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淑媛 (2007) 。國小二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王淑湘 (2002) 。以電腦作為心智工具在國小「時間」學習上的應用與分析。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王蓓恩 (2005) 。國小教師發展五年級時間教學模組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民寧 (1998)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余民寧、林曉芳、蔡佳燕 ( 2001) 。國小學生數學知識結構認知診斷評量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4,263-302。何森豪 (2001) 。van Hiele幾何發展水準之量化模式-以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在四邊形概念之表現為例。測驗統計年刊,9,81-129。呂秀茹、洪文良、林原宏 (2009) 。結合SCM與CAISM分析國小五年級學童時間化聚計算概念。第一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科技化數學教育工坊,325-334。
李鎮業 (1991) 。青少年百科叢書:年月日的來歷。臺北:謙謙出版社。
林邦傑 (1981) 。集群分析及其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4,31-57。林原宏 (1996) 。知識結構分析—徑路搜尋、多向度量尺和集群分析的方法論探討。測驗統計年刊,4,47-69。林原宏 (2003a) 。Fcut軟體〔軟體和說明〕。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原宏 (2004) 。詮釋結構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18,120-121。林原宏 (2005a) 。模糊取向的詮釋結構模式之概念結構分析與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8,161-183。林原宏 (2005b) 。模糊集群。教育研究月刊,138,142-143。林原宏 (2007) 。模糊理論在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之回顧。量化研究學刊,1(1),53-84。
林原宏、陳進春、許天維 (2005) 。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法的應用示例。測驗統計簡訊,65,1-9。
林清山 (1985) 。群聚分析的理論和統計方法以及應用群聚分析的實徵性研究。測驗年刊,32,155-180。林清強等 (1995) 。數學科教學疑難問題彙編。臺北:臺灣省教育廳。
林嘉綏、李丹玲 (1999) 。幼兒數學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耿來祿 (2002) 。國小學童時間概念之直觀類型的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振東 (1989) 。時間的基本概念。哲學與文化,16(2),47-54。康智程 (2007) 。國小五年級學生時間概念試題編製及其分析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 (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莊仁宗等 (1989) 。國民小學數學科疑難問題彙編。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莊苑芬 (2006)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教學之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許玉粉 (2006) 。國小學童時間單位量概念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佩玉 (2002) 。國小學童時間單位量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佩玉、鍾靜 (2003) 。國小學童時間單位量概念之研究。國教學報,15,61-88。陳孟吟 (2006) 。參照不同版本之國小五年級學童時間概念的學習表現。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宗永 (2003) 。電腦輔助教具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在「時間概念」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映雯 (2007) 。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時間概念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國小特殊教育,43,81-88。陳敏彥、林原宏 (2007) 。結合模糊集群、S-P表與多元計分次序理論於國小學童數學認知診斷之分析。2007第四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臺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 (2007.09.22) 。臺北:私立東吳大學。
陳雪枝 (2002) 。兒童報讀時刻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雪枝、鍾靜 (2003) 。兒童報讀時刻之現象與概念。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 (2),71-96。
陳朝陽 (1992) 。國小兒童的時間概念與教學。教師之友,33 (3),46-54。陳溢年、陳秀女 (合譯) (1975) 。時間。臺北:時代出版社。
陳穗秋 (2002) 。國小學童的時間順序與週期概念。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穗秋、鍾靜 (2003) 。國小學童的時間順序及週期概念。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33,91-118。
黃秀玉 (2008) 。國小低年級學童在整數加減法概念之縱貫研究-模糊集群分析與次序理論的整合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雅琦、易正明、林原宏 (2008) 。以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國小六年級學生分數與小數數感發展。第四屆臺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 (2008.05.16~2008.05.17) 。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黃馨瑩、林原宏、莊曜遠 (2007) 。整合集群分析與多元計分次序理論於五年級學童容量概念的知識結構。2007第四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臺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 (2007.09.22) 。臺北:私立東吳大學。
楊玉娥 (1996) 。學齡前兒童對成人慣用之時間概念研究。國民教育,36(3),49-57。劉光漢 (2004) 。電腦輔助教學在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時間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秋木 (1998) 。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錫麒 (1982) 。花蓮泰雅族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花蓮師專學報,13,1-13。劉錫麒摘譯 (1991) 。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國教園地,2,4-5。
劉懷桐 (2003) 。資訊科技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教學之探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劉懷桐、陳桂霞 (2003)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二年級時間概念教學之探討。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2003.12.19~2003.12.20) 。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蔡秉燁 (2004) 。結構化概念構圖於數學補救教學教材設計之應用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2-2521-S-032-001。
