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衡用本
● 黃暉《論衡校釋》(三十卷,該書附編六種,一、《論衡》佚文;二、王充年譜;三、《論衡》舊評,自《抱朴子》以下至近代收錄甚多,便於參考;四、胡適〈王充的論衡〉;五、《論衡》版本卷帙考;六、《論衡》舊序。另又收入劉盼遂集解附錄,收錄近人資料頗多,亦便於參考),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 劉盼遂《論衡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90年
● 韓復智《論衡今註今譯》,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 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論衡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 孫人和《論衡舉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 田昌五《論衡導讀》,四川:巴蜀書社,1989年
二、王充研究
● 王治理《王充及其文學思想》,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 王慧玉《王充文學思想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
● 王鴻鵬《王充命論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2007年
● 田台鳳《王充思想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 田昌五《王充—古代的戰鬥唯物論者》,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 朱珮瑜《王充論衡思維方法探析》,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佐藤匡玄《論衡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1年
● 李偉泰《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 李維武《王充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 周桂鈿《王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 周桂鈿《虛實之辯—王充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 林貞瑤《從「貴博尚通」到「疾妄求實」以「興治」為主線》,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2年
● 林麗雪《王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 邵維慶《王充的基本思想與政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金鍾美《天、人和王充文學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
● 徐其寧《失衡的邏輯—以吏階層為進路論王充疾虛妄之思想意涵》,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康靜文《王充認識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梁運華《王充》,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 陳正雄《王充學術思想述評》,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 陳叔良《王充思想體系》,台北:中山學會,1976年
● 陳拱《王充思想評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 陳穎君《王充論衡所反映的東漢初期社會狀況》,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2005年
● 陳麗桂《王充自然思想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 馮曉馨《王充天論思想之研究--與荀子天論思想之比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葉淑茵《王充命運論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葉淑茵《王充對魏晉思想影響之研究–王充在玄學史的地位之再審定》,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劉謹銘《王充哲學的再發現》,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 潘清芳《王充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 蔣祖怡《王充卷》,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
● 鄭文《王充哲學初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 鄧紅《日本的王充論衡研究論著目錄編年提要》,台北:知書房,2005年
● 鄧紅《王充新八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 鄧紅《王充新八論續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 盧文信《王充批判方法運用例析》,台北:萬卷樓,2000年
● 關鋒《王充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三、古籍文獻
● 《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70年
● 《周禮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70年
● 《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70年
● 《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70年
● 《春秋公羊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70年
● 〔東周〕荀況撰•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
● 〔東周〕韓非《韓非子》,台北:中華書局,1977年
● 〔西漢〕孔臧《連叢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西漢〕劉安等《淮南子》,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
●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 〔西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 〔西漢〕揚雄撰•汪榮寶義疏《法言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 〔東漢〕王符撰•汪繼培箋《潛夫論箋》,台北:大立書局,1984年
● 〔東漢〕趙岐《孟子趙注》,台北:台灣商務,1975年
● 〔東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 〔東漢〕徐幹撰•程榮校《中論》,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 〔東漢〕鄭玄撰•陳鱔輯《六藝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中華書局,1992年
●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 〔南朝梁〕蕭統編《文選》,台北:台灣古籍,2001年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台北:漢京事業文化有限公司,1981年
●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 〔唐〕杜佑《通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宋〕徐天麟《東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 〔宋〕蘇軾《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 〔宋〕黃震《黃氏日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明〕程榮纂輯《漢魏叢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1992年
●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台北:中華書局,1976年
● 〔清〕熊伯龍《無何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 〔清〕莊祖述〈白虎通義考〉,盧文弨校《抱經堂本•白虎通》,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台北:中華書局,1986年
●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事業文化公司,1993年
● 〔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
● 〔清〕王筠《說文句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 〔清〕黃式三《儆居集》,清光緖十四年續刊本影印
●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90年
●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 〔清〕廖平《古學考》,收入《廖平學術論著選集》,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 〔清〕章太炎《國學概論》,四川:巴蜀書社,1987年
●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 〔清〕劉師培《國學發微》,台北:廣文書局,1986年
● 〔清〕劉師培《劉師培論學論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四、近人著作
● 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 于迎春《漢代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 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 王青《揚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00年
●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
●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
●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台北:台灣商務,1966年
●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 冷德熙《超越神化—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 李中華《神秘文化的啟示—緯書與漢代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
