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iThome 記者群(2007年3月5日)。iThome online。2007年IT徵才大揭秘。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2223&s=1
Per R. Mortensen(2001,11月)。贏在出版。演講發表於第二屆台北國際雜誌 研討會,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
丁源宏(1999)。不同媒介特性,廣告訴求與產品涉入度對於廣告效果影響之探
討-比較平面媒體與網際網路。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2006)。企業全球化在人權、勞工議題上所面臨的挑戰。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1月16日。取自: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35/topic1_6_1.htm
大紀元日報(2006年3月14日)。梅鐸告訴報業:採用新科技不然就被淘汰出局。法新社網路新聞。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3月1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314/19/38hb.html
王甲(1997)。臺灣地區企業全球化策略之研究--以通訊資訊產業為例,國立東
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彩雲(2006)。數位時代下平面媒體轉型之策略模式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
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方秀怡(2001年3月)。明日「無」報 明日報正式停刊?e天下網路雜誌。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03/003098.asp
申定一(2005)。全球化企業資訊策略與資訊科技商業價值探討-以筆記型電腦
代工產業。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
台灣服務業聯網(2005)。95度服務業經營活動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5月10日。取自: http://www.twcsi.org.tw/columnpage/service/95report.aspx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2004,1月)。迎向一個更富人性的全球化-企業領袖談社
會責任。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bcsd.org.tw/index04.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1年1月)。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七次修訂。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5月15日。取自: http://library.tbroc.gov.tw/web/pdf/20070418103233.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1年1月)。第7次修訂版與國際行業標準分類對照表。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581513512071.pdf
李心喬(2007)。台灣消費性雜誌經營模式與未來十年合宜性之預測。南華大學
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勝棋(2003)。電子化採購績效評估準則之建構與驗證。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碧涵(2002,5月)。資訊經濟的社會鑲嵌性─資訊經濟下的產業發展與社會
選擇。論文發表於2002網路與社會研討會,台北。
李蘭甫、陳惠芳(2007)。國際企業:全球化發展與經營管理。臺北:臺灣東華。
李陳國、洪錫銘、賀力行(2001,12月)。跨國企業研發全球化之研究。經濟情
勢暨評論季刊,第七卷(第三期)。
吳明隆(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知城出版社。
吳靑松(1999)。國際企業管理 : 理論與實務。臺北:智勝文化總經銷。
吳琮璠、謝清佳著(2003)。資訊管理 : 理論與實務。臺北:智勝文化總經銷。
呂執中(譯)(2003)。電子化策略與經營模式。臺北:麥格羅希爾出版;臺中:滄海總經銷。(Allan Afuah, Christopher L. Tucci)
林震岩(2005)。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 : 企業e化的藍圖與建置。臺北:學貫行銷。
林彩梅(2006)。多國籍企業論。臺北:五南。
林惠玲、莊春發、陳正倉、陳忠榮(2006)。產業經濟學。一版三刷,台北:雙
葉書廊。
林逾先、葉繼豪、陳穆臻、劉天倫(2003)。台灣電子資訊業協同商務設計教材。
教育部科技顧問室製商管理示範教學資源中心之建構與人才培育。
林士彥(2004)。應用灰關聯分析評價資訊服務業的企業聲望。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2004(2)。
周明慧(2004)。營造業之產業特質及產品異質性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鄧懿貞(2006)。全球化下的台灣女性流行時尚雜誌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祈玉蘭(2001)。跨國企業與全球競爭優勢。清華大學康柏&創意通識教育系列講
座演講集-全球化議題。
邱浩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青年記者(2008年4月23日)。美國2008年報業經營七大趨勢。網路城幫部落格。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5月20日。取自:http://blog.udn.com/jason080/1858522
苗豐強(2002)。齊若蘭採訪整理。棋局雙贏 : 苗豐強的全球化策略。台北市 :
天下出版;台北縣三重市 : 大和總經銷。
徐光台(2001,9月)。科技發展與全球化。載於沈宗瑞(主編),清華大學康柏
