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0 23: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秋蓮
研究生(外文):Chiu-lien Kao
論文名稱:戲曲詮釋小說作品的藝術特色
指導教授:李怡瑾李怡瑾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小說現代化戲曲改編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中國人一向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儒家的禮義規範之下,幸好有小說與戲曲讓我們在嚴謹的生活中稍作喘息,探究真實的人生面貌。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我們似乎迷失了,覺得老祖宗的東西上不了檯面,然而我們延續數千年的文化卻一直滋養著我們,隱藏在小說與戲曲中的情感記憶不是形式可以取代的,我們之所以可以驕傲的正是因為我們跟西方是如此的不同。戲曲的程式化、虛擬性正是特殊之處,西方的思潮提供我們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在時間長河中我們還可以看見什麼,是審美意識的提升。科技是技術性的改善,協助彰顯戲曲的特性與創造舞台。在中國,小說與戲曲是相依相生的,都具備著文學性與戲劇性,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於文字中或者舞台上,較之於西方毫不遜色。雖然現實中戲曲面臨現代化的考驗,但這並不代表它是不好的,我們藉著表演重新審視人的位置與本質;藉著小說文本新編戲曲,將文字意象轉化成舞台意象,讓我們的傳統表演方式更顯豐富與層次,藉此把自己推向國際舞台,而不是自限於地方戲曲。
誌謝............................... Ⅰ
摘要............................... Ⅱ
目次............................... Ⅲ
緒論............................... 1
第一章 戲說從頭.......................... 6
第一節 中國的戲劇概念...................... 6
第二節 中國傳統戲曲的特色................... 16
第三節 西潮下的戲曲轉變.................... 30
第二章 小說與戲曲........................ 40
第一節 正統之外的兩朵奇葩................... 40
第二節 相依相生........................ 48
第三章 以情節重塑人物:以魏明倫《荒誕潘金蓮》為例........ 61
第一節 為什麼有潘金蓮..................... 61
第二節 說什麼,怎麼說..................... 68
第三節 審美價值的轉變..................... 79
第四章 以表演再造意象:以新編京劇《金鎖記》為例......... 91
第一節 從文學到戲曲舞台.................... 91
第二節 說什麼,怎麼說..................... 100
第三節 舞台意象........................ 111
結論.............................. 122
參考文獻............................ 126
一、古籍
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台北:商務,1979年。
元.高明:《琵琶記》,台北:里仁,1998年。
明.李漁:《李漁全集》,台北:成文,1970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里仁,1980年。
二、近代專書
王一心:《深艷:藝術的張愛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台北:印刻,2008年一月初版。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2002年9月初版。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1996年10月初版。
王曉鷹:《從假定性到詩化意象》,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毛迅、李怡主編:《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年4月第
一版。
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版。
朱芳慧:《當代戲曲新觀點》,台北:國家,2008年9月初版。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1999年10月。
李立亨:《我的看戲隨身書》,台北:天下遠見,2000年第一版。
李澤厚:《中國美學史 上下冊》,台北:谷風,1986年10月。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台北:天下遠見,2007年第一版。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2006年5月。
吳濟時:《文藝生態運動與當代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7月。
易中天:《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2月第24刷。
周傳家:《粉墨豋場—古代戲劇與劇作》,台北:萬卷樓,2000年初版。
周慧玲著:《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台北:麥
田出版社,2004年6月。
洪淑苓:《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台北:里人,2004年2月初版。
孫玫:《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一版。
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網路與書,2004年11月初版1刷。
張庚主編:《中國戲曲臉譜藝術 = The art of face painting in Chinese。
music-drama》,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南昌:江西美術,1993 年。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1984年1月。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皇冠,1984年1月。
張愛玲:《怨女》,台北:皇冠,1984年1月。
陳多:《陳多戲曲美學論》,台北:國家,2006年11月。
陳芳:《戲曲概說》,台北:中研院,2002初版。
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
2005年初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2000年4月初版。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1983年5月第3次印行。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1979年12月第3次印行。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年4月。
舒紅霞:《女性.審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7月。
程華平:《中國小說戲曲理論的近代轉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10月第一版。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1995年7月初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1994年11月初版三刷。
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的五十堂課》,台北:五南,2008年1月初版1刷。
暢廣元:《文藝學的人文視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趙景勃主編:《戲曲角色創造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
次印刷。
趙景深主編:《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論集》,上海:古籍,1985年6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第二次印刷。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1月初版一刷。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台北:志一,1995年4月初版。
盧卡奇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1997年7月初版一刷。
霍不思:《做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錢南揚:《戲文概要》,台北:木鐸,1982年2月。
魏子雲:《國劇的舞台》,台北:台灣學生,1990年5月二刷。
魏明倫:《潘金蓮劇本與劇評》,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8月第一版。
韓幼德:《戲曲表演美學探索》,台北:丹青,1987年2月初版。
譚帆、陳煒著:《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修訂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羅錦堂:《錦堂論曲》,台北:聯經,1979年11月。
Caterine Diamond 著,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台北:書林,2000年7月一版。
三、學位論文
范育維:〈魏明倫《好女人與壞女人》之研究—以女性角色為對象〉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秋雯:〈張愛玲小說在台灣的接受現象〉,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期刊論文
王友輝:〈華麗也蒼涼的現代京劇〉,台灣戲專學刊第13期,2006年7月。
王評章:〈戲曲性、劇種性與文學性、戲劇性的融合〉,福建藝術,2008年1月。
李怡瑾:〈現代戲曲的「跨文化」表演藝術——以高行健的《八月雪》為例〉。
李怡瑾:〈建立一種「民族形式」的「實驗戲曲」——以國光劇團的《試妻.弒妻》為例〉。
郭玉雯:〈〈金鎖記〉與《怨女》比較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2006年11月。
姚民治:《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同源互補論》,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
周佳榮、王雙懷:〈武則天的女性觀〉,《當代史學》6 卷1 期,2003 年3 月。
沈新林:〈同工而異曲-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題材的相互為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第3卷第1期。
皋於厚:《古代小說、戲曲的相互滲透及小說戲劇化手法的演進》,藝術百家,1999第4期。
張薇、唐后祥、劉太平:〈《水滸傳》對女性的敵意描寫探源〉,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2月。
趙德昌:《清末民初戲劇改良與西方戲劇文化的影響(上)》,戲曲史研究,戲曲藝術,2001年3月。
鄭傳寅:〈戲曲程式的文化意涵與歷史命運——兼論現代戲曲符號體系的建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魏崇新:〈潘金蓮形象的歷史演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藝中心,2003年1月。
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卷一,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1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