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2: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侃璋
研究生(外文):Kan-Chang Yang
論文名稱:休閒遊憩參與動機、設施滿意度與身心收穫之研究-以高雄市愛河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in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ng, Facilities Satisfaction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Gaining of Recreation-Take Love River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陳美燕陳美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ei-Ye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休閒遊憩參與動機滿意度身心收穫
外文關鍵詞:recreation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ngfacilities satisfactionphysical and mental gai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9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高雄市愛河休閒遊憩區民眾參與動機、設施滿意度與身心收穫之關連性,以實際的研究瞭解愛河附近居民到訪愛河之身心特性,藉由民眾身心收穫之瞭解,希冀能提供高雄市政府未來在規劃愛河休閒遊憩區的參考策略。
研究對象為愛河流域附近居民為研究母群體,並以便利性抽樣方式於愛河上、中、下游等區域進行抽樣調查。研究結果顯示:
一、民眾社經特性之「年齡」、「居住地區」對「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而「性別」及「婚姻」則無顯著差異。
二、民眾社經特性之「性別」、「年齡」與「居住地區」對「設施滿意度」有顯著差異,而「婚姻」則無顯著差異。
三、民眾社經特性之「性別」、「年齡」與「居住地區」對「身心收穫」有顯著差異,而「婚姻」則無顯著差異。
未來規劃上之建議:
一、營造自然景色,規劃自然生態保護範圍。
二、維護環境清潔,成立環境衛生保護小組。
三、建置景觀設施,營造屬於整體特色滿足使用者之需求。
四、區隔遊憩型態,集中資源針對重點項目進行遊憩區隔。
五、民眾教育學習,辦理教育宣導活動權責單位落實稽查。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ng’, ‘facilities satisfaction’, and ‘physical & mental gaining’ of people living in Love River recreation areas. By way of researching and apprecia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gaining of Love River neighborhood residents when they visited Love River recreation areas, offered reference policies in the planning Love River recreation areas for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expectantly in the future.

The object groups of this study were residents living in Love River neighborhood. A handy sampling survey was applied at people living in the areas of upper stream,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Love River, and the sample taken must responded the questionnaire. The cardinal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were listed as the followings:

1.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rom different ages and living areas of people’s socio-economic qualities in the item of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ng’, but no obvious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different genders and marriage status.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rom different genders, ages and living areas of people’s socio-economic qualities in the item of ‘facilities satisfaction’, but no obvious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different marriage status.
3.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rom different genders, ages and living areas of people’s socio-economic qualities in the item of ‘physical and mental gaining’, but no obvious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different marriage status.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futurity planning:
1. Build the natural scene; Plan the na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ve domain.
2. Keep the immaculate environment; Organize subcommittee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safeguard.
3. Fabricate view facilities; Construct integ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ffice for user’s demands.
4. Differentiate types of recreation; Centralized resources and differentiate types of recre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hole point items.
5. People's general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ransact educational and advertising activities and facilitate conscientious officer to ascertain examination entirel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3
第三節 研究問題---------------------------------------------04
第四節 名詞釋義----------------------------------------------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休閒遊憩的意涵與概念---------------------------06
第二節 民眾休閒遊憩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15
第三節 民眾休閒遊憩身心收穫之相關研究-------------21
第四節 休閒遊憩設施滿意度之相關研究----------------25
第五節 高雄市愛河休閒遊憩區----------------------------29
第六節 本章總結----------------------------------------------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5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54
第三節 研究流程---------------------------------------------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5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高雄市愛河休閒遊憩區休閒民眾特性----------62
第二節 研究工具之信度分析------------------------------68
第三節 不同特性民眾在愛河休閒遊憩區參與動機之
差異分析---------------------------------------------75
第四節 不同特性民眾在愛河休閒遊憩區設施滿意度
之差異分析------------------------------------------81
第五節 不同特性民眾在愛河休閒遊憩區身心收穫之
差異分析---------------------------------------------86
第六節 參與動機、設施滿意度與身心收穫之相關分
析-----------------------------------------------------91
第七節 討論----------------------------------------------------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08
二、英文部分------------------------------------------------113
三、網路部分------------------------------------------------118

