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丁志權(2004)。弱勢學生教育經費編列的現況與展望。台灣教育,626,2-9。內政部兒童局(2009)。全國教育發展會議。2009年5月1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doc/doc_detail.aspx?uid=20&docid=1702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閱讀,動起來。台北市:天下雜誌。
方素珍(1997)。圖畫書、學習與探索:以4本圖畫書為範例。中和市:光佑出版社。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市:心理。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王怡雯(2005)。以繪本開啟閱讀的窗:探索語言表現低落幼兒讀寫萌發歷程。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王明輝(2004)。台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7,320-334。王淑娟(2003)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丘愛鈴(2006)。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論初探。教育學刊,27,145-174。包美伶(1989)。學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與有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司琦(1989)。課程導論。台北:五南。
台北縣政府(2003)。臺北縣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08年10月1日,取自www.bas.tpc.gov.tw/web66/_file/1528/upload/statistic/9311122.doc
朱伶莉(2004)。幼兒對圖畫書回應行為之探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朱美如(2002)。國小一年級看圖說話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國立新竹師範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朱敬先(2004)。幼兒教育。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7)。95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7)。民國95年臺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 。2008年10月1日,取http://www.apc.gov.tw/main/docList/docList.jsp?cateID=A000447&linkParent=49&linkSelf=260&linkRoot=4
吳忠吉(2002)。弱勢團體的問題與對策。新世紀智庫論壇,10,64-65。吳芬玲(2004)。運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兒童讀書會>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回應。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吳惠娟(2001)。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 。人口學刊,34,09-143。李介麟(2006)。弱勢家庭學生的假期失落現象。師友,470,21-25。李連珠譯(1998)。Goodman,K.著。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市:信誼。
李瑟(2002)。澳洲不用課本,培養一流公民。天下雜誌,263,72-78。
李燕妮(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依純 (2005)。低收入戶家庭國小學童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連珠 (1991)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
兒童福利聯盟(2008)。弱勢家庭兒童脫困基金說明。2008年12月17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p0.php?id=218&typeid=29&offset=0
周文敏(2004)。「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周新富著(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市:心理。
林士郁(2002)。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文寶(2000)。台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林月霞(2005)。從「外籍配偶」談「新台灣之子」學校生活適應。富台國小40週年校慶特刊。2008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ftes.tyc.edu.tw/40period/new_page_54.htm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林悻妃(2003/12/4)。外籍配偶爭權益 南洋姊妹站出來。中國時報,9版
林敏宜(2002)。圖畫書的欣賞與運用。台北市:心理。
林蓉敏(2004)。書談閱讀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燕(2006)。繪本閱讀融入低年級寫作教學之研究-以概念構圖、低成就學生為研究核心對象。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林淑貞(2006)。多媒體繪本教學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童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寶貴、林竹芳(1993)。語言障礙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聽語會刊,9,31-67。
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市:台英社。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
邱珍琬(2002)隔代教養祖孫需求初探。載於嘉義大學九十一學年度舉辦之「師範院校學術論文」發表論文集(頁2057-2085),嘉義縣。
邱淑媚(2006)。圖畫書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邱愛真(2004)。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邱翠珊(2004)。故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信誼基金會(1990)。幼兒閱讀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市:信誼。
洪藝芬、陳司敏、羅玉卿(2005)。繪本主題教學資源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6(1),45-65。紀惠(2001)。一個情緒困擾兒童在讀書治療中的改變歷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與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家扶中心(2006)。「台灣貧童學習弱勢調查報告」記者會。2008年12月17日,取自http://www.ccf.org.tw/news/971217.html
徐素霞(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郝廣才(2006)好繪本 如何好。台北:格林。
張子樟(2007)。圖像與文字孰輕孰重—中文文本繪本化的回顧。文訊,259,50-55 。張月美(2005)。繪本融入限制式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張妙君(2004)。以圖畫故事書進行國小一年級提早寫作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秀娟(2004)。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張純子(2004)。圖畫書在幼兒多元智能發展之運用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市:富春
張淑猜(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慧君(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遲緩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2008年12月17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3/discuss/2003index.htm?open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2)。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莫黎黎、賴佩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許月琴(1999)。台北巿五歲兒童特定型語言障礙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1-24。許淑燕 (2005)。電子繪本融入兒童英語合作閱讀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許惠貞(2004)。英語圖畫書在幼兒英語教學上之應用。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許雅惠(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家庭兒童生活狀況之研究。台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許碧勳(2001)。國小中高年級兒童閱讀習慣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42,40-51。許慧貞(譯)(2001)。Aidan Chambers著。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台北市:天衛文化。
許靜芳(2004)。淺談外籍配偶子女的班級輔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3。2008年10月1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3/43-19.htm
陳月雲(2005)。主題圖畫書運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研究---以建構自我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怡如(2003)。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怡芬(2007)。童書融入情緒中心課程對幼兒情緒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某私立幼稚園大班幼兒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幼兒教育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陳海泓(1999)。讓兒童的想像力展翅飛翔:以《瘋狂星期二》導讀為例。語文教育通訊,18,43-54。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淑琦(1994)。幼兒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心理。
