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15: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誠諒
研究生(外文):Chen-Liang Cheng
論文名稱:高爾夫短桿與不同地形特殊技巧處理
論文名稱(外文):Golf Short Game and Special Technique Executions on Various Lies
指導教授:季力康季力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Kang 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練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推桿短桿沙坑
外文關鍵詞:PuttShort GameBunk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0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台灣的高爾夫運動國際成績,這兩年來本土的女子選手曾雅妮在2008年加入美國女子巡迴賽後,大放異彩,至今共獲得兩座LPGA大賽冠軍,仔細觀察其各項擊球數據不難發現,推桿、短打及救球能力技巧,是獲得好成績不可或缺的;高爾夫運動是在大自然中進行,常看到許多業餘球員不停的練習全揮桿的動作,而忽略了各種短桿及不同地形特殊球位的處理技巧,本技術報告書中將探討推桿、短切球、沙坑球的技術及處理方法,當面對各種不同的地形及特殊的球位時,必須熟稔這些特殊的處理技巧,才有助於降低桿數。在各種競技運動中除了技術以外,不外乎建立在良好的體能上,高爾夫運動當然也不例外,其中包含了專項體能所需要的心肺耐力、肌力、爆發力等,有了良好的體能不但對球技會有影響,亦能減少運動傷害。一場高水準及重要的比賽心理因素更是輸贏的關鍵,最佳表現的比賽不僅是高超技術的展現而已,更必須加上心理的穩定、專注,心理競技能力直接反應出運動員對競賽的認知型態,具有正面和良好認知的運動員,其技術與成績表現能有較理想的演出。期望本技術報告書能對高爾夫運動有所助益。
Yani-Tzen, a twice LPGA Championship winner from Taiwan, had gained noticeable achievement in golf since her participation in 2008. From the analysis data of her performance, it is easy to know that the essential to a good performance in a golf game relies on several factors: putting, short game, and ball-saving skills. Golf games take place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rather than, just like most amateurs, repeating full-swing practices in a driving range, neglect of short game and saving skills in different slope conditions. A discussion from this report will be covered the techniques and management of putting, short game, and bunker shot 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score. Among all the sports, as well as in golf, an excellent physical condition is vital to good performances. High levels of 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 muscular power and explosive force can definitely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in sports, as well as reduce sports injuries. Furthermore, a good psychological management is also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to win a game. A best performance in golf is not only a showing-off the athlete’s superior techniques, but also a stage of controlled mental stability in the game. Psychological management in a golf game reflects the athlete’s cognizance in sports competition. Hence, athletes with positive cognizance usually obtain better techniques and performances in the athletic competition. It is my hope that this technical report will be helpful to modern golf game and favorable to golf player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高爾夫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1
一、高爾夫起源 1
二、台灣高爾夫發展與展望 4
第二節 高爾夫規則及相關裝備 8
一、國際高爾夫規則 8
二、推桿設計規則 9
三、禮儀及安全 10
四、下場時的球具裝備 11
第貳章 高爾夫短桿技術 13
第一節 推桿技術 13
一、合適的推桿 13
二、推桿握桿 16
三、推桿站姿 20
四、推桿擊球 22
五、推桿路徑 23
六、果嶺草紋與坡度的判斷 25
七、推桿預擊流程(Putting Preshot Routine) 27
八、推桿的練習方法 28
第二節 短切球的技巧 32
一、切滾球(Chip & Run) 32
二、劈起球(Pitching) 34
三、高拋球(Lop Shot) 35
四、小角度球桿的切球技巧 36
五、避免下桿時左手曲腕的練習方法 37
第三節 果嶺邊沙坑球技巧 38
一、善用沙坑桿的特性 38
二、沙坑擊球姿勢 39
三、陷入沙中的球 41
四、硬沙坑擊球 42
第参章 高爾夫不同地形與特殊球位技術 44
第一節 不同地形的處理狀況 44
一、球位高於雙腳 44
二、球位低於雙腳 45
三、左腳比右腳低 46
