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文部科學省(2004)。文部科學白皮書(平成16年),東京,國立印刷局。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秀慧(1998)。高職教師工作歷力來源,影響與管理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王春展(1997)。專家與生手間問題解決能力的差異及其在機教學上的起示。教育研究資訊,52(2),80-90。王嘉陵(2004)。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務。國小中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90-116。
石家妃(2007)。以實用主權觀點淺談技職教育現況。師說,197,12-14。朱敬先(1993)。教學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江明熹(2007)。國中學生對家政教育課程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 學系碩士論文。何義清(1987)。國中學生對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學報,55,171-217。吳宏荿、陳秀蘭(2006),從精緻教育的理念談技職教育發展策略。師說,195,13-16。
吳佩玲、劉一慧、羅希哲、孟祥仁(2007)。社會變遷對我國技職教育衝擊之研究。建國科大學報,人文類,26(3),1-18。吳明隆 (2002)。教育行動研究導論。五南。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市:師大書苑。
技職教育一般科目課程發展中心。課程發展。2007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cer.ntnu.edu.tw/cgcd/newletter/detail4-2.htw。
技職教育白皮書(2000)。教育部技職司。技職教育論壇。(2004)。7。
技職體系學校本位課程基本概念(無日期)。2007年9月11日。http:www.nknc.edu.tw/1275/93epaper/paper-shin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設計。五南。
李光榮、李佩珍(2004)。教育行動與實務:實施學校本位教學是導制度之行動研究。心理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與評量。台北市:心理。
李明芬(1997)。從另類觀點詮釋後設認知。社會教育學刊,26,181-203。
李明豐(2008)。直接教學模式對高職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之成效研究。高師大碩士,未出版。李秋芳(2004) 。一個社會科老師的教學行動與蛻變/教育行動與研究。台北:心理。
李家同(2003,7月1日)。我們應該重現技職教育。中國時報。2007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kmvs.km.edu.tw/th04/a728.ntm
李崇城(2003)。高職商標設計課程之創意教學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隆盛(2004),職校課程綱要的規劃現況與展開。技術及職業雙月刊,81,53-57。李隆盛(民93)。職校課程綱要的規劃現況與展開。技術及職業雙月刊,81,頁53-57。李隆盛(無日期)。2007年12月11日,取自http://tve.ite.ntnu.edu.tw/。
李隆盛、侯世光、許全宇、張良德、林坤誼(2005)。技職教育體系職業學校課程綱要的研討與實施理念。商業職業教育季刊,96,13-21。李雅婷(2003)。重建教育中的行動主體─從建構論談對藝術課程與教學之啟示。教育研究資訊,11(3),67~86。李遠哲(1994)。新世紀的技職教育方向。2006年10月 19日,取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302&bulletined=8009李蘭芬(2005)。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春美、沈健華(1995)。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之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第八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
周春美、沈健華(2007)。95學年高職新課程商業群「專題製作」科目教學設計之初探。商業職業教育季刊,105,20-28。林書婷(2005)。高職教師課程改革關鍵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清山、張景媛(1993)。國中生後設認知、動機信念與數學解題策略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6,53-74。林清山譯(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林章榜,蔡菊芬(2003)。高中體育科教師對新課程推動的問題與解決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16(1),66-73。林麗娟(1997)。情境、學習與動機。視聽教育雙月刊。4,18-27。邵瑞珍、皮連生(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范信賢、黃荿在(2003)。課程改革中教師關心什麼?教師敘說的探究。國教學報,15,149-174。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遠流。
徐明珠(2005)。高職新課程是學校本位還是學生本位。
徐雲華(2006)。為高中課程暫行綱要上略整裝一條無法回頭的路-理想與變革,師友月刊,469,14-23。
徐藝華(2006)。教育也在追流行。師友月刊,474,112。高石城(1999)。數學新課程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高級職業學校課程綱要行綱要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一般科目群校定參考科目計劃書(無日期)。2007年9月11日, 取自http: www.cer.ntnu.edu.tw/cgcd/main/2-94.html。
高薰芳、蔡宜君(2001)。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之發展與運用。淡江人文社學刊,7,5。
涂志賢(1999)。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科閱讀理解後設認知、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金堂(1991)。國小學生後設認知數學焦慮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高師大碩士,未出版,高雄。涂金堂(1995)。國小學生後設認知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相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五)。台北:文景書局,164-16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修訂版)。台北:東華書局,239-240。
張文哲(譯) (1974)。態度的測量。測驗與輔導雙月刊,7, 106-107。