附 錄
附錄一 研究問卷--------------------------------------------119
表 目 錄

表 2-1 休閒對個人、社會、環境、經濟所產生效益表---------9
表 2-2 遊憩意涵各分類構面表-------------------------------------12
表 2-3 有關休閒遊憩相關研究整理表----------------------------13
表 2-4 參與動機相關研究整理表----------------------------------19
表 3-1 抽樣調查問卷發放時間與地區分類表-------------------55
表 4-1 遊客社經背景敘述性統計表-------------------------------64
表 4-2 受訪民眾活動特性之描述性統計表----------------------67
表 4-3 受訪民眾活動特性之描述性統計表----------------------68
表 4-4 參與民眾之動機敘述性分析表----------------------------69
表 4-5 參與動機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70
表 4-6 參與民眾之設施滿意度敘述性分析表-------------------71
表 4-7 設施滿意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72
表 4-8 參與民眾之身心收穫敘述性分析表----------------------73
表 4-9 參與動機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74
表 4-10不同性別在參與動機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76
表4-11不同年齡在參與動機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77
表4-12婚姻狀況在參與動機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78
表4-13居住地區在參與動機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80
表4-14性別在設施滿意度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2
表4-15年齡在設施滿意度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3
表4-16婚姻在設施滿意度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4
表4-17居住地區設施滿意度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18不同性別在身心收穫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4-19不同年齡在身心收穫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20婚姻狀況在身心收穫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21居住地區在身心收穫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 4-22 參與動機與身心收穫之相關摘要表--------------------91
表 4-23 設施滿意度與身心收穫之相關摘要表-----------------92
表 4-24 參與動機與設施滿意度之相關摘要表-----------------93
表 4-25 各變項對獲致身心舒暢之解釋力分析結果摘要表---94
表 4-26 各變項對享受獨處樂趣之解釋力分析結果摘要表---94
表 4-27 各變項對增進家庭和樂之解釋力分析結果摘要表---95
表 4-28 各變項對逃離現實願望之解釋力分析結果摘要表---96