&創意通識教育系列講座演講集(頁133-148)。台北: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
育中心。
徐作聖(1999)。全球化科技政策與企業經營。臺北:華泰。
翁煌哲(2004,12月)。貿易商的價值創造。論文發表於第六屆全球化經營策略
論壇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
孫弘岳(2000)。企業商品形象、公民形象與信譽對組織人才吸引力之影響-以
民營商業銀行為實證對象,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其蘅(2001)。IT影響漫談。外交部通訊2001年四月第一期。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月23日。取自:http://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out/2401/c13.html
夏鑄九、王志宏、殷寶寧、溫蓓章、黃麗玲、魏慶嘉(譯)(1998)。Castells, Manuel
著。網絡社會之崛起。初版,台北:唐山。
郭久蓁(2004)。應用資料探勘技術於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4世新傳播資 料庫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書祺,楊淑貞(2000)。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品質(QOL)之關連性研究初探。
論文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主辦之「中華傳播學會2000年會-傳播研究2000
跨世紀的回顧與願景」,台北。
張志華(2000)。建構台灣高科技產業因應全球運籌模式之物流策略法則。國立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輸與倉儲營運系碩士論文。
張意曼(2003)。從國際化理論的角度來看國際雜誌進入台灣市場的策略-以美
國及香港雜誌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心馨、詹進勝(2000,6月)。全球運籌與供應鏈管理在台灣企業國際化整合
發展之研究。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六卷(第一期)。
張駿德,楊敏(2004)。試論科技進步與傳播方式革新。荊楚網新聞前哨。
張燕生(2008年5月28日)。大陸國研網/宏觀縱覽-提升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競爭新優勢。中央日報網路報。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2月22日。取自: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3&docid=100393879
陳金在(2003)。企業轉型與國際化之實證研究-以台灣鋼鐵產業為例。國立成
功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欣佑(2006,6月)。全球化中的台灣經濟體系。社會學期刊,56期。
陳瑜芬、莫懷恩(2000,6月)。企業全球運籌管理的物流策略規劃。台灣新經
濟網站全球運籌相關論著。
陳清河(2001,3月)。創新與傳佈理論對遠距教學新科技的探索。論文發表於
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日本豐田集團亞洲基金
會聯合主辦之「數位時代中的媒介與文化趨向國際學術會議」,台北。
陳菁雯(2001)。美國九一一事件後的省思與啟示: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爭辯。靜
宜大學新聞深度分析簡訊,91期。
許雅惠(2007,4月)。平面媒體的π型變革。社會學期刊,62期。
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報告(2007年5月14日)。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中國,北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台灣經濟研究院(2004年12月27日)。臺灣翻譯產業現況調查研究總結分析報告。行政院新聞局。
莊煙進(2003)。全球化產業下邊陲廠商之資源能力建構與組織學習、業務型態
關係之研究─以台灣自行車、輪胎產業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
論文。
曾暉家(2002)。半導體產業全球運籌管理之決策模式─跨國多廠的產能分派部 分。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游玫琦(譯)(2000)。邁向全球化 : 企業國際化的25個轉型契機。臺北市 : 新自然主義。(傑佛瑞.柏斯傳)
黃佑鈞(2005)。供應鏈整合程度對企業全球化與績效間之關係探討—以台灣製
造業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輸倉儲營運所碩士論文。
黃清龍(2006)。媒體融合:新聞傳播業的新趨勢與新挑戰。中時部落格
2006-10-04。
黃芳宇(2002年5月26日)。傳統媒體中箭的部位不大,但是很痛。數位之
牆iThome部落格。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885&blogId=635
報紙媒體廣告營收(2002年六月)。動腦雜誌,第314輯。
梁定澎(2002)。知識經濟與電子商務之整合性研究。Program for Promoting
University Academic Excellence Annual Prospectus for Year 2002。
葉宏謨(2002)。企業資源規劃-整合資源管理篇。台北:文魁資訊。
葉欣怡(2007,6月)。美國動畫電影的全球在地化行動。社會學期刊,64期。
葉柏毅(2008年1月25日)。 去年美國新聞網站瀏覽創新高。中廣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26日。取自:http://news.yam.com/bcc/international/200801/20080125414152.html
楊志弘(2006)。文化產業需要人才、資金和全球佈局。發表於台灣傳播研究協
會。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月8日。取自:http://mol.cm.mcu.edu.tw/cmat/jhyang''s-1-121106.htm。
