2004)。奧運巾幗英雄-陳詩欣。國民體育季刊,143期。
張雅惠(2004)。女性運動員之源起、角色衝突及對體育、運動本身的意義與價值。大專體育。72期,92-96。張蕙麟;鄭富吉;林聖峰。接再勵,邁向成功以S.W.O.T.兮析2004年奧進會中華女子壘球代家隊。文化體育學刊。3期,14-18。畢恆達(2004),婦女新知267期通訊。
許樹淵(1997)。1996奧運會壘球賽運動員年齡、體格分析。體育學報,22,177-187。
陳良乾。(2002)。我國參加2002年釡山亞運會選手培訓報告。國民體育季刊,31,3,28-36。陳淑滿;蔡秀芳(2000)。我國桌球運動發展概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9期。陳維新(2004)。雅典奧運精英選手備戰特報-運科小組鼎力相助奧運爭金如虎添翼。國民體育季刊,141期。郭雲鵬(2001)。抗爭、成就、挑戰-婦女與奧林匹克。體育文史。第2期.
張蕙麟;鄭富吉;林聖峰。接再勵,邁向成功以S.W.O.T.兮析2004年奧進會中華女子壘球代家隊 。文化體育學刊,3,14-18。湯文慈、相子元(2007)。從杜哈亞運展望2008北京奧運射箭隊參賽策略,國民體育季刊,152期。游鑑明(1987)。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5-242。
游鑑明(2000)。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期,1-75。黃月桂、吳秀佳(2005)。提升大學女學生運動人口。國民體育季刊,147期。黃君潔(2006)。從競技運動心理學觀點談女性運動發展。屏師體育,10期,521-532。
黃雅惠(2003)。女性運動員參與競技運動之演變趨勢。國民體育季刊,136期,46-52。黃瓊儀(2003)。國際婦女與運動會議紀要及其宣言。國民體育季刊,136期,39-45。楊素冠、陳聖元(2005)。世界舉重運動新格局。國民體育季刊,148期。葉貞雯(2007)。射箭選手競賽成績之探索性分析。體育學報,40卷4期,115-125。楊素冠、陳聖元(2005)。世界舉重運動新格局。國民體育148,35,1。
廖主民(1993)。探索臺灣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運動員認知型態量表的編制。體育學報。16期,437-450。廖清海(2007)。媒體體育運動內容中呈現的性別差異情形。中華體育季刊。21卷3期。劉季諺(2003)。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談婦女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136期。蔡明志(2007)。從杜哈亞運展望2008北京奧運之策略,國民體育季刊,152期。
蔡明志、邱共鉦,(2004)。2006年卡達亞運跆拳道培訓隊嫥向體能訓練計畫。運動教練科學,第7期。
曉陽(2008)。國際運動界之外籍兵團-探究美國、中國、韓國之教練與選手投效他國,體育運動時報,4期。
盧俊宏(2006)。利用心理技巧訓練激發選手競賽優勢,國民體育季刊,150期。謝謨郁、裝宜達、何采容、莊濱鴻(2004)。網球運動員心理競技能力量表信度與效度分析。復興崗體育,9期,136-143。
鍾任翔、林展緯、;吳倫閑、陳承功、鄭虎(2004)。台灣女性運動員參與奧運會之研究。文化體育季刊。2期。249-256。
鍾怡純(2007)。從國際婦女運動的發展進程反思臺灣推展現況。中華體育季刊,21卷3期,86-93。羅慧蘭( 2001)。女性性別優勢與管理風格。中華女子學院學報,3期。
顧燕翎(1987)。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中國論壇,23卷,41-54。
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靖鑫(2002)。我國優秀運動運動員獎勵政策--以國光體育獎章為對象。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李妙虹(2002)。戰後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1970~2000)。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北。李尚儒(2006)。戰後台灣桌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4)。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 李德仁(2007)。運動強國奪牌策略。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吳慧貞(2002)。台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1968-2000)。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吳國銑 (1979)。我國運動員運動成就與家庭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林麗容(2004)。婦女在古今奧林匹克運動會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許高魁(1990):陳淑枝舉重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張靜倫(1999)。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郭羿含(2007)。台灣女子舉重選手身體型態特徵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陳承功(2002)。薩馬蘭奇對現代奧林匹克活動貢獻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陳淑菁(2002)。不同運動類型及不同年齡層女性運動員之性別角色及角色衝突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許高魁(1990):陳淑枝舉重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黃英哲( 2002 )。運動成就目標與賽前狀態焦慮的關係:以目標涉入為主軸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游鳳芸(2000)。我國參加2000年奧運桌球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傅稜婷(2004)。台灣地區女子舉重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台北。葉筱微(2004)。現行我國中央政府體育主管機關制訂之優秀選手獎勵政策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劉芝音。(2006)。近代台灣體育運動與女性(1895-2006)。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潘國峰(2008)。社會支持對高中優秀運動員持續參與競技運動意圖之效應-以壓力緩衝模式為基礎。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歐秀妙(1998)。從女性身體觀看運動中的兩性平權。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歐陽金樹(2003)。中國大陸優勢競技桌球運動佈局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鍾任翔 (2004)。兩岸女性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四、報紙:
邵冰如(2004)。婦團: 體育女性矮一截 指資源、獎勵和補助金額分配不公。聯合晚報,13 版。
鄭清煌(2003年,2月10日): 推動年金制培養第二專長。民生報,體育新聞, B2。
四、英文資料:
Bandura, (1990). Perceived self efficacy in the exercise of personal agency.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128-163.
