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邦 (2007) 家將神兵─神秘威武的天下第一將。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57-70頁。
王逢振 (2000) 文化研究。揚智文化出版社,第56-78頁。
王宜燕、戴育賢 譯Robert Wuthnow著 (1994) 文化分析。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56-58頁。
王源東 (1998) 台灣民俗藝術八家將。漢家雜誌 59:14-17。王芳姿 (2003) 台灣鄉土體育研究以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第38-60頁。王建台 (2000) 學校體育教學研究方法─文獻分析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第78-90頁。
江日暐 (2007) 隱喻類比應用於產品形態設計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第20-26頁。
李佩玲 (2002) 解讀設計符徵差異之初探─以文化涵構為例。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第885-890頁。
李沂霏 (2005) 後現代敘事設計理論應用於平面廣告設計之影像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第115-119頁。李侑芳 (2004) 社區文化商品的符號運用-以湖本村文化創意產業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碩士論文,第36-37頁。李根芳、周素鳳 譯John Storey著 (2003) 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巨流圖書公司,第120-123頁。
汪 琪 (1990) 文化與傳播。三民書局出版社,第23-26頁。
汪銘峰 (2007) 地方文化商品開發模式之研究-以南投縣草屯鎮為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第43-49、52-55頁。呂江銘 (2002) 家將。財團法人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第63、77-78頁。
呂清夫 (1984) 造形原理。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第19頁。
邱兆偉 (1994) 質的研究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第4-5頁。何秀煌 (1965) 記號學導論。文星書店,第3-15頁。
官政能 (1994) 企業產品的文化理念。產品設計與包裝 55:46-55。林茿宇 (2004) 產品視覺符碼對使用者之操作提示- 以隨身碟與打火機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所碩士論文,第61-62頁。林銘煌 (2000) 產品造中的符號與符碼。朝陽設計學報 5(2):73-81。林宗德 譯Philip Smith著 (2004) 文化理論的面貌。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第34-36頁。
林榮泰 (2005) 設計與科技人文的關係。科學發展 396:68-75。
林崇宏 (1995) 造形基礎。藝風堂出版社,第34-37頁。
俞建章、葉舒憲 (1992) 符號:語言與藝術。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第1-4、 98-101頁。
徐元民 (2000) 多元文化時代與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 29(1):12-18。徐嘉莉 (2006) 故宮文化創意商品之符號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第33-35頁。孫銘賢 (2006) 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之比較研究─以北投區域文化與原住 民服飾文化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碩士論文,第10-11頁。高鴻文 (2004) 台灣諺語文化符碼應用在視覺傳達設計之創作─以台灣生態保育圖像內涵詮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第37-53頁。高宣揚 (2002) 流行文化社會學。揚智文化出版社,第78-80頁。
陳其南 (2000) 關於設計理念的一些反思。典藏雜誌,第68-75頁。
陳啟雄 (2004) 設計創作運思模式之理念論述與實務設計研究。松合出版社 ,第103-112頁。
陳啟雄、程英斌 (2005) 應用風格理論探索明代靠背椅風格之研究。設計學報10(4):87-101頁。陳啟雄、江吉龍、陳兵誠、張皓 (2007) 文化符碼理論應用於家具設計之初探─以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家將臉譜為例。2007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知識創新與前瞻設計研討會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主辦,第D06/1-06/9頁。
陳啟雄、江吉龍、陳兵誠 (2008) 運用文化符碼理論分析家具設計作品意涵─以第四屆創意家具設計競賽為例。2008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十三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長庚大學主辦,第259-264頁。
陳翰頤 (2005) 博物館建築本體與內部展示設計之研究-以敘述設計模式建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所碩士論文,第122-125頁。陳瓊如 (2007) 台灣閩南創作歌謠文化圖像符號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第75-78頁。陳乃菁 (2003) 以敘事設計理論建構電視廣告影片之場景設計模式。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所碩士論文,第115-116頁。陳筱姍、劉念德、盧圓華 (2006) 產品文化符碼於空間形式構成之解讀。
中華民國空第二屆空間設計學術論文研討會,第47-51頁。
陳進成 (2001) 不淨之淨、安鄉護民─東港神將。屏東文獻3:90-106。
許峰旗 (2001) 博物館專題特展之展示設計研究─運用設計文化符碼解析與創 作設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第57-71頁。許峰旗、楊裕富 (2001) 解析博物館臨時展覽之展示設計─以設計文化符碼理論分析國立科學工藝館『陶瓷科技特展』為例。臺灣工藝7:44-51頁。葉慧君、楊裕富 (2002) 設計文化符碼應用在插畫之研究─以聯合報副刊為例。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第171-176頁。
