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志摩作品與其相關傳記、專書及學位論文
梁實秋《徐志摩傳記資料》(台北,天社一出版,1979年11月)
梁錫華編《徐志摩詩文補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0年3月)。
蔣復璁、梁實秋編《徐志摩全集》(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8月)。
陳從周編《徐志摩年譜》(上海書店印行,1981年11月)。
蕭麗玉《徐志摩及其作品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8月〉。
徐志摩撰 《徐志摩選集》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9月)。
徐志摩撰《徐志摩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香港分館,1983年10月)。
楊牧《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書局,1987年11月)
顧永棣《風流詩人徐志摩》(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6月)。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7月)。
蔡嘉惠《徐志摩抒情散文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6月)。趙遐秋、曾慶瑞、潘白生編《徐志摩全集》(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台北,聯經出版,1991年)
毛迅《徐志摩論稿》(成都,四川大學,1991年12月)。
宋炳輝著《夜鶯與新月──徐志摩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
張邦梅《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台北智庫出版,1996年11月)。
金尚浩《中國早期三大新詩人研究: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台北,文史哲出版,2000年4月)。
吳欣蓉《徐志摩新詩美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6月)。二、聞一多作品與其相關傳記、專書及學位論文
郭沫若、朱自清、吳晗、葉聖陶等編《聞一多全集》(香港,南通圖書公司出版,1978年〉。
劉煜《聞一多評傳》(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7月)。
聞一多《聞一多論新詩》(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年4月)。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台北,聯經出版,1986年9月)。
季鎮准主編《聞一多研究四十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張勁《聞一多研究叢刊》(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
余嘉華、熊朝雋《聞一多研究文集》(雲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
夏運勤《聞一多研究文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
聞黎明《聞一多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魯飛、非尼編《聞一多》(台北,海風出版,1993年12月)。
孫黨柏、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匡漢楊、楊匡滿編《聞一多》(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6月)。。
朱喬森編《談聞一多教授生平》(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李子玲著《聞一多詩學論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8月)。
唐鴻棣《詩人聞一多的世界》(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10月)。
高國藩著《新月的詩神-聞一多與徐志摩》(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2月)。
三、戴望舒作品與其相關傳記、專書及學位論文
瘂弦編《戴望舒卷》(台北,洪範書店,1977年7月)。
艾青《戴望舒詩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
盧斯飛、劉會文編《馮至、戴望舒》(海風出版社,1990年7月)。
應國靖編《戴望舒/施蟄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4月)。
孫玉石編寫《戴望舒名作欣賞》(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6月)。
戴望舒《戴望舒全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1月)。
趙衛民編《戴望舒》(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06年5月)。
王文彬著《雨巷中走出的詩人──戴望舒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
劉保昌《戴望舒傳》(武漢,崇文書局,2007年4月)。
四、單篇論文與報紙評論
徐志摩〈詩刊弁言〉1926年4月1日《晨報副刊˙詩鐫》第一期。
朱湘〈我的讀詩會〉《晨報副刊》1926年4月24日。
臧克家〈聞一多的愛國主義詩篇〉《文藝學習》(1956年7月號)。
劉心皇〈徐志摩與陸小曼〉《暢流》(1962年5月)。
胡適《追悼志摩》新月月刊第四卷一期。
蔣復璁〈徐志摩小傳〉《傳記文學》(1962年6月)。劉心皇〈徐志摩的元配夫人〉《暢流》〈1963年6月〉。
楊允元的〈徐志摩與泰戈爾訪華韻事〉《傳記文學》(1966年8月)。
蘇雪林〈我所認識的詩人徐志摩〉《純文學》(1969年1月)。張源〈徐志摩四角戀〉《中外雜誌》(1973年8月)。瘂弦選註〈戴望舒作品回顧〉《創世紀詩刊》35期1973年。
巫漢明〈戴望舒的詩以及「現代派」〉《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報》6期1973年。章君穀〈徐志摩的盛大婚禮〉《中外雜誌》 (1974年1月)。
章君穀〈徐志摩的青年時代〉《中外雜誌》 (1974年2月)。林綠〈徐志摩與哈代〉《中國時報》(1977年4月30日)。
羅青〈致螢文—釋戴望舒的詩〉《明道文藝》21期 1977年。董保中〈新月派與現代中國戲劇〉《中外文學》 (1977年10月)。李元貞〈評戴望舒〈災難歲月〉的三首詩—兼評余光中的〈白玉苦瓜〉〉《夏潮》。4卷3期1978年。劉烜〈論聞一多的新詩〉《北京大學學報》(1979年3期5月)。
卞之琳〈完成與開端──紀念詩人聞一多八十生辰〉《文學評論》(1979年,3期)。
凡尼、魯非〈聞一多詩歌的思想藝術成就〉《文科教學》(1980年3月)。
何達〈聞一多、新詩社、西南聯大〉《北京文藝》(1980年7月)。
葉公超〈關於新月〉《聯合報》(台灣,1980年8月〉。
龔顯宗〈論戴望舒的詩〉《文藝月刊》152期 1982年。莫渝〈現代譯詩名家(4)—戴望舒〉《東方雜誌》23卷 8期1983年。楊玉峰〈戴望舒資料之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期 1983年。
闕國虯〈試論戴望舒詩歌的外來影響與獨創性〉《文學評論》4期 1983年。
藍棣之〈論四十年代的『現代詩』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83年。