Caplan, G.(1974). Support systems. In G. Caplan( ED.),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Basic Books.
Greendorfer, S.L.,&,okweL J.H.(1978).Role of family members in sport sociali eating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Health Education,21,(1): 26-29.
Guttmann,A.(2002).The Olympics: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Games.Urban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nios Press
Greendorfer, S.L., & ,okweL J.H. (1978).Role of family members in sport sociali eating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Health Education,21,(1): 26-29.
Jennifer Hargreaves(1993),Sporting females ,critical issuesin the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women’s sports,London;New York:Routledge.
Mitchell,Juliet(1986).Reflections on Twenty Years of Feminism,Juliet Mitchell & Ann Qakley,Oxford: Basil Blackwell.
Sage,G.H., & Loudermlk ,S.(1979).The female athlere and role conflict.The Research Quarterly,50(1),88-96.
Vealey, R.(1986).Conceptualization of sport-confidence and competitive orientation: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nd instrument development.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221-246.
Williams,J.M.(1980).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ccessful female athlete. In W. F. Straub (ED.), Sport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athlete behavior. Ithaca, NY: Movement.
五、網路資料
2008北京奧運。歷史回顧。2008年5月13日。取自:
http://appledaily.com/olympics/index.cfm?fuseaction=content.articlewddx&iss_id=20080115&sec_id=10603325&art_id=10646700
十大傑出聯誼網。秦玉芳。2008年6月8日。取自:http://digiaward.nctu.edu.tw/tenice/tenice_view.php?id=67
大紀元新聞網。奧運起源。2008年2月8日。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ncnews.htm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法令規章-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2008年10月13日。取自: http://www.rocsf.org.tw/regulations/regulations_0_page.asp?file= D720071511551.htm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奧運風雲-奧運的起源。2008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tpenoc.net/changes/changes_03.asp
中華奧林匹克網站。奧林匹克憲章。2008年9月2日。取自:http://association.cadsm.org.tw/Quotation/TPENOCv2/changes/changes_03.asp?struct_id=26&struct_ide=4567&cu_ no=3&file=/LTD/sample/spo_sample/Sample_03.asp
中央社(2008年5月1日)。陳靜楚材晉用 兩屆奧運為台灣披銀摘銅。2008年6月8日。取自: http://sports.hinet.net/olympic/news_detail.jsp?t=0&s=2920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96、97年度規劃用於推動婦女運動相關計畫預算情形。2006 年12月13日,取自: http://www.ncpfs.gov.tw/publication/publication3.aspx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年3月2號)。中正、國光體育獎章成績紀錄統計。,2008年10月12日。取自:
http://www.ncpfs.gov.tw/sport/sport1-2.aspx
宮泰順(2008年6月18日)。名家專欄:奧運金牌的獎勵迷思。2008年6月19日。取自: http://tw.sports.yahoo.com/bj2008/expert/olympics_kung/78.html
國政評論網。(2003年8月8日)。古柏坦爵士─現代奧林匹克之父。2008年7月28日。取自: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2/IA-C-092-146.htm
陳妙鈴(1997年7月)。台灣光華雜誌。「力」爭上游,挑戰極限-女力士敲開奧運大門。2008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19977860 7120C.TXT&table=0&h1=%C5%E9%BE%C2%AD%B7%B6%B3&h2
彭台臨(2005年5月3日)。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中國時報彭台臨專欄。2008年11月16日。取自:
http://www.rocsf.org.tw/sports_new/sports_new_page.asp?file=D503050025.htm
葉伴。奧運ABC:女子奧運會是怎樣產生的。2008年4月8日。取自http://www.stdaily.com/big5/misc/2008-04/10/content_796627.htm
運動熱線名人堂。飛躍羚羊紀政小檔案。2008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sports-hotline.com.tw/hall_of_fame/athletics_zicheng5.htm
奧運風采網。奧林匹克運動會-奧運多媒體。2008年9月2日。取自:http://www.rthk.org.hk/special/beijingolympics/oly_story01.htm
奧運專題網。奧運資訊-奧運歷史。2008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espnstar.com.tw/athens2004/info-01c.asp?newstype=c168
運動熱線名人網。紀政。2008年10月14日。取自:
http://www.sports-hotline.com.tw/hall_of_fame/athletics_zicheng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