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17: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立寬
研究生(外文):Li-kuan Liu
論文名稱:消費者對適地性行動廣告的態度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Location-based Mobile Advertising
指導教授:李雅靖李雅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Chi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中文關鍵詞:適地性行動廣告適地性服務行動廣告廣告態度
外文關鍵詞:location-based advertisingattitude toward advertisingmobile advertisinglocation-based serv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3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適地性行動廣告利用行動定位技術,提供使用者目前所在地點的相關廣告訊息。本研究採用調查法,以娛樂性、資訊性、干擾性、個人化、隱私憂慮、廣告發送方式、接收情境為變項,探討是否對廣告態度有所影響。經統計資料分析後,發現娛樂性、個人化、隱私憂慮、不同廣告發送方式、接收情境對於廣告態度皆具有顯著的影響性。本研究可以提供行動通訊系統業者和廣告商在行銷策略上的建議,並發展出適用於適地性行動廣告的態度測量方式,提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The location-based advertising utilizes location-tracking technology to provide users commercial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s of their mobile devices. This study discussed impact factors on audience’s attitudes toward the location-based advertising.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found that entertainment, personalization, privacy concerns, types of advertising and situational contex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on consumers’ attitudes. The results indicate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marketers.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行動通訊市場 5
第二節 適地性服務市場 12
第三節 傳統媒體廣告與網路廣告 15
第四節 行動廣告 18
第五節 適地性行動廣告 20
第六節 廣告態度相關研究 22
第七節 影響廣告態度之因素構面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1
第三節 研究構面之操作型定義 32
第四節 研究設計 36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41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3
第一節 樣本結構 43
第二節 信度分析 46
第三節 相關分析 48
第四節 共線性分析 50
第五節 迴歸分析 52
第六節 變異數分析 56
第七節 假設檢定結果 58
第五章 研究討論 5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3
第二節 研究貢獻 6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67
參考文獻 68
附件一:問卷 75
【中文資料】
王孟紹(2001)。無線應用簡短訊息服務之廣告效果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台灣尼爾森(2009)。尼爾森調查:2008年台灣五大媒體廣告量持續萎縮6.6%。尼爾森Nielsen。2009年2月20日,取自:http://tw.nielsen.com/site/news20090122c.shtml
申文怡(2009)。趨勢圖示:2012年全球行動定位服務用戶高達6.8億戶。DIGITIMES。2009年6月9日,取自: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cat=&id=000134260_EIP45AQX61SQ5Z29KZOZ9&query=lbs&ct=6
李家得(2003)。個人化行動推薦效果之研究-以無線簡訊服務為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愷修(2005)。消費者採用位基服務(LBS)行為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慶章、余心馨(2006)。多媒體行動廣告價值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博碩士論文。
李建斌、張復閔(2006)。RFID室內定位挑戰重重 結合LBS可望提供個人化導航服務。新通訊,66 ,22-25。
沈勤譽(2009a)Windows Mobile、BlackBerry累計銷售紛破5,000萬支。DIGITIMES。2009年6月9日,取自: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cat=&id=0000130457_K2H5UH7F484ERK8CARTXV&query=lbs&ct=6
沈勤譽(2009b)。Navteq:LBS廣告將是今年導航市場重頭戲。DIGITIMES。2009年6月9日,取自: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cat=&id=0000130457_K2H5UH7F484ERK8CARTXV&query=lbs&ct=6
林東泰編著(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山霖(2005)。次世代行動通訊技術發展藍圖。台北市:資策會MIC。
林佳儀(2007)。消費者對於行動廣告許可意願之研究。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政德(2005)。消費者選擇採用定位化行動商務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駿呈(2007)。全球LBS服務市場發展現況分析。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計畫(ITIS)智網。2008年12月16,取自:http://www.teema.org.tw/upload/ciaupload/200711-2Analysis.pdf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洪一中、劉芳宜(2004)。網路廣告價值與態度之關連性研究。2004 科技整合管理國際研討會,467-482。
唐鴻(2008)。探討lbs個人化應用發展潛力。DIGITIMES。2008年10月7日,取自:http://tech.digitimes.com.tw/print.aspx?zNotesDocId=0000089773_B9U8QJ8HFB6W3L54THGSB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陳俊穎(2003)。3G-行動電話發展史。華南金控,4,50-54。
陳哲銘、賴政國、賴建盛、黃俊閔(2005)。無所不在的資訊服務:LBS 定位服務簡介。國土資訊系統通訊:GIS與e-Taiwan專刊,55,14-26。
陳穎芃(2008)。諾基亞、Google積極開發LBS市場。DIGITIMES。2009年6月9日,取自: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cat=&id=0000114341_ELP48AMX31SQ5Z29KZOZ9&query=lbs&ct=6
柳婷(1999)。廣告與行銷。台北市:五南。
曾孟蘭(2002)。消費者對行動廣告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雅蘭(2006年10月12日)。3.5G現身 HSDPA網卡、手機 高速登場。自由電子報。2009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12/today-fashion5.htm
孫鴻業(2008a)。全球行動數據服務調查(一)—台灣網民使用行動數據服務以「行動通訊/溝通類」為主。資策會FIND。2009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02
孫鴻業(2008b)。全球行動數據服務調查(二)—市場沒有「殺手」,定位服務獨具「利基」。資策會FIND。2009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06
動腦(2009年3月)。2008總廣告量/2009預估。動腦雜誌,395,68-83。
郭寶麟(2007)。影響消費者採用定位服務系統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管理科學組碩士論文。
楊展岳(2009)。2008年第四季我國行動上網觀測。資策會FIND。2009年6月9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16
費家琪(2008年5月15日)。中華電 強攻行動廣告。經濟日報。2008年10月7日,取自:http://www.udn.com/2008/5/15/NEWS/FINANCE/FIN3/4341175.shtml
費家琪(2008年12月31日)。威寶營收將增九成 亞太要賺錢。經濟日報。2009年2月20日,取自:http://sanpix.pixnet.net/blog/post/24992810
蔡志宏(2004)。電信服務與電信技術原理,劉幼琍(編),電訊傳播,1-49。台北:雙葉書廊。
蔡華展(2009)。2009年第一季台灣行動電話產業產銷動態瞭望。資策會MIC。
蘇芳儀(2004)。行動電話的發展。科學發展,378,68-73。
鄭自隆(2000)。台灣網路廣告市場趨勢分析。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專案研究計畫。
黃競樺(2008a)。手機廣告四年內突破百億 成為下一波媒體新戰場。資策會FIND。2008年10月7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printpage.jsp?f_ART_ID=139327