張仕清、王俊喬 (2004)。高職新課程內涵剖析。師友月刊,182,51-54。張芬芬(2001):研究者必須中立客觀嗎?行動研究的知識論與幾個關鍵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心 (3-32)。台北:揚智。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市:復文書局。陳李綢(1990)。近代後設認知理論的發展與研究趨勢。教育研究集刊,49(1),31-61。
張嘉育(2003)。學校本位課程改革。台北:冠學文化。
張麗娟(2008)。以後設認知技能啟發創新與策略知識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1(8)。
曹學仁(2007)。我國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競爭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梁光雄(2000)。高職實施新課程標準配合措施宣導工作期末報告,台北,教育部。
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志銘(1995)。技職教育改革方向之省思。教改通訊 14,30-31。許翠華(2002)。淺談高級職業學校教育課程。師說,197,7-11。郭李宗文等(2004)。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務。心理。
郭為藩(1995)。技職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文化。
郭瑜陵(1992):「後設認知」之探討。中等教育,43,92-99。
郭靜晃、陳正乾譯(1998)。幼兒教育。台北楊智。
陳李綢(1994)。學如何學策略訓練與社會工作經驗對大學生概念建構、V字捷思歷程、後設認知與學習表現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7,81-103。陳李綢(81)國小男女生後設任隻與數學作業表現的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5,97-109。陳怡如(2004)。 戲正上演-性別教育的性別角色概念融入國小低年級課程教學行動/教育行動與研究。台北:心理。
陳美玉(2003)。教育研究資訊,10,109-139。
陳淑衿(2003)。綜合高中學生對美容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嘉成(2001)。中學生成就目標導向、動機氣候知覺與學習行為組型之關係。教育心理研究,24,167-190。陳麗鳳(2000)。兒童資訊尋求技能與後設認知理論。書苑季刊,45,68-80。彭珃齡、張必隱(1999)。認知心理學:東華。
湯仁燕(2006)。為「高中課程暫行綱要」上路整裝-邁向豐富之旅-理想課程的實踐。師友月刊,469,8-13。湯堯(1998)。淺談國內技職教育目標與發展方向。技職與職業教育雙月刊,47,5-9。黃光雄、蔡清田(2002)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王南。
黃安邦(譯)(1992)。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漢文書局。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8),學校課程評鑑的概念與方法。課程與教學,6(3),1-20。黃政傑(1999)。台灣教改1999。台北:漢文書局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李隆盛(2001)。技職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黃國晉(2006),後中期技職教育面臨的衝擊與策略。師說,195,7-12。黃瑞玲(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靖惠、姜樹仁(2003)。我國技職教育願景之實踐。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29-32。
黃龍潭(2004)。高職實施新課程標準各項配合措施執行情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龍潭(2005)。高職新課程實施各項配合措施之省思。師友月刊,185,
楊明家(1997)。國小六年級不同解題能力學生在數學解題歷程後設認知行為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楊豪森(2002)。高職教育面臨的衝擊。技職雙月刊,69。楊珉榕(2001)。高職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之規劃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年森(2004)。我國技職教育發展的隱憂。師友月刊,443,6-14。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際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44,61-90。劉世勳(1998)。2006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cer.ntnu.edu.tw/cgcd/newletter/detai14-4.htm
劉照庭(2002)。目標導向對電腦技能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學苑。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輯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307-333。
鄭友超、張添洲(199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第八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
鄭麗玉(2002)。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
柯志恩(2003)。課程統整情境中國小教師後設認知之分析研究。賴秀芬、郭淑珍(1996) 。行動研究。胡幼慧之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39-248。台北:巨流。
賴明裕(2006)。高職新課程下的教師工作歷力與調適策略。師說,195,28-30。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
簡惠燕(2000)。國小學生在科學問題解決過程創造力與後設認知之相關研究。屏師:未出版。
顏佩如(2005) 。全球教育課程與教學發展。國民教育期刊,13,163-183。魏惠娟(2007)。方案規劃的創意教學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課程與設計,10(4),63-83。魏麗敏(198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系暨數學學 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魏麗敏(1995)。後設認知學習理論與策略。學生輔導通訊,38,66-75。羅融(2002,1月9月)。高職轉型市場機制導航。新台灣新聞週刊。2007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csie.nenu.edu.w/~rctlee/article/920701.htm
蘇富美、陳瓊珠、劉貴雲(2003)。教師自我成長與衝全-對話參與導向的教師研習。中等教育,54(4),1-14。饒達欽、徐昌慧、饒曼琳(2006),台灣技職教育國際化發展與前瞻。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17-36。貳、西文部份
Anderson,J.R.(1993).problem solv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48(1),pp39-41.