文學武〈評現代派的「自我表現」〉《文藝理論研究》2期 1984年。
蔡清富〈臧克家與三十年代的詩歌流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4期 1986年。
呂興昌〈用殘存的手掌觸摸殘損的江山──戴望舒的生平與作品〉《國文天地》。7卷1期1991年。劉祥安〈雨巷中的尋夢者—略論抒情詩人戴望舒〉《國文天地》8卷 2期1992年。朱亞夫〈聽施蟄存先生談往事〉《上海檔案工作》第003期1995年
張林杰〈戴望舒的研究綜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4期 1995年。
王澤彪〈論三十年代現代主義詩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期 1995年。
朱壽桐〈論我國新文學中的現代主義〉《文學評論》2期 1996年。
朱徽〈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7年。
蔡登山〈更幾度人間風雨—戴望舒的苦戀與仳離〉《國文天地》14卷4期1998年。馮異〈「雨巷」一解〉《台灣詩學季刊》22期 1998年。
五、其他專書、文學史及詩論
陳夢家編著《新月詩選》(新月書店1931年9月)。
朱自清《新文學大系》(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5月)。
趙景深《文壇憶舊》(上海,北新書局,1948年4月)。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51年)。
李廣田《散文三十篇》(北京,作家出版,1956年4月)。
蘇雪林《文壇話舊》(台北,文星書店,1967年3月)。
周伯乃《中國新詩之回顧》(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李牧《三十年代文藝論》(台北,黎明出版社,1973年4月)。
劉若愚《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1977年5月)。
林綠《文學評論集》(台北,國家出版社,1977年8月)。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10月)。
陳芳明《詩和現實》(台北洪範書店,1978年9月)。
柳無忌《西洋文學研究》(台北,洪範書局,1978年10月)。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3月)。
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1979年5月)。
周策縱《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出版,1979年5月)。
葉維廉《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7月)。
丁望《三十年代作家評介》(台北,時報出版,1979年10月)。
張漢泉、蕭蕭《現代詩導讀》(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年11月)。
陳紀瀅《三十年代作家記》(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
陳敬之〈徐志摩〉《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
王家新等編中國現代愛情詩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1年)。
梁錫華〈徐志摩海外交遊錄〉《文學史話》(台北,聯合報社,1981年12月)。
朱光潛著《論詩》(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4月)。
龔顯宗《廿卅年代新詩論集》(台南,鳳凰文庫,1982年8月)
楊昌年《新詩賞析》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9月)。
茅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葉易《中國近代文藝思想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5月)。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出版,1985年10月)。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古風出版社,1986年6月)。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6月)。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9月)。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8月)。
楊牧、鄭樹森編《現代中國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89年2月)。
陳金淦《胡適研究資料》(北京出版社,1989年8月)。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台北,業強出版社重印,1990年2月)。
蕭蕭著《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6月)。
龔顯宗《現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前程出版,1992年8月)。
方仁念選編《新月派評論資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3年6月)。
林杉《林徽音傳》(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9月)。
施蟄存《施蟄存散文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10月)。
施蟄存《沙上的腳跡》(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
劉欽韋選編《中國現代唯美主義文學作品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2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6月)。
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唐鴻棣《詩人聞一多的世界》(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10月)。
王瑤著《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趙景深《我與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陸耀東編《現代詩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劉永等著《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0年7月)。
駱寒超《20世紀新詩縱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月)。
龔顯宗著《從台灣到異域──文學研究論稿》(臺北,文津出版,2007年8月)。
卞之琳《人與詩:憶舊說新》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鄭萬鵬《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
陳芳明著《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4月)。
顏同林《現代新詩與文化研究集》(成都,巴屬書社,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