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琦君作品
一、散文文本(依書名筆劃排列)
《一襲青衫萬縷情──我的中學生活回憶》,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7 月
《三更有夢書當枕》,台北:爾雅出版社,1975年初版,1983年三十版
《千里懷人月在峰》,台北:爾雅出版社 ,1978 年9 月
《水是故鄉甜》,台北:九歌出版社 ,1984 年5 月
《母心•佛心》,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初版,2004年重排增訂二版
《母心似天空》,台北:爾雅出版社 ,1981 年12 月
《母親的金手錶》,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1 年1 月
《母親的書》,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10月。
《永是有情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此處有仙桃》,台北:九歌出版社 1985 年6 月
《我愛動物》,臺灣:洪範書店 1988 年3 月
《枕著一片書香》,台北巿:華欣出版社,1978年。
《青燈有味似兒時》,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玻璃筆》, 台北:九歌出版社 1986 年11 月
《紅紗燈》,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初版,2007年重印二版
《桂花雨》, 台北:爾雅出版社 1976 年12 月
《留予他年說夢痕》, 臺灣:洪範書店 1980 年10 月
《淚珠與珍珠》,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8月10日
《細雨燈花落》,台北:爾雅出版社 1977 年7 月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 鮑端磊等譯,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0年6 月
《琦君說童年》,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1981 年8 月
《琦君讀書》,台北:九歌出版社 1987 年10 月
《詞人之舟》,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初版,2005年六印
《媽媽銀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初版,2006年二版三印
《煙愁》,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9月新五版,2007年6月新四十八印
《夢中的餅乾屋》,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2 年3 月
《與我同車》,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3月
《燈景舊情懷》,臺灣:洪範書店 1983 年2 月
《讀書與生活》,台北:三民書局,1978年1月初版,2006年9月二版二刷
二、散文小說集(依書名筆劃排列)
《文與情》,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琴心》,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初版,2006年新四版
《琦君小品》,台北市:三民書局,1966年12月初版,2005年二版二刷
《琦君自選集》,台北:爾雅出版社, 1980 年12 月
《萬水千山師友情》,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6年重排增訂初版
三、小說集(依書名筆劃排列)
《菁姐》,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2005年二印
《橘子紅了》,台北:洪範書局出版社,1991年初版,2006年四十三印
《錢塘江畔》,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貳、專書部份(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Carol S.Pearson著,張蘭馨譯:《影響你生命的12 原型》,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4月出版,2002年12月四版。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王鼎鈞等著:《鐘》,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10月六版。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帕米爾書店,1964年。