楊志弘(2001年12月31日)。網路媒體的數位挑戰(三之三):數位科技對傳播產業的影響。銘報即時新聞。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月8日,取自:http://www.mol.mcu.edu.tw/show.php?nid=126
楊意菁等(譯)(2002)。淺說大眾媒介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Jones, Marsha & Emma Jones)
詹亞霓(2001)。台商母子公司間知識移轉與策略控制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
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部統計處調查統計(2005年)。95年製造業自動化及電子化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12日。取自:
http://210.69.121.6/gnweb/statistics/statistics.aspx?page=stat_11_1.html&menu=4&item=04_11
經濟部統計處調查統計(2008年7月22日)。台灣製造業現況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moeaidb.gov.tw/external/ctlr?PRO=news.NewsView&id=5648
塗能榮(2006年8月28日)。從NAB2006預知傳播紀事(下)。廣電基金廣播電視資料館,3(13)。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22日。取自:http://library.bdf.org.tw/e-paper/060828.htm
趙凱(2008)。媒體融合─新聞傳播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傳媒觀察第三期刊。
發表於第三屆中國傳媒創新年會;北京。
數位台灣半年刊(2007年12月)。資策會年刊資料下載。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2月4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download/index.asp
廖書敏(2004)。製造業與服務業之兩性薪資差異。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現成(2003)。當前台灣傳播產業與政策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政分析,教文(析)092-074號。
蔡瑞娟(2005)。實施全球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競爭優勢之影響研究-以台灣中部
光學產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盧正昕(2003,4月)。全球化的競合策略:聯盟與購併。論文發表於全球營運
高峰論壇,台北。
賴景昌,林國仕(2004)。知識經濟。科學發展第377期,58∼63頁。
謝幼齡(2000)。企業聲望與組織績效跨期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琦(2001年8月18日)。新世紀產業發展趨勢與策略。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0-018號。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3月8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0/SS-R-090-018.htm
羅旭華(2003)。全球化趨勢中服務業競爭力之探求。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羅家德企劃,周怜利譯。(1998)。廣告Any Time網際網路廣告,和碩科技文化有限公司。(Robbin Zeff & Brad Aronson)
譚天(譯)(2000)。策略聯盟:聯盟企業將使全球商務改頭換面。臺北市:智庫出版;臺北縣:凌域國際總經銷。(賽魯斯.傅瑞德漢)
嚴伯和(2002)。地方媒體生存策略之研究-以中華日報、台灣新聞報個案分析 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文獻
Ball-Rokeach, S. J., & Reardon, K. (1988). Monologue, dialogue, and telelog. In R. P.
Hawkins, J. M. Wiemann, & S. Pingree (Eds.). Advancing communication science: Merging mass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135-161. Newbury Park, CA: Sage.
Barker, C ., & Gronne, P.(1996). Advertis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Retrieved March 28,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g.dk
Bates, F. R.(1982).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1976 Guatemalan earthquake. New York,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Bantam.
Baylis, J., & Smith, S. (1997).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ibliography for World Magazine Trends 2001/2002 - Industry Watch: Resources and Vendor News - Brief Article.Zenith 2001/2002 of World Magazine Trends,
Retrieved March 8,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3065/is_2_31?pnum=2&opg=83296861
Bjorner, S.(1992). Newspaper on line. Massachusetts:Bibliodata.
Caves, R. E., & Porter, M.E.(1977). From entry barriers to mobility barrier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1 (2), 421-434.