陳逸馨、洪憶文(2007)。新臺灣教養問題!隔代教養&外籍配偶教養。育兒生活,201,44-71。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嘉陽(2003)。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陳鳳卿(2005)。親子共讀怎麼做?。蒙特梭利月刊,4,42。
陳儀君(2004)。說故事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下)。成人教育通訊,4,51-66。
陳嬿如(2007)。創造性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陸莉、劉鴻香(1994)。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台北市:心理。
粘鳳茹(2005)。二年級學童在圖畫故事書教學中的閱讀與寫作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曾端真(2005)。弱勢兒童的關懷與輔導。教師天地,137,28-33。
湯堯(2004)。從社會福利經費分配看弱勢族群教育之推動。台灣教育,626,10-16。黃天如(2004,3月1日)。新低收入戶 單親家庭逾四成。中國時報。2008年12月15日取自http://gsrat.net/news2/newsclipDetail.php?pageNum_RecClipData=9&&ncdata_id=1134。
黃志雄(2002)。自然環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及其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黃卓琦(2004)。不同社經地位親子共讀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家妤(2006)。繪本教學對提昇國小輕度障礙兒童閱讀能力之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黃迺毓(2002)。享受閱讀:親子共讀有妙方。台北市:宇宙光。
黃婉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惠娟(2004)。落跑父母激增!。商業周刊,862,131-136。
黃惠娟、楊少強(2004)。隔代兒與單親兒趨勢調查報告-隔代教養教出什麼問題?。商業周刊,862,138-140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市:五南。
楊美雪(2000)。繪本童書的性別角色訊息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51,30-36。葉尚旻(2007)。資訊科技融入繪本教學對幼兒閱讀理解能力效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葉琬琦(2006)。說故事教學對國語文閱讀低成就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葉瑞霞(1999)。選擇幼兒圖畫書的標準。育兒生活,104,173-175。詹斯匡(2008)。兒童創造力開發之教學研究-以圖畫書創作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臺灣閱讀協會。(2006)。童書久久III。臺北市:臺灣閱讀協會。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劉奕佩(200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父母期望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宗穆(2006)。資訊融入繪本教學於閱讀認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幸怡(2005)。圖畫書教學與幼兒說故事能力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25-31。鄭瑞菁(2005)。幼兒文學(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盧素碧(1997)。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景文。
盧明(2003)。早期療育教師參與圖畫書閱讀訓練方案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NSC91-2413-H152-005)。台北市:台北市: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淑美(2007)。紙本繪本與電子繪本對學童語文創造力的差異性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聯合國(1989)。原住民和部落民族公約。2008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pts.org.tw/~abori/law/un/3-c.html
謝愛玲(2004)。外籍配偶現況及相關需求調查報告。載於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舉辦之「人口結構變化~外籍配偶增加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研討會論文集(頁28-42),嘉義縣。
鞠宗紋(2001)。從圖畫書開始。幼教資訊,129,35-36。簡淑真(2001)。幼兒情緒知多少?--百位幼兒情緒報告書。台東師院學報,12,46-67。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羅美慧(2004)。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對兒童藝術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蘇建文(2000)。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蘇振明(2002)。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蘇黃美菊(2004)。生命教育圖畫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顧淑芬(2006)。運用繪本實施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我會愛精選繪本」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寗範恬(2004)。閱讀、悅讀-以圖畫書搭起師生共讀的橋樑。國教世紀月刊,211,65~71。
西文
Bernstein, B.(1961). Social Class and Linguistic Development: A Theory of Social Learning. In A.H. Halsey, J. Floud and C.A. Anderson(eds.). Educ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N.Y.: The Free Press.
Cairney, T. H. (2003). Literacy with family life. In Hall, N., Larson, J., & Marsh, J. (Eds.).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pp85-99). California:SAGE.
Denham, S.A., & Burton, R. (1996). A social-emotional intervention for at-risk 4-year old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4(3), 225-245.
Ermisch, J., Francesconi, M. and Pevalin, D. J. (2001). Outcomes for children of poverty. DWP Research Report No. 158, CDS: Leeds.
Fix, M., & Passel, J. (2003). U.S. immigration: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for schools. Presentation to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NCLB Implementation Institute, New Orleans, LA, January 28.
Hart, B. & Risley, T. R. (1995).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Baltimore: Paul Brooks Publishing.
Hart, B. & Risley, T. R. (1999) The Social World of Children Learning to Talk. Maryland: Paul H. Brooks
Hill, M. S. & Sandfort, J. R. (1995). Effects of childhood poverty on productivityLater in Life: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y.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17), p91-126.
Johnson-Glenberg, M. C., & Chapman, R. S. (2004). Predictors of parent-child language during novel task play: a comparison between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and individuals with Down syndrome.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48(3), 225-238.
Musil, C., Schrader, S., & Mutikani, J. (2000).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the special coping tasks of grandmother caregivers. In C. Cox (Ed.), To grandmother’s house we go and stay: Perspectives on custodial grandparents (pp. 56–70). New York: Springer.
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 (2002). The interaction of child care and family risk in relation to child development at 24 and 36 months.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6 (3), 144-156.
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 (2004).Multiple Pathways to Early Academic Achievement.,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4, pgs.
Smith, J. R., Brooks-Gunn, J., & Klebanov, P. K. (1997). The consequences of living in poverty for young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verbal ability and early school achievement. In G. J. Duncan & J. Brooks-Gunn (Eds.),Consequences of growing up poor (pp. 132–189). New York: Russell Sage.
Sulzby, E., & Teale, W.H. (200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child and the emergence of literacy. In J. Flood, Lapp, D., Squire, J.R., & J.M. Jensen (Eds.), Th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arts (pp. 300-313) , 3n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