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1.專書
North, Douglass C.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 Economic Performance)。臺北;時報文化,1994。
中國市場概覽:1993。北京:國家計劃委員會市場物價司,1993年。
吳曉波,中國.崛起,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周文欽,硏究方法;實徵性硏究取向,臺北;心理出版社,民2004年。
陸立軍、白小虎、王祖強,市場義烏--從雞毛換糖到國際商貿。浙江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陸立軍,義烏商圈。浙江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義烏縣志:1987。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義烏方志:2008年季刊一。義烏:義烏市志編輯部,2008年。
義烏方志:2007年季刊二。義烏:義烏市志編輯部,2007年。
2.期刊論文
王時龍,”義烏市經濟開發區發展紀實,”義烏方志,季刊一,2008年。
方正松、田志龍,” 小商品商人聚集與制度環境,”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18卷,第四期(2003年7月)頁:21-24。
白小虎,”創新性和現實性相結合的《義烏商圈》”,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浙江省),第2期,2007年。
白小虎,”文化內生制度與經濟發展的文化解釋--雞毛換糖、義烏兵與板凳龍”,浙江社會科學(浙江省),第2期,2006年:頁116-122。
白小虎,”交換專業化與組織化的理論與歷史考證-以義烏的雞毛換糖、敲糖幫為例”,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市),第1期,2005年:頁97-106。
白小虎,”分工、產權與市場—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傳統與變遷的案例研究,”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浙江省),浙江卷第五集,2006年3月:頁458-518。
包偉民、王一勝,”義烏模式:從市鎮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歷史考察”,浙江社會科學,第五期,2002年:頁149-153。
朱凱玲、朱海彬,”義烏飾品行業發展狀況與因應對策,”科技資訊(浙江義烏), 第35期(2008)頁:394-395。
何顯明,”市場體系發育過程中有效政府的行為模式-基於浙江義烏的個案研究”,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浙江省),第6期,2007年:頁46-54。
邱霈恩,”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推動小商品市場新發展”,財貿經濟(北京市),第3期,1998年:頁41-43。
吳意雲、朱希偉,”制度變遷中的商業傳統—關於義烏小商品市場興起的一種解釋”,浙江學刊(浙江省),第2期,2008年:頁32-39。
於仁鋒,”中國大陸經濟轉型期政府與市場關係研究-浙江義烏「小商品、大市場」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2005年。林欣慧”,物流城鎮的空間發展模式-以義烏小商品市場”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臺北市),2007。
范錦明、劉麗蓉,”全球化與台灣都市發展”,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高雄),第2卷,第3期,2005年。
李曉葉,”義烏市現金投放趨勢的剖析,”,上海金融,No.09,2002年:頁42-43。
陸立軍,”中國小商品城的崛起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義烏模式”,經濟社會體制比較(北京市),第1期,1999年:頁71-79。
陸立軍,”中國小商品城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義烏模式”,商業經濟與管理(浙江省杭州市),第六期,1997年:頁5-10。
陸立軍、白小虎,”從雞毛換糖到企業集群—再論義烏模式”,財貿經濟(浙江省),第11期,2000年:頁64-70。
陸立軍,”義烏商圈形成機理與發展趨勢—三論義烏模式”,商業經濟與管理(浙江省杭州市),第6期,2006年:頁14-19。
陸立軍、楊海軍,”市場拓展、報酬遞增與區域分工—以"義烏商圈"為例的分析”,經濟研究(北京市),第4期,2007年:頁67-78。
陸立軍、任光輝,”共用型市場、地方專業化與區域經濟收斂—來自“義烏商圈”的證據”,統計研究(北京市),第25卷,第4期,2008年:頁90-95。
陸立軍,”義烏模式的成因及其與浙江模式的關係”,財經論叢(浙江省杭州市),第4期,2008年:頁1-7。
張春霞,”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研究,” 上海財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2001年。
陳志偉,”市場培育與政府規制—義烏經驗與模式分析,”浙江大學公共管理碩士,2005年。
楊瑞龍,”中間擴散的制度變遷方式與地方政府的創新行為—江蘇昆山自費經濟
技術開發區案例分析,”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第二集(北京),1999年。
樓智慧,”義烏企業集群競爭力研究—以紡織企業集群為例,” 山東大學企業管 理碩士,2007年。
駱小俊,”專業批發市場的國際化經營模式-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市場國際化發展的案例分析,”寧波黨校學報(寧波),第三期,2005年:頁66-69。
郭牧,”中國會展的義烏模式,”今日浙江(杭州),2008年7月:頁38-40。
曹榮慶,”論專業市場的國際化模式及其創新—以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為例
,”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2期,2008年:頁11-15。
3.網路資料