世界書局編輯部:《全唐詞》第二冊,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三月再版。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演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宇文正:《永遠的童話--琦君傳》,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朱光潛:《談美》,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3月初版,2003年7月初版三刷。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佛斯特(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余光中等箸,李素貞主編:《自豪與自幸-二十堂名家的國文課》,台北:商周出版,2005年7月。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
李栩鈺:《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沈謙:《獨度,散文國•愛的世界—讀琦君「想念荷花」》,台北: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孟瑤等箸:《悟》,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86年9月再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Ι》,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初版,2007年七印。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9月。
洪炎秋:《文學概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省: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86年。
張秉戍:《彈指詞箋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張春興、林清山等著:《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1年。
張春興:《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1985年。
陳君山主編:《人文學概論》,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陳昭利總策劃:《台灣的藝術》,台北:泛亞國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出版,2005年12月五版。
陳碧月著:《小說欣賞入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陳銘磻:《文學裡的友情》,台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2月六印。
章方松:《琦君的文學世界》,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琦君等:《遊子浮雲》,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9年四月。
琦君等:《永�琲熒R》,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3月初版。
蘇雪林等箸:《我們的八十年》,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華正書局:《東坡樂府箋》,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華倫(Austin Warren)、韋勒克(Rene Wellek)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4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葉維廉:〈「艾略特方法論」序說〉《從現象到表現》,台北:東大出版,1994年。
鄔昆如:《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初版,1989年三版。
劉秀娟:《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
德尼斯・于斯曼著,欒棟、關寶艷譯:《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潘清芳:《中國哲學思想探研》,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
錢鍾書:《圍城》,台北:大地出版社,2007年2月。
隱地編載:《琦君的世界》,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11月20日初版,1983年10月5日四版。
