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王仲偉(1999):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社會關係。文訊雜誌社。162:27-28。
王怡今(2006):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實施生物多樣性教學之成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市。王明慧(1996):國一數學科活潑化教學模式對提昇學習動機與班級學習氣氛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王淑君(2003):以生物多樣性主題融入國小二年級生活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王俊財(2003):大桃園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生態概念形成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財隱(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環境災害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颱風、地震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王智姚(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對能源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懋雯(1991):師範學院學生對環境教育之知識、態度及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麗娟、謝文豐(2000):生態保育。揚智出版社。台北市。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2006):多樣性台灣-生物多樣性之島。2006科學季特展http://www.taibif.org.tw/timg
行政院農委會(2000):台灣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
行政院農委會(1992):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文版。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
行政院農委會(2001) :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
石明卿(1989):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3:263-318。石明家(2001):SPSS 10.X中文版統計資料分析實務應用。�眳p出版社。台北市。
江東祐(2002):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池文傑(1999):國際相關公約。http://bc.zo.ntu.edu.tw/article/019.htm。
池文傑(1999):台灣生物多樣性的損失。http://bc.zo.ntu.edu.tw/article/003.htm。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台中市。
余龍豪(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探討-以高雄市和台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吳幸宜(1994): 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吳明隆(1999)。SPSS 統計應用實務。文魁資訊公司。台北市。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二版)。松崗出版社。台北市。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二版)。知城數位科技。台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市。
吳海音(2002):生物多樣性概念在保育規畫上的落實-以保護區的選取為例。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
吳海獅、梁貴梅、金振寧(2002):生物多樣性教學手冊。內政部營建署。台北市。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吳淑珠(1997):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吳淑娟(1999):國中學生理化科學習動機面貌及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吳國業(2002):主題統整課程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動機之影響。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呂文雄(2005):澎湖地區國小學生對環境問題認知與態度之調查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巫偉鈴(1989):五專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文昭譯(1997):寂靜的春天。晨星出版社。台中市。
(譯自Rachel Carson (1963). Silent Spring. Washington D.C. )
李正吉(2004):桃竹苗地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生物多樣性概念的認知與現行教材使用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新竹市。李孟珊(2005):台中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市。李芳然(2005):國民中學師生能源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李恆澔(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海洋環境態度及海洋環境污染概念之研究--以高高屏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台南市。
李玲玲(1998):自然保育與永續發展。主計月報。85:65-69。李美枝(1982):社會心理學。大洋出版社。台北市。
李雁萍(2006):隔代教養家庭少年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旻樺(2002):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汪靜明(1999):河川生物多樣性的內涵與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季刊。21:51-57。汪靜明(1999):河川生物多樣性的內涵與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季刊。38:34-44。沈珮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 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周昌弘(1995):環境教育的生態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0:83-98。周昌弘(1999):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科學月刊。354:2-6。周昌弘(2000):自然保育與永續發展。政策月刊。65:8-13。周憲徵(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溼地保育的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漢寶溼地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林生傳(1999a):教育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市。
林生傳(1999b):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學評析。楊智出版社。台北市。
林文龍(2005):中學生對天氣預報的認知與態度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林佑倍(2005):國中小生物多樣性教育內涵架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志添(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生態保育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林佩舒(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澄清湖與鳥松濕地鄰近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林燕伶(2007):國中生的家庭環境、人格特質與自然科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林曜松(1998a):生物多樣性之省思。主計月報。85:61-64。林曜松(1998b):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73-79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市。
林曜松(1999a):整合跨學門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科學月刊。30:452-458。林曜松(1999b) :生物多樣性保育之省思。環境教育季刊。38:1-6。林曜松、趙榮台(1998):維護生物多樣性與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P14-23)。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
林曜松(2003):生物多樣性保育。社教資料雜誌。245:10-13。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二版)。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市。
邱珍琬(2005):隔代教養經驗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95-120。
金�硠葸�(1997):繽紛的生命。天下文化出版社。台北市。
(譯自Wilson E. O. (1992). The Diversity of Lif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金�硠腄B王瑞香、夏禹九(1998):生命多樣性與保育政策-保留全球的共同資源。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委會編印。34-50。
金恆鑣(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自然保育推廣教材,跨世紀臺灣環境生態教育論文選集。57-65。
段曉林、靳知勤、謝祥宏(2001):科學學習動機問卷的效化研究。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侯平君(2004):什麼是生物多樣性。http://www.ncku.edu.tw/~bio/biodiv/file/diver2.htm。960431
胡金枝(1994):國小資優生的學習動機、批判思考與其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孫旻儀(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19:122-199。
孫琇瑩(2000):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徐玉婷(2004):國中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梁雅舒(2003):祖父母的孩子隔代教養家庭輔導。學生輔導月刊。88:34-41。梁翠珊(2007):不同學區、年級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差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許毅璿(2004):自然保與典範的轉移。台灣博物。23:6-9。
葉開溫(2007):基礎生物。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縣。
葉淑瑜(2003):不同性別國中生的理化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葉雅雯(2007):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動機與學習焦慮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梁翠珊(2007):不同學區、年級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差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育部。台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台北市。
黃智偉(2006):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中華民國第22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1119-1124。
