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10月。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0月。
宋•周密著,李小龍、趙銳評註:《武林舊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明•王煒:《鴻逸堂稿》,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清初刊本。
明•王褒:《王養靜全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萬曆16年序刊本。
明•王祖嫡:《師竹堂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崇禎4年刊本。
明•王士性著、周振鶴編校:《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明•王士性:《五嶽遊草》,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王思任,蔣金德點校:《文飯小品》,湖南:岳麓出版社,1989年5月。
明•田汝成著,楊家駱主編:《西湖遊覽志》,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5月。
明•田汝成著,楊家駱主編:《西湖遊覽志餘》,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5月。
明•田藝蘅:《香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明•左贊:《桂坡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正德16年序刊本。
明•朱國禎,繆宏點校:《湧幢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8月。
明•呂維祺:《明德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明•李流芳:《檀園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5月。
明•李東陽:《懷麓堂稿》,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3年3月。
明•沈愷:《環溪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吳鼎:《過庭私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茅坤:《向華樓續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胡文學:《甬上耆舊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姜寶撰,張治真編:《姜鳳阿文集》,收入《傅斯年圖書館視聽室縮影資料》。
明•袁宗道著,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10月。
明•袁中道:《珂雪齋近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9月。
明•袁中道:《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9月。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1月。
明•唐時升:《三易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9月。
明•高濂,王雲五主編:《遵生八牋》,收入《四庫全書珍本》。
明•徐階:《少湖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徐宏祖著,全俊、黃亮校注:《徐霞客遊記》,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9月。
明•夏基:《隱居放言》,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藏日本內閣文庫,康熙32年翰墨林刊本影印。
明•陸雲龍等選評,蔣金德點校:《明人小品十六家》,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2月。
明•陳師:《禪寄筆談》,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5年9月。
明•陳淳:《陳白陽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鄒迪光:《調象菴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明•黃仲昭:《未軒公文集》,收入《傅斯年圖書館視聽室縮影資料》。
明•張岱撰,孫家遂校注:《西湖尋夢》,杭卅: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3月。
明•張岱撰,雲告點校:《琅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明•張岱:《陶庵夢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5月。
明•張瀚,嚴一萍選輯:《松窗夢語》,台北:藝文印書館。
明•張維樞:《澹然齋小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明•葉權:《賢博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鄭岳:《山齋文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
明•戴澳:《杜曲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尊經閣文庫景照本,明崇禎刊本。
明•譚元春:《譚友夏合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丁丙:《武林掌故叢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年5月。
清.李鼎和:《西湖小史》,收入《筆記小說大觀》。
清.許承祖:《西湖漁唱》,收入《筆記小說大觀》。
清.程正揆:《青溪遺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6月。
清.魏源撰,楊家駱主編:《魏源集》,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
清.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
刁兆彥主編,曾曉華撰文:《西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1月。
于在春選、孫旭升注釋:《西湖筆記小品選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年3 月。
毛文芳:《明晚閒賞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4月。
