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7,「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發展之趨勢」,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夷將.拔路兒,2007a.10,「邁向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的康莊大道-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全國法規資料庫,(1998),「原住民族教育法」。檢索日期:2008.08.15。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20037。
林再生,2006,「都會區原住民母語推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林修澈,2007,「族語學習和競爭力」,原住民教育情報誌-原教評論,第14期。
汪明輝,2008,「創造原住民族語的生態空間」,原住民教育情報誌-原教評論,第21期。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出版,頁189-190。
李壬癸,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台灣文獻委員會。
李壬癸,2007,「台灣南島語言的回顧與展望」,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李惠君、田俊雄,1998,「南島語系,在中國起源」,聯合報文教。
李惠宗,2001。<我國原住民升學優惠政策的發展—兼論2003 年美國密西根大學最高法院判例的特徵與啟示 > ,《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李台元,(2003),「台灣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雄揮,2003,「台灣史各時期語言政策與教育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1-2413-H-143-00),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體系的發展:民族學苑的規劃」,台東:國立東華大學。
余清華、齊莉莎,2007,「台灣南島語數位典藏」,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施正鋒,2002,「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郭東雄,2007,「繪我族語:屏東縣原住民語言地圖之研究」,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系。
郭基鼎,2007,「原住民族語言認證的落實:一個原住民青年教師的省思」,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東大學南島文化所。
陳美如,1998,「多元文化學校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1(2),pp119-137。陳枝烈,2006,「排灣族的性別文化初探」,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頁27。
陳枝烈,2008,「從民族教育的觀點論原住民族教育統計的未來發展」,F-2-1,專題報告。
陳金萬,2007a.b,「原民母語考試-聯招也加分」,第572期。
莊啟文,2008,「民族教育」調查、變遷與理論浮現-從《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書》談起,F-2-2,專題報告。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台北:文鶴出版社。
浦忠勇,2007,「族語學習和競爭力」,原住民教育情報誌-原教評論,第14期。
張佳琳,1993,「台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之語言政策分析」,多元文化教育,中國教育協會主編,台北:台灣書店。
張學謙,2006,「語言權力」,弱勢語言的生機。聯合報(民意論壇),A19版,09.08。
張學謙,2007b,「重新點燃族語火種:師徒制與原住民語言復振」,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童春發,2008,「教育部國語會的原住民族語言政策」,原住民教育情報誌-原教評論,第21期。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長玲,2005,「從差異政治的角度談原住民政策的定位」,【公共事務論壇】原住民政策的定位,台北:台大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研究中心。
黃美金,2007a,「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材之回顧與展望」,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黃郁芳,2007,「我國鄉土語言教材客家語教科書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溫世頌,2004,「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葉嘉楠,2005,「原住民語言文化保存政策之評估:以語言認證及語學習證明為例」,中華行政學報,第二期,7-22頁。歐淑惠,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看台灣母語政策」,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1期。
歐秀梅,2009,「原住民中學生對升學優待與族語認證之知覺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中涵,2001,「瀕臨消失的危機語言與民族的認同」,發表於《九十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辦。
蔡真宜,2002,「台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以閩南語教育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謝安田,1993,「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著者發行。
顏國昌,2001a,「原住民的族語教育」,原住民教育期刊,第24期。
蕭錫琦,1990,「如何倡導重視技術價值,落實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就業與訓練,第8卷,第6期,第18頁。
rata mayaw(2005)。原教Q&A。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4,17。
網路資料
呂應利,2008,(延安绿星 致2008国际语言年(吕应利)
http://hi.baidu.com/yananlx/blog/item/e0111e24d5b2b32fd40742d1.html
徐建華,2007,「原住民母語教育困境與省思」,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督學室相關出版品,頁33, http://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2-content.asp?SEQ=6548。
教育部史,2009,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4
Yapasuyongu’s Blog,「原住民升學公平嗎?」,頭上,是寂靜的星辰;腳下,是沉默的大地,http://www.wretch.cc/blog/yapasuyongu/6812725
新聞報導
林凱盈、黃啟璋、陳宏銘等三人,2003,「認同新故鄉,創造新客家」,中國時報,11月15日。
謝文華,2006,「巴宰耆老教母語奉獻餘生等無人」,自由時報,9月23日。
張復聚,2001,自由時報,第15頁,1月19日。
英文文獻
Bellwood Peter. 1991 “The Austronesian Disposal 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 Scientific American, July. 88-93.
Blust, Robert. 1985. The Austronesian homeland: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sian Perspectives 26.1:45-67.
Blust, Robert.1995. The position of the Formosan languages: Method and theory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In Li,Paul et al., eds.,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585-650.Taipei:Academia Sinica.
Blust, Robert.1999.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In Elizabeth Zeitoun and Paul Jen-Kuei Li,eds.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31-94. Symposium Series of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Preparatory Office),No.1. Taipei:Academia Sinica..
Dahl,Otto Christian. 1981.Early Phonetic and Phonemic Changes in Proto- Austronesian.Oslo:The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Human Culture.
Dyen, Isidore. 1965. Formosan evidence for some new proto- Austronesian phonemes lingua14:285-305.
Dyen, Isidore. 1971.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and proto- Austronesian. 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 8:5-54.
Hinton,L.2001b.”Language Revitalization: An Overview. In Leenne Hinton and Ken Hale”(eds)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New york:Academic Press,3-18。
Krauss, Michael, 1992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Crisis”, Language. Vol.687, No.1: 4-10.
Ross, Malcolm D.. 1992.The sound of proto- Austronesian: an outsider’s view of the Formosan evidence. Oceanic Linguistics 31.1:23-64.
Ross, Malcolm D.. 1995. Reconstructing proto- Austronesian verbal morphology:
Evidence from Taiwan. In Li,Paul et al., eds.,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727-791.
Ross, Malcolm D.. 2006. Reconstructing the case-marking and personal pronoun
systems of Proto Austronesian.In Henry Y. Chang, Lillian M. Huang , and
Dah-an Ho, eds. Streams Converging into an Ocean: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Paul Jen-kuei Li on His 70th Birthday, 521-563.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W-5.
Starosta Stanley(帥德樂).1995. A grammatical subgrouping of Formosan Languages.In
Li,Paul et al., eds., 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 683-726.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Starosta Stanley, Andrew K.Pawley & Lawrence A. Reid Starosta, Stanley.1982. The
evolution of focus in Austronesian. In Amran Halim, Lois Carrington and S.A.
Wurm, eds., Paper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Vol.2, Tracking the Travellers 145-170. Pacific Linguistics C-75.
Wolff, John. 1973. Verbal inflection in Proto Austronesian.In. In Gonzales, ed.,
Parangal Kay Cecilio Lopez,71-91.Linguistic Society of the Phiippines.Manial.
Wolff, John. 1995. The position of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f Taiwan within the Austronesian group. In Li, Paul et al ., eds. 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521-583. Taipei: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