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一顧、簡賢昌、張德銳(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標準及其資源檔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教師專業發展專輯,28,213-240。
大前研一(2006)。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呂美女譯)。臺北市:天下遠見。
中華創意協會(2004)。Inno School 2004全國中小學學校經營創新獎方案集。中華創意發展協會。臺北市:中華創意協會。
尹美慧(2006)。國小校長領導風格、創新氣氛與創新成效間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中縣。天下雜誌(2003)。臺灣標竿企業調查。天下雜誌,284,156-228。
方世欽(2004)。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感受與專業成長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王世璋(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王欣茹(2002)。花蓮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王保進、邱鈺惠(2001)。國民小學校長培育方案規劃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高雄市:復文。
王振鴻(1999)。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臺北市。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伍孝春(2006)。學校組織創新作為之研究 -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縣。伍忠賢、王建彬(2001)。知識管理:策略與實務。臺北市:聯經。
任東屏(1999)。碩士程度的女性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東縣。朱儀婷(2006)。教學檔案在教師專業發展之運用-以新竹地區幼稚園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市。江文雄(1999)。臺北市中小學校長評鑑方案之探討。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江澈(2007)。私立高級中學校長競值領導、教師專業承諾、組織創新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私立高中有效經營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福田(1982)。我國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0。臺北市:師大書苑。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研究所,高雄市。吳育綺(2007)。國中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高雄市。吳佩珊(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思華(2005)。2005臺灣創新模範企業調查-創新經營之創意、創新、創價三部曲。商業週刊與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吳桂林(2004)。組織學習行為、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臺灣土地銀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屏東縣。吳株榕(2002)。國民小學校長評鑑指標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吳素菁(2004)。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吳清山(1995)。教師生涯發展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231-262。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吳清基(2000)。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宋竹齡(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標準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文仰(1996)。提昇教師專業、增進教學效能之我見。教育資料與研究,10,77。李安明(1997)。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6-2413-H-134-006),未出版。
李自在(2003)。戶政人員的知識學習、成就動機、組織文化對其組織創新、組織承諾與組織行政績效之影響研究-以嘉義縣市各戶政事務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縣。李沁芬(1992)。輔導教師生涯發展及生涯重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李宜軒(2000)。企業創新策略、經營績效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地區製造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李俊德(2006)。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李政穎(2003)。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李新鄉(2003)。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0-2413-H-415-001),未出版。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沈亞梵(1995)。師資多元化與教師品管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林文律(1999)。從校長必備的能力看校長培育。載於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評鑑制度研討會論文集,9-18。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文毅(2007)。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創新經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3,3-14。林孟瑜(2007)。高雄縣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學校行銷策略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高雄市。林松柏(2005)。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南投縣。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林啟鵬(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林細貞(2003)。國中女性校長專業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高雄市。林勝結(2004)。國民中學校長專業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林義屏(2000)。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市。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碩士班,臺北市。柯進雄(1993)。學校行政領導研究。臺中市:臺聯出版社。
柯雅欽(2006)。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組織創新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高雄市。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紀慧如(2002)。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校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中縣。倪千茹(2002)。國民中學校長領導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南投縣。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孫嘉琪(2003)。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企業核心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臺灣發光二極體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縣。徐悅淇(2003)。教師對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秦夢群 (2004)。教育行政—實務部份。臺北市:五南。
高協聖(1996)。高科技事業組織學習類型與環境回應能耐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市。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113-133。高義展(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國立教育資料館-終身教育。2008年2月11日取自http://3d.nioerar.edu.tw/2d/longlife/outline/outline_0201.asp。
張妙琳(2006)。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張宏勳(1997)。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
張明輝(2007)。優質學校教育指標─行政管理、領導與學校文化。2008年1月26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rtic al/betternessschoolindicators(leadership,administration and culture).pdf。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美玉(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經驗與反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張清濱(1996)。教師進修-邁向專業化的途徑。研習資訊月刊,13(6),2-9。張紹勳(2002)。人力資源管理:領導與管理學觀點。臺中市:滄海書局。
張銘鋒(2004)。國中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張德銳(1999)。國民中小學校長評鑑系統的初步建構。初等教育學刊,7,15-38。
張德銳(2000)。教師專業素質之提升。教改通訊,12,8-12。終身教育的緣起與發展背景。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張寶丹(2004)。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教育部 (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2005-2008施政主軸架構教育願景。臺北市:教育部。
曹玉福(2006)。國民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梁坤明(199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態度、活動型式與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莊立民(2002)。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臺灣資訊電子業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許皓婷(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連德盛(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郭工賓(2001)。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郭工賓、郭昭佑(2002)。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意涵探究。載於地方教育行政論壇研討會論文集, 4,1-23。臺北市: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
郭蕙菱(2005)。臺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5)。從教師專業發展模組談教師進修研習系統建構。載於教師專業發展與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18。臺北市:輔仁大學。