●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 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 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 周桂鈿主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 昌平先生《中國避邪術》,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年
●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社,2002年
●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2004年
●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7年
● 金澤《宗教禁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 姚孝遂、肖丁合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台北:正中書局,1958年
●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小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
●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66年
●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 孫廣德《陰陽五行說與漢代政治》,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印,1977年
●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年1976年
●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 高明士《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 高華平、曹海東《中華巫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4年
●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
●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85年
● 張震澤《張衡詩文及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 許倬雲《求古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 陳來生《中國禁忌》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
●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 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 勞榦《勞榦學術論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1年
● 湯志鈞等《西漢經學與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 程勇《漢代經學文論敘述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 馮芝生《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 黃彰健《經今古文學問題新探》,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 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1993年
●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 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 劉小楓《個體信仰與文化理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 鄧紅《董仲舒思想研究》,台北:文津,2008年
● 閱吳康《中國鬼神精怪》,湖南:湖南藝術出版社,1992年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 戴君仁《梅園論學續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 鍾肇鵬《讖緯論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 嚴正在《五經哲學及其文化學的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編》,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74年
● 顧易生、蔣凡《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台北:啟業書局,1975年
● 龔韻蘅《兩漢靈冥世界觀探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 張純一著《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 山田勝美等編纂《論衡事類索引》,東京:大東文化研究所,1960年
● 山田勝美等編纂《論衡固有名詞索引》,東京:大東文化研究所,1961年
● 山田勝美譯《論衡》,東京:明治書院,1998∼2000年
● 出祥伸先生退休記念論集刊行會編《中囯思想における身体.自然.信仰:出祥伸先生退休記念論集》,東京:東方書店,2004年
● 橋本高勝主編《中國古代思想的潮流》,京都:晃洋書房,1996∼2006年
五、單篇論文
● 丁四新〈世碩與王充的人性論思想研究——兼論《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所述告子及兩「或曰」的人性論問題 〉,《文史哲》, 2006年,第5期
● 于迎春〈以「通儒」、「通人」為體現的漢代經術新變〉,《中州學報》,1996年,第4期
● 井之口哲也〈日本的王充研究—以戰後的研究為中心〉,《先秦兩漢學術》,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第1期
● 內山俊彥〈王充の歴史意識について〉,《中國思想史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史研究室,1996年,第19期
● 王真諦〈王充對鬼神存在的破與立〉,《宗教哲學》,第39期● 仝晰綱〈漢代的上書拜官制度〉,《齊魯學刊》,曲阜:齊魯學刊編輯社,1994年,第4期
●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 呂凱〈西漢儒道與陰陽家之分流〉,《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1999年
● 李解民〈〈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研究〉,《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上)〉,《大陸雜誌》,台北:大陸雜誌出版社,2002年,104卷,第1期
● 林載爵〈天道變易•世運終始—歷史思想中的發展觀念〉,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 林慶彰〈兩漢章句之學重探〉,《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 金澤〈宗教禁忌與神聖的空間〉,《中國民俗學經典•信仰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 胡厚宣〈論殷代五方觀念及中國稱謂之起源〉,《甲骨文商史論叢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 胡適〈王充的論衡〉,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 夏長樸〈論漢代學術會議與漢代學術發展的關係—以石渠閣會議的召開為例〉,《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00年
● 徐斌〈王充—浙東學派的奠基人:兼論「事實判斷」思維的源流〉,《浙東學派與浙江精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 袁禮華〈漢舉賢良與賢良對策述論〉,《南昌大學學報》,南昌:南昌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7卷,第2期
● 張漢東〈論秦漢博士制度〉,安作璋、熊鐵基著《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 陳勇〈論光武帝「退功臣而進文吏」〉,《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4期
● 陳夢家〈漢簡所見居延邊塞防禦組織〉,《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
● 勞榦〈漢代察舉制度考〉,《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篇),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 黃宛峰〈王充的居住禁忌批判及其啟示〉,《史學新論:祝賀朱紹侯先生八十華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 蔣非非〈漢代功次制度初探〉,《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1期
● 蔡長林〈從「文學」到「文人」—漢代「文章」的經學底蘊〉,《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第10期● 錢穆〈兩漢博士家法考〉,《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 謝桂華〈「尹灣漢墓簡牘」的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秦漢史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 簡宗梧〈兩漢文章辭賦化之考察〉,《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中文系,1999年
● 龐樸〈陰陽五行探源〉,《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六、西方著作
●伽達瑪原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3年
●愛德華•泰勒原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 韋伯原著;康樂,簡惠美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 詹•喬•弗雷澤原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 阿•阿•彼得洛夫原著;李時翻譯《王充: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者和啟蒙思想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 克利福德•吉爾茲原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
● 恩斯特•卡西爾原著;黃隆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