黃競樺(2008b)。手機廣告時代來臨,要比你更了解你自己。資策會FIND。2008年10月7日,取自:http://funp.com/blogs/info.php?blog_id=6790#p=http%3A//www.42.com.tw/blog/read-441.html
黃正安(2008)。行動廣告呈現格式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博碩士論文。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8)。3G/WiFi/WiMAX之創新應用服務研究。台北市:資策會。
羅玳珊(2006)。中華電信與SiRF共推A-GPS平台。台灣通訊 ,148。2008年12月17日,取自:http://tt.acesuppliers.com/meg/meg_1_4514451220061336404900086_7184.html
蘇文彬(2008)。中華電 強攻行動廣告。iThome Online。2009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8958

【英文資料】
ABI research: hype aside, location-based advertising offers opportunities (2008, December 9). Wireless News. Retrieved December 23, 2008, from ProQuest Telecommunications database.
Barnes, S. J., (2003). Location-based service. E-service Journal, 21(3), 59-70.
Barnes, S. J., & Scornavacca, E. (2004). Mobile Marketing: the role of permission and accept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2(2), 128-139.
Bamba, F., & Bames, S. J. (2007). SMS advertising, permission and the consumer: a study.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13(6), 815-829.
Barutcu, S (2007). Attitudes towards mobile marketing tools: a study of Turkish consumers. Journal of Targeting, Measurement & Analysis for Marketing, 16(1), 26-38.
Brackett, L. K., & Carr, B. N. (2001). Cyberspace advertising vs. other media: consumer vs. mature student attitud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1(5), 23-32。
Brodt, T. (2005, February 10). First empirical global spam study indicates more than 80 percent of mobile phone users receive spam。press release from mcm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t. Gallen, Switzerland. Retrieved November12, 2008, from: http://www3.ntu.edu.sg/sci/sirc/download/PR%20Mobile%20Spam%20Study.pdf
Bruner, G. C., & Kumar, A. (2007). Attitude toward location-based advertising.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7(2), 1-22.
Chen, G. (2002). Wireless location-based services –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sand Man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network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
Ducoffe, R. H. (1995). How consumers assess the value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17(1), 1-18。
Ducoffe, R. H. (1996). Advertising value and advertising the web.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6(5), 21-35.
Hason, W. (2000). Internet Marketing. South-Western, Chicago:Sag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2007).Cellular standards for the third generation: ITU’s IMT-2000 family. Retrieved November28, 2008, from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Website: http://www.itu.int/osg/spu/ni/3G/technology/index.html
Xu, J. D. (2006).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zation in affecting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mobile advertising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47(2), 9-19.
Jun, J. W., & Lee, S. (2007). Mobile media use and its impact on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mobile adverti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Marketing, 2(1), 50-58.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Kuo, M. H., Chen, L. C., & Liang, C. W. (2008). Building and evaluating a location-based service recommendation system with a preference adjustment mechanism.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6(2), 3543-3554.
Li, H., Edwards, S. M., & Lee, J. H. (2002). Measuring the intrusiveness of advertisement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1 (2), 37-47.
Nilufar, B., & Ray, H. (2004). Review of quality of service performance in wireless LANs and 3G multimedia application services.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7(17), 1684-1462.
Sobel, M. E. (1986). Some new results on indirect effects and their standard error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s. In N. Tuma (Ed.),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1986, 159-186.
Shavitt, S., Lowrey, P., & Haefner, J. (1998).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advertising: more favorable than you might think.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8(4), 7-22.
Forsythe, S.M., Shi, B. ( 2003). Consumer patronage and risk perceptions in internet shopping.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6(11), 867-875.
Tsang, M. M., Ho, S. C., & Liang, T. P. (2004).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mobile advertising: an empiric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8(3), 65-78.
Unni, R., & Harmon, R. (2007).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push vs. pull mobile location-based advertising.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7(2), 1-24.
Wehmeyer, K. (2007). Mobile ad intrusiveness - the effects of message type and situatio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Bled eConference, Bled, June 4-6.
Zoller, E., Housen, V. L., & Matthews, J., (2001). Wireless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Global perspective, regional focus, OVUM 2001 Report, 1-6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