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08: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清泰
研究生(外文):Ching-tai Yang
論文名稱:原住民學生對族語認證政策認知之研究-以屏東縣立來義中學為例
指導教授:蔡清華蔡清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Hwa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原住民族語認證加分優待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6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是探討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之族語認證與升學考試加分優待政策對於原住民學生的影響,並以屏東縣來義高中的高中部與國中部原住民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調查採用問卷調查之方法,在蒐集資料後,加以整理並進行統計分析,並對結果做成研究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發現,在650份回收之有效問卷中,有下列幾點主要發現:一、在學生家庭經濟方面:來義高中的學生家庭經濟普遍不好,學生家長大多從事社會地位較低的職位,且教育程度不高,多為高中或以下的教育程度。二、在族語使用情形方面:有超過3/4的學生平時的交談語言是以國語為主,與他們家長的族語能力相比較,族語傳承已在來義鄉的新一代中出現嚴重的斷層。三、在族語制度認知方面,學生認知方面的差異與家庭及家長屬性無顯著相關,顯示學生對與族語認證的認知的訊息來源可能主要是來自於學校;男生較女生認同族語認證可為他們帶來日後升學與就業的認知。四、家庭屬性與族語認證取得的差異:學生來自父母親從事工(製造)業及服務業專業技能較低的職業,通過族語認證的比例較低。五、對與認證制度認知程度與報考及通過認證的比較:認證制度認知程度較高的學生,通過認證的比例較高。來義高中高中部學生有近一半取得族語認證,但因族語認證加分優待而進入就讀學校者,約僅佔整個高中部學生的11%。原住民學生因社經地位的關係,升學率較一般學生為低。因此通過族語認證雖享有35%的加分優待,對於多數學生因家庭經濟因素,不繼續升學者的助益不大,建議政府應利用族語認證的制度,除了升學方面的協助外,多提供原住民學生就業的優待。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 Skill Certification Procedure” declared by the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Executive Yuan to the indigenous students in Taiwan. The junior high department and high school department students of Lai-Yi High School, Pingtung County, Taiwan was chosen as the study subject in this research. Research was done using questionnaire. Obtained data was validat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and conclusions and suggested was made. Study shows that
(1) Most students’ family are socio-economic, which means their parents engage in low-income career and have lower educational degree.
(2) More than 3/4 students using mandarin as major communication language. Comparing to their parents, the inheritance of indigenous language shows a huge gap in this new generation.
(3) Regardless their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informational source of recogni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 Skill Certification Procedure” mainly from school. Men are more agree than women on the procedure will bring more benefit on higher educational degree and career pursuing in the future.
(4) Students from lower socio-economic family having lower passing ratio on certification test.
(5) Students have high recognition on the policy having higher passing rate.
They are only about 11% high school department students of Lai-Yi High School benefitted by the Indigenous Peoples Language Skill Certification Procedure policy. Although who passes the certification can add an extra 35% more score to help them to get into better school, most indigenous students are suffering economic pressure. Thus, most of them would choose entering labor market instead of pursuing higher education level after graduation. In addition to help them get into higher education level, it would be more practical if the certification policy can also emphasis on helping them to get better job if they’re under economic press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原住民語言之探討 9
第二節 原住民語言教育之政策發展 15
第三節 原住民族語認證政策之回顧 25
第四節 族語認證考試與加分優待結合之影響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ㄧ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5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3
第三節 問卷設計 55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調查實施 5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學生族語使用情形分析 64
第二節 個人與家庭屬性對族語認證制度認知分析 71
第三節 族語認證對學生升學與就業效益的認知分析 80
第四節 個人與家庭屬性對族語認證取得差異分析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5
附錄 111
一、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 111
二、96學年度原住民學生升學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要 113
三、原住民族教育法 115
四、 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辦法 121
五、 問卷調查表格 123
中文文獻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7,「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發展之趨勢」,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夷將.拔路兒,2007a.10,「邁向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的康莊大道-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全國法規資料庫,(1998),「原住民族教育法」。檢索日期:2008.08.15。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20037。
林再生,2006,「都會區原住民母語推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
林修澈,2007,「族語學習和競爭力」,原住民教育情報誌-原教評論,第14期。
汪明輝,2008,「創造原住民族語的生態空間」,原住民教育情報誌-原教評論,第21期。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出版,頁189-190。
李壬癸,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台灣文獻委員會。
李壬癸,2007,「台灣南島語言的回顧與展望」,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李惠君、田俊雄,1998,「南島語系,在中國起源」,聯合報文教。
李惠宗,2001。<我國原住民升學優惠政策的發展—兼論2003 年美國密西根大學最高法院判例的特徵與啟示 > ,《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李台元,(2003),「台灣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雄揮,2003,「台灣史各時期語言政策與教育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1-2413-H-143-00),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體系的發展:民族學苑的規劃」,台東:國立東華大學。
余清華、齊莉莎,2007,「台灣南島語數位典藏」,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施正鋒,2002,「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郭東雄,2007,「繪我族語:屏東縣原住民語言地圖之研究」,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系。
郭基鼎,2007,「原住民族語言認證的落實:一個原住民青年教師的省思」,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東大學南島文化所。
陳美如,1998,「多元文化學校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1(2),pp119-137。
陳枝烈,2006,「排灣族的性別文化初探」,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頁27。
陳枝烈,2008,「從民族教育的觀點論原住民族教育統計的未來發展」,F-2-1,專題報告。
陳金萬,2007a.b,「原民母語考試-聯招也加分」,第572期。
莊啟文,2008,「民族教育」調查、變遷與理論浮現-從《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書》談起,F-2-2,專題報告。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台北:文鶴出版社。
浦忠勇,2007,「族語學習和競爭力」,原住民教育情報誌-原教評論,第14期。
張佳琳,1993,「台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之語言政策分析」,多元文化教育,中國教育協會主編,台北:台灣書店。
張學謙,2006,「語言權力」,弱勢語言的生機。聯合報(民意論壇),A19版,09.08。
張學謙,2007b,「重新點燃族語火種:師徒制與原住民語言復振」,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童春發,2008,「教育部國語會的原住民族語言政策」,原住民教育情報誌-原教評論,第21期。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長玲,2005,「從差異政治的角度談原住民政策的定位」,【公共事務論壇】原住民政策的定位,台北:台大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研究中心。
黃美金,2007a,「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材之回顧與展望」,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黃郁芳,2007,「我國鄉土語言教材客家語教科書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世頌,2004,「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葉嘉楠,2005,「原住民語言文化保存政策之評估:以語言認證及語學習證明為例」,中華行政學報,第二期,7-22頁。
歐淑惠,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看台灣母語政策」,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1期。
歐秀梅,2009,「原住民中學生對升學優待與族語認證之知覺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中涵,2001,「瀕臨消失的危機語言與民族的認同」,發表於《九十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辦。
蔡真宜,2002,「台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以閩南語教育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謝安田,1993,「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著者發行。
顏國昌,2001a,「原住民的族語教育」,原住民教育期刊,第24期。
蕭錫琦,1990,「如何倡導重視技術價值,落實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就業與訓練,第8卷,第6期,第18頁。
rata mayaw(2005)。原教Q&A。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4,17。