陳永基(2005)。南部地區國稅局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陳忠本(2005)。國民小學校長評鑑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陳信君(2005)。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高雄市。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春蓮(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香(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高雄市。陳桂蘭(2002)。一位資深環境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陳淑卿(2007)。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新竹市。陳智育(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指標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雅新(200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南投縣。陳義明(1992)。學校行政領導:辦學理念與實務。臺中市:臺灣省立臺中第二高級中學。
陳翠娟(2003)。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實施模式規劃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曾智顯(2001)。我國企業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程為山(1985)。國中教師專業領導現況的探討。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馮丰儀(2000)。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南投縣。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黃政傑(1987)。保障教師哪些權力?中國論談,288,18-20。
黃政傑等人(2008)。課程評鑑:理念、評鑑與運用。臺北市:五南。
黃秋月(2003)。國小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黃英發(2005)。國民中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載於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11-232。
黃富順(1998)。學習社會理念的發展、意義、特性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1-32。臺北市:師大書苑。黃鳳瑛(2003)。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角色知覺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黃權松(2002)。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高雄市。楊文達(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楊振昇(1997)。教學領導理念之探討。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236-263。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國賜(1991)。教育專業。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417-443。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春櫻(2001)。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市。葉麗錦(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詹宜今(2000)。由內部行銷探討銀行業採用資訊技術之組織創新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臺北市。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廖學蔚(2007)。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化、互易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計畫手冊。臺北市:教育局。
劉正東(2004)。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素養、專業態度、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班,新竹市。劉仲成(2005)。國民小學教學視導、學校專業發展與組織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劉明秋(1991)。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諮商與輔導,70,43-45。劉春芳(2006)。臺北縣國民中學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劉秋珍(2005)。國小校長課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高雄市。劉姵君(2005)。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幼稚園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臺北市。劉淑媛(2002)。國小女性校長專業發展現況、困境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市。劉碧琴(1998)。個人創越、企業文化對組織創新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新竹縣。劉世南(2005)。劉副教授序,載於吳松齡:創新管理,1-2。臺北市:五南。
潘文忠(2003)。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證照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蔣奎雨(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的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蔣樹人(2003)。希望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角色之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蔡怡汝(2007)。國小教師的教師評鑑態度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蔡玫君(2004)。臺北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專業發展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蔡保田(1988)。學校調查。臺北市:商務書局。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蔡培村(1995)。中小學教師生涯進階與等級劃分可行性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54-72。蔡培村(1997)。中小學校長生涯進修之規劃與發展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289-322。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培村、鄭彩鳳(2003)。教師職級制度的內涵及實施取向。教育資料集刊:教師專業發展專輯,28,319-350。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臺北市。蔡梅英(2002)。國小教師參與教學碩士班進修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高雄市。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鄭波(2002)。組織創新的影響因素探討:以電子公司研發部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臺北市。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鄭雅如(2007)。國小教師教師信念、專業成長、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鄭詩釧(2004)。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鄧美君(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蕭佳純(2007)。學校成員整體創造性與學校創新關係之研究──以團隊學習及團隊創新氣候為中介變項。當代教育研究,15(1),77-110。賴姿蓉(1998)。組織創新對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北市。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建成(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鍾任琴(1994)。國小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鍾任琴(1996)。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學報,10,147-184。
韓諾萍(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士後教師在職進修之動機與其專業發展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縣。簡茂發(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臺北縣:財團法人李連教育基金會。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1998)。教育部八十五年度國民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專案研究計畫。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羅英豪(2000)。國民中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羅萬年(2006)。轉換型領導與組織創新文化對研發人員工作滿足之影響:個人-組織工作契合度的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花蓮縣。羅達賢(2002)。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縣。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Amidon, T.M. & Debra, M.(2001).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Ken Awakening, Butterworth-Heinemann.
Becher, T. (1996). The learning professions,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1(1), 43-56
Benveniste,G.(1987).Profession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lackman, C. A. (1989). Issue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continuing agenda. In M. L. Holly & C. S. McLoughli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p.1-15).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Burden, P. R. (1990). Teacher development. In W.R. Houst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pp.311-328) . New York: Macmillan.
Burgess,G.H.(198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urns,T.,&Stalker,G.M.(1962).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London: Tavistock.
Calderhead, J. (1988).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Daft, R. L. (1978). 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2), 193-210.