中國房地產之窗,"Undertakings city" go broke into another house fell on the ground skin tonal modification,http://www.robroad.com/data/2006/0718/article_28708.htm,本文作者於2009年3月6日查詢此網頁。
石增根等,” 工商提供投資便利-二十家外資企業集中落戶義烏,” 浙商網,http://biz.zjol.com.cn/05biz/system/2006/04/03/006549991.shtml,本文作者於2009年6月12日查詢此網站。
呂福新,” 從浙江經驗看中國民商自主創新,”人民網,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8-05/16/content_48573210.htm,本文作者於2009年6月15日查詢此網站。
世界商業報,” 義烏式集資:吳英放貸的三種模式”,biz.icxo.com/htmlnews/2007/08/23/1182679_0.htm,本文作者於2008年11月14日查詢此網頁。
新華社,”商業聯合國-義烏,”中國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6-12/22/content_475902.htm,本文作者於2009年6月20日查詢此網址。
外經貿局,” 浙江省義烏經濟開發區,”中國義烏網,http://www.yw.gov.cn/swb/25606/25607/200812/t20081230_165922.html。本文作者於2009年6月24號查詢此網站。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http://www.zjaic.gov.cn/zjaic/gzfw/zjsc/200807/t20080707_65367.htm, 本文作者於2008年11月10日查詢此網站。
中共義烏市委黨史研究室,
http://dsyjs.yiwu.gov.cn/index.html,本文作者於2005年6月10日查詢此網站。
二、英文文獻
1.專書
Fishman, Ted C.”China, Inc: how the rise of the next superpower challenges America and the world,” New York:Scribner, 2005.
Jian Chen, Shujie Yao, Globalization, Competition and Growth in China, London:Routledge,2006.
Kynge, James, China Shakes theWorld,Boston: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6.
Navarro, Peter, ”The Coming China Wars: Where They Will be Fought and how They Will be Won,” New Jersey:Financial Times Press, 2007.
2.期刊論文
Ding k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s: Case Study of Yiwu China Commodity City,”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Toyko.Japan) IDE Discussion Papers,No.75(2006)
Ding Ke, “Domestic Market-based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Toyko.Japan),Discussion Paper No.88(2007)
Daniel C.K. Chow,” Counterfeiting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Law, (June 8 2006).
Daniel C.K. Chow,”Organized Crime,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the Trade in Counterfeit Good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Hong kong) vol.14, (2003)
Dexter Roberts.etc, “China''s Pirates; It''s not just little guys-state-owned factories add to the plague of fakes,”Business Week(New York),Iss.3684(2000):26.
Harding,James, “Hey mister, you want NIKE?, ” Financial Times (London),Dec.5(1998)
Huang, Yasheng,”Private ownership: The real source of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McKinsey Quarterly,2009,Issue 1, p148-155
James T. Areddy,”Chinese City Hosts Low-Price Bazaar,”
Wall Street Journal (New York),Nov 8(2004):pg. A.12.
Midler, Paul, ” Why Profit Zero Works in China,”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Hong kong), (March 2008).
Porter, Michael E. "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 1,1998)77-90.
3.網路資料
Li & Fung Research Centre,”The Wholesale Markets in China,” Li & Fung Group, May 2006,Issue 4. http://www.idsgroup.com/profile/pdf/industry_series/LFIndustrial4.pdf
North,Douglass C.,” The Chinese Menu (for Development)”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pril 2005,Opinion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1128351415230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