Bogdan,R.c.,& Biklen,S.K.(1998).Qualitatia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3rrd).Allyn & Bacon,Pearson Education Co.
Brown, A. L. (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pp. 65-116).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rown, A. L. (1980).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reading. In R. J. Spiro, B. C. Bruce, & W.F. Brewer (Eds.), Theoretical issue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Hillsdale, NJ:Erlbaum.
Dweck,C.S.(1986).Motivation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American Psychologist,41(10),1040-1048.
Ebbutt,D,and Elliott,J.(eds)(1985)Issues in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York;SCDC─Longman.
Flavell,J. H.(1981). Cognition monitoring. In W.P. Dickson(Ed.), Children’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N.Y.:Acadmic Press.
Flavell, J. H. (1976). Metacognition aspects of problem-solving. In L. B. Resnick (Ed.),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pp. 231-235). Hillsdale, NJ:Erlbaum.
Flavell, J.H.(1976). First discussants comment: What is memory develop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14,(pp272-278).
Guba,E.G.,& Lincoln,Y.S.(1989).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London:Sage.
McNiff,J.(1995).Ac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London:Routiedge.
McNiff,Jo,Pamela,L&Jack,W,(1996)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Lond and New york;Routledge.
Mayer,R.E(1992).Thinking.problem solving,cognition(2nd ed.).NY:W.H.Freeman and Company.
Schunk,D.H.(1995).Learning Goals and Self-Evaluation:Effects on children's Cognitive Skill Acquisi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i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389855)
Stringer,E.t.(1996).Acotion Research: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London:SAce.
Ssternberg,R.E.(1992).Beyond IQ: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ensen, B. B., & Schnack, K. (2006). The action competence approach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2(3/4), 471-486.
Johson,D.W .& Johns,R.T(1994).Joining together: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5th ed.).MA.Allya and Bacon.
Jensen, B. B. (2004).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education viewed from an action-oriented perspective: a case from Denmark.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6(4), 405-425.
Jensen, B. B., & Schnack, K. (1997). The action competence approach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3(2), 163.
kemmis,S.&McTaggart,R. (1982).The Action Research Pianner.Victoria.Austral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kemmis,S.&McTaggart,R.(eds)(1988).Action Research Planner(3rded).Geelong,Victov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Zamorski,B.(1987)´Case study of an invisible child´,pp.12-22,in B.Somekh et al,(eds)Actiom Research in Deuelopment,CARN. Bulletin, 8,Cambrdge:Cambridg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jzen, I. (1988).Attitudes,personality,and behavior.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Wallace, P. M., & Goldstein, J. H.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psycjology .Chicago : Brown&Benchmark.
Worchel, S., Cooper, J., & Goethals, G. R. (1991). Understanding social psychology(5th ed.). Pacific Grove , California :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Radford, J., & Govier, E. (1991). A textbook of psychology. London : Routledge.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Friedenberg, L. (1995). Psychological testing , design , analysis and use.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Feldman, R. S. (1998). Social psychology(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 Hall , Inc.
Kassin, S. (1995). Psychology.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