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1996)。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準備參加2000年奧運會奪金計畫。臺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編譯(2001)。世界跆拳道聯跆拳道盟競賽規則中英文對照版。臺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編譯(2005)。世界跆拳道聯跆拳道盟競賽規則中英文對照版。臺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編譯(2009)。世界跆拳道聯跆拳道盟競賽規則中英文對照版。臺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毛彥明、陳詩欣、徐台閣(2007)跆拳道規則修訂對選手比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1(1),92-99。王虎(2007)。新競賽規則下跆拳道技術的運用特點及走向。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6(4),127-129。
王軍利(2006)。2005年跆拳道競賽規則修訂的內容及其影響。遼寧體育科技,28(5),66-67。
王濤(2005)。跆拳道運動員臨場應變能力的基礎。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1(6),66-67。
吳政崎(2002)。2002釜山亞運跆拳道視導報告。2002年釜山亞運會報告書,227-236。高雄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
吳燕妮(2008)。2008奧運跆拳道世界區資格賽女子57公斤級金牌選手比賽攻擊型態與技術運用分析-Lim Su-jeong 選手個案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44-55。
吳燕妮、蔡明志(2005)。跆拳道運動賽會風險管理之探討。2005年臺灣體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4-222。
吳燕妮、蔡明志、邱共鉦(2007)。女子跆拳道優秀選手比賽之攻擊型態與攻擊技術分析研究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蠅量級金牌選手KWON E . K個案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6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95-402。
宋玉麒(2005)。2005東亞運跆拳道比賽三強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李旺華、黃海濱(2001)。跆拳道比賽中實施邊角區域戰術運用的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8(4),79-80。
周桂名(1996)。跆拳道攻擊動作之反應及動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周桂名(2001)。跆拳道競賽中裁判判分差異性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8,53-64。周桂名(2005)。跆拳道新國際規則實施對台灣跆拳道比賽訓練之影響。臺中市:漢明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邱共鉦(2005)。2004年奧運會跆拳道金牌選手技術分析-朱木炎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邱共鉦、陳淑貞、孟範武、相子元(2005)。2004年荷蘭公開賽男子組54-58公斤級金牌選手腳部得分技術分析-朱木炎選手之個案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4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83-495)。
邱共鉦、蔡明志(2006)。2006年卡達亞運跆拳道培訓隊專項體能訓練計畫。運動教練科學,7,97-108。邱共鉦、蔡明志(2007)。台灣跆拳道競技發展時期劃分與演進過程之探討。台灣體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2-372)。臺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系。
邱共鉦、蔡明志、吳燕妮(2008)。伊朗跆拳道選手Behzad Khodadad Kanjobeh 個案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122-136。邱共鉦、蔡明志、相子元(2004)。92年全國運動會跆拳道比賽男子蠅量級金牌選手技術分析:朱木炎選手之個案研究。2004年運動訓練學國際論壇專刊,107-122。
邱共鉦、蔡明志、陳淑貞、吳燕妮(2007)。95年全中運高中男子組跆拳道比賽各量級金牌選手技術分析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189-198。邱共鉦、蔡明志、陳淑貞、相子元(2004)。2003年世界大學運動會跆拳道男、女國手與非國手身高、體重、體脂肪之探討。大專跆拳道學刊,1,155-165。洪谷松(2005)。認識跆拳道及淺談歷史演進。競技運動,7,63-70。洪佳君(2001)。2000年雪梨奧運會女子跆拳道49公斤級以下比賽之際戰術分析與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洪俊安(2006)。第二屆總統盃跆拳道錦標賽-新規則驟死戰分析研究。競技運動,8(2),6-15。
洪榮聰(2008)。跆拳道技擊競賽不同攻擊動作與得分之公平性研究。運動與游憩研究,3(1),169-185。
范巧雯(2008)。200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跆拳道中華隊與韓國隊比賽技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張志峰(2004)。2000年雪梨奧運男子柔道賽個量級比賽得分內容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張展瑋(2007)。跆拳道旋踢攻擊之被動攻擊技術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張榮三(1997)。跆拳道旋踢攻擊動作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張榮三、蔡明志、湯惠婷(2004)。2002年跆拳道新競賽規則實施後比賽與訓練趨勢分析探討。大專跆拳道學刊,1,105-112。許夆池(2001)。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中韓女子選手比賽主動攻擊被動攻擊及得分動作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芷菱(2007)。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志文(2004)。間歇性連續踢擊對跆拳道優秀與一般選手反應時間與攻擊力量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陳志文、秦玉芳、相子元(2004)。跆拳道新規則對上端攻擊動作之得分與違規型態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49-162。陳淑貞(1999)。元智大學跆拳道選手各類攻擊動作型態之攻擊率表現研究。臺北市:皇家出版社。