羅蘭等箸:《枕著一片書香》,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8年9月。
蘇進文等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9月初版,2005年2月二版。
參、期刊部份(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尹詩:〈植根故鄉文化的吟唱-琦君作品探析〉《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第1期 2007年。
公孫嬿:〈琴心〉《自由中國》第12卷第9 期 1955年 2 月。
心岱: 〈雲影天光──琦君緣〉《明道文藝》 17期 1977年6月。
方叔:〈那屬於中國傳統女性的散文〉《書評書目》第67期 1978年11月。
方忠:〈留予他年說夢痕 一花一木耐溫存──琦君散文論〉《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2年第1期 1992年5月。
王永華、施錦標:〈訪琦君〉《興大法商》第32期 1976年3月。
王牧之:〈浙籍在臺作家及藝術家小傳〉《浙江月刊》第7卷第1期 1975年1月。
王盛弘:〈留得芳菲住《煙愁》〉《爾雅人》第105期4版 1998年5月。
朱才華:〈春風化雨潤心田-論琦君散文中的母親形象〉《哈爾濱學院學報》第8期 2006年。
朱白水:〈琦君享譽文壇四十年〉《文訊》第37期 1992年2月。老松 :〈琦君小品〉 《現代學苑》 第4:3期 1967年3月何峰 :〈詩化的悲劇人生──《橘子紅了》觀後隨想〉 《電影藝術》 2002年第3期 2002年5月。
李少紅、 田小蕙 :〈橘子這樣紅了〉 《電影藝術》 2002年第3期 2002年5月
李文:〈琦君筆下的世界〉《仕女雜誌》第39期 1982年7月。
李仕芬:〈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到台灣女作家〉《廣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1期 1988年1月。
李偉:〈幽暗中的女性聲音-琦君小說解讀〉《文教資料》第35期 2007年。
李偉:〈琦君小說的審美觀照〉《語文學刊》第18期 2007年。
李源:〈一個寂寞的歌人:論琦君的創作〉《廣東社會科學》1986年第9期 1986年9月。
杜元明:〈魂繫故土畫「夢痕」──琦君散文管窺〉《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 1988年1月。
沙雅:〈溫柔敦厚,寬容博愛──《留予他年說夢痕》〉《時報周刊》第345期 1984年10月7日
沈謙:〈愛的世界-讀琦君的「想念荷花」〉《幼獅少年》第85期 1983年11月。
具春林:〈琦君小說《七月的哀傷》的敘述藝術〉《名作欣賞》 第14期 2007年。
周安儀:〈多產作家篇篇難產,琦君筆下字字珠璣〉《九歌雜誌》第70期第1版 1986年12月。
周杏芬:〈從〈髻〉看琦君洞達世情的人生體悟〉《國文天地》第196期 2001年9月。季薇:〈畫像傳神──琦君的「父親」〉《婦友月刊》第283期 1978年2月。
林依潔:〈《留予他年說夢痕》裡兩個交疊的夢境〉《明道文藝》第60期 1981年3月。林芝:〈緊握生花妙筆的散文家〉《幼獅少年》第85期 1983年11月。
林瑞美 :〈比較朱自清的背影與琦君的髻──淺論現代散文進步了沒有〉《書評書目》 第35期 1976年3月。林慧美:〈充滿愛意和溫情的生命之旅:淺析琦君散文的藝術風格〉《當代文壇》1999年第5期 1999年5月。
林麗如:〈回首向來蕭瑟處-專訪蕭白〉《文訊》264期 2007年10月。邱瓊慧:〈從《青燈有味似兒時》認識琦君的世界〉《中國語文》第498期 1998年12月采微:〈方寸田園〉《文訊》第1期 1976年4月。
亮軒 :〈流不盡的菩薩泉──看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有感〉 《書評書目》 第29期 頁19-24 1975年9月。姚宜瑛:〈雨聲滴零憶舊情──悼琦君姊〉《文訊》249期 2006年7月。
姚皓華:〈琦君思鄉懷人散文研究〉《渤海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 2005年11月
施文華: 〈筆致淡雅的潘琦君〉 《婦友》第58期 1959年7月10日
洪醒夫:〈意中所有,筆下所無──《桂花雨》讀後雜感〉《明道文藝》第15期 1977年6月。
胡家祥:〈尋真•持善•求美-談談真善美〉《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2期 2000年5月 。
范銘如:〈台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中外文學》第28卷第4期 1999年9月。若華 :〈試泛「詞人之舟」〉《書評書目》 第100期 1981年9月
唐吉 :《我家有個反對黨──側寫我的另一半琦君》 《九歌》 第124期 第1版 1991年6月
夏志清: 〈夏志清論「一對金手鐲」〉(節錄自〈中國文學史四種合評〉) 《現代文學》復刊號 第1期 1977年7月。
夏祖麗: 〈女作家琦君和盧燕有段師生緣〉《婦女雜誌》 第89期 1976年2月
