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書目及文章-
上野有也,2005,〈人道主義の思想的再考:愛の義務と救助の義務〉,《日本平和学会報告》,日本平和学会春季大会・分科会・立教大学,2005年6月5日報告(備註:此篇文章為學會報告篇章)。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譯,2004,《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北京: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編,2004,《東瀛求索2003卷: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中國學者的共同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保田編,2006,《日本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屏,2004,《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壽南、陳水逢主編,陳鵬仁譯,1982,《宮崎滔天書信與年譜-辛亥革命之友的一生》,臺北:商務印書館。
加藤弘之,1912,《自然與倫理》,日本:實業之日本社。
石之瑜,2008,《日本近代思想與中國》,臺北:鼎文書局。
石之瑜編,2007,〈近代日本對華思想〉,《中國學的知識社群》,臺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
竹內好著,孫 歌編,李東木、趙京華、孫 歌譯,2005,《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佚名,1976,〈日本的覺醒〉,《近代日本思想大系•剛蒼天心集》,日本:築摩書房,頁97。
李圭之,2008,〈近代日本的東洋概念——以中國與歐美為經緯〉,《中國學的知識社群》,臺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
林慶元、楊齊福,2006,《”大東亞共榮圈”源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松本三之介著,李冬鈞譯,2005,《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日本明治精神結構》,北京:東方出版社。
河合敦著,劉錦秀譯,2005,日本圖解史(日文書名:早わかり日本史),臺北:商周,家庭傳媒邦分公司發行(日本出版社:日本實業出版社),頁226。
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1959 (1992譯成中文),《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日本:青木書店)。
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著,馬 采譯,1992(1959),《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青木書店)。
邵軒磊,2007,〈戰後日本之中國研究系譜〉,《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大綱》,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青木保著,王 敏主編,楊偉、蔣葳譯,2009,《日本文化論的變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紀廷許(現任北京旅遊學院日語旅遊文化系主任等職),2007,《現代日本社會與社會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約翰.道爾著,胡博譯,2006,《擁抱戰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夏立平,2004,〈論新世紀中美日三邊關係〉,《中國外交卷》(牛軍主編),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7月初版,頁368;該文原載於《太平洋學報》2004年第一期。
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臺北:巨流,2001年,頁33。
宮崎滔天著,陳鵬仁譯,1989,《三十三年之夢-宮崎滔天自傳》,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
張志坤、李堅、崔新京,2006,《日本法西斯思想探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芝瑾,2008〈石原莞爾的中國認識與亞洲觀〉,《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博)士論文》,臺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野村乙二朗,2001,〈石原莞爾の満州事変〉,載於日本軍事史學會 編《再考•満州事変》,日本:錦正社,頁59。
野村浩一著,張學鋒譯,1998,《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陳秀武,2004,《日本大正時期政治思潮與知識份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秀武,2008,《近代日本國家意識的形成》,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威志,2008,〈化被天下──濱下武志朝貢體系的深層認知〉,《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博)士論文》,臺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曾倚萃,2008,〈溝口雄三的中國方法——超克亞洲的知識脈絡〉,《中國學的知識社群》,臺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
賀見俊輔著,邱振瑞譯,2008,《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臺北:行人出版社。
黃自進,2001,《北一輝的革命情節:在中日兩個從事革命的歷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黃俊傑、蔡明田,1997,〈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人文學報》,臺北: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第十六期﹙1997/12﹚,頁1-43。
楊貞德主編,陳瑋芬撰,2004,〈「西洋倫理」與「東洋道德」在近代日本的交會--由井上哲次郎對「東洋哲學史」的實踐談起〉,《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歷史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溝口雄三,1997,《日本人視野中的中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葉紘麟,2008,〈德富蘇峰之中國認識及其時代背景〉,《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博)士論文》,臺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碩(博)士論文》,臺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福澤諭吉著,《福澤諭吉選集》第7卷(岩波書店,1981)所收”時事新報論集”中的”脫亞論”。
福澤諭吉著,1957,1998譯為中文,《文明概略論》,北京:吉林人民出版社。
福澤諭吉著,黃玉燕譯,2003,《勸學》,臺北:聯合文學;群 力、東 爾校,1984,《勸學篇》,北京:商務印書館(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書複印)。
福澤諭吉著,楊永良譯,1995,《福澤諭吉自傳-頑童》(原版書名:福翁自傳),臺北:麥田(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原出版者:岩波書庫)。
遠山茂樹,1990,《福澤諭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錢婉約,2002,〈向世界訴說東方──明治奇才岡倉天心的東西文化觀〉,《中華讀書報》(2002.09.06)。
-訪談資料-
受訪人:孫歌,時間:2009.01.02,地點:孫歌教授北京家中,訪問人:黃佳甯。
受訪人:葛兆光,時間:2009.01.06,地點:上海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807室葛教授辦公室,訪問人:黃佳甯。
-英文書目及文章-
Ikeda Josuke, 2008,‘Japanese Vi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A Historical Exploration’,“Is There A Japanese IR? Seeking an Academic Bridge through Japan’s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fore 1945”, Afrasian Centre for Peace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Ryukoku University, Research Series 5, pp.5-28.
