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丁仁傑。1997。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 : 台灣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王麗容。1992。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模式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王宗媛。2001。「醫院志工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嘉義基督教醫院志工隊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方祥明。1995。「不同性質機構志願服務人員影響離職意願因素之研究」。 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內政部統計處。2000。中華民國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5。內政部統計年報,內政部統計資訊網,<http:
//www.moi.gov.tw/>
中華民國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網站。2004。<http://www.vol.org.tw/>。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88。如何推動志願服務。南投:省政府社會處。
台南縣西港鄉統計要覽,第九期。2007,9月出版。
台南縣政府,2005,「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業務報告」。
台南縣政府,2002,「台南縣政府新大同社會社區照顧往諮詢顧問會議資料」。
台南縣報。2004。「南瀛有愛,真情關懷」。2004年全國社區發展福利社區劃觀摩會特刊。
石淑惠。1997。「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 : 天下。
江明修 。2003。志工管理。台北 : 智勝。
江宗文。1998。「公部門志工運用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教機構為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朱美珍。2005。93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及服務學習近況調查。台北 : 行政院青輔會。
朱麗蓉。2004。「志願服務法執行之研究-以台南市祥和計劃社會福利類志工隊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八十六年全國文化機構亦供業務研討會議紀錄。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2002年至2051年人口推計。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主計處。2002。台灣地區國民生活調查。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宋國誠。1997。認識社會。台北:台灣書店。
李如婷。2001。「影響個人慈善捐贈因素之探討─以嘉義地區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淑珺譯。2002。志工實務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淑珺譯。2003。志工實務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美枝。1995。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市 : 大洋出版。
李政恩。2000。「宗教性志願侍奉與非營利組織研究 : 以臺灣慈濟功德會與韓國純福音教會為例」。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鍾元。1993。建立文化機構義工制度之研究。台北 : 行政院文建會。
李鍾元。1999。我國文化義工制度之評估與展望。台北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李如婷。2001。「影響個人慈善捐贈因素之探討—以嘉義地區社會福利機構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思。1996。行政學。台北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周佑民 。1997。「公務機關志工制度之研究─以台北市所屬各機關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圖書。
林勝義 。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台北 : 五南。初版。
林昭文。1996。志願服務是什麼。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林佩穎。2000。「義工參與動機、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宛瑩。1995。「文化中心義工組織承諾及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東泰。1997。青年對志願服務之看法。台北 :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美珠。1994。「家庭主婦持續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勝義。1986。激勵理論在社會福利行政上之應用─兩因素工作滿足理論調查研究。台北 : 楓城。
林勝義。1990。建立社教機構義工制度之研究。教育部社教司。
林萬億。1992。臺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萬億。1993。現行公務機關義工人力運用情況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
委員會編印。
林東泰、林勝義、陳金貴、楊孝榮 。1997。青年對志願服務的看法民意調查報告。台北 : 行政院青輔會。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第129期,頁2-80。施麗娟。1985。「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美翠。2004。「志工管理 : 以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柳智文。2007。「博物館導覽志工工作特性,角色扮演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孫本初、簡秀昭。1998。「公部門志工管理(下)」。人事月刊,26(4),22-27。孫本初、簡秀昭。1998。「公部門志工管理(上)」。人事月刊,26(3),11-25。秦燕。2001。「醫院中的志願服務工作」。社區發展季刊,93,171-181。馬慧君。1996。「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淑靜。2006。「慈濟基金會社區志工管理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徐震。2001。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陳榮枝。2004。「台灣老人問題與對策之探討—從台南縣經驗出發」研討會實錄,
刊載於中國時報 2004 年 10 月 20 日,版 A8 與 A9。
陳武雄。2001。「志願服務法之剖析」。社區發展季刊,93,頁19-27。陳武雄。2002。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 : 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武雄。2001。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 : 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政智 。1999。「非營利組織中志願工作者之管理 : 從人力資源管理觀點」,社區發展季刊,85,117-127。陳金貴。2003。「志願服務的內涵」。人事月刊,第36卷,第5期,頁10-12。陳金貴。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內政部與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編)。台北:內政部。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 : 瑞興。
陳定銘。1999。「非營利組織志工招募與甄選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5,128-141。陳怡君。2005。「環保類非營利組織的志工管理」。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武宗。1996。如何激勵民眾參與,擴大志願服務範疇-迎向二十一世紀志願服務會議實錄。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秋蓉。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的動機和滿意度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尹雪 。2002。「機構運用志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督導風格及志工離隊意向之研究─以臺中縣、市醫院志工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陳儀珊。1988。「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陸光。1994。「我國志願服務推展之過去、現在及未來」。社區發展季刊,65,4-10。郭為藩。1990。「散播心中的光熱和愛」。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8卷,1 期,頁 1。
郭登聰。1997。「民間力量與政府之間關係探討 : 一個內在結構的思考」。社區發展季刊,78,65-72。黃蒂。1988。「生命線志願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明慧。1986。「志願服務機關組織環境與志願工作者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張老師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淑霞。1989。「台北市兒童福利機構志願工作者持續服務意願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舒玲。1994。「助人協談志願服務人員角色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麗莉、李茂興。1990。組織行為。台北 : 桂冠。
葉旭榮。1997。『「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志工人力資源招募的應用─以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明慧。1987。「志願服務機構組織環境與志願工作者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皇凱。1997。「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個案研究─以高雄市文教基金會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翠蓮。1998。「公務機關志願工作人員參與動機、領導型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志工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梁慧雯。1998。「老人居家服務志工持續參與服務因素之探討-以祥和計畫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黃安邦。1986。社會心理學。五南圖書公司