田素蘭:《袁中郎文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3月。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夜,1989年3月。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朱劍心選注:《晚明小品選注》,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2月。
余秋雨:《文化苦旅》,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12月。
李厚澤:《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周來祥、周紀文著:《美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
周續庚、馬嘯鳳、盧今注:《歷代筆記選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胡祥翰:《西湖新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21年2月。
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施蟄存編輯:《晚明二十家小品》,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9月。
徐輯熙:《旅遊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牟2月。
夏咸淳:《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8月。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12月。
致新主編:《明清性靈小品》,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4年10月。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5月。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4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5月。
陳平原:《明清散文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2月。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
黃集偉:《美學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11月。
黃卓越:《閑雅小品集觀-明清文人小品五十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曹淑娟:《流變中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6年3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年7月。
曹文趣:《西湖遊記》,杭卅: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
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台北:明史研究小組,2004年8月。
彭修良、高玉著:《旅遊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5年1月。
蒲震元、杜寒風:《美學前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4月。
葉秀山:《美的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11月。
鄭祖安、蔣明宏著:《徐霞客與山水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5月。趙伯陶選注:《明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7年。
賈平凹:《散文研究》,寶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謝彥君:《基礎旅遊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4年4月。
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期刊論文】
范能船:〈山水意識與旅遊文化〉《上海大學學報》,1997年8月,第4卷第4期,頁83-89。
蔣祖雲:〈試論雁蕩山“變化”的旅遊美學特徵〉《旅遊論壇》,1998年,第1卷第1 期,頁68-70。
羅國輝:〈遊山水而知返,繪自然以述志-試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美學價值〉《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1999年4月,第17卷第2期,頁45-47。
莊志民:〈旅遊美學的基本內涵及其理論框架〉《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旅遊學科建設與旅遊教育增刊》,1999年10月,頁55-59。
牟瑞平:〈柳宗元山水遊記的繪畫美〉《旅遊論壇》,2000年,第1期,頁49-53。
顏亞玉:〈試論旅遊美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1卷第3期,頁5-6。
劉麗:〈審美主體在旅遊美學中的作用〉《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3月,頁42-43。
唐超:〈關於旅遊美學的幾點思考〉《財貿研究》,2001年2月,頁45-47。
章海榮:〈旅遊審美三論:動態、參與和快感〉《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12卷第4期,頁31-34。
佘大平:〈謝靈運山水詩的旅遊美學意境〉《東南大學學報》,2001年5月,第3卷第2期,頁50-53。
黃藝農:〈略論旅遊美學的建構〉《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6月,第25卷第3期,頁105-107。
齊亞萍:〈論旅遊的和諧之美〉《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12卷第4期,頁35-37。
劉萬青、周秉根、萬榮榮:〈黃山旅遊景觀美學特徵與欣賞〉《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3月,第25卷第1期,頁79-83。
白銀亮:〈旅遊美學的地位〉《燕山大學學報》,2002年5月,第3卷第2期,頁71-76。
章海榮:〈旅遊美學研究對象辨析〉《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9月,第4卷第5期,頁64-68。
章海榮:〈試論遊覽主體動態審美的三種方式〉《上海大學學報》,2002年9月,第9卷第5期,頁92-96。