Cavusgil, S. T. (1984). Difference among exporting firms based on their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2(2), 195-208.
Chang, T. C. (2000) .Renaissance revisited: Singapore as a global city for the a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4(4), 818-831.
Christopher, K. Polk. (1999) . The market as a hedge. Working pape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Crisell, A.(1994). Understanding radio. (2ed.ed). London: Routledge.
Croteau, D., & Hoynes, W.(2000). Media society: 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s. Thousand Oaks, CA: Pine Forge Press.
Daniel, J. D., & Bracker, J.(1989). Profit performance : do foreign operations make a differenc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29(1), 46-56.
Daniel, S.(1994).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 fir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5(2), 325-342.
David Held et. al.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Dickens, P. (1996). Human services as service industrie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6 (1), 82–91.
Dornier et al. (1998). Global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text and case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Duarte, A. M. Jr. (1998). Optimal value at risk hedge using simulation methods.
Derivatives Quarterly Winter, 5(2), 67-75.
Eisenhart, D. M. (1994). Publish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estport, Conn:Quorum
Books.
Fan, C.S.,& Lui, H. K.(2003). Structural change and the narrowing gender gap in
wage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Labour Economics(10),609-626.
Forsgren, M. (1989). Managing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process: The Swedish case.
London: Routledge.
Garrison. B.(1996). Tools daily newspapers use in 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7 (Winter/Spring), 113–126.
Geringer, J. M., Beamish, P. W., & da Costa, R.C.(1989).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MNE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0(2), 109–119.
Hafstrand, H. (1995). Consumer magazines in transition.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8(1), 1–12.
Hallowell, R., & Schlesinger, L. A.(2000). The service profit chain: intellectual
roots, current realities, and future prospects. Handbook of SM&M.
Hoffman, D. L. & T. P. Novak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 (July), 50-68.
Jane Perrin(2002). Challenges of the globalization. ACNielsen Global Services. Retrieved Jan
28,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2.acnielsen.com/pubs/2003_q4_ci_globalization.shtml
Kaniss, P. (1991). Making local news.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otl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control.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Maisonrouge, J.G. (1983). Education of a modern international manag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3(1), 56–60.
Manuel, G.. Serapio Jr., & Donald H. Dalton. (1999). Globalizaiton of industrial R&D:
an examin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n R&D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Policy, 28(3), 303-316.
Matsumura, E., & Shin, J.(2006).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n incentive plan with
relative performance measures: evidence from a postal servi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81(3), 533-566.
McChesney, R. W.(1998).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 media. Media and
Development, 45(4), 3-8.
Mcluhan, M.(1998).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s of man.7th printing, 1st
MIT Pressed.
Morris, M., & Ogan, C. (1996). The internet as mass mediu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 (1), 39-50.
Nadler, D., & Tushman, M. (1999).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uture: Strategic
imperatives and core competenc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8(1), 45-60.
Parasurman, A.V. Z., & Leonard, B.(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Journal of Marketig, 49(fall),41-50.
Peng, F. Y. , Naphtali I. T., & Hao, X. M(. 1999). Trends in online newspapers: a look
at the US Web.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0(2), Spring, 52-63.
Perlmutter, H. (1969). The tortuous evolution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The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4(1), 9-18.
Rodie, A., & Martin, C. (2001). Compet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7(1), 5-21.
Shenkar, O., & Yuchtman-Yaar, E.(1997). Reputation, image, prestige, and
goodwill: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standing. Human
Relations. 50 (11), 1361-1381.
Stopford, J. M., & Dunning, J. H.(1983). The world directory of the multinationial
enterprises 1982-83. Detroit, Mich.: Gale Research Company.
Stopford, J. M., & Wells, L. T. Jr.(1972). Managing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New York:Basic Books.
Sullivan, D., & Bauerschmidt, A. (1990). Increment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 test of
Johanson and Vahlne’s thesi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0(1), 19-30.
Vernon, R. (1971). Sovereignty at bay: the multinational spread of U.S. enterprises.
New York: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