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6)。94年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台北:作者。
內政部統計處(2008)。96年第47週內政統計通報。台北:作者。
王宏仁(2000)。階層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在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北:台大社會學系。
行政院新聞局(1994)。申設有線電視系統問答輯要。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6)。新移民與多元文化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作者。
行政院新聞局(1990)。有線電視法草案第一次立法咨詢會議(公聽會)紀錄。台北:作者。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2005)。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SRB)會議。智慧居住空間發展策略。台北:作者。
行政院新聞局(1999)。有線電視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使用頻道規劃要點。臺北:行政院新聞局廣電處。
宋金燕(2006)。地方有線電視臺公用頻道參與公共事務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宋國誠(2005)。後殖民論述。媒體與文化研究的關鍵辯論研討會。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秀珠(2005)。嵌入、扭曲、覺知與行動-善用社會網絡的越南籍跨國婚姻女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玫蓁(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康、李猛(譯)(2002)。Anthony Giddens 原著。社會構成。臺北:左岸文化。
李健銘(2007)。新移民子女的心理認同。載於張芳全等著,新移民子女的教育(頁181)。臺北:心理
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刋,(141),25-36李瑞金、李明政、陳琇惠、王秀燕(2006)。社會政策與立法。台北:松惠。
吳宜蓁 (1996)。「媒介接近使用權」的實踐--初探我國有線電視公益頻道的規範與問題。輔仁大學傳播文化,4。吳宜蓁 (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臺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宜蓁(1996)。「另類頻道」解析我國有線電視公用頻道之意涵與問題。「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
吳金鳯(2004)。澎湖地區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導措施相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輝煌(2003)。高雄市北區有線電視顧客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恬予(2000)。旅館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再宿意願關系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振春 (1996)。有線電視在社區營造中的角色之探討。「臺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師範大學。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2)。邁向全球風險時代之社區媒體與公民文化教育。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教育理論與實踐(頁90-91)。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王淑宜(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陽昇教育基金會
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薑馨彥(譯)(2005)。Earl Babbie 著。林佳瑩、徐富珍校訂。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臺北:雙葉書廊。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臺北:五南。
洪毓琄(2007)。新移民子女的師生關係。載於張芳全等著,新移民子女的教育(頁121)。臺北:心理
柯宜君(2000)。消費者認知之產品品質、服務品質及價格對滿意度及忠誠度之影響-於三種有形性比重不同服務業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柯淑慧(2007)。新移民子女的同儕關係。載於張芳全等著,新移民子女的教育(頁141)。臺北:心理
屏東縣政府社會局(2007)。屏東縣設置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服務成果報告。屏東:作者。
徐易男(2006)。外籍配偶相關教育措施之現況與未來─以高雄縣推動之實務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徐震(1978)。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東吳大學政治社會學報,78-79。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張亞中(2004)。移民與基本權利:移民「政治參與權」的提出。政治科學論叢張宏源(2001)。如何推動我國媒體教育。載於張宏源(主編)。媒體識讀─如何成為新世紀優質閱聽人(160-170 頁)。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莊文忠(2006)。SPSS 在社會科學的應用。臺北:五南。
陳世敏(1992)。新聞自由與接近使用媒介權。大眾傳播法手冊(頁219~248)。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志柔、於德林(2005)。臺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臺灣社會學,(10),95-148。
陳東升(2007)。台灣推展審議民主的歷程。載於廖錦桂、王興中(主編),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頁Ⅸ)。台北:台灣智庫。
陳彥義、洪永泰、盛杏湲、遊清鑫、鄭夙芬、陳陸輝(2004)。民意調查。臺北:五南。
陳冠蓉(2007)。新移民女性的角色。載於張芳全等著,新移民子女的教育(頁27)。臺北:心理
陳雪雲(2004)。邁向全球風險時代之社區媒體與公民文化教育。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教育與全球化(頁19-20)。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馨(2007)。從國家、婚姻與夫妻關係談性別正義。「超國界與科際整合的家庭法個案正義」第四屆家庭法律社會研討會。中正大學法律e化研究中心。
陳倉鉦(2007)。新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載於張芳全等著,新移民子女的教育(頁75)。臺北:心理
許瑞弘(2004)。社區報紙的社區公共事務功能-以美濃菸農自救運動為實例的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彭芸(2006)。95年有線電視收視行為及滿意度調查研究報告書。臺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彭芸(2008)。21世紀新聞學與新聞學研究。台北:雙葉書廊
黃亦君(2005)。新臺灣之子跨越外界的眼光。天下雜誌,(334),144-151。
黃惠英( 2007 )。地方專題報導與在地的對話:檢視優質新聞作品的地方性與公共性。「拆除魔咒召喚公民:公共新聞學的下一步公民意識的實踐與社群自主」研討會。世新大學新聞學系。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巨流
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臺灣社會學刋,(21),171-210。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詹天性(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升。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鄧榮坤、張令慧(1993)。解讀有線電視。台北:月旦
廖錦桂(2007)。民主之必要,審議之必要。載於廖錦桂、王興中(主編),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頁3-13)。台北:台灣智庫
楊志彬(2007)。公民會議的社區實踐。載於廖錦桂、王興中(主編),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頁73-77)。台北:台灣智庫
管中祥、洪貞玲(2007)。社區媒體素養推廣工作之評估與研究:以社區大學為例研究報告。台北: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趙怡(2005)。有線電視產業發展之困境與未來。載於劉幼琍(主編),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頁21)。台北:正中。
劉金山(2004)。淺談外籍配偶教育學習體系政策之規劃。「外籍配偶暨成人識字師資培訓」研討會。新竹市社會局。
劉幼琍(1994)。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台北:正中
蔡瑞芳(2007)。新移民子女的文化認同。載於張芳全等著,新移民子女的教育(頁202)。臺北:心理
蔡珮(2003)。符號互動、媒介、家鄉與離散認同:布里斯本澳籍台裔族裔邊界的形成與流動。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賴國洲(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升。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戴東雄、尤美女(2007)。市民社會與人權運動。「超國界與科際整合的家庭法個案正義」第四屆家庭法律社會研討會。中正大學法律e化研究中心。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季刊秋季號。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觀昇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97年評鑑報告書。第一冊『頻道』項目。
石之瑜(2005年,8月31日)。開放外勞參政權。國際邊緣。2009年3月17日,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Forum/2004/identity/id07.htm
廖元豪(2006年,11月8日)。沒有公民權的公民。國際邊緣。2009年3月17日,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Column/19.htm
貳、英文部分
Aufderheide, P.(1992).Cable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1), 52-65.
Castles, S. , Miller, M., 1993, The Age of Migration, London: MacMillan.
Doty, P.(1975).Public access Cable TV:Who Car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5,no. 3(Summer):33-41.
Eastman, S. T., Head, S. W., & Klein, L.(1985). Broadcast/Cable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2nd edi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Fuller, L. K.(1984).Public access cable television: A case tudy on source, content, audience, producers, and rules--Theoretical perspectiv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No. 84- 10,285).
Fuller,L.K.(1994).Community Tele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Mrvica, A. R.(1992). Community Evaluation of Public Access Cable Television: 5 Case Stud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No. 92-33,117).
Ryan, W. J. (1986).Public Access: A Component of Cable Televis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atation.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Troy, 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