章海榮:〈從史實梳理中拓展旅遊美學研究〉《東方論壇》,2002年,第5期,頁7-12。
章海榮:〈旅遊美學學理源流探索〉《同濟大學學報》,2002年12月,第13卷第6期,頁10-15。
陳昌茂:〈歷史文化的旅遊審美初探〉《理論與當代》,2003年,第5期,頁62-63。
唐超:〈旅遊美學在實踐中指導的指導意義〉《市場周刊.財 經 論 壇》,2004年12月,頁136-137。
吳世傳、段仁斌:〈明代遊記興盛原因探析〉《皖西學院學報》,2005年2月,第21卷第1期,頁55-58。
丁俊玲:〈任情適性:論性靈說的生命意緒〉《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7月,第31卷第4期,頁172-176。
王屏:〈論人文旅遊景觀中關於時、空、意象的統一-以上海東方明珠塔為例〉《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6月,第16卷第3期,頁51-55。
馮俊學:〈旅遊中的山水景物審美-對中國旅遊地理學中美學理論的研究〉《攀登雙月刊》, 2005年10月,第24卷第141期,頁150-151。
汪繼東:〈山水之旅的四種審美境界〉《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0月,第25卷第5 期,頁90-91。
萬書元:〈旅遊的美學表述〉《麗水學院學報》,2005年12月,第27卷第6期,頁24-25。
姜紅瑩:〈論“自然為美”的道家美學思想對現代旅遊的影響〉《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6月,第27卷第2期,頁109-112。
王衍用、周宜君:〈珠聯璧合融會創新-“旅遊文化與審美”評介〉《三峽大學學報》,2006年5月,第28卷第3期,頁115-116。
王玉:〈從審美體驗角度看旅遊資源的美學價值評價〉《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頁63-66。
劉玉華:〈旅遊資源的審美特徵分析〉《科技資訊》,2006年,第5期,頁233-234。
蕭儉偉、邱美玲:〈關於旅遊審美經驗的思考〉《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3月,頁73-78。
劉成紀:〈重新認識中國當代美學中的自然美問題〉《鄭州大學學報》,2006年9月,第39卷第5期,頁121-127。
趙婷:〈新時期以來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觀點述評〉《懷化學院學報》,2006年5月,第25卷第5期,頁181-184。
張彥:〈淺析布洛的美學理論“心理距離說”〉《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7月,第8卷第3期,頁73-75。
劉成紀:〈重談中國美學意境之誕生〉《求是學刊》,2006年9月,第33卷第5期,頁87-92。
任榮勝、龐瓊:〈淺析森林生態景觀的旅遊美學〉《四川森勘設計》,2006年9月,第3期,頁28-30。
周麗雲、韓曉雲:〈張載美學思想四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12月,第39卷第6期,頁88-91。
伍世昭、陳愛華:〈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審美感悟價值取向論〉《暨南學報》,2006年,第28卷第6期,頁104-109。
蕭鷹:〈美學與文學理論-對當前幾個流行命題的反思〉《文藝研究》,2006年,第10期,頁12-22。
楊林:〈意識:中國傳統藝術美的存在方式〉《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06年6月,頁29-34。
印曉紅:〈美學、藝術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州學刊》,2007年1月,第1期,頁254-256。
陳愛華:〈意境的動態成像過程初探〉《惠州學院學報》,2007年2月,第27卷第1期,頁53-57。
陳涵平:〈審美態度的現象學考察〉《學術論壇》,2007年,第1期,頁24-27。
朱志榮:〈實踐美學發展的必要性問題〉《河北學刊》,2007年1月,頁192-195。
余開亮:〈美學史視野中的《美學四講》〉《中州學刊》,2007年,第1期,頁249-251。
劉旭光:〈實踐美學發展的方向與思路〉《河北學刊》,2007年1月,頁193-195。
程小林:〈試論晚明遊記小品文〉《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年4月,第16卷第4期,頁22-24。
王承丹:〈試論袁宏道前期的詩文理論〉《齊魯學刊》,1997年,第6期,頁94-100。
周明初:〈袁宏道:適意與避世〉《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頁50-56。
金庭希:〈袁宏道性靈說研究-兼與李贄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頁92-98。
周群:〈佛學與袁宏道的詩歌創作〉《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頁39-46。
黃春蓮:〈袁宏道文學觀簡論〉《天中學刊》,1998年2月,第13卷第1期,頁53-56。
劉再華:〈袁宏道性靈說論評〉《長沙電力學院學報》,1998年,第13卷第2期,頁95-98。
陳祺生:〈出自靈竅吐于慧舌-淺析袁宏道“遊記卷”中的比喻〉《無錫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3月,第13卷第1期,頁44-46。
郭順玉:〈寫武當山水抒二袁性靈-論袁宏道、袁中道的武當之遊〉《鄭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8月,第19卷第4期,頁7-15。
郭順玉:〈袁宏道的詩文觀與老莊思想〉《上饒師專學報》,1999年8月,第19卷第4期,頁56-61。
賀付開:〈論袁宏道的審美觀及其遊記藝術〉《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65-68。
陳文忠:〈柳宗元與袁宏道山水遊記散文的藝術風格比較研究〉《四川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3月,第2期,頁54-57。
韓石:〈誘引的聲色:袁宏道遊記新論〉《南京師大學報》,2001年3月,第2期,頁154-160。
李聖華:〈袁宏道與吳地人文〉《蘇州大學學報》,2001年4月,第2期,頁83-88。
李靜:〈戀軀惜命,何用遊山-論袁宏道的旅遊觀〉《上海大學學報》,2001年6月,第8 卷第3期,頁85-89。
馬黎麗:〈在乎山水之間-讀袁宏道山水小品文〉《黔西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12月,第4期,頁54-57。
甘玲:〈性靈化的山水-讀袁宏道的《西湖(一)》〉《高等函授學報》,2003年2月,第16卷第1期,頁61。
雷建平:〈試論袁宏道詩文創作對晚明文學發展的貢獻〉《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3月,第10卷第1期,頁77-80。
易聞曉、諶貽春:〈袁宏道:自然與理性夾縫中的自適人生〉,《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頁43-44。