Ikegami Masako , 2006, “Asia in Global Security”,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SIRRI 40th Anniversary ‘Global Powers, Global Threats’, Stockholm,(13 December 2006).
Ikegami Masako, ”China’s grand strategy of “peaceful rise”-A prelude to a new Cold War”,IN Hsiao, Hsin-Hung Michael/ Lin, cheng-yi, 2009,Rise of China: Beijing’s Strateg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Asia-Pacific, London: Routledge, pp.21-54.
Ikegami Masako, 2005, ’Japan’s Defense Policy under Challenge of Volatile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Washington Japanese Women’s Network”, Introduction, pp.1。
KOIZUMI Junji, ’ The Uses of “Development” in Japan’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REFRAMING DEVELOPMENT: POST-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April 8-10, 2009,Icho Kaikan, Suita Campus, Osaka University, Japan.
Saaler Sven、J. Victor Koschmann,2006,《Pan-Asianism in Modern Japanese History-Colonialism, regionalism and borders》,England:Routledge.
Tanaka Stefan,1996,”Japan’s Orient-Rendering Pasts into History",America:Berkeley.
Tokita-Tanabe Yumiko, ‘Development as Hope: Towards Ecology of Lif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framing Development: Post-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Osaka, 8-10 April 2009,pp.1. KAMINO Tomoya, 2007,’ Japanese Law and Policy against Human Trafficking’, Tohoku University Press, in Miyoko TSUJIMURA and Emi YANO (eds.), pp.76-94.
-網路資訊-
〈池田會長於第三屆世界中國學論壇發表書面演講〉,2008年9月8日,﹙http://sgichn.org/works/cht/activity2008/080908.html﹚,資料來源:2008年9月11日《聖教新聞》和9月30日台灣創價學會刊物《和樂新聞》。池田大作演講全文:﹙http://sgichn.org/chs/works/cht/others/chinastudy-cht.html﹚。
〈創價學會為中國捐獻三千萬日元以作賑災之用〉,2008年5月15日,新聞引自國際創價學會中文官方網站:﹙http://sgichn.org/chs/index_chs/press080515-cht.html﹚。
《論語》,季氏第十六章,網址:〈http://www.taiwanus.net/E/E_4/E_4_16.htm〉。
Matthew Calbraith Perry,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Matthew_Calbraith_Perry〉。
2006年日本創價學會青年代表團訪華專題報導,2006年7月21日-28日,網址:﹙http://vweb.youth.cn/cms/2006/2006news/06cjxhqnfh/zxbd/200607/t20060725_343996.htm﹚。
Masako Ikegami, Policy Expert Member,﹙http://www.gpi-japan.net/english/2007/10/masako_ikegami_policy_expert_m.html﹚.