圖 目 錄

圖 2-01 遊客的需求與經營者所提供的遊憩機會間的關係---22
圖 2-02 需求理論金字塔與消費者需求理論金字塔------------24
圖 2-03 台灣主要都市河川發展趨勢------------------------------33
圖 2-04 河川和河岸環境演變關係示意圖------------------------34
圖 2-05 都市機能與水環境之關係圖------------------------------35
圖 2-06 高雄市愛河上游流域圖------------------------------------38
圖 2-07 高雄市愛河上游縣市交界俯視圖------------------------38
圖 2-08 愛河上游水質顏色圖---------------------------------------39
圖 2-09 愛河上游步道坑洞圖---------------------------------------39
圖 2-10 愛河上游設施老舊與損壞圖------------------------------40
圖 2-11 愛河上游花木種植與造景圖------------------------------40
圖 2-12 愛河上游民眾私人佔用圖---------------------------------41
圖 2-13 愛河上游民眾休閒與遊憩設施圖------------------------41
圖 2-14 高雄市愛河中游流域圖------------------------------------43
圖 2-15 愛河中游民眾親水設施與景觀設施俯視圖------------43
圖 2-16 愛河自行車道路線圖--------------------------------------44
圖 2-17 愛河中游燈光造景與美綠化示意圖---------------------44
圖 2-18 高雄市愛河中游綠地俯視圖-----------------------------45
圖 2-19 中都愛河溼地示意圖---------------------------------------45
圖 2-20 愛河中游民眾垂釣與環境髒亂示意圖------------------46
圖 2-21 愛河之心碼頭設施與愛之船------------------------------46
圖 2-22 高雄市愛河下游流域圖------------------------------------48
圖 2-23 高雄市愛河下游仁愛公園綠地---------------------------48
圖 2-24 愛河下游景觀設施------------------------------------------49
圖 2-25 愛河下游帆船訓練------------------------------------------49
圖 2-26 愛河下游景點鰲躍龍翔------------------------------------50
圖 3-01 研究架構------------------------------------------------------53
圖 3-02 愛河上、中、下游區隔圖----------------------------------55
圖 3-03 研究流程------------------------------------------------------58
一、中文部分
方 捷 ( 2004 ) 。都市河岸觀光意象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愛河高雄橋至中正橋段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方幸君(2004)。高雄市觀光意象與遊憩品質因素重要性及績效表現認知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碩士班,高雄市。
王世章(2004)。城市居民對河川環境價值與河川機能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進修學院觀光管理系學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永珍(1996)。河川行水區空間利用規劃與選址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姿雯(2007)。高雄市愛河河岸空間活化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縣。
王慶堂(2004)。從三生概念談提昇台灣運動建築之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3(143),53-58。
中央氣象局(2007)。中央氣象局2007年台灣地區七月份氣候監測報告。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台灣光華雜誌(2004)。河港雲影共徘徊─高雄「驚艷」。台灣光華雜誌2004年十月份。台北:台灣光華智庫。
牟鍾福(2002)。台灣地區民眾運動休閒設施需求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計畫(編號:NCPFS-Fac-090-004)。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江依芳(2004)。生態旅遊服務品質、滿意度及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步道生態之旅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
沈進成、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1),79-95。
宋秉明(1983)。遊樂容納量理論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何福田、蔡培村(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吳宗宏、黃宗成(2001)。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服務品質之研究-以遊客滿意度為例。國家公園學報。11(2),117-135,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吳明隆(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政崎(1998)。中正體育園區民眾遊憩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8(2),39~54。
吳科驊(2005)。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辛晚教(1990)。休閒、教育、人生-休閒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李枝樺(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李素馨(1983)。視覺景觀資源評估之研究-以台北縣坪林鄉為例。台灣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馨、蔡榮峰(1997)。鄰里公園使用活動參與類型與休閒效益之研究。1997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163-175。
沈永健(2005)。軍職人員休閒運動行為、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柏清(2004)。網頁介面愉悅性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博賢(2003)。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聯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閒農場為例。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淑媛、李三仁(2008)。休閒產業的現況發展與分析,康寧學報,10,261-272。
邵偉德(2003)。終身體育習慣的內在理論結構。體育學刊,10(1),28-30。
林宏恩(1997)。休閒生活與品味人生。師友,336,10-14。
林美萍(2003)。遊客產業文化活動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左鎮白琧節、麻豆文旦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林威呈(2001)。台灣地區休閒農場假日遊客旅遊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淑晴(1990)。從環境知覺探討垃圾對遊憩體驗的影響-以日月潭為例。戶外遊憩研究,3(1),17-30。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侯錦雄、郭彰仁(2003)。關渡、高美、七股濕地生態遊憩動機與旅遊特性之比較研究。觀光研究學報,9(1),1-18。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2000)。運動服務管理-理論與實務。桃園:志軒。
唐真真(1990)。都市河川水岸的景觀規劃之研究-以台中市麻園溪親水公園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水源、李明宗(1985)。遊憩機會序列:一個可供規劃管理及研究的架構。台灣林業,11(10),14-25。
陳利光(2002)。台灣旅行業顧客關係對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影響-台北縣市之實證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燕(1995)。運動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2),185-196。
陳昭蓉(1996)。分析影響鄰里公園滿意度影響因素之探討。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韻如(1999)。都市河岸親水性景觀設計規範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景堂(2004)。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入門與應用。台北:儒林。
陳麗霜(2007)。高雄市水岸空間的發展與再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程二文(1997)。淡水河域親水策略體系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金柱(2007)。休閒管理。台北市:師大書院。
黃世明、傅建三、傅嘉輝(2007)。私立美術館觀眾休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朱銘與鴻禧美術館為例。藝術學報,80,185-203。
張春興、楊國樞(2001)。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春興(2003)。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書憲、黃瓊琪、顏至伶(2005)。發展都市河岸空間對提昇城市觀光吸引力與遊憩體驗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愛河為例。2005洄瀾科技暨商務集刊。花蓮:大漢科技大學。
張鈞凱(2005)。地方居民對於地方產業文化活動的參與動機與效益認知之研究─以草鞋墩國際稻草文化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張簡玉津、王建台(2007)。老年人休閒活動之研究。2007兩岸水域休閒遊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7-148。
曾秉希(2003)。地方居民對台中市梅川親水公園依附感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台中縣。
楊文燦、鄭琦玉(1995)。遊憩衝擊認知及其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8(1),109-132。
廖明豐(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劉淑萍、盧培榮、林本源(2007)。編制金門地區休閒參與動機量表之研究。2007兩岸水域休閒遊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0-171。
劉博文(1994)。都市河岸親水空間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欽太(2004)。使用者觀點之都市河岸空間營造-以高雄市愛河河岸空間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歐陽橋暉(2005)。都市環境學。台北:詹氏。
歐聖榮(2007)。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前程文化,台北縣。
穆火杉(2001)。台灣地區鄉鎮運動公園設施規劃與場地使用之探討。百齡高中學報,1,279-290。
賴曉婷(2007)。冬泳運動參與者消費行為、生活型態及參與動機之研究-以室外游泳池使用者為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顏月珠(1985)。陽明山國家公園旅遊活動及遊憩需求之調查與分析。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二、英文部分
Alexandris, K., Tsorbatzoudis, C., & Grouios, G. (2002). Perceived constraints on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vestigating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a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3), 233-252.
Baker, D.A. & Crompton, J.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Beard, J.G. & Mounir, G.R.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Constant, F., Rogers, P., Baumgardner, M., Mckell, C., Dasmann, R., & Reining, P. (1983). Resource inventory and baseline study method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Crandall, R. (1980). Motivations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45-53.
Deci, E.L. & Ryan, R.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ublishing Co.
De Grazia, S. (1961). Of time, work, and leisure.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Doell, C. & Fitzgerald, G. (1954). A brief history of parks and recre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cago, IL: The Athletic Institute.
Driver, B.L. & Tocher, R.C. (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al engagement, with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In Driver B.L. (ed.), Elemen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9-31
Driver, B.L., Brown, P.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Pennsylvani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Driver, B.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 Recreation, 32(12), 38-41.
Fairchild, H. (1944).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lammger, D.M. (1991). Nontraditional students and postsecon- dary school satisfa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2077).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2), 403-412。
Gobster, P. H., & Westphal, L. M. (2004).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for recreation and related experienc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8, 147-165.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Goodman, P. (1965). Leisure: Purposeful or purposeless. In P. Madow (Ed.), Recreation in America, 31, New York: H. W. Wilson Company.
Gray, D., & Graben, S. (1974). Future perspectives. Parks & Receration, 61, 49.
Howard, J. A., & J. N. Sheth.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ley and Sons.
Ragheb, M. G., & Griffet,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Recours, R. A., Souville, M., & Griffet, J. (2004). Expressed motives for informal and club/association-based sports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1), 1-22.
Reddon, J. R., Pope, G. A., Friel, J. P., & Sinha, B. K. (1996). Leisure motivation in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personality in young offender and high school sampl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2(6), 679-682.
Hendel, D. D., & Harrold, R. D. (2004). Undergraduate student leisure interests over three decad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8(4), 557-568.
Jordan, P. W. (2000). Designing pleasurable produ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human factors.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Jordan, P. W. (2001). Pleasure with products: The new human factors. In Baumann, K., & Thomas, B. (Eds.), User Interface design for electronic appliances,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Kelly J. R., & Valeria, J. F. (1999). 21st century leisure: Current issues. Boston: Allyn & Bacon.
Kotler, P. (1992). Marketing’s new paradigm: What’s really happening out there. Planning Reviews, September/October, 50-52.
Manning, R. E. (1986). Study in outdoor recreation: Search and research for satisfaction. Oreg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Maslow, A. H. (1964).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50-369.
May, H., & Petgen, D. (1960). Leisure and its uses. New York: A. S. Barnes.
McVetta, Rod. (198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search 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03 962).
Mead, M. (1958). The patterns of leisure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culture. In E. Larrabee and R. Meyersohn (Eds), Mass leisure, 11-12, Glencoe, IL: The Free Press.
Parker, C. & Mathews, B. P. (2001). 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 Brad ford, 19(1), 38.
Walker, G. J., Jackson E. L., & Deng J. (2007). Culture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A comparison of Canadian an Mainl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9(4), 567-590.

