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之撰作旨意,主要可從兩方面述之,一為重新論考大、小戴《禮記》之成書疑義,一為探究二書中所涉及之儒家學派問題。全文共分四章,分別為:一、大、小戴《禮記》之基本性質;二、大、小戴《禮記》之成書問題平議;三、大、小戴《禮記》中之儒家學派──子游及子貢、有子;四、大、小戴《禮記》中之儒家學派──曾子及子思。論述主軸乃圍繞在釐清大、小戴《禮記》之成書問題與揭示二書中所蘊涵之儒家學派上開展。關於二戴《禮記》的成書,本文的立場為反對今學界普遍接受之「二戴說」,即以今本為戴德、戴聖原書的觀點。文中首先指出往昔被忽略而存在於此說的疑義,接著試圖對現代學者的新說提出反證,最後再逐一檢討支撐「二戴說」的立論根基,並加以辯駁。結論為今本大、小《禮記》的形成,不會是一次編輯的結果,亦非戴德、戴聖之原書。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今本小戴《禮記》乃鄭玄作注時所用之本,如此而已,欲究上而論,實難有確據。至於大、小戴《禮記》中所涉及之儒家學派問題,在議題的設定上,是以孔子弟子為研究對象。論述重心之所以為子游與曾子,蓋以二子在書中所佔篇幅最多,得勾勒出較完整的學派形象。關於子游,本文的主要創見乃在述論子游氏之儒的發展,並試圖推究其對子游之學的承繼與轉向,最後為此學派的沒落提出解釋。而曾子的部分,則根據〈曾子問〉與〈檀弓〉指出其後學另一種可能的發展型態,並於此中勾勒戰國時儒家不同學派間的互動情形。至於《大戴禮記》中的曾子篇章,則藉由與他書重出內容的比對,探究其形成問題,同時提出對《曾子》一書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