扈永安。1992。「經濟上的利他的價值判斷」。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5(4),89-91。扈永安。1993。「談經濟理論中利他的均衡」。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6(4) ,96-99。曾華源、曾騰光。2001。「我國志願服務潛在問題與應有的走向─兼談新通過之志願服務法」。社區發展季刊,93,頁6-18。曾華源、曾騰光 。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 : 楊智。
曾華源、郭靜晃。2001。設置地方志工中心可行性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
曾華源、鄭讚源、陳政智。1998。志願服務工作發展驅向─以祥和計畫志願服務之推動為基礎。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曾騰光。1994。「大學生對志願工作特質的認知和參與意願之研究」。東海學報,35,151-172。曾華源、曾騰光。2003。 志願服務概論。台北 : 揚智文化。
曾士雄。2001。「學校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 民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曾中明。2005。「志願服務法時物質形現況說明」。激發參與意願推展全民志工會議手冊。台北:中華救助總會。
曾華源。1986。「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角設之探討」。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湖中鴨。1993。「談志願服務人員的參與動機」。社會福利月刊,82。,頁25-29。
許士軍。1993。管理學。台北 : 東華書局。
許素梅。1991。「圖書館義工組織環境、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葛樹人。1987。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圖書。
葉良琪。1999。「醫院志願服務管理內在動態系統之研究─以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葉俊郎。1994。「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青榮譽服務團實施方案」之評估研究。社區發展,65,25-41。
張英陣 。1998。「福利社區化與志願服務人力資源」,福利社區化及志願服務人力資源研討會。
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 : 揚智文化。
張玲如、張莉馨、李毓珊。1997。志願工作者參與精神醫務服務工作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探討。高雄市立凱旋醫院。
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78,54-64。
賴兩陽。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 ,7-26。 台北 :內政部。
賴兩陽。2004。「志願服務法規:理念與規範」。志願服務與民主社會研討會論文集,37-47。 台北 :內政部
潘中道。1997。「志願服務人力的組織運作」。社區發展,78,48-53。
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 :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啟源。1995。影響高齡者持續參與志願服務之因素探討。國科會研究計畫。
蔡漢賢。1990。志願服務論見彙編。內政部社會司。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蔡賢漢。2005。「愛深則切:對我國志願服務法的檢討與建議」。激發參與意願推展全民志工會議手冊,55-64。台北:中華救助總會。
蔡天生。2000。「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承諾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依倫。2001。「宗教醫院志工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之研究與非宗教醫院志工作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佳螢。2000。「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鄭讚源、邱定彬、陳曉慧、蔡岳珍。1998。志工團體帶領手冊。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劉秀珠 。2004。「我國特殊教育學校志工管理之研究─以國立桃園啟智學校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碩士論文。劉淑瓊 。2002。運用志工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參考手冊。台北 :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劉宗馨。1989。「家庭主婦從事志願服務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明翠。1992。「志願服務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芬。2001。慈悲清靜-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台北:三民。
簡瑜慧 。1997。「馬偕醫院義工參與行為、工作滿意與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秉育。2001。「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制控信念與工作滿足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魏希聖譯。2001。志工招募實戰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蘇癸玲。1997。「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蘇孟秋。1999。「我國公立美術館志工管理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嚴幸文。1993。「醫院志願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鄧佩瑜。1996。「非營利機構的經營與管理-兼談志工運用與管理」。85年度文化機構義工幹部研習會成果報告,11-19。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蕭秀玲。1984。「志願人員對社區服務工作之認知及滿足感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三、英文部份
Cann , S. E., Junk , V. W. & Fox , L. K. 1995. “Banking” volumteer hours .The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 13(3) , 15-23 .
Clark.D.1987.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Education.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Cnaan , Ram A., Handy ,Femida. & Wadsworth , Margaret .(1996) , “Defining Who Is a Volunteer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tions” .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5(3):p.364-383.
Fischer , L.R. & Schaffer , K. B. 1993. Older volunteers – A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 Newbury Park ,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Hodgkinson , V. A. & Weitzman ,M. S. 1990. Giving and Volunteering in America 1990 . Washington , D.C. : Independent Sector
Ilsley, P. J. 1990.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 New Insights on Strengthening Volunteer Participation,Learning,and Commitment.San Francisco,Califomia : Jossey-Bass Inc .
Kumamoto, A. & Cronin,J. 1987.Volunteers’Nonprofits’Special , but not very Different , Personnel dimension . In E .W. Anthes & J. Cornin(eds.) , Personnel Matters in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p.313-334) . Hampton , Arkansas : Independent Community Consultant .
。
Maslow , A .H.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 Harper & Row
Nisbet,R.A.1953.Community and Power.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rlmutler , F.D. & Cnaan ,R. 1993 “.Challenging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
to redefining volunteer roles .”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17(4) ,77-95 .
Schinder-Rainman , E. & Lippit , R. 1975 . The volunteer Community : Creative Use of Human Resources . California : University Associates .
Steve ,M.&Rick,L.(1997).Volunteer management:mobilizing all the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Sieder , V. M. & Kirschbaum ,D. C. 1977. Volunteers .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 17th ed .1582 ,Washington , D. C.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
Wilson , John (2002) , “Volunteering” , Annual Reviews of Sociology , 26: p.21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