孫輝:〈走近琦君的散文世界〉《現代語文》第10期 2007年。
徐軍:〈哲學與真善美〉《安徽大學學报(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7卷第2期 2003年1月。
徐學:〈以愛心洞照憂患人生:淺談琦君散文〉《台港文學選刊》1988年第4期 1988年8月。
翁細金:〈琦君散文的一種解讀〉《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 2001年4月。
袁鷹:〈春草池塘判遠人消息-憶琦君〉《人民文學》第4期 2007年。
張向輝:〈一首棄婦的輓歌—淺評琦君《橘子紅了》〉《美與時代》第1期 2004年。
張秀亞: 〈煙愁〉 《書評書目》 第37期 1976年5月
張嵐:〈入世的情懷出世的夢──海峽兩岸「閑適」散文的比較分析〉《長白學刊》1999年第2期 1999年3月。
張瑞芬:〈細雨燈花落──懷想琦君與其散文〉《文訊》249期 2006年7月。
張默芸:〈台灣文壇閃亮的恆星──琦君散文小說作品評析〉《福建論壇》1988年第4期 1988年8月。
梁霞:〈青燈有味 流月無聲-論琦君小說的創作風格〉《理論界》第2期 2006年。
梅遜:〈讀琦君「聖誕夜」〉《文壇》103期 1969年1月。
畢樸:〈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送別琦君〉《文訊》249期 2006年7月。
符立中:〈與舊景鄉情告別──琦君〉《幼獅文藝》第100卷第4期 2002年10月。
莊素玉:〈琦君的世界〉《光華雜誌》第6卷3期 1981年3月。
郭嗣汾:〈我所認識的潘琦君〉《幼獅文藝》第18卷第5期(總第103期) 1963年5月陳乃輝:〈雋永如詩的散文家:潘琦君女士〉《婦聯畫刊》第13期 1982年1月。
陳文芬:〈同情與溫暖的活泉──琦君《永是有情人》吐露身世〉《九歌》第204期3版 1998年3月10日。
陳冰原:〈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台灣作家琦君的生活和作品〉《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 1989年4月。
陳玲珍:〈萬里情懷總是春──琦君女士訪問記〉《文學時代》第5期 1982年1月。
陳素芳:〈資深女作家現況(上)-琦君:永是有情人〉《文訊》第209期 2003年3月。陳素芳:〈漸行漸遠還深──二十年書信往返念琦君〉《文訊》249期 2006年7月。
章方松:〈雨天的思念〉《溫州瞭望》第17期2006年。
游喚:〈傳統下的獨白──評琦君散文集《燈景舊情懷》〉《散文季刊》第2期 1984年4月。程榕寧:〈橫跨兩代的人──琦君〉《愛書人月刊》第124期2版 1980年5月。
黃秋芳:〈希世的珍奇──追隨琦君的眼睛〉《明道文藝》第160期 1989年7月。黃碧霞:〈捕捉夢痕的赤子,訪「留予他年說夢痕」作者──琦君女士〉《洪範雜誌》第 6期第3版 1982年2月。
黃靜嘉:〈幾段因緣記琦君〉《文訊》249期 2006年7月。
詹悟 :〈「詞人之舟」與「度人之舟」〉《中國語文》 第300期 1982年6月
詹悟:〈但得此心春長滿──讀琦君《萬水千山師友情》〉《明道文藝》第249期 1996年12月。詹悟:〈夜半琦君入夢來〉《文訊》249期 2006年7月。
詹悟:〈棄婦的輓歌──讀琦君的《橘子紅了》〉《書評》第22期 1996年8月。
詹悟:〈琦君《永是有情人》及其他〉《書評》第38期 1999年2月。詹悟:〈歌唱人生──讀琦君的《燈景舊情懷》〉《中國語文》第53卷第1期 1972年7月。鄒桂苑:〈琦君研究資料彙編〉《文訊》第115期 1995年5月。甄珍:〈琦君的世界〉《中國校外教育(讀書)》第12期 2007年。
齊邦媛 :〈自然處見才情〉 《純文學》 第1期 1980年4月
潘夢園:〈魂牽夢縈憶故鄉──試論琦君懷鄉思親的散文〉《曁南學報》1984年第4期 1984年10月。
鄭明娳: 〈一花一木耐溫存〉《幼獅文藝》 第263期 1975年11月黎怡:〈一顆靈心:琦君〉《爾雅人》第78期4版 1995年3月。
盧素貞:〈我讀《煙愁》〉《書評書目》第49期 1977年5月。
嶺月:〈送你一枝魔筆──《琦君說童年》〉《幼獅少年》第73期 1982年11月。
應平書:〈琦君的赤子情懷〉《文訊》第36期 1988年6月。戴惠:〈琦君的小說研究〉《語文教學與研究》第5期 2007年。
鍾玲:〈溫馨──《琦君說童年》賞析〉《聯合文學》第81期 1991年7月。
鍾麗慧:〈《三更有夢書當枕》的琦君〉《文藝月刊》第179期 1984年5月。
魏赤 :〈眼因淚而清明,心因憂患而溫厚──論琦君的散文(下)〉 《國文天地》 第17卷第6期 2001年11月。魏赤 :〈眼因淚而清明,心因憂患而溫厚──論琦君的散文(上)〉 《國文天地》 第17卷第5期 2001年10月。魏赤:〈台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世界〉《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 2002年。
肆、報紙部份(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尤今:〈小小玻璃屋濃濃人世情〉《中華日報》,第11版,1987年8月7日
心岱:〈琦君常保赤忱童心〉《民生報》,第22版,1989年6月22日。