蔡秉燁 (2007) 。促進理解的認知學習¬-國小數學學習地圖。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鄭佩郡 (2008) 。六年級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班學生面積概念之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瑩、余宗寬 (1995) 。時間與曆法。臺北: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賴怡君 (2004) 。與鐘錶相關時間概念教學活動設計之發展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戴筱玲、洪文良、林原宏 (2009) 。應用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國小六年級學童速率概念。第一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2009.03.13~2008.03.14) 。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鍾榆翎 (2008) 。以布魯姆認知分類對低年級教科書「數與量」主題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鍾靜 (1997) 。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低年級時間教材的設計。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 (低年級) 。臺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鍾靜 (2000a) 。時間教材與速率教材的設計。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 (高年級) 。臺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鍾靜 (2000b) 。時間與速率。國民小學數學實驗課程總結性評量分析。臺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鍾靜 (2003) 。兒童時間概念全國施測試題設計與初步分析。科教處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鍾靜 (2004a) 。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能力指標的詮釋:時間概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2-2522-S-152-006。
鍾靜 (2004b) 。兒童時間概念調查及診斷教學之研究(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1-2522-S-152-004。
鍾靜、劉遠楨 (2001) 。兒童數、量、形概念調查及診斷教學之研究-應用直觀規律理論-子計畫三:兒童時間概念調查及診斷教學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年度第二期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511-S-152-023。
鍾靜、鄧玉芬、鄭淑珍 (2003) 。學童生活中時間概念之初探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1-38。
鍾靜、魯炳寰、林素微 (2001) 。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時間與速率。臺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簡瑞萍 (2004) 。國小學童時間順序與週期概念課程設計與實施。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譚寧君 (1998) 。從兒童的時間迷思概念看教師對兒童知識的了解。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047-1062。
二、日文部份
佐藤隆博 (1987)。ISM構造學習法。東京:明治圖書出版株式會社。
三、英文部份
Bezdek, J. C. (1981). Pattern recognition with Fuzzy objective function algorithm. New York: Plenum.
Brown, G., & Desforges, C. (1979). Piaget’s theory-a psychological critique. London: Boston Henley.
Daniels, M. B. (1984). The furture: Concept and contradiction. Paper presented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laware Valley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Philadelphia.
Fischbein, E. (1987). Intuition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n educational approach. Holland: D. Reidel.
Friedman, W. J. (1977).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cyclic aspects of time. Child Development, 48, 1593-1599.
Friedman, W. J. (1982).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tim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riedman, W. J., & Laycock, F. (1989). Children''s analog and digital clock knowledge. Child Development, 60, 357-371.
Harner, L. (1982). Talking about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of Tim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rtcollis, p. (1983). Time and timelessnes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 L. & Rousseeuw, P. J. (1990). Finding groups in data: An introduction to cluster analysi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Lin, Y. H., Hung, W. L., & Huang, K. J. (2006). CAISM software [manual and software for CAISM]. Taiwan, Taichung City: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Lin, Y. H., Huang, W. L., & Yu, S. C. (2007). Concept 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FLMP and ISM with application in equality axiom concept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ssy System (PP.99-104).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Lin, Y. H., Yu, M. N., & Wu, B. (2006). Fuzzy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rules usage on probability reasoning test with multiple raw rule score. Proceedings of the 2nd WSEAS/I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PP.54-59). Bucharest, Romania.
Long, K., & Kamii, C. (2001). The measurement of time: Children's construction of transitivity, unit ite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speed. School Science & Mathematics, 101(3), 125-132.
Massaro, D. W. , & Friedman, D. (1990). Models of integration given multiple source of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7(2), 225-252.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 Portland, Oregon: Graphic Arts Center.
Piaget, J. (1969).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 (A. J. Pomerans, tra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Rosenberg, M. (2004). Math mats & games: Time scholastic teaching resourses. U.S.A.: Scholastic Inc.
Samuel, A. G., & Robert, C. (1975). Time. U.S.A.: Time-Life International (Nederland) B. V..
Silbert, J.,Carnine, D., & Stein, M. (1981). Direct instruction mathematics. Columbus, Chio: Charles E.Merrill.
Thornton, S. J., & Vukelich, R. (1988). Effects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ime concepts on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16(1), 69-82.
Warfield, J. N. (1976). Societal systems planning, policy and complexity. New York: Wiley.
Warfield, J. N. (1982).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 In S. A. Olsen (Eds.), Group planning & problem solving methods in engineering (pp.155-201). New York: Wiley.
Zadeh, L.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 338-353.