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Arthur Asa Berger, 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遠流,台北。
2.Arthur Rothstein, 李文吉譯,1993,《紀實攝影》,遠流,台北。
3.Baskette, F. K., Sissors, J. Z., & Brooks,B. S., 薛心鎔譯,1987,《現代新聞編輯學》,中央日報,台北。
4.Carl Hausman, 胡幼偉譯,1995,《良心危機:新聞倫理學的多元觀點》,五南,台北。
5.Daniel Bell, 高鈷等譯,1995,《後工業社會的來臨》,桂冠,台北。
6.David Harvey, 閻嘉譯,2003,《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商務印書館,上海。
7.David Jary & Julia Jary, 周業謙、周光淦譯,2005,《社會學辭典》,貓頭鷹出版社,台北。
8.Gerald D. Hurley & Angus McDougall, 閻凱毅譯,1981,《視覺的震撼》,時報出版社,台北。
9.Gerald Zaltman, 余芳宜譯,2004,《為什麼顧客不掏錢》,早安財經,台北。
10.Gillian Rose, 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群學,台北。
11.Henry Assael, 黃明蕙譯,2006,《消費者行為:策略性觀點》,雙葉書廊,台北。
12.John Berger,吳莉君譯,2005,《觀看 的 方式》,麥田,台北。
13.John Fiske,陳明珠譯,1990,物質主義的影像研究,《當代雜誌》第51期,頁70-83。
14.John Fiske, 張錦華等、劉容玫、孫嘉蕊、黎雅麗,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遠流,台北。
15.John L. Hulteng, 羅文輝譯,1992,《信差的動機》,遠流,台北。
16.John Tomlinson,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韋伯,台北。
17.John Szarkoski,周本驥譯,1990,論攝影的新聞性與藝術性,《自立晚報》,1990,12,01,自立副刊,台北。
18.Kenneth Kobre, 李緯華譯,1984,《新聞攝影》,眾文圖書,台北。
19.Kenneth Kobre, 黃利、陳德中、劉海、丁傳、王中薩譯,2007,《美國新聞攝影教程》,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陝西。
20.Kurt Koffko, 黎煒譯,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昭明,台北。
21.Mark Parry, 林宜萱譯,2003,《策略行銷管理》,麥格羅.希爾,台北。
22.Martin Lister, 鄭玉菁譯,2005,電子影像時代的攝影,《攝影學批判導讀》,韋伯文化,台北。
23.New York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王成云、兰素紅、孫曉紅、李之聰、李孝賢、吳奇志、張化、林鑌、越洪濤、姜雯、俞士忠、郭昌暉等譯,《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中國攝影出版社,北京。
24.Nicholas Mirzoeff, 倪傳譯,2006,《視覺文化導論》,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
25.Paul Martin Lester, 田耐青、王健華、計惠卿、李鴻亮、鄧淑丰、王燕超、楊美雪、林佳蓉、李文瑞、蔡錫濤、張文山、梁朝雲、趙寧、羅綸新等譯,2005,《視覺傳播》,雙葉書廊,台北。
26.Roland Barthes, 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台灣攝影工作室,台北。
27.Roland Barthes, 劉森堯譯,2004,《羅蘭.巴特訪談錄》,桂冠,台北。
28.Roland Barthes, 顧錚譯,2007,攝影的信息,《西方攝影文論選》,浙江攝影出版社,杭州。
29.Rudolf Arnheim, 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二版四刷,雄獅圖書公司,台北。
30.Steven Connor, 唐維敏譯,2002,《後現代文化導論》,五南,台北。
31.Susan Sontag, 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唐山出版社,台北。
32.Susan Sontag, 陳耀成譯,2004,《旁觀他人之痛苦》,麥田出版,台北。
33.Vilem Flusser, 李文吉譯,1995,《攝影的哲學思考》,遠流,台北。
34.Wendell Bell, 陳國華、廖德智譯,2008,《未來學研究─價值、客觀與良善社會》,學富文化,台北。
35.王妍蓁,2007,《工作壓力源與壓力後果之關係:以華人工作價值觀為調節變項》,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6.王珮珍,2007,《工作意義與工作投入關聯之研究─以藥廠業務人員與醫院護理人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37.王淑美,2006,《學校與社福機構志工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8.王毓莉,2001,「電腦輔助新聞報導」在台灣報社的應用──以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記者為研究對象,《新聞學研究》68期,頁91-115,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台北。39.王叢桂,1995,《社會轉型中之工作價值觀變遷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40.王叢桂、鄭洵華,1992,工作價值與工作意義的變遷,《測驗與輔導雙月刊》第119期,頁24-34。
41.朱慶龍,2003,《五大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和工作滿意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42.何國華,2007,《公民記者對傳統媒體之挑戰》,中華傳播學會,台北。
43.李孝佺,2002,丹尼爾.貝爾、後工業社會與資訊方式,文化研究書評第二十期,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台北。
44.李金銓,1987,《大眾傳播理論》,三民書局,台北。
45.李秀珠、彭玉賢、蔡佳如,2002,新傳播科技對台灣新聞媒體之影響:從新聞內容之區位談起,《新聞學研究》72期,頁27-54,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台北。46.李鴻祥,2005,《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視覺文化與中國傳統審美文化》,東方出版中心,上海。
47.阮義忠,2000,《當代攝影大師》二版,攝影家出版社,台北。
48.阮義忠,2000,《攝影美學七問》二版,攝影家出版社,台北。
49.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編,1996,《工作價值量表編制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50.林少岩,1997,解嚴十年,《目擊者》第1期,台灣記者新聞協會,台北。
51.林志煒,2005,《平面廣告圖像符號之隱喻性多空間模式探討與應用─以時報廣告金像獎(1997∼2003)得獎作品與時報廣告金犢獎(2005)創作作品為例》,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52.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五南,台北,台北。
