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書籍
皮連生、卲瑞珍(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黃惠惠(1996)。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張老師文化。
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
張建成(2004)。文化、人格與教育:這波教改在國民教育階段以達成了什麼?。台北:心理出版。
T. Armstrong(1997)。李平譯。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期刊
王金道(2003)。農村中小學生自我概念調查及城鄉差異比較。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第4期,頁311-312。
周慧菁(2002)。的學習—捕捉看不建見的競爭力:美在心光亮起時。台北:天下雜誌,頁2。
呂燕卿(2001)。落實人文精神在藝術領域的教學。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頁261-280。
王柯平譯(1987)。里根 著。藝術的真諦。中國:遼寧人民出版。頁2。
李美枝、李怡青(2002)。我群與他群的分化:從生物層次到人類層次。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0期,頁3-39。李家同(2002),誰來關心教育的城鄉差距?。聯合報教育專欄。
李雪莉(2002)。美的學習—捕捉看不建見的競爭力:把藝術推向人群。台北:天下雜誌出版,頁38-39。
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頁32。
楊昭寧,孔祥軍(2006)。大學生自我概念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學校心理學研究,14卷,1期,頁80-82。
顏妙桂(2004)。青春活力-從心理社會發展觀點論述青少年的休閒投入。學校體育,14卷,2號,頁14-21。孫大川譯(1992)。Maslow, A.H., & Fromm,E.著。人的潛能與價值1,台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頁230-23。
張中煖(1997)。從動作教育看我國體育和舞蹈的發展。舞蹈教育,創刊號,19-24頁。碩博士論文
李美枝、李怡青(2003)。我群與他群的分化:從生物層次到人的層次。本土心理學研究。20期,9-13。呉青山(2006)。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財(1984),青少年自我統整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呂宇爵(2005)。大聲宣揚或難以啟齒?認知性認同與自我呈現動機對表達團體身份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孫嘉妏(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陳郁雯(2005)。高職生自我認同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陳可宜(2008)。青少年對不同舞蹈類型態度之研究-以民族舞、芭蕾舞、現代舞、街舞為探討對象。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盈菁(2007)。基礎音樂戲劇融入音樂與表演藝術教學創造力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音樂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貴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心理自我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頁136-137。蔡本元(2008)。城鄉差異對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鄭耀嬋、何華國(2004)。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期,頁250-252。謝孝德(2008)。藝術的真相-以「藝術的創造」、「藝術的自由」、「藝術的心靈」為主要論述暨自我創作論述。未出版,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
羅玉容(2004)。學校經驗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影響之探討。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學位論文。貳、英文部分
Erikson, E. H. (1968). Identu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nstantinople, A. (1969). An Eriksonian measur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 357-372.
Branden N.〈1994〉.The Six Pillars of Self-Esteem. L. A.: Bantam Books.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Basic Books.
Hodgson, J. W., & Fischer, J. L. (1979). Sex differences in identity and intimacy development in college youth.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8(1), 37-50.
Hogg, M. A., & William, K. D. (2000).From I to we: Social identity and the collective self.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 81-97.
Turner, J. C. (1987). 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 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Oxford, England: Basil Blackwell.
Clark B. (2002). Growing up gifted: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at home and at school(p.48).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網路資料:
李志宏(2003)。在人的統整與統整的人之間─談通識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精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通識教育研討會」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發表論文 1∼13。2008年11月7日取自http://s22.ntue.edu.tw/pageb1_8.html
呂燕卿(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特色與實施策略。取自http://www.aerc.nhct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