石麗東:〈詩、散文、生活──琦君、李唐基談他二人的和而不同〉《中華日報》,第8版,1995年2月24日。
冰子:〈相濡以沫──記在病中的琦君伉儷〉《中華日報》,第19版,2000年1月3日。
朱嘉麗:〈晶瑩圓潤粒粒珠〉《中央日報》,第10版,1982年6月13日。
吳玲瑤:〈永懷赤子情〉《中央日報》,第22版,1998年6月12日。
李金蓮〈旅美多年有夢書當枕──話琦君〉《中國時報》,第12版,1986年4月17日。
李漢呈:〈逃出煙愁世界──評琦君新著《與我同車》〉《中華日報》,第11版,1979年5月25日。
周芬伶:〈千里懷人月在峰──與琦君越洋筆談〉《中國時報》,第8版,1986年11月22日
林秀蘭:〈慈悲溫靄的大媽〉《中央日報》,第22版,1998年6月22日。
林芝:〈久違了,琦君阿姨〉《聯合報》,第37版,2001年11月25日。
林黛嫚〈靈感本子紀錄溫柔敦厚〉《中央日報》,第16-17版,1991年11月8日。
思果 :〈落花一片天上來──讀琦君女士的散文〉 《中國時報》 第12版 1975年12月21日。
凌晏初:〈琦君筆孩童心〉《中央日報》,第22版,1998年6月12日。
夏志清:〈母女連心忍痛楚 琦君回憶錄評賞-上〉,《中央日報》,第16、17 版,1991年11 月。
張秀亞:〈「煙愁」〉,《中央副刊》,1963年12月31日
梅遜:〈《琴心》讀後〉,《聯合副刊》,1954年1月25日。
畢樸:〈一座友情紀念博物館──琦君的家〉《中央日報》,第16版,1989年9月13日。
莊宜文:〈聆聽歲暮的聲音──資深前輩作家現況報導〉《聯合報》,第41版,1997年12月16日。
郭明福:〈坎坷世路上的安慰──琦君《水是故鄉甜》〉《中央日報》,第10版,1984年8月27日。
陳文芬:〈童心與溫暖的活泉──琦君《永是有情人》透露身世〉《中國時報》,第2版,1998年2月5日。
陳素芳:〈琦君談生活、話讀書〉《中華日報》,第15版,1989年10月24日。
琦君:〈最後的握手──悼念知友海音〉《聯合報》,第37版,2001年12月26日。
黃彗倩:〈多情應笑我〉《中央日報》,第22版,2000年6月29日。
義芝:〈琦君談心靈採購〉《聯合報》,第21版,1989年5月13日。
詹悟:〈《媽媽銀行》存的是什麼款?〉《中華日報》,第11版,1994年11月13日。
詹悟:〈有情世界──讀琦君《留予他年說夢痕》〉《中央日報》,第10版,1981年2月18日。
詹悟:〈風光一日一回新──讀琦君的《水是故鄉甜》〉《中華日報》,第10版,1984年9月17日
廖玉蕙:〈在彩色和黑白的網點之後— 到紐澤西,訪琦君-上〉,《自由時報》,第39 版,2001 年11 月9 日。
劉守世:〈我讀琦君《桂花雨》〉《中華日報》,第11版,1977年4月18日。
劉安諾:〈琦君的幽默〉《中華日報》,第14版,1991年3月15日。
潘人木:〈你看琦君多嫵媚〉《中央日報》,第22版,1998年6月12日。
賴素鈴:〈重溫故鄉童年點滴,琦君書中景猶在〉《民生報》,第10版,2001年11月6日。
應平書:〈文壇常青樹〉《中華日報》,第14版,1989年4月13日
臨冬:〈初識琦君〉《中央日報》,第10版,1985年3月22日。
琹涵:〈懇摯的愛心──《留予他年說夢痕》讀後〉《新生報》,第12版,1981年2月23日。
伍、學位論文部份(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育美「琦君書信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年6月。王怡心「琦君小說主題內涵與人物刻畫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王琢藝「舊時代的棄婦輓歌──琦君小說《橘子紅了》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8月。林鈺雯「琦君散文的抒情傳統」,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邱珮萱「琦君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2月。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張西燕「琦君小說中女性意識書寫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7月。張林淑娟「琦君橘子紅了敘事美學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陳姿宇「琦君散文人物刻劃研究」,玄奘人文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陳雅芬「琦君小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陳瀅如「琦君兒童散文的傳記性」,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陶玉芳「琦君散文在國小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004年1月。
鄭君潔「論琦君的書寫美學和生活風格」,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