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1994)。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
尹德瀚(2007)。哈佛通識課-30年來最大改革,中國時報電子報,發刊日期:2007年5月17日,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
仲崇親、王立文、田博元(1998)。通識教育之比較—元智與北大。台北:文史哲。
沈君山、黃俊傑(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大學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2(1),1-5。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業力-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李家同(2000)。大學理想之實踐。收入劉安之、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實踐(台中:逢甲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3-19。
李雪莉、彭昱融(2007)。哈佛的難題:聰明、會考試,卻不會問問題「怎麼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天下雜誌,410,36-39。
林玉珮(2006)。大學生應有的素養與能力。天下雜誌,360,84-88。
林孝信(2007)。哈佛大學通識改革初探。通識在線,11,26-30。金耀基(2006)。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文化。
袁中新、梁定澎、劉維琪(2002)。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之理念與架構。中山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53-66。徐宗林(1995)。西洋教育史,台北:五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印(1994)。八十三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高教叢書須知類(9),287。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2009年3月21日,取自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印(2003)。九十二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高教叢書須知類,386。
教育部(2006)。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95 年度計畫作業手冊。教育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印(2009)。九十六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2009年3月7日,取自網址:http://reg.aca.ntu.edu.tw/college/search/?open。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9)。88至96學年度大學及碩博士班學生人數變動統計,2009年3月21日,取自網址:http://www.edu.tw/high/itemize_list.aspx?site_content_sn=123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9)。75至97學年度大學校院數成長統計圖表,2009年3月21日,取自網址:http://www.edu.tw/high/itemize_list.aspx?site_content_sn=1237。
陳雅玲(2007)。未來的一軍。商業週刊,1006,72-98。
郭為藩(1997)。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印),155-166。
張忠謀(2007)。大學生要做的十一件事。天下雜誌,384,260-264。
張忠謀(2008)。大學生該學什麼。天下雜誌,410,60-64。
黃俊傑(1995)。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及其展望。通識教育季刊,2(2),23-50。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大學通識教育叢書(2)。
黃俊傑(2000)。從當前台灣高等教育脈絡論大學與產業界之關係。收入劉安之、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實踐(台中:逢甲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nd,21-35。
黃俊傑(2002)。台灣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施策略。中山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23-52。葉紹國(1997)。淡江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路—核心課程方案的實施、問題與展望。通識教育季刊,4(3),149-173。楊國樞(2000)。大學之理念及其實踐。收入劉安之、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實踐(台中:逢甲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12。
劉兆漢(1995)。談通識教育之課程發展—一些個人省思。通識教育季刊,2(3),1-5。劉金源(2002)。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回顧與展望以及我的一點感想。中山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67-73。盧玲穎(2002)。達文西。人本教育,156,92-93。
謝文英(2001)。通識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鄭英耀(2002)。高中職學生通識教育課程專案調查研究,教育部委託,2009年4月20日,取自網址:http://140.116.223.225/98course/05/0507.pdf
鄭秋霜(2002)。新世紀人才應具四價值七能力,經濟日報,日期:2002年8月17日,取自網址:http://edn.udn.com/。
貳、西文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2). 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 Canberra: AusInfo.
Daniel H. Pink著,查修德譯(2006)。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台北:大塊文化。
Gary E. Miller (1988). The mean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 The emergence of curriculum paradig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Harvey, L., Locke, W., & Morey, A. (2002).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sing Diversity. London: Universities UK.
Hirst, P.H. (1974). Kn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A collection of philosophical paper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ual.
J. Delors (1996). The Four Pillars of Education,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 UNESCO, 85-96
John H. Cardinal Newman (1852).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N.Y.: Images Books, 1959.
OECD (2001). Competencies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Paris: OECD.
OECD (2004). Career Guidance and Public Policy. Paris: OECD.
United Nations (2003). Towards a Global Alliance for Youth Employment – the Next Five Steps, www.un.org/esa/socdev/unyin/documents/yeninfopack.zip
Wright, B. D., & Linacre, J. M. (1994). Reasonable mean-square fit values. Rasch. Measurement Transactions, 8,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