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江良規(1975)。體育學原理新論。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沈易利(1998)。台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319-370。沈易利(1995)。勞工休閒運動需求調查報告。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余 嬪(1996)。青少年之休閒活動狀況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0),122-125。
吳英偉、陳惠玲(譯) (1996)。Stokowski, P. A.著。休閒社會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建興(1988)。中等教育研究。臺北市:黎明文化。
李碧涵(1996)。台灣企業經濟之結構調整與後工業轉型。中山學術論叢,(14),82-83。李明榮、利志明、張文耀(2000)。談休閒活動的定義、功能及積極涵義。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3)。
金蕙蓉(2002)。鄉間婦女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以南投縣魚池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邱裕瑄(1997)。陽明山國家公園視覺景觀偏好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林生傳(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清山 (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
林東泰 (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台英(2006)。足球個人攻擊技術與整體戰術分析比較:以2004 年世界杯五人制足球比賽冠亞軍賽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五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92-395。臺北市。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侯錦雄(1984)。利用攝影媒體表達景觀空間之研究。中國園藝,30,23-32。高麗芷(1994)。感覺統合。臺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出版。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許義雄(1977)。體育學原理。臺北市: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 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張春興 ( 1992 )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火木(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指導手冊。臺北市:實踐設計管理學院。
張永朋(2006)。青少女實際參與、期望參與不同休閒活動類型對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敏惠護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月芬 ( 2004 ) 。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張耀川、沈進益(2006)。談青少年五人制足球訓練,大專體育,(85),24-31。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台灣體專學報,(4),1-27。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益宜(1982)。都會區域定義之研究。臺北市:永大出版社。
陳彰儀(1985)。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50-53。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陳慧玲(2003)。淡水旅遊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以淡水老街為例。健康休閒觀光餐旅產官學研討會論文集,1-23。臺北市。
陳忠雄(1995)。亞洲人新希望。臺灣體育,(81),72-73。臺北市。
陳欣宏、潘建州(2004)。大專體育新興運動項目介紹:以五人制足球賽為例。大專體育,(71),160-165。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
黃立賢(1996)。專科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俊傑(1993)。戰後台灣的教育與思想。臺北市:東大圖書。
黃定國(1991)。休閒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月刊,(482),1-6。莊香蘭、容繼業、徐素珍、葉碧華(2005)。民眾參與中正紀念堂休閒教育生活型態、動機、滿意度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5 (1),77-98。
程紹同(2000)。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店。
游正芬(1998)。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葉日武(1997)。行銷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東華書局。
葉至誠(1999)。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實況。臺北市:洪葉文化。
葉肅科、董旭英(2002)。社會學概論。臺北市:學富文化。
趙榮瑞(1995)。1994 年世界杯足球賽射門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體專學報,(6),83-99。蔡文輝(1995)。社會變遷。臺北市:三民書局。
蔡峰月(2001)。社會變遷中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以彰化地區高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子利(2001)。休閒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及實施,戶外遊憩研究,14(1),48-57。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龍冠海(1979)。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謝政諭(1989 )。休閒運動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簡鴻檳(2002)。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譯(2005)。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臺北市。運動心理學會。
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蘇瑛敏(1996)。女性休閒環境架構之基礎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411-417).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Arai, S. M., & Pedlar, A. M. (1997). 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 (2), 167-183.
Bishop, D. W. (1970). Stability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 Analysis of four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 160-170.
Bloland, P. A. (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6), 291-294.
Driver, B.(1997).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 & Recreation, 32(12), 38-41.
Gnoth, J. (1997). Tourism motiv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2), 283-304.
Guy E. (1971). Swanson, social change.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Iso-Ahola, S. E. (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Jackson E . L., & Burton T. L. (Eds.), Understand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Jackson, E. L., & Searle, M. S. (1985).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Concepts and models. Loisir et Societe/ Society and Leisure, 8, 693-707.
Jackson, E. L., & Burton, T. L. (1989).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Jackson, E. L. (1993).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Results from Alternative Analys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29-149.
Jackson, E. L., & Burton, T. L. (1999). 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Kelly, J., & Godbye, G. (1992).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Kolt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andis, J. R., (1974). Sociology: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Light, D. & Keller, S., (1982) Sociology. (3rd e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461-473).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aslow,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enec,V. H., & Chipperfield; J. G. (1997). Remaining active in later life. Journal of Aging & Health, 9(1), 105-126.
Moore, W. E.(1974). Social Change, NJ: Prentice-Hall.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arker, S.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New York: Prager.
Russell, R. V. (1982). 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 St. Louis: Mosby.
Sage, G. (1977). Introduction to motor behavior: A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2nd ed.).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Wankel, L. M., & Berger, B. G.(1991).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J. Brown & G.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121-14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網路部份:
美式激爆灌籃聯盟。2009年4月28日,網址:http://www.niotv.com/epg_content.php?ch_id=50&epg_name=%E7%BE%8E%E5%BC%8F%E6%BF%80%E7%88%86%E7%81%8C%E7%B1%83&epg_no=3365483&stype=
國際桌球規則。2009年3月4日,網址:http://mail.khjh.kh.edu.tw/~jun/t.b1.htm
國際羽球規則。2009年5月4日,網址:http://sirbearstudio.tripod.com/badminton.htm
中華民國桌球協會。桌球規則。2009年5月7日,網址:http://www.ilpp.com.tw/rul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