Matthew Calbraith Perry(April 10, 1794 – March 4, 1858),﹙http://www.infoplease.com/ce6/people/A0838494.html﹚。
人民網,〈澳門日報:新防衛大綱暴露日本軍事野心〉,2004年12月13日,網址:﹙http://french.2007afdb.org/BIG5/guoji/41219/3051414.html﹚。
人民網,〈鮑威爾:日本要成為常任理事國應先修改憲法〉,2004年8月13日,網址:﹙http://french.2007afdb.org/BIG5/guoji/1029/2707886.html﹚。
上野有也研究室介紹,網址:﹙http://www2.odn.ne.jp/kamino/index.html﹚。
大川周明(おおかわ しゅうめい,1886-1957),提倡日本精神復興代表學者之一,介紹詳見:﹙http://qkzz.net/magazine/1009-5586/2005/07/161308.htm﹚。
大井憲太郎,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984555.html)。
大阪大學,英文官方網站:﹙http://www.osaka-u.ac.jp/eng/index.html﹚,日文官方網站:﹙http://www.osaka-u.ac.jp/﹚
大阪大學:(http://www.hudong.com/wiki/%E6%97%A5%E6%9C%AC%E5%A4%A7%E5%9D%82%E5%A4%A7%E5%AD%A6)。
大阪大學”COE Program”,計畫頁面:﹙http://www.osaka-u.ac.jp/eng/research/program.html﹚。
中山大學「東亞人文講座」,雅子教授發表兩場演講,”Modern Nation-State Building in Asia : A Hint to avert a National Crisis of Taiwan”(2007.12.20)及” The Risk of a Cross-Strait Conflict and the International Role for Conflict Prevention”(2007.12.24);網址:﹙http://humanitiescenter.nsysu.edu.tw/conference2007.php﹚。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1996,〈亞太地區安全與中、美、日關係〉,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5076&secid=5119﹚。
中華網,〈1992年6月15日 日本通過派遣維和部隊法案〉,網址:﹙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614/12401531.html﹚。
內藤 康,劉 檸譯,〈中國崛起與中日關係〉,《三位日本學者深談“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崛起”》:﹙http://bbs.tiexue.net/post2_3243814_1.html﹚;原文引自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世紀中國》網站。
天保改革:﹙http://www.tabiken.com/history/doc/M/M240L100.HTM﹚。
日本加入聯合國申請函(1952.06.16),雲 程譯,〈Japan''s Application for U.N. membership〉,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d6hnhe6aHxhzQj85exApw7mbsw--/article?mid=6587﹚;原文出處:Nihon Gaiko Shuyo Bunsyo Nenpyo (1), pp. 523-524. Official Records of UN Security Council Supplement for April, May and June 1952, pp. 19-20.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亞洲中心,台灣公益資訊中心:﹙http://www.npo.org.tw/NPOInfo/index3-4h.asp﹚。
日本國憲法,由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提供:﹙http://www.cn.emb-japan.go.jp/fpolicy/kenpo.htm﹚
北歐問題研究會:﹙http://baltoscandinavia.blog85.fc2.com/﹚。
石井明,〈亞細亞主義者的「地域合作論」-以樽井藤吉等的著作為線索的考察〉,摘要,網址:﹙http://www.sinica.edu.tw/imh/n-meet/%A5%DB%A4%AB%A9%FA.htm﹚。
石原莞爾,﹙http://baike.baidu.com/view/394823.htm﹚。
江戶川亂舞,〈蘭學的歸去來兮辭〉,網址:〈http://www.sanada.net.cn/shiliao/shiliao_01.htm〉。
池上雅子簡介,2007,全球政策倡議,﹙http://www.gpi-japan.net/japanese/2007/07/ikegami_masako.html﹚。
竹內好,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22991.htm﹚。
佚名,〈北歐競爭力驚艷 平等協商包容〉,2007(6月11日),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y5.o5HSQFRmJsjexxfB1tkM-/article?mid=3101﹚。