網路資料
呂應利,2008,(延安绿星 致2008国际语言年(吕应利)
    http://hi.baidu.com/yananlx/blog/item/e0111e24d5b2b32fd40742d1.html
徐建華,2007,「原住民母語教育困境與省思」,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督學室相關出版品,頁33, http://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2-content.asp?SEQ=6548。
教育部史,2009,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4
Yapasuyongu’s Blog,「原住民升學公平嗎?」,頭上,是寂靜的星辰;腳下,是沉默的大地,http://www.wretch.cc/blog/yapasuyongu/6812725

新聞報導
林凱盈、黃啟璋、陳宏銘等三人,2003,「認同新故鄉,創造新客家」,中國時報,11月15日。
謝文華,2006,「巴宰耆老教母語奉獻餘生等無人」,自由時報,9月23日。
張復聚,2001,自由時報,第15頁,1月19日。



英文文獻
Bellwood Peter. 1991 “The Austronesian Disposal 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 Scientific American, July. 88-93.
Blust, Robert. 1985. The Austronesian homeland: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sian Perspectives 26.1:45-67.
Blust, Robert.1995. The position of the Formosan languages: Method and theory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In Li,Paul et al., eds.,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585-650.Taipei:Academia Sinica.
Blust, Robert.1999.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In Elizabeth Zeitoun and Paul Jen-Kuei Li,eds.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31-94. Symposium Series of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Preparatory Office),No.1. Taipei:Academia Sinica..
Dahl,Otto Christian. 1981.Early Phonetic and Phonemic Changes in Proto- Austronesian.Oslo:The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Human Culture.
Dyen, Isidore. 1965. Formosan evidence for some new proto- Austronesian phonemes lingua14:285-305.
Dyen, Isidore. 1971.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and proto- Austronesian. 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 8:5-54.
Hinton,L.2001b.”Language Revitalization: An Overview. In Leenne Hinton and Ken Hale”(eds)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New york:Academic Press,3-18。
Krauss, Michael, 1992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Crisis”, Language. Vol.687, No.1: 4-10.
Ross, Malcolm D.. 1992.The sound of proto- Austronesian: an outsider’s view of the Formosan evidence. Oceanic Linguistics 31.1:23-64.
Ross, Malcolm D.. 1995. Reconstructing proto- Austronesian verbal morphology:
Evidence from Taiwan. In Li,Paul et al., eds.,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727-791.
Ross, Malcolm D.. 2006. Reconstructing the case-marking and personal pronoun
systems of Proto Austronesian.In Henry Y. Chang, Lillian M. Huang , and
Dah-an Ho, eds. Streams Converging into an Ocean: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Paul Jen-kuei Li on His 70th Birthday, 521-563.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W-5.
Starosta Stanley(帥德樂).1995. A grammatical subgrouping of Formosan Languages.In
Li,Paul et al., eds., 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 683-726.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Starosta Stanley, Andrew K.Pawley & Lawrence A. Reid Starosta, Stanley.1982. The
evolution of focus in Austronesian. In Amran Halim, Lois Carrington and S.A.
Wurm, eds., Paper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Vol.2, Tracking the Travellers 145-170. Pacific Linguistics C-75.
Wolff, John. 1973. Verbal inflection in Proto Austronesian.In. In Gonzales, ed.,
Parangal Kay Cecilio Lopez,71-91.Linguistic Society of the Phiippines.Manial.
Wolff, John. 1995. The position of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f Taiwan within the Austronesian group. In Li, Paul et al ., eds. 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521-583. Taipei: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