四、左腳比右腳高 47
第二節 各種特殊球位處理 49
一、球落在草痕中 49
二、樹林的脫困 50
三、果嶺邊球落入球痕 52
四、球道沙坑 52
五、長草區擊球 53
六、球附著泥巴 54
第肆章 高爾夫體能訓練 56
第一節 擬定高爾夫體能訓練計畫 56
一、高爾夫體能 56
二、高爾夫肌力特徵 62
三、協調性能力 67
第二節 高爾夫柔軟度訓練 70
一、柔軟度含意 70
二、柔軟度訓練原則及功能 71
三、柔軟度訓練動作 73
第三節 重量訓練 89
一、重量訓練的益處 89
二、重量訓練原則及注意事項 90
三、高爾夫重量訓練 92
四、其他增加下盤肌力訓練方法 99
第伍章 高爾夫選手心理技能訓練 101
第一節 高爾夫心理訓練的重要性 101
第二節 心理訓練實施方法 105
一、心理訓練的原則及注意事項 105
二、心理訓練實施內容 105
中文部分
王順正(2003)。高爾夫推桿練習器測驗與果嶺推桿比賽之相關,大專高爾夫學刊,創刊號,121-129。
中華民國高爾夫協會翻譯審定(2008)。2008國際高爾夫禮儀規則。台北市。長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智賢(1989)。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宋定衡(2003)。高爾夫。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技術報告書。
宋定衡、吳芳瑤(2004)。優秀女子高爾夫選手技巧表現因素與運動成績之相關研究。大專高爾夫學刊,2,112-129。
李建同(1999)。台灣爾夫發展史。台北市:中華民國高爾夫協會。
杜錦豐(2003)。高爾夫推桿心理與力學技巧的結合練習。大專高爾夫學刊,創刊號,88-103。
呂崇銘(1985)。中國蹴鞠與擊鞠番展之研究。台北市: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林正常(1986)。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台北市: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林正常(2002)。運動科學與訓練。台北市:銀禾出版社。
林政東(2004)。運動員的肌力訓練。台北市:師大書苑。
季力康(1995)。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大專體育,19,4-8。
季力康(1996)。運動員的壓力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51-57。
吳本元(1999)。大專男子籃球運動員運動心理技能與攻守動作技能之相關研究。台北市:全壘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伊澤利光(2004)。近距切球&推桿技巧。台北市: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許樹淵(1997)。運動科學導論。台北市: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樹淵(2001)。運動訓練智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全壽、陳相榮、蘇文和、大平充宣(1993)。速度肌力耐力的生理特性及訓練法。
陳全壽(1993)。速度、肌力、耐力的生理特性及訓練法。1993年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專科學校集,18。
陳家宏(2008)。優秀選手推桿預擊流程與實際揮桿之特徵及對精確性之影響。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碩士論文。
黃正岳、陳俊忠(1993)。高爾夫擊球表現與例行動作時間及左、 右斜方肌、屈腕肌、活動程度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2),203-215。
張木山(1987)。排球運動。台北市:師大師苑有限公司出版。
張思敏(2000)。網球技術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中華民國網球協會。
張嘉澤(2004)。高等訓練法課堂講義。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張建國(1993)。瓦臣短打密笈。台北市:高爾夫文摘雜誌社。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8)。體育大辭典(三版)。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崔惠英(2008)。崔惠英反思維高爾夫技術突破。台北市: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葉憲清(1999)。運動訓練法。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廖主民(1993)。探索台灣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運動員認知型態量表』的編製。體育學報,16,437-450。
鄧碧惠(2002)。高爾夫推桿例行動作教學課程對推桿例行動作與推桿表現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愛德華、克雷格(2007)。超完美推桿。台北市:尖端出版社。
鄭添財(2008)。排球技術訓練與戰術應用。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碩士論文。
謝錦城((1997) 。重量訓練。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154–187)。台北市:教育部。
王順正(2000)。爆發力,運動生理週訊(第56期)。運動生理學網站。資料引自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56&page=1
吳顥照(2000)。重量訓練,運動生理週訊(第78期)。運動生理學網站。資料引自http://epsport.ccu.edu.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78&page=1
http://www.lpga.com/Greensheet.aspx?pid=13704&year=2008


英文部分
Adrian, M. J., & Cooper, J. M. (1995). Biomechanics of Human Movement. Dupuque: Brown & Benchmark.
Astrand,R. & Rodahl, K. (1986). Textbook of Work Physiology - physiological bases of exercise. McGraw-Hill.
