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O. C. Ferrell and Geoffrey著,于卓民審定,企業概論。台北市:麥格羅希爾,2001。
Richard Madsen,”全球化進程中的市民社會發展問題,”范麗珠編,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與非政府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Richard. J. Caston著,徐偉傑譯,企業導向的社會,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學整合觀點與創新思維(台北: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2005年)。
王鳳生,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之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7月。
李正義,企業社會責任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研究。北京:商務印刷館,1972年。
林嘉,社會保障法的理念、實踐與創新,1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頁8。
林德昌,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臺北:成文出版社,2001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臺北:聯經,2000年。
唐富藏,企業政策與策略。臺北:大行出版社,1996年。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臺北:五南出版社,初版,2008年10月1日。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黃俊英,企業與社會。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管理叢書編輯委員會,增訂三版,2002年3月。
劉建軍,中國單位制度—社會調控體系重構中的個人、組織與國家,第1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蔡昉、林毅夫,中國經濟。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五刷,2005年5月。
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期刊、論文
艾林丹.巴塔查亞(Arindam K. Bhattacharya)與大衛.麥可(David C. Michael),”在地大贏家,” 哈佛商業評論 全球繁體中文版(2008年3月),頁1-13。
宗蘊章,”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思考,”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3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46。
林德昌,”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一項理論上的探索,”遠景基金會季刊,第七卷,第四期(2006年10月)。金潤圭、楊蓉、陶冉,”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研究,”世界經濟研究,第9期(2008年),頁48。
殷格非、李傳揚、吳福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階段分析,WTO經濟導刊,2007年第1-2期:頁98-102。
馬克.傅勒( Mark B. Fuller),”基業長青的關鍵推手 深化道德競爭力,” 哈佛商業評論(2007年11月28日):頁1-5。
張英陣,“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關係,”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1999年):頁62-70。張宵、溫習,”對中國企業辦社會的利弊分析,”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6月,頁56。
張經義,”投入300億美元做慈善 比爾蓋茲第二次改變世界,”遠見雜誌,第241期(2006年):頁230-232。
陳暉濤,“我國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探析_基於和諧社會的視角,”當代經濟管理,第30卷,第10期(2008年10月):頁51-54。
楊蓉、楊宇,”企業社會責任與核心競爭力_基於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第5期(2008年):頁90-96。
路風,”中國單位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3年11月)。葉金國、羅振洲、林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現狀與對策,” 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12月),頁79-82。
劉建軍,中國單位制度—社會調控體系重構中的個人、組織與國家。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0年1月。
鄭怡世,”淺論「企業的公益贊助」--社會福利的另類資源,”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2000年),頁201-214。嚴慧玲,”重商時代的臺灣企業公民─臺灣需要企業良民,”戰略生產力雜誌,第428期(1991年):頁26-31。研討會論文
官有垣,”台灣社會企業組織的經營管理:以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二○○六年兩岸非政府組織學術論壇暨實務交流研討會,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2006年2月25日,頁1-156。
陳欽春,”企業與社會的鑲嵌與接軌:企業社會責任的省思,”政府與企業法制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大學資訊大樓國際會議廳,2006年10月3日。
網路資料
BSR, http://www.bsr.org/research/index.cfm,
Reverend Leon H. Sullivan,”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綱領:全球性蘇利文原則,”http://globalsullivanprinciples.org/principles.htm。
SA8000在中國,http://www.yujie.org.cn/iso.php/sa8000/show?id=1706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n.d.). SA8000. November 10,2006, from
http://www.sa-intl.org/index.cfm?fuseaction=Page.viewPage&pageId=473
WTO經濟導刊,“《財富》2008年全球100強企業社會責任排行榜公佈,”WTO經濟導刊,2008年11月17日。
WTO經濟導刊,”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中心簡介,”WTO經濟導刊,2005年11月1日。
WTO經濟導刊,”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急先鋒,”新華網,2005年09月20日。
上海超網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中國企業面對新挑戰,”上海超網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2007年9月28。
中國 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http://www.csrforum.com.cn
中國 楊淩,“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國 楊淩,2008年4月10日。
中國企業聯合會全球契約辦公室,http://www.cec-ceda.org.cn/ldgx/quanqiu.php
王玉蘋,”論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律教育網,2008年3月15日。
王金壽,“美國反血汗工廠運動,”勞動者電子報 台灣勞工陣線,2001年。
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訊息,“世界銀行支援中國民間組織創新搭建平臺,”世界銀行,2007年11月9日,頁198。
全球盟約(The Global Compact),http://www.unglobalcompact.org。
吳茂林,“國有企業的責任危機,”IT經理世界,第182期,2005年10月20日。
利害關係者(Stakeholder)/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ndex.php?title=%E5%88%A9%E5%AE%B3%E5%85%B3%E7%B3%BB%E8%80%85&variant=zh-tw
吳韻儀,”2008「天下企業公民獎」CSR執行力的新競爭,”天下雜誌,393期,2008年3月。李國強,”全國認識企業社會責任及SA8000 提升我國企業競爭力,”廣州經貿網,2009年3月20日。
冼國明,”跨國公司及其在華社會責任,” 中國發展門戶網,2007年12 月6日。
官有垣,” 慈善與企業公民:從傳統的捐贈模式轉變為「策略性的慈善」,” 台灣NPO資訊交流平臺,2002年10月9日。