葉至成、葉立誠 (2003)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文化出版, 第184-188頁。
湯重熹、曹瑞祈 (1999) 設計利就是競爭力:產品設計理念與實務。淑馨出版社,第210-214頁。
郭博州 (2002) 台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第38-45頁。
張光民 (2008) DESIGN設計。台灣創意設計中心140:27。
張錦華 譯 Johon Fiske著 (1997) 傳播符號學理論。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68、116-127頁。
游蕙瑜 (2001) 從符號學角度探討設計過程中意義與物品轉換的作用與模式─以轉換機能為生活意義之設計物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第17頁。游文妍 (2006) 地方文化之視覺傳達設計創作與應用~以台北縣新莊廟街為例。國立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第69頁。黃麟欽 (2007) 仿生學於產品創新設計之應用。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第26-27頁。黃台生、洪雪玲 (2001) 產品符號學在產品設計上之應用。朝陽設計學報 2(2):51-65。黃新生 譯 Arthur As Bevgev著 (1992) 媒介分析方法。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55-58頁。
黃文博 (2000) 台灣民間藝陣。常民文化出版社,第82-90頁。
馮永華 (2002) 評《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第843-848頁。
董學文、王葵 譯 羅蘭‧巴特著 (1992) 符號學美學。商鼎出版社,第23-25頁。
楊裕富 (2006) 設計的文化基礎。亞太圖書出版社,第123-129、132-137、246-248頁。
楊清田 (1997) 構成(一)。三民書局出版社,第66-69頁。
蔣文德 (2000) 閱讀誠品:全球化中的誠品書店之空間文化形式。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01頁。蔡坤年 (2006) 應用霧峰林家花園(萊園)之文化符碼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第132頁。劉建欣 (2007) 運用文化元素之產品設計手法探討。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第7-12頁。
蔡善閔 (2007) 從符號學觀點剖析異教品牌─蘋果公司。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第801-806頁。
管倖生、高新發等 (2006) 設計研究方法。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第37- 46頁。
鄭致弘 (2003) 敘事理論在廣告設計領域之應用與探討 -以商業廣告影片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14頁。鄭 洪 (2004) 台灣原住民文化應用於產品設計之研究。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第54-59頁。
盧冠廷、黃晉華、楊裕富 (2006) 從文化符碼初探建築形式─以台中禪寺為例。中華民國空間設計學會(CAID)第二屆空間設計學術論文集設計作品發表研討會,第57-60頁。
蕭明瑜 (2000) 產品符號學與解構理論。朝陽設計學報 1(1):73-81。戴菀儀 (2002) 融合的民間藝術瑰寶─八家將。文化生活29:30-35。羅世宏 譯Chris Barker著 (2004) 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第120-121頁。
杉浦康平 (2000) 造形的誕生。雄獅圖書公司,第3頁。
Albrecht, D. & Lupton, E. & Holt, S. (2000) Design culture now:national design triennial. 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 New York ,78-81 pp.
Ferebee, A. (1970) A history of design from the victorian era to the present.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8 pp.
Hall, S. (1997) Culture, the media and the ideological effect.p.315-348. In: J. Curran, M. Gurevitch and J. Woollacott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
Hofstede, G. (1997)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 Software of the mind.134-136 pp.
Klaus, K. (1990) on the Essential Contexts of Artifacts or On the Proposition that Design is Making Sense, The Idea of Design. 156-159 pp., Massachusetts.
Noth, W. (1995) Handbook of Semiotic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2-18 pp.
Norris, K.W., (1963) The Morphological Approach to Engineering Design. Conference on Design Methods. J. C. Jones and D. G. Thornley (eds.) Elmsford , Pergamon Press, Inc., 115-120 pp.
Ockman, J. (1993) Architecture Culture. Rizzozi .243-247.pp.
Mongabay (2009) Design of new Mercedes-Benz bionic car inspired by fish
body shape. 2009年3月15日,取自於:http://news.mongabay.com/2005/0710-DaimlerChrysl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