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5 01:0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蔡幸涓
研究生(外文):
Hsin-chuan Tsai
論文名稱:
張愛玲小說的敘事策略
指導教授:
蔡振念
指導教授(外文):
Jen-nien Cha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小說
、
張愛玲
相關次數:
被引用:
7
點閱:2331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3
張愛玲在中國小說史上,有其時代意義,她的小說橫空出世於四0年代的上海殖民都會,本文從三方面探究張愛玲小說的敘事策略。一、中國傳統寫作與西方敘事技巧的融合:從傳統遺少與摩登名媛的結合談起,看張愛玲在特殊的成長背景下,如何將中國古典文學的精隨與西方創作技巧兼容並包。二、電影化的敘事特徵:從細節描述、蒙太奇技巧、鏡象來分析張愛玲小說運用的電影技巧。三、女性書寫:從女性間的同性衝突主題、缺席的男性家長,來探討女性主體的矛盾,以及張愛玲企圖顛覆的男性威權。最後,以此總結張愛玲小說的敘事策略。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向與論文結構…………………………………………………… 4
一、研究方向………………………………………………………………… 4
(一)意象敘事…………………………………………………………… 5
(二)電影化的敘事……………………………………………………… 6
(三)女性書寫…………………………………………………………… 6
二、論文結構………………………………………………………………… 7
第二章 中國傳統寫作與西方敘事技巧的融合…………………………………… 9
第一節 新舊文化的交錯並置………………………………………………… 10
一、傳統遺少的文學薰陶…………………………………………………… 11
二、摩登名媛的西式教育…………………………………………………… 13
三、傳統與現代的激盪……………………………………………………… 15
第二節 現在與過去的歷史對話……………………………………………… 18
一、時空的結合……………………………………………………………… 19
二、人生蒼涼感……………………………………………………………… 21
(一)最後的貴族………………………………………………………… 22
(二)情愛與婚姻………………………………………………………… 25
第三節 意象敘事……………………………………………………………… 28
一、顏色的隱喻……………………………………………………………… 28
(一)色彩的強烈對比…………………………………………………… 29
(二)色彩的繁華富麗…………………………………………………… 33
二、月亮情節………………………………………………………………… 37
(一)蒼涼之月…………………………………………………………… 37
(二)情愛之月…………………………………………………………… 39
(三)猙獰之月…………………………………………………………… 41
第三章 電影化的敘事特徵……………………………………………………… 44
第一節 細節描述……………………………………………………………… 45
一、臉部……………………………………………………………………… 46
二、身體……………………………………………………………………… 47
三、事物……………………………………………………………………… 49
第二節 蒙太奇技巧…………………………………………………………… 53
一、聲音與畫面的蒙太奇…………………………………………………… 54
(一)聲畫分立…………………………………………………………… 54
(二)聲畫同步…………………………………………………………… 56
二、鏡頭的分割與組合……………………………………………………… 58
(一)主客觀鏡頭的轉換………………………………………………… 59
(二)鏡頭的組合………………………………………………………… 61
三、重複蒙太奇……………………………………………………………… 63
第三節 鏡象世界……………………………………………………………… 66
一、失落的自我……………………………………………………………… 67
二、鏡中相會………………………………………………………………… 72
第四章 女性書寫………………………………………………………………… 76
第一節 女性構圖……………………………………………………………… 77
一、姊妹情誼的反動………………………………………………………… 77
二、母女衝突………………………………………………………………… 80
第二節 缺席的父親…………………………………………………………… 84
一、無父文本………………………………………………………………… 84
二、醜化形象………………………………………………………………… 87
(一)嬰孩形象…………………………………………………………… 87
(二)病殘形象…………………………………………………………… 90
第三節 女性意識……………………………………………………………… 93
一、批判女性的奴性………………………………………………………… 93
二、女兒的出走……………………………………………………………… 96
三、女性意識的覺醒……………………………………………………… 101
第五章 結論……………………………………………………………………… 103
參考書目………………………………………………………………………… 106
一、專書
(一) 張愛玲著作
《秧歌》,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典藏版。
《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典藏版。
《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典藏版。
《惘然記》,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8月典藏版。
《續集》,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9月典藏版。
《流言》,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典藏版九刷。
《張看》,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3月典藏版十刷。
《對照記─看老照片簿》,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月初版九刷。
《海上花落》,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6月典藏版八刷。
《怨女》,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7月典藏版十三刷。
《餘韻》,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典藏版八刷。
《赤地之戀》,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典藏版十一刷。
《半生緣》,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6月典藏版十七刷。
(二) 相關論著(以下皆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于青:《張愛玲傳─從李鴻章外孫女到現代曹雪芹》,台北:世界書局,1999年5月二版六刷。
于青、金宏達編:《張愛玲研究資料》,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
王一心:《張愛玲與胡蘭成:是誰傷了張愛玲的心?》,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初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三刷。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O與八O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9月初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初版。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社,2004年5月。
王蕙玲:《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台北:天下遠見文化事業,2004年初版。
