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于德順、高誼(1998)。跟專家練拳擊。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譯(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中華民國拳擊協會編譯(2004)。國際拳擊規則。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何四郎(1999)。中華台北亞運代表團參加第十三屆亞洲運動會報告書。臺北市: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何正方、呂永祥(2001)。拳擊。北京市:國家出版社。
林明佳(2004)。第二屆世界杯女子拳擊錦標賽決賽攻擊技術之分析。運動教練科學,4,62-71。
林正常(2001)。運動訓練法。臺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徐國威(1995)。拳擊運動的研究。臺北市:體育學術研究會。
邱共鉦(2005)。2004年奧運跆拳道金牌選手-朱木炎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怡舟(2002)。第九屆亞洲杯青年拳擊錦標賽之決賽攻擊技術之分析。運動教練科學,1,62-71。陳怡舟、洪廷援(2006)。世界拳擊錦標賽攻、防多樣要素分析。運動教練科學,7,140-148。陳正博(2002)。電腦評分機影響拳擊比賽勝負之分析。大專體育,59,158-163。陳全壽(1993):速度、肌力、耐力的生理特性及訓練法。1993年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專科學校集。
曾鵬基(1992)。中華台北亞運代表團參加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報告書。臺北市: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許樹淵(2000)。一九九○年亞運會成績分析 ─兼論我國運動員成績。臺北市:中華台北奧會印行。
許樹淵(2001)。運動訓練制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憲清(2003)。運動訓練法。臺北市:師大書苑。楊斯任(2006)。中華台北亞運代表團參加第十五屆亞洲運動會報告書。臺北市: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賴鍾桔(2009)。第一屆國際拳總主席杯拳擊錦標賽決賽攻擊技術之分析。運動教練科學,14,91-104。謝慶勇(2007)。拳擊現代訓練法。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謝春雄(1995)。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灣區運動會拳擊錦標賽評析。國民體育季刊,24(2), 55-59。謝春雄(1996)。拳擊運動學術研究。台北:一品文化。
英文部份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 Boxe Amateur【AIBA】(1997).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 Boxe Amateur【AIBA】(2008).
Haglund,Y., Eriksson, E.(1993). Does amateur boxing lead to chronic brain damage? : A review of some retentive situ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1(1), pp.97-109.
Ryan, A. J. (1998). Intracranial injuries resulting from boxing. 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 (Philadelphia) 17(1), pp.155-168.
Stewart, W. F. (1995). Gordon B. Amateur boxing: is there a risk of brain injury? In, Cantu, R. C. (ed.), Boxing and medicin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 pp.33-64.
Timm, K. E., Wallach, J. M., Stone, J. A. & Ryan III. (1993). Fifteen years of amateur boxing injuries/illnesses at the United States Olympic Training Center.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28(4), pp.33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