Boutcher, S. H., & Crews, D J. (1986). Effects of structured preshot behaviors on beginning golf performance. Percepyual and Motor Skills, 62: 291-94.
Campbell, M. (1991). The Encyclopedia of Golf.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Campbell, M. (2003). Ultimate Golf Technique.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Cohn, P.J. (1991).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peak performance in golf. The Sport Psychologist, 5, 1-14.
Cohn, P.J. (2000). Peak performance golf. Lincolnwood: Contemporary Books.
Craig, E. (2006). The Golf Doctor. London: Octopus Publishing Group.
Crews,D. J. & Boutcher, S. H. (1986). Effect of Strutured Preshot Behaviors on Beginning Golf Performanc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2, 291-294.
Ernie, E. (1998). The Complete Short Game. New York: Broadway Books.
Jones, C. & Doren K. (2000). Be the Ball. Kansas City: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Keir, D.G. (1996). The Complete Guide to Physical Conditioning for Golfers. Petersham: Sports Insight Australia.
Cohn,P. J.(2000). Peak Performance Golf. Lincolnwood: Contemporary Books.
Ladies Professional Golf Association (2000). LPGA's Guide To Every Sho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Lock, W. (1998). How To Play Better Golf. Suffolk: SP Creative Design.
Macdonald, C.B. (1928). Scotland's Gift.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Martens, R. (1987). Coaches guide to sport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Nideffer, R.M. (1981). The Ethics and Practice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Ann Arbor, MI: McNaughton Gunn.
Norman, G. (1995). Advanced Golf. Boston: Tuttle Publishing.
Orlick, T., Partington, J. T.,& Salmela, J. H. (1982). Mental Ttraining for Coaches and Athletes. Sport in perspective Inc. Coaching Association of Canada.
Orlick, T., & Partongton, J. (1998). Mental links to excellence.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 105-130.
Pelz, D. (2000). Dave Pelz’s Putting Bible. New York: Doubleday.
PGA of America (1990). PGA Teaching Manual. Palm Beach Gardens: Greenstone Roberts Advertising.
Player, G. (1995). Fit for golf.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Scholich, M. (1979). Circuit training. London: Sportverlag.
Stirling, J. (1984). Fit for Golf. London: B.T. Batsford.
Weinberg, R. S. ( 1988). The Mental Advantage: Developing Your Psychological Skill in Tenni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right, N. (2000). Junior Golf. London: Octopus Publishing Group.
Woods, T. (2001). How I Play Golf. London: Brown and Company.
Williams, J. M. & Krane, V. (2000).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ak performance. In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 4th edition., edited by J.M. Williams. 137-178.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順正(2003)。高爾夫推桿練習器測驗與果嶺推桿比賽之相關,大專高爾夫學刊,創刊號,121-129。
2. 王順正(2003)。高爾夫推桿練習器測驗與果嶺推桿比賽之相關,大專高爾夫學刊,創刊號,121-129。
3. 宋定衡、吳芳瑤(2004)。優秀女子高爾夫選手技巧表現因素與運動成績之相關研究。大專高爾夫學刊,2,112-129。
4. 宋定衡、吳芳瑤(2004)。優秀女子高爾夫選手技巧表現因素與運動成績之相關研究。大專高爾夫學刊,2,112-129。
5. 杜錦豐(2003)。高爾夫推桿心理與力學技巧的結合練習。大專高爾夫學刊,創刊號,88-103。
6. 杜錦豐(2003)。高爾夫推桿心理與力學技巧的結合練習。大專高爾夫學刊,創刊號,88-103。
7. 季力康(1995)。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大專體育,19,4-8。
8. 季力康(1995)。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大專體育,19,4-8。
9. 季力康(1996)。運動員的壓力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51-57。
10. 季力康(1996)。運動員的壓力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51-57。
11. 黃正岳、陳俊忠(1993)。高爾夫擊球表現與例行動作時間及左、 右斜方肌、屈腕肌、活動程度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2),203-215。
12. 黃正岳、陳俊忠(1993)。高爾夫擊球表現與例行動作時間及左、 右斜方肌、屈腕肌、活動程度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2),203-215。
13. 廖主民(1993)。探索台灣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運動員認知型態量表』的編製。體育學報,16,437-450。
14. 廖主民(1993)。探索台灣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運動員認知型態量表』的編製。體育學報,16,437-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