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引書目舉要
一、古代典籍(按朝代排列)
〔周〕孔丘等著,〔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長安出版社,1990年。
〔周〕莊周著,〔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
〔周〕墨翟著,李漁叔註譯:《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周〕荀卿著,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漢〕范曄:《後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
〔漢〕王充著,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魏〕劉劭著,陳喬楚註譯:《人物志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6年。
〔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魏〕阮籍著,黃節注:《阮步兵詠懷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魏〕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58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年。
〔清〕嚴可均:《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林雲銘評述,〔日〕秦鼎補義,東條保標註:《標註莊子因》,台北:蘭臺出版社,1975年。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始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李澤厚:《中國美學史•第二卷》,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何善蒙:《魏晉情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
那薇:《道家的直覺與現代精神》,北京:中華書店,1994年。
辛旗:《阮籍》,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元山書局,1986年。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
林麗真:《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5年。
吳冠宏:《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開明書局,199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高晨陽:《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張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馬小虎:《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5月。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1989年。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三次修訂本,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昌明:《沈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湯一介:《郭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曾春海:《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
賀昌群等:《魏晉思想•甲編》,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逯耀東:《勒馬長城》,台北:言心出版社,1977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四冊》,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台北:學生書局,2006年。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11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魯迅等:《魏晉思想•甲編》,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魯迅等:《魏晉思想•乙編》,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劉昌元:《文學中的哲學思想》,台北:聯經,2002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蔡忠道:《魏晉處世思想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錢穆:《中國學術史思想論叢,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
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2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三、翻譯著作(按書名筆畫順序排列)
Erving Goffman高夫曼;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D•C Muecke;顏鋃淵、顏元叔譯:《反諷(Irony)》(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3年)。
田汝康選編:《現代西方史學流派文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Richard Rorty理查•羅狄;徐文瑞譯:《偶然、反諷與團結—一個實用主義者的政治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四、學位論文(按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吳冠宏:《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黃雅淳:《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高雄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鄭惠玲:《名教自然與士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觀》,彰化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侯建州:《魏晉「君子」概念研究—以魏初至西晉為研究階段》,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王岫林:《魏晉士人之身體觀》,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五、研討會論文集(按出刊時間先後排列)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1月。
中央研究院主辦:《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2000年。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五輯,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11月。
六、期刊論文(按出刊時間先後排列)
戴景賢:〈莊子郭象注參用儒義之分析〉《中山學報》第2期,1985年6月,頁19∼29。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臺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6月,頁109∼142。周大興:〈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釋私論〉的道德超越論〉《鵝湖月刊》第17卷第5期,1991年11月,頁29∼35。戴璉璋:〈嵇康思想中的名裡與玄理〉,《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9月,頁24∼39。王葆玹:〈魏晉玄學與情感主義倫理學說〉,《哲學與文化》第22卷11期,1995年11月,頁1034∼1042。林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96年4月,頁639∼650。
吳冠宏:〈何晏「聖人無情說」試解—兼論關於王弼「聖人有情說」之爭議〉,《台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7年,頁629~650。
徐公持:〈理極滯其必宣—論兩晉人士的嵇康情結〉,《文學遺產》第4期,1998年,頁36∼45。
戴景賢:〈中國學術概念產生之歷史時刻與其條件〉《臺大歷史學報》,2000年審查通過。
戴景賢:〈論錢賓四先生「中國文化特質」說之形成與其內涵〉《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39∼62。蔡翔任:〈從魏晉「士」自覺看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中正大學中文所研究生期刊》第4期,2002年12月,頁197∼212。
吳冠宏:〈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係試探〉《東華漢學》第1期,2003年2月,頁261∼282。戴景賢:〈殷周政教關係與周代治術中人文觀念之概念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129∼177。李耀南:〈自生、性分、逍遙—郭象人生哲學試析〉《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2003年9月,頁403∼415。
陳鼓應:〈「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2004年5月,頁45∼74。馬良懷:〈論魏晉士人立足於此岸的超越〉《哲學研究》第10期,2004年,頁44∼49。
盧桂珍:〈生命的存在、限制與超越—嵇康學說中有關個體存有狀態之顯題化〉,《台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5年12月,頁192∼234。
盧桂珍:〈嵇康玄理中的思維方式〉《六朝學刊》第2期,2006年6月,頁43∼68。馬行誼:〈阮籍的群我意識〉《逢甲人文學報》第12期,2006年6月,頁104∼126。
周大興:〈有邪?無邪?—王弼對《老子》之道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頁145∼175。鄭毓瑜:〈身體表演與魏晉人倫品鑒—一個自我「體現」的角度〉,《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71∼103。蔡振豐:〈對反或連續:王弼與郭象思想的爭議〉《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頁83∼114。盧桂珍:〈王弼、郭象性情論研考〉《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95∼134。戴璉璋:〈玄思與詭辭—魏晉玄學契會先秦道家的關鍵〉《國文學報》第42期,2007年12月,頁30∼53。劉苑如主持;羅珮瑄、張淳婷、吳毓純紀錄:〈「游觀與體現:中國文人的身體實踐與自我體現之再思」座談會記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21。
七、網路資料
林明照:〈「理」在郭象玄學體系中的理論意義〉,2007年4月14、15日發表於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三屆儒道國際會議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2008年4月27日取自http://ch.ntnu.edu.tw/conf/%C3Q%AE%CA%ABn%A5_%B4%C2%BD%D7%A4%E5%AA%EC%BDZ/a6.pdf。(無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