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一、文件
中央選舉委員會資料庫
高雄縣選舉委員會資料庫
二、書籍
王業立,1999,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書局。
王業立,1996,我國選舉制度的政治影響。台北:五南書局。
石之瑜,2002,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
朱雲漢,1989,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出版。
作者:Arend Lijphart,譯者:張慧芝,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2003,台北:桂冠。
作者:Charles des Montesquieu,譯者=張雁深,1998,論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等,譯者=陳義彥、陳景堯、林妤虹、吳宜璇、何景榮、任雲楠,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柯三吉、蔡學儀與黃國敏,1990,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研究。中央選舉委員會。
席汝楫,1999,社會與行為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陳明通,1998,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曹瑞泰,2005,日本選舉制度改革與影響。台北,年6月。
彭瑞金,1995,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文化。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
黃嘉樹、程瑞,2001,台灣政治與選舉文化。台北:博楊。
楊日清、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1999,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蔡學儀,2003,解析單一選區兩票制。台北:五南。
謝復生,1992,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三、學位論文
吳祝慧,2007台灣地方派系在基層選舉之影響分析─以高雄縣鳳山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芳銘,1995地方派系之分化與結盟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以嘉義縣赫高雄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士郁,1990比較各國單一選區與比例代表混合制-德、日、俄、韓、匈五國實例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侯貴娥,1989,日本國會議員選舉制度之考察。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涂一卿,1994,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張瑞典,2006,論「單一選區兩票制」與「立委減半」並行對台灣政治生態之影響。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陳素雲,1999,高雄縣地方派系政治研究–一個整合性觀點的提出。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泰順,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台灣政黨發展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康,1997,我國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革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潘茹雄,1997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高雄縣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相慶,1996,選舉制度與選舉結果不比例性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四、學術期刊論文
王業立,1995,「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的政治影響:我國民意代表選舉制度的探討」,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一期,頁155。王業立,1993,「立委選舉制度改革之探討」,政策與理論,13卷2期,頁150。
吳東野,1996,「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方法之探討:德國、日本、俄羅斯選舉之實例比較」,選舉研究,卷3期1,頁72。吳東野,1998,「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方法之探討:德國、日本、俄羅斯選舉之實例比較」,選舉研究,卷3期1,頁76。吳密察,1989,日據時期之地方選舉,台中縣志,卷六,選舉志,第一冊,台中縣政府編印,頁1-36。
張世賢、郭秋慶,2000,「德國聯邦議會議員選舉制度之探討:以1998年選舉為例」,中國行政評論,卷8期1,頁9。陳淑芳,2002,「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選舉制度、國會運作與國內協商機制的改革芻議」,新世紀現憲政憲政研討會論文集,元照出版,年8月,頁374-375。
曹瑞泰,1997,「冷戰後的日本政黨政治」,問題與研究月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36卷第11期。黃德福,1990,「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1期,頁94。趙永茂,1998,「新政黨政治情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卷14。五、其他
江文先,「勤跑基層 鍾紹和出奇制勝」,民眾日報,2008年1月13日,第12版。
宋正忠,「林益世10大政見 貼近民意」,民眾日報,2007年10月17日,第12版。
屈文義,「余政憲林益世大戰 剛柔對決」,民眾日報,2007年10月13日,第12版。
屈文義,「余政憲擘藍圖 今登記參選立委」,民眾日報,2007年10月16日,第12版。
屈文義,「林益世余家王朝漫畫 砲打對手」,民眾日報,2007年12月25日,第15版。
屈文義,「鄭貴蓮告官 林益世:對號入座」,民眾日報,2008年1月9日,第16版。
吳錦騰,「易守為攻,江玲君小兵力大功」,民眾日報,2008年1月13日,第12版。
陳景寶,「派系報導」,聯合報,1993年4月10日,第23版。
黃世暐,「鍾紹和主張 樂活農鄉 心靈田園」,民眾日報,2007年12月22日,第15版。
楊白彔,「顏文章主打幸福農業政見」,民眾日報,2008年1月2日,第16版。
蔡武良,「立委選情報導」,自由時報,1993年2月17日,第14版。
蔡雲浩,「『媽媽,我真的盡力』搶救文宣獲迴響」,民眾日報,2008年1月12日,第15版。
盧鴻霖,「專業好立委 林岱樺」,民眾日報,2008年1月5日,第12版。
盧鴻霖,「真愛台灣 用心鳳山」,民眾日報,2007年12月18日,第12版。
盧鴻霖,「吳光訓指責陳啟昱真愛騙」,民眾日報,2008年1月1日,第16版。
謝復生,「制度不改,黨紀無存」,中國時報,1995年5月7日,第11版。
英文部分:
一、書籍
Cain,Bruce E.1987The Blackwill Encyclopaedia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New York:Basil Blackwell, Redistribution in V. Bogdanor(ed)..
Carstairs, Andrew McLaren.1980.A Short History of Electoral Systems in Western Europe.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David, Robertson.1976.A Theory of Party Competition.London
Dummett, Michael.1984.Voting Procedures.Oxford:Clarendon Press.
Goodin,R..Institutions and their Design,in R.Goodin(ed.),1999.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P and Taylor,R, 1996.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Joseph A.Schumpeter.1987.Capitalism Tubingen:Francke Verlag.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ijphart.Arend.1984.Democracies: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jphart,Arend and Bernard Grofman(eds.), 1992.Choosing an Electoral System,.USA:Praeger Publisher..
March,J and Olsen,J,1989.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New YorkFree Press.
Marsh,D and Rhodes,R,1992.Policy New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kie, Thomas and Richard Rose, 1991.The International Almanac of Electoral History.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Nathan.Andrew J.,Peking Politics1918-1923,1976.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ionalis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iemi,Richard and Laura R.Winsky, 1987.The Persistence of Partisan Redistricting Effects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in the 1970s and 1980s.Journal of Politics.
Ostrom,E.1982.Strategies of Political Inquiry.London Sage.
Peters,G..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Pinter.
Reed.Steve R,Structure and Behaviour,1990.Extending Duverger’s Law to Japanese Case.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Wichard, Woyke.1994.Opladen:Leske and Budrich.Stichwort:Wahlen.
W.Schmidt,James C.Scott,Carl Lande and Laura Guasti eds.,1977 Friends,Followers,and Factions:A Reader in PoliticalClientelis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二、期刊論文
Curtis.Gerald L,1992,”Japan”,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eds.,Electioneering,Oxford:Clarendon Press,p.19.
Florence Kluckhohn,1940 ,“The Participant-Observer Technique in Small Commun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NO.46 ,p.331.
Lowndes,V,1996,“Varietie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A Critical Appraisal”,Public
Administration,NO.74(2),pp.181-97.
Lande.Carl H,1997,”Introduction: The Dyadic Basis of Clientelism.”in Steffen Mayer, Adrian C.,”The Significance of Quasi-Groups in The Study of Complex Societies,”in Steffen W. Schmidt eds.,Friend,Followers,and Faction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294.
Nicholas, Ralph W.,1997,”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Steffen W. Schmidt eds.,Friend,Followers,and Faction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58.
Ole R. Holsti, 1968,“Content Analysis”,in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ed. Gardner Lindzey and Elliot Aronson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601.
Rosalie H. Wax, 1978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Macmillan, p.238.
Raymond L. Gold, 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 Social Forces, NO.36 ,p.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