53.林敬恆,2005,《新資訊傳播科技脈絡下的文字記者工作技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54.林瑜霜,2003,《二00二年台北市長候選人新聞媒體守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55.季惠民,2005,《台灣解嚴(一九八七)前後紀實攝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56.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台北。
57.高宣揚,2006,《後現代論》,五南,台北。
58.秦愷,2007,《攝影創作手冊》二版六刷,雄獅美術,台北。
59.翁秀琪,200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二版十刷,三民書局,台北。
60.郭力昕,1993,我們需要攝影理論,《攝影的哲學思考》中文版序,遠流,台北。
61.郭力昕,1998,搖旗者與掘墓人──新聞攝影怎麼說故事,《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元尊文化,台北。
62.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東華,台北。
63.陳永富,2004,《聯合報系地方記者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4.陳弘岱,2005,《《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台灣紀實攝影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65.陳百齡、陳世敏,2001,媒體網站的理想與現實:1995-1998,《廣播與電視》16期,頁53-85。
66.陳楚孟,2002,《從報紙煽色腥新聞內容探討報業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7.章光和,2005,《攝影不是藝術》,田園城市,台北。
68.許人杰,2008,《ZMET,是什麼?應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授課講義,未出版。
69.許靜怡,2002,《深度報導:攝影記者在台灣─專業路漫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70.博報堂生活總合研究所,鍾霓譯,2007,《五感的時代─視、聽、嗅、味、觸覺的消費社會學》,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台北。
71.張復欽,2002,《電視攝影記者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2.張榕容,2004。《數位化技術對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內涵改變之探討:以東森新聞台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3.黃文珊,2005,《應用隱喻抽取技術挖掘品牌行銷創意:以客家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4.黃光國,1991,自我實現與華人社會中的價值變遷,《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學觀點》,楊國樞編,桂冠,台北。
75.黃芝瑩,2001,《線上新聞人員專業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76.黃義書,2004,《新聞產製場域中的攝影記者─認知、角色、專業權力及生存心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77.新評會,1993,電視新聞處理暴力、血腥畫面應含蓄表現、謹慎處理,《新聞評議》,224: 6。
78.榮泰生,1999,《消費者行為》,五南,台北。
79.蔣載榮,2002,《觀.念.攝影─影像的視覺心理剖析》,雪嶺文化,台北。
80.臧國仁,2000,關於傳播學如何教的一些想法─以「基礎新聞採寫」課為例,《新聞學研究》65期,頁19-56,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台北。81.劉云萊,1993,《新聞攝影概論》,新華,北京。
82.劉艾蕾,2007,《蘋果日報》讀者閱報動機與人格特質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83.劉昌德,2008,大媒體,小記者:報禁解除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新聞學研究》95期,頁239-268,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台北。84.劉承昕,2006,《醫管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個人背景與工作價值觀、就業選擇意向之關聯性研究》,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5.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86.劉學聖,2007,《平面媒體圖像化後對攝影記者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7.錢玉芬,1998,《新聞專業性概念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88.鍾宜杰,2006,《舞影者:台灣戰後攝影記者習癖與品味的形構》,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
89.鍾季樺,2005,《以隱喻抽取技術探討歌迷心智模式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0.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陳順孝,1997,《探討記者工作的知識基礎:建立分析架構》,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年會論文,台北。
91.謝佩如,2004,《線上遊戲玩家心智模式及其行銷應用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92.謝維哲,1996,《台北地區的報社攝影記者之研究─攝影記者工作滿足研究》,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93.韓叢耀,2005,《圖像傳播學》,威仕曼文化,台北。
94.顏加松,2005,《數位時代新聞人員工作滿足感:科技使用、組織溝通與工作壓力之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95.羅文輝,1995,《新聞從業人員專業價值觀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96.羅文輝、劉蕙苓,2006,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9期,頁81-125,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台北。97.羅玉潔,2004,《人脈與新聞:一個社會資本觀點的研究──以傑出財經記者與消息來源之關係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98.蘇俞安,2004,《當代藝術中的攝影影像》,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9.顧錚,2003,《城市表情:20世紀都市影像》,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
英文部份
1.Barnhurst, K. G.,1994, Seeing the Newspaper., New York: St. Martin’s.