三、網路部分
Panoramio(2008):愛河夜景。Google地球採用編號:2728766。
資料引自:
http://www.panoramio.com/photo/2728766
Radman(2008):城市探險-搖到愛河橋〈二〉愛河之心。無名小站。資料引自:
http://www.wretch.cc/blog/radman/11218169
Radman(2008):城市探險-搖到愛河橋〈四〉河堤光雕彩虹。無名小站。資料引自:
http://www.wretch.cc/blog/radman/11233910
Radman(2008):城市探險-搖到愛河橋〈七〉白鷺伴彩虹。無名小站。資料引自:
http://www.wretch.cc/blog/radman/11368440
大新百(2007):高雄市仁愛公園、光榮國小。奇摩部落格。
資料引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LSOKnM2cFQAzLNqQTSDE/article?mid=5053
高雄市政府(2008):愛河溯源。愛河資訊網。
資料引自:
http://pwb.kcg.gov.tw/Love/histor02.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慶堂(2004)。從三生概念談提昇台灣運動建築之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3(143),53-58。
2. 王慶堂(2004)。從三生概念談提昇台灣運動建築之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3(143),53-58。
3. 沈進成、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1),79-95。
4. 沈進成、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1),79-95。
5. 吳政崎(1998)。中正體育園區民眾遊憩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8(2),39~54。
6. 吳政崎(1998)。中正體育園區民眾遊憩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8(2),39~54。
7. 侯錦雄、郭彰仁(2003)。關渡、高美、七股濕地生態遊憩動機與旅遊特性之比較研究。觀光研究學報,9(1),1-18。
8. 侯錦雄、郭彰仁(2003)。關渡、高美、七股濕地生態遊憩動機與旅遊特性之比較研究。觀光研究學報,9(1),1-18。
9.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10.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11. 陳美燕(1995)。運動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2),185-196。
12. 陳美燕(1995)。運動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2),185-196。
13. 黃世明、傅建三、傅嘉輝(2007)。私立美術館觀眾休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朱銘與鴻禧美術館為例。藝術學報,80,185-203。
14. 黃世明、傅建三、傅嘉輝(2007)。私立美術館觀眾休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朱銘與鴻禧美術館為例。藝術學報,80,185-203。
15. 楊文燦、鄭琦玉(1995)。遊憩衝擊認知及其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8(1),10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