陳淑貞(2006)。跆拳道對打比賽攻擊技術型態之研究-以2006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高中女子組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陳淑貞、王朝仁、邱共鉦、陳文進(2007)。2006年全國中等學校高女組跆拳道對打競賽之攻擊技術、型態與得分率之分析研究。淡江體育,10,135-144。陳銨漵、邱共鉦(2008)。跆拳道競賽規則修訂對我國選手比賽成績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97,115-120。彭鈞渝、劉昭晴(2003)。2002年跆拳道規則修訂與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69,142-146。黃志雄(2001)。2000年雪梨奧運男子跆拳道第一量級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黃秀蘭(2004)。我國跆拳道選手上端攻擊數得分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黃明祥、周桂名、洪俊安、石濠誠(2006)。跆拳道驟死戰局攻擊策略分析研究。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協會-運動教練科學學刊,7,117-127。黃慶豐(2006)。2004雅典奧運男子組第一量級跆拳道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溫卓謀(2004)。不同影片速度與技能水準對羽球運動員情境線索利用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廖俊強、許吉越(2006)。柔道比賽規則的改變對訓練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83,24-30。劉昭晴、相子元(1997)。研究跆拳道比賽男、女選手得分動作之成績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1(1),88-96。蔡明志(1998)。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得牌選手攻擊動作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蔡明志(2007)。從杜哈亞運成績展望北京奧運跆拳道奪金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6(1),36-42。蔡明志、江界山、陳鴻雁(1998)。女子跆拳道選手各類攻擊動作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分析-以第28屆全國大專運動會跆拳道女子甲組比賽為例。大專體育,37,75-82。蔡明志、張雅棻(2004)。2003年德國男子第16屆世界跆拳道錦標賽蠅量級金牌選手比賽型態與技術運用分析-朱木炎個案研究。自然與人文教育科學全人教育研討會。臺北縣:輔仁大學。
蔡葉榮(2000)。我國優秀跆拳道女子運動員年齡、體型、拳齡之分析。體育學報,28,173-182。蔡葉榮、許志耀(2002)。跆拳道踢擊動作之技術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6(2),14-19。鄭大為、魏香明(2007)。跆拳道技擊競賽規則的改變對競賽及訓練的影響。大專體育,93,39-44。蕭淑萍(2005)。跆拳道兩種空中兩腳旋踢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錢紀明、李志文(1984)。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3(1),95-102。謝玉輝、唐成(2006)。跆拳道競賽規則的修改對比賽產生的影響。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2(6),87-89。
謝春鳳(2008)。跆拳道裁判資歷與給分差異之相關探討-2007年全國運動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桃園縣。鍾宜真、周桂名(2007)。2006年跆拳道新規則實施後女子組比賽得分分析研究。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協會-運動教練科學學刊,9,175-185。外文部分
Ahn, B. H. (1985). Kinematics and Kinetic analysis of Taekwondo kicking motio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 Retrieved May 27, 2008,Wed site:http://www.dur.ac.uk/tta.durham/Files/Competion/competition_rules.pdf
Kim, Y. I.(1988). A study on frequency of kick technique and points in taekwondo games-focused on women players. Graduate School Dongguk University.
Lee, J. B.(1992). An analytical study on the scoring ability between the attack first and the counter attack in Taekwondo game Major in Physical Education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Dongguk University, Seoul.
Park, Y. J. (1989).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aekwondo front-kick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y.
Sung, R. J. (1987).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basic Taekwondo kicks. Journal of Taekwondo, 61, 106-115.
The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2008). The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Competition. Retrieved March 27, 2008, From The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Competition Wed site:http://en.wikpedia.org/wiki/World-Taekwondo-Federation
University Advisor : Professor Kang Yong Ho. Lee, J. J. (2002). Differential Scoring System, Games Becamemore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