水晶:《拋磚記》,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12月再版。
水晶:《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三版。
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初版。
安東尼.史托爾著,張嚶嚶譯:《孤獨》(Solitude:a return to the self),台北:知英文化,1995年5月。
任茹文、王豔:《沉香屑裡的舊事:張愛玲傳》,台北:團結出版社,2002年初版。
任茹文、王艷:《傾城之戀:張愛玲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2004年初版。
曲靈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情.愛.傳.奇》,台北:大都會文化,2004年初版。
李岩煒:《張愛玲的上海舞臺》,台北:未來書城,2004年初版。
李黎:《浮花飛絮張愛玲》,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李歐梵:《摩登上海: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1999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李顯杰、修倜:《電影媒介與藝術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余斌:《張愛玲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1月修訂版。
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邵迎建:《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張愛玲的文學》,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
林柏燕:《文學探索》,台北:大林出版社,1980年初版。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周芬伶:《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台北:麥田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初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周蕾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9月。
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5年3月初版。
胡蘭成:《山河歲月》,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三版。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三三書坊,1990年9月初版。
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台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6月初版。
唐文標:《張愛玲雜碎》,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7月初版第三刷。
唐文標:《張愛玲卷》,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1月再版。
唐文標:《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4年6月初版。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0月第2版第3刷。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夏志清:《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愛情.社會.小說》,台北:麥田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公司,1998年修定初版。
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淳子:《張愛玲地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郭玉雯、張健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初版。
張子靜、季季:《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6年1月16日初版。
張均:《月光下的悲涼:張愛玲傳》,台北:花城出版社,2001年初版。
張健:《張愛玲新論》,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1年4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1月。
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4月初版。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初版。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費勇:《美麗又蒼涼的手勢─我看張愛玲》,台北:雅書堂文化出版,2003年初版。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初版。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3月初版。
蔡登山:《色戒張愛玲》,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9月。
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初版五刷。
劉紹銘:《張愛玲的文字世界》,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8月初版。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台北:麥田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年1月初版。
魏可風:《臨水照花人:廣播小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初版。
魏可風:《張愛玲的廣告世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蘇偉貞:《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
嚴紀華:《看張.張看—參差對照張愛玲》,台北:秀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
二、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以下皆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水晶:〈雨過河源隔座看─張愛玲〈半生緣〉中雨的象徵〉,《聯合文學》,第7卷第7期,1991年5月,頁163-167。
王安憶:〈隔代的惋惜─張愛玲描述方式的得失〉,《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24。
王安憶:〈世俗的張愛玲〉,《文學世紀》,第8期,2000年11月,頁60-62。
王健:〈黃金枷鎖桎梏的兩條女性生命─曹七巧與蟬阿姨形象評析〉,《國文天地》,第15卷第8期,2000年2月,頁53-57。
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文學世紀》,第9期,2000年12月,頁53-58。
古遠清:〈邁向重讀之路─評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文學世紀》,第2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85-86。
朱天文:〈花憶前身─回憶張愛玲和胡蘭成〉,《文學世紀》,第9期,2000年12月,頁59-62。
江寶釵:〈論張愛玲小說的通俗性〉,《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頁535-551。