張紅花:〈試論袁宏道遊記中人與自然的親和〉《宜春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26卷第3期,頁72-75。
陸嘉明:〈獨辟蹊徑獨抒性靈-明袁宏道《虎丘記》的閒暇式閱讀〉《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6月,第23卷第2期,頁83-86。
王承丹:〈試論晚明作家對張岱的影響〉《天府新論》,2000年,第5期,貢72-77。
蔣芝蘭:〈淡妝濃抹總相宜-談張岱小品的藝術特色〉《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10月,第17卷第5期,頁54-55。
李娟:〈張岱小品文論略〉《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3月,第18卷第1期,頁83-85。
胡冠瑩:〈張岱的文學主張淺探〉《廣西師院學報》,2002年4月,第23卷第2期,頁54-56。
林邦鈞:〈夢醒尋夢-張岱及其小品〉《深圳大學學報》,2002年5月,第19卷第3期,頁53-60。
張則桐:〈“冰雪之氣”:張岱散文藝術精神論〉《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5月,第3期,頁172-175。
許衛全:〈略論張岱《陶奄夢憶》的審美特質〉《蘇州大學學報》,2003年10月,第4期,頁39-42。
張小茜:〈張岱的小品文及其“平中之奇”的審美傾向〉《肇慶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24卷第6期,頁36-39。
劉永泉:〈張岱山水小品文的個性意識與時代內涵〉《武警學院學報》,2003年12月,第19卷第6期,頁84-86。
張則桐:〈試論戲曲藝術對張岱散文的影響〉《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第5期,頁86-88。
佘德餘:〈甘灑熱血存“春秋”-張岱《自為墓志銘》現象窺探〉《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24卷第3期,頁40-44。
羅玉華:〈民俗風土人生品味-談張岱《陶奄夢憶》〉《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9月,第4卷第3期,頁70-71。
尚繼武:〈自為墓志寫心曲-張岱的特異文化人格探窺〉《前沿》,2005年,第5期,頁206-209。
劉桂蘭:〈精神家園的夢憶與夢尋-解讀張岱的小品的“西湖情結”〉《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月,第24卷第1期,頁53-56。
沈星怡:〈近十年張岱研究綜析〉《蘇州大學學報》,2005年3月,第2期,頁70-73。
劉春興、劉鳳偉:〈張岱與休閒文化〉《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5年3月,第5卷第
2期,頁99-101。
裘新江:〈曹雪芹與張岱的人生情懷〉《巢湖學院學報》,2005年,第7卷第2期,頁105-110。
劉燕玲:〈隨性任情見真趣-張岱小品淺析〉《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2月,第21卷第4期,頁53-57。
劉桂蘭:〈張岱小品文“西湖情結”管窺〉《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4月,第27卷,頁542-545。
章芳:〈張岱尚真寫實創作思想成因探討〉《長江大學學報》,2006年2月,第29卷第1期,頁40-42。
王彥永:〈張岱小品文的藝術特色及其文化成因〉《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5月,第20卷第3期,頁114-116。
李霞:〈張岱研究述略〉《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6月,第26卷第3期,頁89-92。
蘇愛琴:〈淺論張岱散文的文化內涵〉《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9月,第20卷第9期,頁119-120。
潘承玉:〈別一時代與文體視野中的張岱小品〉《文學遺產》,2006 年,第1期,頁116-122。
田世界:〈細品《湖心亭看雪》〉《鑒賞者》,2007年9月,頁95。
莫志華:〈《望海潮》與《西湖七月半》的異同比較〉《研究者》,2007年9月,頁35-37。
蔣郁葱:〈試論張岱散文的文化取向〉《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1月,頁81-85。
趙書苑:〈一粒栗中藏世界,半升鐺�媯N山川-張岱《自為墓志銘》述評〉《古代文學研究》,2007年3月,頁48-53。
陳亮:〈儉約修辭策略營構的妙境-張岱小品文語言藝術析論〉《畢節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頁19-23。
胡益民:〈張岱散文初論〉《滁州學院學報》,2007年9月,第9卷第5期,頁11-13。
汪朝勇:〈論張岱散文的心態及其表現形式〉《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11月,第26卷第6期,頁80-83。
趙佳麗:〈張岱《陶奄夢憶》的審美意蘊〉《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12月,第27卷第6期,頁84-88。
張麗傑:〈晚明文藝思潮和社會風尚對張岱散文創作的影響〉《廣西社會科學》,2008
年,第4期,頁156-158。
李艷、朱令軍:〈試論張岱《陶奄夢憶》的文化情韻與蘊涵〉《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3月,第21卷第1期,頁68-72。
喻雙:〈以《西湖七月半》觀張岱山水小品文之特色〉《文學教育》,2008年4月,頁70-71。
張麗傑:〈論《陶奄夢憶》的創作心理動因〉《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1期,頁187-188。
李晨:〈李流芳藝術創作簡論〉《中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2期,頁28-29。
李晨:〈李流芳生平交游考略〉《中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1期,頁41-42。
夏咸淳:〈論明末嘉定文人李流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3月,第34卷第2期,頁29-32。
陳雲飛:〈高濂《遵生八牋.四時幽賞》對茶都品質生活的啟示〉《杭卅西湖博物館茶葉》,2007年,第33期,頁118-119。
孫紅:〈水之喻:袁宏道、王思任小品文的異質美〉《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頁81-85。
【學位論文】
黃明莉《明代江南的遊觀文化與社會心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7月。蘇美璇《晚明文人旅遊生活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