佚名,〈創價學會與日蓮正宗的分裂〉,《創價學會-爭議背後的真相》,網址:﹙http://sokaissues.info/ch-gb/split-gb.html﹚。
吳學文、王守榮,2001,〈三代珍藏——記宮崎一家保存的辛亥革命歷史文獻〉,北京:人民網-辛亥革命90周年之老人與舊事,2001年9月28日,﹙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shizheng/252/6534/6559/20010928/572490.html﹚。
李敬臣,2005,〈日本入常首先要返常〉,《反對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專題》,新華網報導,2005年5月8日,網址:﹙http://news.sina.com.cn/s/2005-05-08/15425831220s.shtml﹚,原文載於《半月談》。
杉田玄白(1733-1817),﹙http://www.burari2161.fc2.com/sugitagenpaku.html﹚。
辛巴達紀念館 (Siebold Memorial Museum),﹙http://www.japanican.com/Traditional-Chinese/Jexplorer/scripts/Detail.aspx?BookID=A4900170&category=S﹚。
和平研究所廣島大學科學專題討論會,﹙http://home.hiroshima-u.ac.jp/heiwa/esympo.html﹚。
岡倉天心,﹙http://baike.baidu.com/view/1643289.htm﹚。
明治學院大學(Meiji-Gakuin University),學院日文官方網站:﹙http://www.meijigakuin.ac.jp/﹚(備註:官方網站同時附有中文、英文及韓文版介紹)。
金熙德,2003,〈西方關注中日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http://bic.cass.cn/info/Arcitle_Show.asp?ID=2130&Title=西方關注中日關係﹚。
金熙德,2005,〈日本聯合國外交的定位與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網址:﹙http://ijs.cass.cn/files/geren/jinxd/rblhgwj.htm﹚;原文載於《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5期)。
南方週刊人物專訪,2005,〈訪北大教授徐勇:日本沒資格成為常任理事國〉,2005年3月31日,新浪新聞中心,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03-31/19516254307.shtml﹚。
南開出版社,〈日本史〉,網址:﹙http://www.mingyuen.edu.hk/history/japan/meijei-reform.htm﹚。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二研究所主辦,「東亞國際關係中的日本:邁向正常國家?」,時間:98年5月21日,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網址:﹙http://iir.nccu.edu.tw/attachments/news/modify/980521agenda.pdf﹚。
美國時代封面文章:中國將和平崛起(全文)〉,2007年1月21日,新浪全球新聞:﹙http://gb.news.sina.com/w/2007-01-22/112712104834.shtml﹚。
胡令遠,邱嶺,朱靜雯主編,《蠻社之獄與“蘭學”》,選自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日本卷,http://www.med8th.com/humed/5/050915mszyylx.htm。
英法聯軍,﹙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j/62j01/62j0101.htm﹚。
英法聯軍之役,資料來源:海華文庫,網址:﹙http://edu.ocac.gov.tw/ocac_ebook/show-chap.asp?chap=100049-002-0005﹚。
英國媒體BBC,〈日本先遣部隊赴伊提供支援〉,2004年1月16日,網址:﹙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3401000/34018872.stm﹚。
孫歌,2004,〈亞洲意味著什麼〉,《權力與權勢論壇-學術新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聯絡方式:power@eastasia.ntu.edu.tw,網址:〈http://homepage.ntu.edu.tw/~kan/power/newsletter/news20040303-2-1.htm〉。
宮崎兄弟之故居和資料陳列館,於昭和48年(1973年)8月27日被熊本縣(省)政府指定縣級保護文物。日本荒尾市網站:﹙http://www.city.arao.lg.jp/chinese/miyazakibros.html﹚。
宮崎滔天,﹙http://baike.baidu.com/view/927837.htm﹚。
高大偉(David Gosset),晏 陽譯,2007,〈21世紀:一個有中國特色的世紀〉,《亞洲時報在線》,﹙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2229&Itemid=110﹚;﹝作者高大偉(David Gosset)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歐文苑”主任、“中歐論壇”的創建者。﹞