於佳莉,”透視美日歐企業慈善捐贈異同,”公益時報,2008年1月17日。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企業社會責任,”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2004年5月27日。(http://www.bcsd.org.tw/305.htm)
南方網訊、中國私營企業研究課題組,“2005年中國私營企業調查報告,”南方網,2005年2月3日。
殷格非,崔征,吳福順,”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急先鋒,” WTO 經濟導刊,2005年9月21日。
浦發銀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我行概況,http://www.spdb.com.cn/docpage/c441/200601/0125_441_13460.aspx
浦發銀行2008企業社會責任報告,http://www.spdb.com.cn/tres/image20051215/CSR2008-10.pdf。
浦發銀行2007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浦發銀行2006企業社會責任報告,http://www.spdb.com.cn/counttool/shzr/qyzr_2006.pdf
浦發銀行2005企業社會責任報告,http://www.spdb.com.cn/counttool/shzr/qyzr_2005.pdf
國家統計局普查中心,“基普分析之二十四:我國私營企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國家統計局,2003年8月19日。
國家電網/公司簡介,http://www.sgcc.com.cn/default.asp
國家電網公司2008企業社會責任報告,http://www.sgcc.com.cn/csr/zrbg/images/20090202/14068.pdf
國家電網公司2007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http://www.sgcc.com.cn/csr/zrbg/images/20080228/9690.pdf
國家電網公司2006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http://www.sgcc.com.cn/csr/zrbg/images/20071227/7224.pdf
國家電網公司2005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http://www.sgcc.com.cn/csr/zrbg/images/20080428/11577.pdf
國家電網公司社會責任,”大型央企再度引領企業社會責任運動 國家電網發佈我國第一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指南,”國電資訊中心,2006年12月28日。
國資視點,“國有企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國資網,2009年03月31日。
莫言鋒,“中國中央企業落敗“中國優秀企業公民”的啟示,”四川日報,2007年11月28日。
陳英,”全球契約與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責任競爭力,2008年4月10日。
惠正一,”IT企業看社會責任:不等於慈善捐贈,”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6月27日。
新浪汽車,”第九屆福特汽車環保講啟動生態文明貢獻獎,” 大商圈網,2008年5月24日。
楊柏橋,”中國愛滋病數字的真相,”大紀元,2006年4月6日。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際投資暨跨國企業宣言與決議:基本條文,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2年12月。
董志凱,”轉型之路:中國大陸經濟的歷史跨越,”大陸國研網,2008年10月20日。
資源網,”《國家電網公司2008社會責任報告》正式發佈,”資源網,2009年1月23日。
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網址:www.ford.com.cn
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企業社會責任:http://www.ford.com.cn/servlet/ContentServer?cid=1178852097947&pagename=Page&site=FCN&c=DFYPage
劉錚、董素玉、劉元旭,”中外商界領袖:社會責任是企業的核心責任,”新華網,2008年10月11日。
鄧正紅,”企業社會責任≠企業辦社會,”中國營銷諮詢網,2006年12月20日。
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運動迅速發展,”中國網,2005 年8月3日。
隨海,“中國的崛起與企業公民,”南方報業,2003年12月30日。
嚴慧玲,”重商時代的臺灣企業公民─臺灣需要企業良民,”戰略生產力雜誌,第428期,1991年,頁26-31。二.英文書目
Sharma A.K. and Balvir Talwa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dern vis-à-vis Vedic approach,”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vol.9,no.1(2005):35-45.
Carroll, Archie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vol.34,no.4,pp39-48.
Carroll, A. B. (1991).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Business Horizons, 34(4), 39-48.
CE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 New York: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71,pp.51.
Cowe, R. (2000). The rise of the virtuous company. New Statesman, 13(630), 3-4.
European Commission. (2001). Green Paper-Promoting a European framework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uropean Union : Employment and Social Affair.
Davis, Keith, "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1960.
Wood D. J., ”Toward Improv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Business Horizons, vol.16, no.4(1991),pp.691-718.
Davis, K. (1973). 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Business Assump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6, 312-322.
Hopkins, M. (2003). Planetary Barga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tters. London ,UK: Earthscan Publications.
James E. Austin,2000.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Between Nonprofits and Busines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1-Supplement): 69-97.
Kieth Davies &Robert L. Blomstom, “Business and Its Environment,”(New York: McGraw-Hill,1996),pp.174.
Levy, Reynold, “Corporate Philanthropy Comes of Age--Its Size, Its Import, Its Future,” in Charles T. Clotfelter, & Thomas Ehrlich (eds.), Philanthropy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America. pp.99-121,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 IN: Indiana U. Press.
Milton Friedma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70/9/13.
Nelson, 2001. “Philanthropic Values.” In R. Magat. (Ed.). Philanthropic Giving: Studies in Varieties and Goals, “pp.246-26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Global Corporate Citizens in Local Communities,” Feature 5 (6): 17-20.
Sethi,S. P.,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18,pp.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