仲紅豔:〈生命的萎頓與主體位置的缺失—論張愛玲小說中的男性形象〉,《(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3卷第3期,2007年5月,頁135-136。
宋邦珍:〈試論〈傾城之戀〉的蒼涼意識〉,《中國語文》,第85卷第6期,1999年12月,頁71-75。
宋邦珍:〈從〈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敘事特質論其人物形象塑造〉,《中國語文》,第102卷第3期,2008年03月,頁89-93。
李海燕:〈張愛玲婚戀敍事中的男性形象解讀〉,《東岳論叢》,第26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198-199。
李歐梵:〈歷史的聯想─談張愛玲〈色,戒〉〉,《聯合文學》,第33卷第4期,1998年2月,頁22-29。
李歐梵:〈香港:張愛玲筆下的「她者」〉,《明報月刊》,第33卷第4期,1998年4月,頁22-24。
辛金順:〈文本、影像與女性符號的再複製—論張愛玲的小說電影〉,《中外文學》,第33卷1期,2004年6月,頁41-59。
何文茜、韓素蕓:〈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6卷第2期,2004年3月,頁39-42。
何杏楓:〈記憶.歷史.流言—重讀張愛玲〉,《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6期,2007年5月,頁53¬-92。
何蓓:〈猶在鏡中—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4年8月,頁40-45。
吳達芸:〈臨水照鏡─讀《張愛玲與賴雅》〉,《聯合文學》,第12卷第10期,1996年8月,頁172-173。
余韻柔:〈壓抑的背後—張愛玲《情場如戰場》與《半生緣》中的姐妹情愫析讀〉,《國文天地》,第22卷第12期,2007年5月, 頁55-59。
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年10月,頁10。
周芬伶:〈愛之憂鬱─張愛玲《半生緣》的文學價值〉,《中華文化月刊》,總第230期,1999年5月,頁85-101。
周蕾著,劉逸竹譯:〈玫瑰的故事──再讀張愛玲的寫作技巧及其中之種種利害關係〉,《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135-155。
范伯群、季進:〈論張愛玲的前期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0期,1998年6月,頁205-226。
范銘如:〈文化.空間.閱讀政治─蘇偉貞的《孤島張愛玲》〉,《聯合文學》,第18卷第5期,2002年3月,頁116-117。
侯作珍:〈魯迅和張愛玲文學的現代性與虛無感〉,《文學新鑰》,第3期,2005年7月,頁157-174。
高全之〈張愛玲的女性本位〉,《幼獅文藝》,第236 期,1973 年8 月,頁3-18。
馬森:〈誰來為張愛玲定位?─評《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中外文學》,第24卷第10期,1996年3月,頁155-159。
張江元:〈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4期,2004年7月,頁54-56。
張彩霞:〈論張愛玲小說時空結合的敘事方式〉,《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S1期,2006年6月,頁225-226。
張炳陽:〈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的倫理文化批判〉,《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7月,頁209-238。
陳建華:〈質疑理性、反諷自我:張愛玲《傳奇》與奇幻小說現代性〉,《中外文學》,第35卷3期,2006年8月,頁109-139。
陳捷:〈女性意識的覺醒與中國近現代女性文學的覺醒〉,《重慶社會科學》,總第254期,2007年9月,頁52-56。
郭玉雯:〈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期,2006年2月,頁127-159。
莊宜文:〈百年傳奇的現代演繹─〈金鎖記〉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跨文本性〉,《臺灣文學學報》,第9期,2006年12月,頁181-211。
曾偉禎:〈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頁34-36。
馮大生:〈張愛玲小說文本細節描寫的現代性剖析〉,《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3期,2008年3月,頁52-54。
黃淑祺:〈解讀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之空間與權力〉,《文訊》,第206期,2002年12月,頁66。
黃雅莉,〈擦肩而過,卻在心頭住了下來─談張愛玲的「愛」的蒼涼與無奈〉,《國文天地》,第20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4-10。
黃文車,〈從張愛玲到關錦鵬—〈紅玫瑰與白玫瑰〉小說與電影的對讀〉,《美和技術學院學報》,第25卷2期,2006年9月,頁201-220。
楊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國文天地》,第11卷第5期,1995年10月,頁4-8。
龍應台:〈一支淡淡的哀歌─評張愛玲的「秧歌」〉,《新書月刊》,第16期,1985年1月,頁45-47。
鍾正道:〈從譬喻與示現論張愛玲「流言」裡的想像〉,《古今藝文》,第22卷第4期,1996年8月,頁8-15。
鍾正道:〈試析張愛玲散文中的女性意識〉,《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5期,1998年5月,頁97-111。
鍾正道:〈張愛玲的散文創作歷程〉,《明道文藝》,第275期,1999年2月,頁164-175。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的對照筆法淺析〉,《中國文化月刊》,第227期,1999年2月,頁81-91。
鍾正道:〈蔥綠桃紅中的白色鬼影─論張愛玲小說中的白色〉,《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9期,2002年9月,頁47-65。
蔡美麗〈以庸俗反當代:讀張愛玲雜想〉,《當代》,第14期,1987年6月,頁105-112。
蔡登山:〈張愛玲〈色,戒〉的背後〉,《歷史月刊》,第174期,2002年7月,頁115-121。
蔡登山:〈張愛玲的「林語堂夢」〉,《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44期,2002年8月,頁6-10。
蔡登山:〈張愛玲與許地山的相遇〉,《歷史月刊》,第181期,2003年2月,頁63-69。
蔡振念:〈道是無情卻有情─張愛玲的世界〉,《幼獅文藝》,第661期,2009年1月,頁31-33。
劉叔慧〈荒涼美感的重現─試比較張愛玲與白先勇的小說世界〉,《臺灣文學觀察雜誌》,卷期7,1993年6月,頁101-116
嚴紀華:〈張愛玲〈傾城之戀〉裡的愛慾世界〉,《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0年3月,頁93─107。
嚴紀華:〈一篇小說的構成─以張愛玲的〈色,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2年3月,頁229-251。
蘇偉貞:〈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21-23。
蘇偉貞:〈上海.1947.張愛玲電影緣起─兼談《不了情》、《太太萬歲》劇本的人生參照〉,《中外文學》,第37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39-180。