國際創價學會中文官方網站,網址:﹙http://sgichn.org/chs/index_chs.html﹚及英文官網,網址:﹙http://www.sgi.org/﹚。
張崑將,2004,〈關於東亞的思考「方法」:以竹內好、溝口雄三與子安宣邦為中心〉,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259-288,網址:﹙http://www.eastasia.ntu.edu.tw/chinese/data/200412/259-288.pdf﹚。
張雅秋,〈新舊唐書倭國傳、日本傳之研究-序言〉,網址:﹙http://www.ch.zju.edu.cn/rwxy/rbs/shuoshilunwenjiZHANGYAQIU.htm﹚。
淡江大學-教育部96學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國際研究學院主辦,《辦理名師講座-歐盟與東北亞關係》,96年12月19日,網址:﹙http://72.14.235.132/search?q=cache:wO5GBOfJNoYJ:excellent.tku.edu.tw/upload/planresult/20080526100746-961219.doc+%E6%B1%A0%E4%B8%8A%E9%9B%85%E5%AD%90&hl=zh-TW&ct=clnk&cd=3&gl=tw﹚。
盛邦和,〈日本亞洲主義與右翼思潮源流——兼對戚其章先生“商榷”的回應〉,《世紀中國-中國學術論壇》,網址:﹙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4978﹚。
盛邦和,2005,〈岡倉天心與民眾之心〉,智識學術網,網址:﹙http://www.zisi.net/htm/xzwj/sbhwj/2005-09-14-34277.htm﹚。
鹿鳴館介紹,百度百科,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093425.htm〉。
創價大學,﹙http://baike.baidu.com/view/1055111.htm﹚。
創價學會,﹙http://www.sokanet.jp/sg/sn/index.html﹚。
勝海舟,資料來源:高杉云信,〈歷史人物志〉,網址:﹙http://www.sekigun.com/history/ziliao/renwu_s.htm﹚。
渠長根,2002,〈石原莞爾的侵華思想述論〉,殷都學刊(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2002年第3期,﹙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dxk200203012.aspx﹚。
渠長根,2004,〈幕末、明治時代日本侵華思想檢證〉,新浪軍事:﹙http://jczs.news.sina.com.cn/2004-09-16/2335227830.html﹚,2004年9月16日。
廖肇亨,〈東亞漢語漢文學的翻譯、傳播與激撞:十七世紀至廿世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頁2,網址:〈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20061212/200612%A4%EB%B7%7C%C4%B3%BB%A1%A9%FA.pdf〉。
福建省大田縣檔案局(館),2008,〈大川周明:“天才”?還是“瘋子”!〉,網址:﹙http://smdt.fj-archives.org.cn/m_listData.asp?CatalogCode=6969&FlowId=45661﹚。
福澤諭吉,﹙http://baike.baidu.com/view/62750.htm﹚。
趙國輝、李理,2008,〈李登輝為何要領後藤新平獎〉,網址:﹙http://jds.cass.cn/Article/Print.asp?ArticleID=7481﹚補充。
遠山茂樹,馬克思主義研究網(所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網址:﹙http://myy.cass.cn/file/2006010517149.html﹚。
鳴瀧塾,﹙http://www.sun.ac.jp/chinese/outline/index.html﹚。
劉婭楠編輯,韓軒 鄭晴 李嫻 周勱報導,2006,〈日本擔心中國崛起負面影響 韓國提倡中國機會論〉,《國際先驅導報》,﹙http://news.sohu.com/20061205/n246810066.shtml﹚。
樽井藤吉,(http://baike.baidu.com/view/701642.html)。
歸勇濤,2008,〈試析日本在人道主義干涉問題上的立場-摘要〉,《國際政治研究》,2008年第1期,網址:﹙http://www.cqvip.com/QK/82189X/2008001/26644555.html﹚。
龐中英,2004,〈人民觀察:日本的外交之變〉,《人民網-國際版:深入報導》,2004年2月11日,網址:﹙http://french.2007afdb.org/BIG5/news/7203/7204/2330842.html﹚(備註:上述兩因素為作者引用日本外相川口順子於《讀賣新聞》上所發表文章內容)。
關山,2007,〈北歐四國社會模式的見聞與思考〉,《炎黃春秋》,2007年第07期,頁2。網址:﹙http://qkzz.net/magazine/1003-1170/2007/07/1404420_2.htm﹚。
鶴見俊輔,遠流博識網﹙http://www.ylib.com/search/autri_show.asp?BookNo=2F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