Daft,R.L.(1989).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St. Paul: West.
Damanpour, F., & Evan, W.M. (198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 392-409.
Damanpour, F.(1991). Organizational compexity and innovation: Devlopment and testing nultiple models.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pp.43-75
Dougherty,D.,&Bowman,E.H.(1995).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Downsizing of product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50, 37(4), 28-44.
Damanpour,F. , Fariborz ,H. (1996).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and innovation: Developing and testing multiple contingency models.Management Science, 42:693-716.
Drake.T.L., & Roe.W.H.(1999).The principalship(5 th ed).NJ:Prentice-Hall.
Duke, D.L. (1990).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Duncan,R.B.(1976).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ual Structurals for innovation.In R.H.Kilmann,L.R.Pondy,&D.P.Slevin (Eds.),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vol.1,167-188.New York: North-Holland.
Erffmeyer, E. S., & Martray, C. R. (1988, April).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Fessler, R. (1992).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In R. Fessler.,& J. C. Christensen (Eds.),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oston: Allyn & Bacon.
Gabriel, D. M.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oodson, I. F., & Hargreaves, A. (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London: Falmer Press.
Gibbons, M.& Norman, P. (1987). An intergrated model for Sustained staff development. In M. F. Widden, & I. Andrews (Eds.), 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Improvement: A focus on the teacher(pp. 103-110). London The Flamer Press.
Glathorn, A.A. (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3), 31-35.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p.16-23).London: Corwin Press, Inc.
Hage,J.(1980).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Hoy, W. K.,&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odge, B.J., Anthony, W.P. & Gales, L.M.(1996).Organization theory- Astrategic approach.New-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Hopkins, T. G. & West(1994).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NY.: Minni West.Hull,F.,&Hage,J.(1982).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Beyond burns And stalker’s organic type.Sociology,16,564-577.
Huberman, M. (1992).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instructional mastery. In A. Hargreaves & M. G. Fullan (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pp. 122-142).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Kimberly,J.R.(1986).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 D.D.Davis(Ed.),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p.23-43).San Francisco: Jossy-Bass.
Kimberly, J.R. & Evanisko, M.J.(198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 hospital adoption iof technological and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p.571-597.
Kanter, R. N. (1988).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 Reseacher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pp.169-211.
Kuczmarsk, D.Thomas. (2000).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Lindahl, R. A.(1987). Evaluating the principals performance. Education, 204,168-178.
Lumpkin, & Dess, (1996).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h it to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1),pp.135-172.
Marland, P.W. (1995). Implicit theories of teaching.In L.W. Anderson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 rd ed.). UK: Elsevies Science Lt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rondary School Principals.(1985).Performance-based preparationof principals:A framework for improvement.V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r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Nicholls, G. (200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dimensions & directions. London: Kogan Page.
Northouse, P. C.(2003). Leadership:Theory and practice(3rd ed.).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Oja, S .N. (1989). Teachers:Ages and stages of adult development. In M.L. Holly & C.S. McLoughlin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The Falmer Press.
Parkay, F. W., & Stanford, B. H. Ally, & Bacon. Kay A. Norlander-Case, Timothy G. Reagan, &Charles (1989). Becoming a teacher, p.38
Peters, Stephen, Bagenstos, Naida & Tushnet (1988). State-Mandated Principal Evaluation : A Report on Current Practi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Orleans , L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92889)
Rich, J.M.(1992).Froundation of education. New York:Merrill.
Rich,J.M.(1992).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Reformers and their critics (6th).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eynolds, M. (1989).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Oxford: Pergamon Press. Rogers, E. M.(1995).Diffusion of innovations.(4th ed). New York: Free Press.
Robbins,S.P.(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Robbins,S.P.(2001).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Ross, J.A, & Regan, E.M. (1993). Sharing professional experience:It’s impact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9(1), 91-106.
Scott, S.G.(1994).Determinate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580-607.
Senge, P. M.(1996).The fifth discipline : The art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Doubleday .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pp. 1-22.
Sinclair, J. (1991).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uides. London: Collins ELT- HarperCollins.
Tang,H.(1999).An inventory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Technovation.19(1).
Tindill, A.S., & Coplin, L. (1989). Evaluating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Tripses,J.S.,& Risen.M.D.(2005). Online Submiss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90579)
Tushman, M. ,& Nadler, D.(1996). Organization for innovation. In K. Strakey (Ed).How organization learn(pp.135-155).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Velsor, E.V.,& Leslie, J.B.(1991). Feedback to managers volume Ⅱ: A review andcomparison of sixteen multi-rater feedback instruments.Greensboro,North Carolina: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Yukl, G. A.(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5nd.).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