2.Coulter, R., and Zaltman, G., 1994, Using the 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 to understand brand imag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1, 501-507.
3.Christensen, Glenn L. & Olson Jerry C., 2002, Mappings’ Mental Models with ZMET., Psychology & Marketing, 19(6), 477-502.
4.Coulter, R.A., Zaltman, G., & Coulter, K.S., 2001, Interpret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advertising:An application of the 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0, 1-21.
5.Gutman, J.,1982, A means-end chain model based on consumer categoriz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Marketting, 46, pp. 60-72
6.Gwendolyn, C. C., 2000, The ZMET Alternative., Marketing Research, 12, 6-12.
7.Kerns, 1988, Photojournalism: Photography With A Pours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8.Larry Nighswander, 2001, Visual checklist., Guide to Photojournalism, New York, AP(Associated Press).
9.Miller, S. ,1975, Women’s and men’s role news photo, Journalism Quarterly, 52, PP.70-75.
10.Milton Rokeach,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 New York: Free Press.
11.Olson, J. C., & Reynolds, T. J., 1983, Understanding consumer’s structures: Implications for advertising strategy.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 Psychology, 1, 77-90.
12.Stanton, W. J., & Etzel, M. J., 1991, Fundamentals Marketing, 9 th ed., 168.
13.Swanson, C. E. ,1955, What they read in 130 daily newspapers, Journalism Quarterly, 32, PP.411-421.
14.Utt, S. H., & Pasternack, S.,1989, How they look: An update study of American newspaper front pages, Journalism Quarterly, 66(autumn): PP. 621-627.
15.Valette-Florence, P., & Rapacchi, B. , 1991, Improvements in means-end chain analysis: Using graph theory an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1, February/March, 30-45.
16.Wanta, W., & Gao, D., 1994, Young readers and the newspaper: Information recall and perceived enjoyment, readability and attractiveness. Journalism Quarterly, 71(winter): PP. 926-935.
17.Zaltman, G., 1997, Rethinking market research: Putting people back i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4, 424-437.
18.Zaltman, G., 2003, How CustomerThink: Essential Insights into the Mind of the Market.,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Zaltman, G. and Coulter, R., 1995, Seeing the voice of customer: metaphor-based adverti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5, 35-51.
20.Zaltman, G. & Schock, L. J., 1998, Seeing Through the Customer’s Eyes with Computer Imaginng., In the Network Era, Sense & Respond, Capturing Valu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網路部份
1.Cade White,2006,Newspaper Video Jourmalism,瀏覽日期:2009年6月11日,取自:http://digicade.blogspot.com/2006/07/newspaper-video-journalism-part-i.html
2.Marcia Prouse, 林少岩譯,2000,攝影記者是一篇報導中重要的一環,《報紙編輯手冊》,The American Editor ,Apr .2000 P.10,瀏覽日期:2009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rticle.html
3.中國攝影在線,2007,虛假新聞:零容忍,瀏覽日期:2009年6月11日,取自:http://arts.cphoto.net/Html/syll/gysy/11231819.html
4.林少岩,1999,你吸毒嗎?,《攝論》,瀏覽日期:2009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rticle.html
5.陳宗怡,2007,從實踐到反思─重探攝影大師Robert Frank的美國之旅,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築夢計畫」計畫書,瀏覽日期:2009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ihakka.net/banner/dream/plane96-/%B3%AF%A9v%A9%C9.pdf
6.許林,2005,解讀《華盛頓郵報》圖片處理15條“軍規”,傳媒在線,瀏覽日期:2009年6月11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1/23/content_3823378.htm
7.張天雄,2005,面對數位科技壹傳媒─談台灣傳統報業新聞影像未來,《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8期,瀏覽日期:2009年6月11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8/48-15.htm
8.蔡瓊花,2008,傳播科技在現今社會倫理表現上的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第72期,瀏覽日期:2009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2/72-04.htm
9.鍾宜杰,2009,一場科技帶來的勞動災難,舞影者,瀏覽日期:2009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post043668/15513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