(二)學位論文 (以下皆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欣怡:《張愛玲《傳奇》小說之諷喻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石梅琳:《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之詞語、詞匯、時空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朱雯彥:《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余韻柔:《顯學外的另一章—張愛玲電影劇本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林素雲:《《潔妮德里》與《怨女》》,輔仁大學法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金小萍:《張愛玲及其《半生緣》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吳玉芳:《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吳淑鈴:《張愛玲小說意象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紀婉清:《張愛玲《傳奇》之「奇」硏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陳雅莉:《《怨女》中人物對自我認識的追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秋雯:《張愛玲小說在台灣的接受現象》,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御蓓:《看孤鴻明滅:張愛玲生命創造之展現》,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鈺雯:《荒涼中的悲劇性—讀解張愛玲作品》,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張美華:《張愛玲小說的主要男性形象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郭瑜林:《張愛玲及其小說《怨女》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郭恩瑾:《張愛玲《色,戒》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彭筠蓁:《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方琪:《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2003年。
黃玉緞:《張愛玲小說受《紅樓夢》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瓊慧:《張愛玲及其小說中母親形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05年。
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靜怡:《隱喻理論中的文學閱讀─以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為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慧妮:《張愛玲小說中書寫服裝寫作策略的探討—以〈金鎖記〉和《怨女》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樊蕙蓉:《張愛玲〈金鎖記〉與蘇偉貞《沉默之島》的人物心理與女性意識》,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7年。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
2.
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
3.
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
4.
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
5.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
6.
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
7.
隱喻理論中的文學閱讀──以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為例
8.
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
9.
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
10.
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
11.
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
12.
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
13.
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
14.
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
15.
張愛玲小說受《紅樓夢》影響之研究
1.
水晶:〈雨過河源隔座看─張愛玲〈半生緣〉中雨的象徵〉,《聯合文學》,第7卷第7期,1991年5月,頁163-167。
2.
水晶:〈雨過河源隔座看─張愛玲〈半生緣〉中雨的象徵〉,《聯合文學》,第7卷第7期,1991年5月,頁163-167。
3.
王安憶:〈世俗的張愛玲〉,《文學世紀》,第8期,2000年11月,頁60-62。
4.
王安憶:〈世俗的張愛玲〉,《文學世紀》,第8期,2000年11月,頁60-62。
5.
王健:〈黃金枷鎖桎梏的兩條女性生命─曹七巧與蟬阿姨形象評析〉,《國文天地》,第15卷第8期,2000年2月,頁53-57。
6.
王健:〈黃金枷鎖桎梏的兩條女性生命─曹七巧與蟬阿姨形象評析〉,《國文天地》,第15卷第8期,2000年2月,頁53-57。
7.
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文學世紀》,第9期,2000年12月,頁53-58。
8.
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文學世紀》,第9期,2000年12月,頁53-58。
9.
古遠清:〈邁向重讀之路─評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文學世紀》,第2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85-86。
10.
古遠清:〈邁向重讀之路─評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文學世紀》,第2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85-86。
11.
朱天文:〈花憶前身─回憶張愛玲和胡蘭成〉,《文學世紀》,第9期,2000年12月,頁59-62。
12.
朱天文:〈花憶前身─回憶張愛玲和胡蘭成〉,《文學世紀》,第9期,2000年12月,頁59-62。
13.
江寶釵:〈論張愛玲小說的通俗性〉,《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頁535-551。
14.
江寶釵:〈論張愛玲小說的通俗性〉,《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頁535-551。
15.
宋邦珍:〈試論〈傾城之戀〉的蒼涼意識〉,《中國語文》,第85卷第6期,1999年12月,頁71-75。
1.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2.
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
3.
張愛玲小說男性書寫研究
4.
張愛玲及其小說中的婚戀愛情觀研究
5.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
6.
蒼涼與孤獨--以張愛玲小說中之女性人物為研究對象
7.
張愛玲小說通感藝術手法之研究
8.
張愛玲小說意象研究
9.
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互文性研究
10.
荒涼中的悲劇性--讀解張愛玲作品
11.
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
12.
張愛玲小說的主要男性形象研究
13.
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
14.
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
15.
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