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黃佳祥(2004):南部地區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台南市。張文馨(2003):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在職教師及職前教師生物多樣性學科內容知識調查與自然科生物多樣性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張子超(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中華民國九十年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彙編。20-23。
張秀雄(1993):民主法治教育之研究。師大書苑。台北市。
張春興(1976):現代心理學。東華出版社。台北市。
張春興(1989):心理學概要。東華出版社。台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臺灣東華。台北市。
張芝萱(1995):國民小學資優生學習動機、學習認知、學習方式偏好與學校生活素質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新竹市。
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連進福(2005):談落實永續發展概念於國小環境教育。北縣教育。54:83-86。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精華書局。台北市。
郭廷琦(2002):方案教學法在國中生物多樣性教學上之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1。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立人(2000):生物多樣性。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台北市。
陳超仁(2004):生物多樣性的危機與衝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辦93年度教育行政人員生物多樣性與校園生態化研班講義。65-68。
陳秀玲(2006):國中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中「生物多樣性」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陳冠如(2006):台中地區國小教師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市。陳景宏(2003):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識、資源回收態度、資源回收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陳楊文等譯 (2003):野生新視界 :生物多樣性基礎篇—學生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市。
陳建志(2004):外來種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台灣博物。23:10-13。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麥愛堂(2003) :生物多樣性世界與生態保育。科學發展。327:47-53。
彭鏡毅譯(2001):生物多樣性願景。社教資料雜誌。274:1-3。
彭國棟(2007):全球暖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自然保育季刊。57:3-11。游雅如(2001):花蓮縣國小學生自然保育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曾心怡(1999):性別、班級組成形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童文志(2005):台南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對禽流感認知和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台南市。
湯宗達(1999):與後世子孫立約--生物多樣性公約 。科學發展月刊。27:987-997。湯曉虞(1999):台灣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育優先策略。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
湯曉虞、鄭伊娟(2001):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未來工作及預期效益。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
楊冠政(1990):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8:3-14。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圓(198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東華。台北市。
楊接信(2002):新竹縣中等學校學生能源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楊仁理、彭玉美、林愛華(2002):國小自然科教師對生物多樣性認知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7:19-36。
楊郁鴻(2002):不同性別學生與教師之互動及其學習動機 - 國中理化課室之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董貞吟、黃乾全、張家儒(2003):校園音環境現況與趨勢探討。學校衛生。42:82-96。賈福相(1998):生物多樣性教育。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131-132。
賈馥茗、梁志宏、陳如山、林月琴、黃恆、侯志欽、簡仁育(1995):教育心理學。空中大學。台北市。
靳知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1:51-57。熊映美(2002):認識生物多樣性。九十一年度職業醫學與勞動保健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27-41。
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09):二00八年國中基測研發成果。飛揚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專刊。55:2-8。
趙榮台(1999a):「生物多樣性保育公約」及其教育原則。環境教育季刊。38:17-27。
趙榮台(1999b):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趨勢。科學月刊。30:471-473。
趙榮台(2004):生物多樣性概述。陸域生物多樣性教學研習-基礎班研習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劉威男(2004):一個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劉靜宜(2003):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蔡惠卿(2002):台灣豐采:生物多樣性探索。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
蔡勳雄、郭博堯(2001):由國際公約發展趨勢檢討我國氣候變遷政策。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B-090-001.htm。960325
蔡執仲、段曉林、靳知勤(2007):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影響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5:119-144。蔡執仲、段曉林(2005):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理或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3:289-315。蔡輝毅(2004):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鄭湧涇、楊坤原(1995):對生物學的態度量表之發展與效化。科學教育學刊。3:189-212。鄭敦宇(2001):從國際法談海洋生物多樣性之新願景。274:7-10。
鄭玉矞(1991):家庭結構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研究─單親家庭與雙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論文。台北市。
鄭秀真(1997):學習策略訓練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學習適應.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簡曉琳(2004):國小學童英語學習策略、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近郊學校為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薛達元、王禮嬙、周澤江、鄭允文譯 (1993):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譯自McNeely, J. A., Miller K. P., Reid W. V., Mittermeier R. A. and Werner T. B.(1990). 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 IUCN, Washington. pp.1-288.)
謝佩靜(2000):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謝欣如(2008):影響國中生學習動機強弱之個人、父母及家庭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龐中培譯(2000):生命的危機:人類與生物多樣性的平衡。寰宇科學出版社。台北市。
(譯自Niles Eldredge (2000). Life in the Balance : humanity and the biodversity crisis.)
魏禹綸(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策略與科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二、英文部分
Aiken B. A.(1980). Conten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dingle items or Questionnair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0: 955-959.
Bradley J. Diane S. (2006). Effects of biodiversi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rophic groups and ecosystems.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443: 989-992.
Festinger L. A.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C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lkka H. (2005).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biodiversity loss and the societal response. Eur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6: 388-392.
Maslow A.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cNeely J. A. (1988) . Economic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 Developing and Using Economic Incentives to Conserve Biological Diversity. IUCN, Gland, Switzerland. pp153-200.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1987). U.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Technologies to Maintain Biological Diversity.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hington D.C. pp334.
Tikka P. M. , Kuitunen M. T. and Tynys S. M. (2000). Effects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n Stuedent’s Attitudes, Activity Levels, and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 12-19.
Wilson E.O. and France M. P. (1988). Biodoversity.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U.S.A.
Wilson E.O. (1992). The Diversity of Lif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MA,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